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国林蛙粗卵油、精制卵油中脂溶性维生素进行了分离定量,为中国林蛙卵油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传统茶园以施用尿素、复合肥等速效化肥为主,并且化肥施用量较大,出现了茶叶品质下降,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养分流失等问题。虽然茶园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保证茶叶产量和品质,然而,有机肥在茶园中的使用仍存在有机肥种类的选择具有盲目性、使用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为了筛选茶园最适有机肥,本试验选取了6种有机肥料进行对比实验。试验结果表明,羊粪有机肥的中浓度处理对茶树新梢生长、茶叶中多酚类物质及儿茶素含量的促进作用是最好的,其芽梢密度是114个/m~2,多酚类物质含量是35.02%,儿茶素含量是15.7%。在感官审评方面,综合得分是羊粪组的精制茶叶有机肥(纯粮发酵)组的精制茶叶牛粪组的精制茶叶鸡粪加花生麸组的精制茶叶生物有机肥组的精制茶叶猪粪组的精制茶叶空白对照组的精制茶叶。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沤堆发酵处理的中浓度的羊粪有机肥改善茶叶品质的效果最好,最值得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蛙各部位氨基酸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景新  王丽  燕杰 《人参研究》2003,15(3):40-41
应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中国林蛙各部位七种样品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必需氨基酸含量由高至低顺序为卵、活性油、肝脏、骨骼、腹膜皮、腹皮、背皮。提示:中国林蛙各部位均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卵油中脂肪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法,测定了工艺改进后的中国林蛙卵油中的脂肪酸,共检出15种,其中DHA和EPA为首次检出,为中国林蛙卵油具有降血脂等作用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蛙油、林蛙卵油的成分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林蛙油已广为人知,畅销国内外,而林蛙卵油尚未被人所认识,其某些营养成分的保健价值显著高于林蛙油。分析其成分,为林蛙油、林蛙卵油的开发和深加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氮、锌肥配施对小麦籽粒不同类型混合粉锌营养品质的影响规律,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锌肥配施对小麦籽粒产量、不同类型混合粉中氮、锌含量及其累积量的影响及混合粉中植酸含量、植酸与锌的摩尔比(PA/Zn)和锌日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锌肥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各类型混合粉中的氮含量及其累积量无显著影响;与不施氮对照比较,施氮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提高93.7%,各类型混合粉中氮含量及其累积量显著提高,以施氮量240 kg·hm-2处理最高。喷锌处理下,各类型混合粉中锌含量显著增加,精制粉、标准粉、通粉和全粉中锌累积量较对照依次提高了63.3%、58.0%、48.6%和50.9%;施氮后,各类型混合粉的锌含量及其累积量显著增加,以喷施锌肥处理更为明显。全粉和通粉中的植酸含量显著高于精制粉和标准粉,但PA/Zn低于精制粉和标准粉。喷锌后,精制粉、标准粉和全粉中植酸含量增加13.0%~ 15.4%,但PA/Zn下降23.8%~34.7%;施氮降低了精制粉、通粉和全粉中的植酸含量和PA/Zn。全粉中锌日吸收量为0.98 mg·d-1,显著高于其他各混合粉;喷施锌肥后,各类型混合粉的锌日吸收量提高了 35.9%~61.0%;施氮显著提高了各类型混合粉的锌日吸收量。  相似文献   

7.
一、精制概述未经精制的毛茶,外形差,水分含量高,在常温下不能长期贮藏。为了使茶叶耐贮藏,并提高茶叶品质与商品价值,需要进行加热烘焙、选别以及拼配等操作,这就是茶叶的精制。这种精制操作程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却有一定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毛茶要经  相似文献   

8.
秸秆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秸秆快速热解液化技术及其动力学研究现状、生物油的性质与精制,提出了秸秆快速热解液化技 术存在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目标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油脂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油脂含量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胚、非胚部位以及整粒玉米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玉米胚中油脂含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单粒胚油重稍低于高油11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非胚部位及整粒玉米的油分百分含量明显高于高油115;微胚乳玉米的非胚油重在授粉后21~28 d之后有明显的消减,最终降到其峰值的77.25%~87.71%;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最终整粒油重稍低于高油11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油重比低于高油115,表明在微胚乳玉米中有更多的油脂分配在非胚部位。  相似文献   

10.
以碘显色法测定了油莎豆块茎淀粉含量,以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利用石灰水浸泡法同时从油莎豆中提取出了淀粉和蛋白质,研究料液比、浸泡液pH值、浸泡时间、上清液pH值等因素对大粒油莎豆淀粉、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粒油莎豆中淀粉含量为31.8%,蛋白质含量为2.9%...  相似文献   

11.
以菜籽毛油为原料,分析不同脱胶工艺条件下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含磷量、甾醇、生育酚和甘油二酯的变化情况,以及脱脂油脚中磷脂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基于不同脱胶原理的脱胶方法在脱胶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酶法脱胶效果优于水化脱胶,与磷脂酶C相比,磷脂酶A1酶法脱胶效果更彻底;脱胶后菜籽油的过氧化值和酸价都呈下降趋势,磷脂酶A1酶法脱胶油酸价降低程度最小;脱胶油中生育酚和甾醇含量略有下降,最大降幅约为5%;PLC酶法脱胶油中甘油二酯含量显著上升;脱胶油中1,3-甘油二酯与1,2-甘油二酯含量的比例下降,其比例范围为(2.2~3.0):1。经不同脱胶工艺处理后,脱脂油脚中磷脂组成与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水化脱胶油脚中磷脂总量最高,磷脂酶A1酶法脱胶油脚中溶血磷脂含量最高,磷脂酶C酶法脱胶油脚中磷脂酰肌醇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蛤蟆油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temperiachensinensis David雌蛙的干燥输卵管,又称蛤蟆油、哈什蚂油、田鸡油等,主产东北长白山区。 蛤蟆油始载于明代《本草纲目》,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等多种功能,主要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痨喇咳血等症,是名贵滋补品,也是明清时期关东贡 品之一。清末民初,蛤蟆油大量流向关内, 不仅国内民间广泛应用,还销往日本、韩 国、美国旧金山,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市场对 蛤蟆油需求量剧增,对中国林蛙的养殖、蛤 蟆油的采收加工、鉴别、化学、药理、应用开 发以及对其副产物蛤蟆卵的研究报道亦较 多,现综述并展望如下。 1 养殖、采收、加工 80年代以前,蛤蟆油全部来源于野生 资源,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中国林蛙 的人工养殖进行研究,至今只能半人工饲 养,即卵孵化期略施人工管理,蛙期仍为野  相似文献   

13.
硼、钼营养对甘蓝型油菜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盆栽试验研究表明:硼、钼及其配合施用使甘蓝型油菜中双6号和中油821的含油量提高4.3%~6.2%,并提高油酸含量,降低芥酸和亚麻酸含量.比较两品种不同施肥处理的效果发现,单施硼肥对提高中油821含油量的效果高于其它处理;单施钼肥对中双6号的含油量及油酸和芥酸含量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中油821的影响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硼、钼配合施用对中油821的品质效应好于中双6号.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抗寒生理机制,阐明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与内源ABA含量的相关性,以超强抗寒性品种(陇油6号、陇油7号)与耐寒性品种(天油2号、天油4号)为材料,研究越冬前低温胁迫后冬油菜在大田自然降温情况下叶片与根系中内源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除天油4号,随着气温的降低,冬油菜ABA含量逐渐升高,不同抗寒性品种增加幅度不同,超强抗寒性品种(陇油6号、陇油7号)的根系及叶片的ABA含量升高时期早于耐寒性品种(天油2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与叶片相比,根系ABA含量与冬油菜的越冬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更高;而同一时期,各品种均表现出叶片伸长叶部分的ABA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三大产地下属的各10个不同地区的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的差异。采用冷榨法直接榨取亚麻籽中的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和鉴定其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油脂肪酸主要是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其中亚麻酸平均相对含量最高(46. 98%~53. 53%)。内蒙古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的平均相对含量高于甘肃和新疆。亚麻籽油中亚麻酸相对含量最高的产地是内蒙古察右前旗(56. 98%),最终确定察右前旗作为优质亚麻籽油生产地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绿洲农区高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普通玉米SC-704(对照)和3个不同株型高油玉米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探讨群体密度对高油玉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处理随密度的增加子粒含油率、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高油115和高油298子粒含油率在授粉后20~30d达到最高,高油XY-1在授粉后50d达到最高;高油298和高油XY-1子粒蛋白质含量授粉后40d达到峰值,高油115子粒蛋白质含量成熟期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高油115和高油298子粒淀粉含量积累在授粉后40d,高油XY-1为授粉后50d。  相似文献   

17.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高油玉米品质及产量变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吉林省3个不同生态区域种植3种高油玉米:吉油1号、通油1号、春油1号,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高油玉米子粒脂肪含量和子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生态区域高油玉米的脂肪含量以东部低温地区(吉林)最高,平均含量达到8.90%,长春次之,松原最低;产量变化趋势则不同:长春>松原>吉林。其中子粒脂肪含量与温度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降雨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Milier,J.F.等报道,高油酸向日葵油在精炼、贮藏和煎炸期间较不容易氧化,保持质量的时间比高亚油酸向日葵油长。富含油酸的食品还有降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效,而又不影响甘油三酸脂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本研究的目的是:1、测定向日葵油中油酸含量是否受母体影响;2、测定油酸含量的遗传控制;3、鉴定影响高油酸含量的因子。  相似文献   

20.
3种辣木中氮、磷、钾、钙和镁元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双版纳不同树龄的多油辣木、狭瓣辣木和‘PKM1’辣木,在不同采收时期采收部位中的氮、磷、钾、钙和镁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种辣木氮、磷、钾、钙和镁元素的含量总体呈现出氮钾钙磷和镁的趋势;叶中氮、磷、钙和镁含量高于茎,钾含量低于茎。氮和磷含量夏季低于冬季,镁含量夏季高于冬季;多油辣木和‘PKM1’辣木中钾和钙含量夏季高于冬季,狭瓣辣木钙含量夏季低于冬季;嫩梢中氮和镁含量低于老梢(除狭瓣辣木外),但磷、钾和钙含量高于老梢(除多油辣木外);1年生树龄嫩梢氮、磷、钾和镁含量为狭瓣辣木多油辣木和‘PKM1’辣木,12年生树龄氮含量为狭瓣辣木多油辣木和‘PKM1’辣木;氮、磷和钙含量为1年生树龄12年生树龄,钾和镁含量为1年生树龄12年生树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