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笼养密度对肉仔鸡行为的影响及其与胸囊肿发生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笼养密度分别为17只/m2(高密度)、14只/m2(中密度)和11只/m2(低密度)条件下,4~6周龄肉仔鸡的行为特点,以及笼养密度与胸囊肿发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笼养肉仔鸡各行为持续时间比例中趴卧最高,达77.08%。6周龄肉仔鸡行为与4和5周龄的相比,其行为受密度的影响最大:高密度下趴卧持续时间长、频次低(P<0.05);低密度下行走、饮水、采食、梳羽、舒展、晃动等活动型的行为频次高、持续时间长(P<0.05);高密度下胸囊肿发病率显著高于低密度(P<0.05),且发病率与晃动、梳羽行为持续时间比例及趴卧频次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97,P=0.048;r=-0.999,P=0.028;r=-0.996,P=0.034)。高笼养密度条件下,肉仔鸡趴卧行为持续时间长,晃动、梳羽等活动型行为持续时间缩短,频次降低,其胸囊肿发生率增大。  相似文献   

2.
畜禽的行为能够反映其健康状况、环境舒适度等福利信息,是评价畜禽福利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实时自动监测鸡舍中鸡群的行为状况,提出了1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鸡群行为监测方法。用摄像头连续4个月每天7:00—17:30记录散养鸡群在鸡舍内的活动,筛选7988幅图片对鸡只的采食、站立、趴卧、梳羽、啄羽和打架行为进行标注,利用YOLO v4目标检测模型识别,各行为平均精确率分别为采食96.67%、站立90.34%、趴卧78.46%、梳羽82.01%、啄羽63.38%、打架67.14%,模型总体平均精确率为79.69%。为进一步提高啄羽行为检测结果,采用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持续时间大于30 s的啄羽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群养鸡只行为的实时自动监测,解决人工不能全天实时监测的问题,为精准化养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饲养密度对育雏期蛋鸡啄羽行为和皮肤损伤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饲养密度,将200只海兰白羽蛋鸡雏鸡分为4组,研究不同饲养密度对育雏期蛋鸡啄羽行为和皮肤损伤的影响。[结果]被啄鸡只的身体皮肤损伤部位主要是尾部皮肤(39.17%)、背部皮肤(21.66%)和头部皮肤(20.45%)。育雏期蛋鸡的皮肤损伤评分总分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鸡只的身体只是轻微损伤。[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降低蛋鸡啄羽行为的发生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对处于育成期的笼养山麻鸭的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笼养鸭1 d内有两个采食高峰期,分别为6:30~8:00和15:30~17:00,采食量分别占全天的25.38%和20.62%;每只日均耗水量约250 mL,饮水高峰在采食高峰稍后和12:00~15:00;有较严重的啄羽行为,但只均啄羽频次在3只组显著高于2只组,并且理羽、伸展、展翅、挠头、挪动和俯卧等舒适行为的频次显著少于2只组。  相似文献   

5.
鸡啄癖是禽类生产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恶癖,给饲养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鸡啄癖是因为环境应激、饲料配制不当和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等因素引起中综合性病症。主要分为了啄羽癖、啄肛癖、啄蛋癖、啄趾癖等,其中在鸡养殖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啄肛、啄羽、啄趾爪、啄鸡冠、啄肉髯、啄鸡蛋、啄异物等异常行为,该种疾病会在鸡生产的任何阶段发生,但以雏鸡发病最为严重。近些年,随着任县规模化养鸡产业不断发展,该种恶癖呈现高发趋势,做好该种疾病的防治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PMEL-17基因在啄羽和正常行为三穗鸭不同组织内的表达。采用有啄羽行为和无啄羽行为的三穗鸭为研究材料, 采集心、肝、脾、肺、肾、肠、脑、胸、腿、眼、肌胃和腺胃等12个组织, 提取RNA,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MEL-17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MEL-17基因在12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存在差异, 其中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 心脏次之, 肌胃最低。除脑、心、胸外, 啄羽组三穗鸭其他组织中PMEL-17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啄羽组脑组织中PMEL-17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脑组织(P<0.01)。研究结果表明, PMEL-17基因可能与家禽啄羽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植物精油对肉仔鸡生产性能、消化率和肠道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来源一致、体质健康、体重为(44.08±0.79)g的1日龄商品代AA肉仔鸡600羽,采用6处理5重复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负对照组和不同量的植物精油组(100、200、250、150 mg/kg),探讨植物精油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肉仔鸡饲粮中添加一定量植物精油(100、200 mg/kg)可以显著促进日均采食量,但差异不显著;100、200 mg/kg植物精油添加量可以显著提高肉仔鸡的日增重(P<0.05);植物精油可以使料重比有所降低,但是差异不显著.(2)饲粮中添加适量的植物精油(100、200、250 mg/kg)可以提高粗蛋白质的消化率(P<0.05);植物精油可以提高钙磷的消化率,但差异不显著.(3)植物精油(100、200、150 mg/kg)可以提高肉仔鸡肠道淀粉酶活性(P<0.05);植物精油(100、200、150 mg/kg)能提高肉仔鸡肠道蛋白酶的活性(P<0.05).  相似文献   

8.
栖架式舍饲散养模式对蛋鸡行为与鸡舍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栖架式舍饲散养模式对蛋鸡行为与鸡舍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舍内栖架散养形式,按照采食区、饮水区、栖息区、活动区和垫料区进行鸡舍内立体分布设计,并配置栖木、采食底网、料线、水线以及产蛋箱等规模饲养设施,建立栖架式舍饲散养模式,以传统全阶梯三层笼养模式为对照,观察8~10周龄海兰褐蛋鸡的各种行为,并检测鸡舍内的NH3、CO2和H2S质量浓度。【结果】与传统笼养相比,栖架散养蛋鸡的趴卧平均频次、趴卧持续时间、行走持续时间、舒展平均频次与舒展持续时间分别显著增加733.33%,6 388.24%,102.44%,287.72%和78.36%(P0.05),站立、采食与饮水的平均频次分别显著降低68.82%,67.01%和60.75%(P0.05),异常行为出现的频次与平均持续时间分别显著下降82.77%和58.04%(P0.05),紧张性静止行为持续时间显著减少了55.05%(P0.05),鸡只神态自然、体表被毛完整。栖架散养鸡舍中的NH3、CO2和H2S日平均含量均低于传统笼养鸡舍,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栖架式舍饲散养模式利于蛋鸡行为的自由表达,有助于提高其健康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番鸭的饲养过程中 , 若饲养管理条件不能满足番鸭的要求 , 则容易引发啄癖 , 如日粮中含硫氨基酸不足、光照强度太强、光照时间过长、饲养密度过大 , 或在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 均可诱发番鸭啄癖的野性 . 雏番鸭主要是啄羽 , 成年番鸭以啄斗为主 . 啄羽一般发生在 4~ 5周龄 (尾蜕和背部羽毛发生时 )和 6~ 7周龄 (翼羽发生时 ), 影响生长和出栏 . 防治办法如下 :   ……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贵州黄鸡的体尺、屠宰性能、肉品质与营养成分及其相关性,随机选择120日龄贵州黄鸡(公母各15羽)进行体尺、屠宰性能、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平均活质量为(1811.24±340.84)g,平均屠体质量为(1540.28±307.73)g,平均半净膛质量为(1399.59±300.20)g,平均全净膛质量为(1100.83±231.50)g,平均胸肌质量为(212.14±49.94)g,平均腿肌质量为(282.35±83.74)g.在贵州黄鸡体尺指标中,体斜长、龙骨长、胸深、髋骨宽、胫长与胸宽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胸深、胫围与髋骨宽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大部分体尺指标间都存在极显著(P<0.01)或显著性(P<0.05)正相关,并且大部分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屠宰性能指标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在体尺指标与屠宰性能指标之间,除胸肌质量与胸宽、腿肌质量与髋骨宽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外,其他指标间均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性(P<0.05)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吴永军  倪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40-18442
[目的]利用低毒纳米硒对小白菜进行补硒。[方法]利用水浴法在表面活性剂辅助下制备表征纳米硒;将红色纳米硒用于小白菜补硒试验,并使用邻苯二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本含硒量、回收率和稳定性,分析低毒纳米硒对小白菜进行补硒的可行性。[结果]经过纳米硒补硒的小白菜含硒量平均为5.326μg/g,比未经补硒的小白菜含硒量提高了6倍多。试验回收率在97.84%~100.47%,样本在24 h内稳定,补硒效果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富硒蔬菜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稻双胚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祎  李凤玲  刘洋  吴先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2972-2974
综述了水稻双苗在胚胎学、细胞学及其产生的突变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