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粮维生素A水平对肉鸡组织CaB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92只8日龄健康AA雄性肉鸡称重后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在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要原料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VA1500,3000,15000和45000U/kg构成试验日粮,试验期5周。应用SYBR GreenI实时定量RT-PCR技术测定肉鸡胫骨、十二指肠组织中CaBP基因表达量,研究不同VA水平对肉鸡组织CaBP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日粮VA添加量的增加,十二指肠CaBP基因表达降低,当VA水平增加至15000,45000U/kg时,CaBP基因表达量有降低趋势(P>0.05),其中以45000U/kg添加组的CaBP基因表达量最低。虽然日粮VA水平对肉鸡胫骨组织中CaBP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但当添加水平为45000U/kg时胫骨组织中CaBP基因表达量有降低的趋势。说明过量VA对骨骼代谢影响的机制之一是过量VA降低了与钙、磷代谢有关的CaBP的基因表达,进而影响钙、磷代谢和骨骼发育。  相似文献   

2.
比目鱼是研究维生素A(Vitamin A,VA)对软骨组织发育影响的一个很好的动物模型,可供研究其潜在的形态变化、细胞分化、增殖以及基因表达调控。不同生命阶段(胚胎、幼虫、幼年或成年阶段)的软骨发育及体内稳态主要受视黄酸调控,其是VA的活性代谢物。鱼类不能合成VA,必须从日粮中摄入。因此,日粮中VA的失衡可能会改变VA的稳态,导致基因表达、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受到影响,最终导致骨骼畸形。骨骼畸形是影响比目鱼养殖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不同种类的比目鱼在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发育时间,因此不同种类的比目鱼对VA的需求也可能不同。本文综述了日粮VA含量对比目鱼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强调日粮VA失衡引起的骨骼畸形。  相似文献   

3.
奶牛维生素A缺乏症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患病奶牛会表现视觉渐弱、体内的器官黏膜和神经系统出现异常症状。发生奶牛VA缺乏症的原因主要是日常摄入的VA及其胡萝卜素不足。生产中应该对奶牛的VA缺乏症加以重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科苑采撷     
秋冬给猪多补些VA VA能保持各种器官系统的黏膜上皮组织的健康及其正常生理机能,维持牛的正常视力与繁殖机能。缺乏VA会引起一系列的黏膜上皮组织抵抗能力减弱的疾病和妊娠方面的疾病,如流产、死胎等。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A、D及其相互作用对肉仔鸡生长及组织维生素A、E浓度的影响。试验采用4×4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84只8日龄健康艾维茵雄性肉仔鸡称重后随机分为1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其中,VA设4个添加水平,分别为1500、3000、15000和45000 IU/kg日粮;VD设4个添加水平,分别为500、1 250、2500和5000 IU/kg日粮,共构成16个处理组。结果表明,日粮VA水平为3000 IU/kg时,血清VA浓度趋于稳定,生长速度最快;日粮VA水平为45000 IU/kg时,肝脏、肾脏VA浓度显著升高,VE浓度显著下降,生长速度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日粮VA水平为15000 IU/kg时,肝脏、肾脏VA浓度显著上升,同时对VE产生明显的拮抗作用,引起血清、肾脏的VE浓度显著下降;日粮VA水平为1 500 IU/kg时,血清、肝脏、肾脏VA浓度及生长速度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日粮VD水平在500~5000 IU/kg内增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VA为15000 IU/kg时,肉仔鸡VA有过量的可能;日粮VA为45000 IU/kg时,肉仔鸡VA过量;日粮VA为1500 IU/kg时,肉仔鸡VA有临界缺乏的可能。日粮VA与VD在对血清、肝脏VA浓度的影响方面存在一定互作效应,主要表现在高剂量VD对过量VA有一定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母乳中含有多种VA,如视黄醇、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及叶黄素等,且母乳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中VA的含量不同,但总体上VA含量随着泌乳期的延长而降低。如母乳中含量最高的VA视黄醇,其在初乳、过渡乳、成熟乳中的含量分别为478~1 920、440~1 270、178~825 μg/L。母乳中VA含量除受泌乳时间影响外,还与地域、乳母膳食及母乳脂肪含量等有关。本文重点介绍不同国家/地区母乳中VA的种类、含量、影响因素及其健康作用(视觉健康、免疫健康和生长发育等),以期为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A对笼养育成蛋鸭免疫机能和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旨在研究维生素A(VA)对笼养育成蛋鸭免疫机能和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试验选用28日龄平均体重(0.37±0.01)kg的金定蛋鸭21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鸭,分别饲喂在日粮基础中添加0、2 250、5 500、8 250、12 000和15 000 IU/kg VA的试验日粮,试验期7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VA对蛋鸭胸腺鲜重、法氏囊鲜重及其指数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5 500 IU/kg vA添加组脾脏鲜重和脾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添加VA可显著提高ALB含量(P<0.05),5 500~15000 IU/kg VA添加组显著或极显著的提高了血清中GLB含量(P<0.05或P<0.01).添加VA对IgG、IgM和IL-2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T3、L4含量随VA添加水平的升高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8 250 IU/kg VA添加组最高.15 000 IU/kg VA添加组血清GH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8 250 IU/kg VA添加组(P<0.05).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5 500~8 250 IU/kg VA可提高生长期蛋鸭机体的免疫机能,调节相关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8.
正奶牛维生素A(VA)缺乏症是一种营养代谢疾病,主要特征是生长发育缓慢,视觉减弱,损害器官黏膜以及神经症状。该病主要是由于日粮中缺少或者含有较少的维生素及其前体物(胡萝卜素)。病牛表现出机体消瘦、嗜睡、贫血、水肿、骨质疏松、运动紊乱以及繁殖障碍等。1病因分析VA只存在于动物体内,是动物机体所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植物体中不存在VA,但其含有VA的前提物,即胡萝卜素,其中以β-胡萝卜素的活性最强,当动物食入植物性  相似文献   

9.
类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及其吸收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主要综述了类胡萝卜素的结构、理化特性及其在机体组织中的分布;类胡萝卜素的VA原活性,抗氧化功能,与机体免疫的关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着色等生理特性;类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吸收、代谢、转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试验1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 ,将360只1日龄健康艾维茵肉仔鸡称重后随机分为12组 ,每组30只。其中 ,锌设0、5、40和80mg/kg4个添加水平 ;VA设0、3000和6000IU/kg3个添加水平 ,共构成12组。试验2也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 ,将450只1日龄健康艾维茵肉仔鸡称重后随机分为15组 ,每组30只。其中 ,锌设25、65、145、305和625mg/kg5个添加水平 ,VA设3000、6000和12000IU/kg3个添加水平 ,共组成15组。通过研究日粮锌与VA水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VA代谢和血清VA浓度的相对剂量反应(RDR)的影响 ,初探利用RDR评价肉仔鸡VA营养状况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条件下 ,应用血清VA的RDR值可监测肉仔鸡的VA营养状况 ,结合血清VA浓度可以判断引起血清VA浓度低下的原因 ,是由于日粮VA本身供给不足所致 ,还是由于其它原因引起的。但当日粮VA增加至一定水平时 ,RDR对机体的VA营养状况反映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昆虫抗真菌肽Thanatin-CAD双价基因的合成、克隆及其表达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促进昆虫抗菌肽基因在转基因抗病育种和生物工程制药的应用,通过设计嵌合引物结合分段PCR的方法将抗真菌肽Thanatin基因与Cecropin AD基因(CAD基因)融合拼接为Thanatin-CAD双价基因,采用T-A克隆法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进行测序,结果证实与预期设计的完全一致;然后再将其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1d中,用IPTG诱导含重组表达质粒的菌株,对表达产物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初步结果显示Thanatin-CAD双价基因的融合表达产物对受试细菌无抑菌活性,但对部分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因转染技术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基因转染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它们各有优缺点。文章主要概述基因转染的基本方法及其在肿瘤基因功能研究及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BMP家族基因中与绵羊多胎繁殖性状相关的主效基因和候选基因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BMP2、BMP4、BMP15、GDF9以及BMP的受体BMPRH、BMPR—IB等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对绵羊繁殖率的影响,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优质肉鸡肉品质利用候选基因遗传标记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找到对优质鸡肉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的几个基因,获得更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满足人们对鸡肉品质需求的优质肉鸡,是当前禽育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肌苷酸是鸡肉质鲜味特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感官试验结果表明,肌苷酸的鲜味呈味作用显著,肉品IMP含量的差异会对肉品总体风味产生一定作用,作用大小与肌苷酸和谷氨酸钠等其它风味物的协同作用有关,因此影响肌苷酸生成的各种基因都是潜在的候选基因。腺苷一磷酸脱氨酶(AMPD1)、腺苷酸琥珀酸裂解酶(ADSL)、次黄嘌呤核苷酸环水解酶(ATIC)等3种酶是产生肌苷酸过程中3个重要的酶。作者对以上3种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为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RT—PCR方法对近年来本实验室分离的4株肾型IBV陕西分离株的纤突蛋白S1基因、膜蛋白基因(M)和核蛋白基因(N)分别进行扩增,测序后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与肾型疫苗株w93相比,各分离株S1基因均存在广泛的点突变,并且都存在基因插入现象,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75.8%~99.4%;M基因除了存在点突变外,W09和WNl2在其5’端还存在9个核苷酸的缺失,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1.0%~99.6%;N基N无插入和缺失,但存在基因点突变,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9.3%~99.5%。4株IBV分离株在S1、M和N基因氨基酸系统进化树上分属于不同的进化群,且都与较早的肾型IBV陕西分离株w118遗传距离较远。结果表明,4株鸡肾型IBV流行毒株的s1、M和N基因均存在不同程度变异,这可能是免疫鸡群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长期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猪源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β-内酰胺类与粘杆菌素耐药基因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本研究以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β-内酰胺耐药基因CTX-M、粘杆菌素耐药基因mcr-1作为目的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多重PCR反应体系及条件的优化,成功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46×10^5CFU/m L,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本方法的建立为大肠杆菌中常见耐药基因的快速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不同猪种肉质相关基因Hal、RN和FTO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肉质相关基因氟烷基因(Hal)、酸肉基因(RN)和脂肪肥胖相关基因(FTO)在国内外不同猪种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和金华猪等猪种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了Hal、RN和FTO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了FTO基因上2个多态位点g.276G>T和c.594C>G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1)在杜洛克猪中发现了Hal的基因型HalN Haln,其频率为0.166,但未发现基因型Haln Haln,其它猪种群体中仅检测到了基因型HalN HalN;(2)在已检测的所有猪种群体中只检测到RN基因的rn/rn基因型,未发现rn/RN和RN/RN基因型;(3)在FTO的g.276G>T位点上,金华猪呈现单态,其它猪种群体均呈现多态.在FTO的c.594C>G位点上,4个猪种群体均呈现多态,3个外来猪种群体均以CC基因型频率较高,而金华猪则以GG基因型频率较高.研究结果提示,由于Hal基因在养猪生产中的利弊双重性,因此在某些猪种群体中仍然存在较高频率的HalN Haln基因型.此外,结合FTO基因的生理功能和已有的研究结果,可在特定的猪群中将其作为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发现FTO的基因型分布在我国优良地方猪种金华猪与国外3个种猪群间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研究不同品种猪的肉质形成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转基因猪中抗生素标记基因neo漂移的可能性。利用Southern blotting鉴定F1代仔猪的显隐性,结果发现6头仔猪中有3头为转基因仔猪,3头为阴性仔猪。通过PCR技术对试验仔猪血液和消化道组织中neo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发现neo基因没有在血液水平和消化道组织中发生漂移。通过PCR技术对试验仔猪肠道细菌中neo基因进行检测,在肠道细菌基因组中没有检测到neo基因的存在。检测结果表明,仔猪血液、肠道细菌和消化道组织等都没有发生neo基因的漂移。  相似文献   

19.
禽类干扰素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干扰素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以及体外重组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作者综述了干扰素的基因结构、基因工程及重组干扰素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study the possibility of gene drift of the antibiotic marker gene neo in transgenic pigs.First,dominance and recessiveness of neo gene in 6 piglets of F1 were identified using Southern blotting.It was found that 3 piglets were positive transgenic piglets and the other 3 piglets were non-transgenic piglets.The neo gene in blood and digestive tract tissue of experimental piglets were detected using PCR.The result showed that no gene drift was showed in blood and digestive tract tissues of experimental piglets.Then PCR technology was used to detect neo gene in intestinal bacteria of experimental piglets.The result showed that neo gene did not exist in the genome of intestinal bacteria.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no gene drift was found in blood,intestinal bacteria and digestive tract tissues of pigl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