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为对象,于2020—2021年,每个季节选取晴天、晴间多云为主的天气各10 d,同步监测07:00—19:00时段,5种不同结构绿地(乔草型、乔灌型、乔木型、灌草型、乔灌草型)及对照区(CK)空气负离子浓度及PM10、PM2.5、温度、湿度、风速、大气压强、噪声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日变化有所差异;同一季节,复杂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较高,不同结构绿地之间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差异不显著;同一结构绿地,夏、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显著高于春、冬季;不同结构绿地空气清洁度夏、秋季较高,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数均值分别为0.58~0.78、0.52~0.80。绿地结构、季节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为主效应,绿地结构×季节对空气负离子浓度交互作用不显著;除此之外,相对湿度、PM10、PM2.5是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公园内不同植物配置类型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为营造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州市闽江公园南园为研究样地进行了1周年(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的定点检测,选择30个样点,凝练成8个植物配置类型和1个对照点(CK)。研究不同植物配置类型负离子浓度日、逐日、月和季节的变化特征,应用森林空气离子指数法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1)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大都呈V/U字型曲线波动,不同植物配置类型之间的负离子日平均总浓度比较: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混交林棕榈林草地常绿针叶林灌木丛对照点;(2)不同植物配置负离子浓度逐日变化均受外界气象因素影响较大,负离子浓度会因气象因子的变化,产生较大的波动;(3)负离子浓度月变化曲线均呈现U字型趋势,不同植物配置类型之间负离子年平均总浓度比较:竹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棕榈林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灌木丛草地对照点;(4)同一植物配置类型不同季节负离子浓度在秋季最高,其次是夏季,春季和冬季负离子浓度相近;(5)不同植物配置类型空气质量排序由高到低为:竹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棕榈林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灌木丛草地对照。【结论】在日变化过程中,一天在7∶00~9∶00为负离子浓度最高时段,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混交林、竹林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在3 000个·cm~(-3)以上,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属于优等,是户外活动最佳时间段和最佳的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3.
森林公园中的空气负离子能够有效缓解现代人因长期待在室内导致的“空调综合症”,对森林公园的规划发展亦至关重要。对寨场山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公园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夏秋高于冬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一天当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上午开始下降,14:00-16:00最低,随后回升。2)森林公园中在地势较低且植物生长较好的地方以及在不同水体周围,空气负离子浓度更优。3)公园中不同绿地类型以及不同水体中空气清洁度从高到低的次序分别为:乔灌草>阔叶乔木>灌木丛>草坪,瀑布>河流>溪流>水库>小湿地。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沈阳树木园栎林内空气负离子的时间变化规律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栎林内的空气正、负离子浓度、风速、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栎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呈"双峰"趋势,一天中8:00和20:00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14:00时浓度最低。月变化以7月份负离子浓度最高,4月份最低。从季节上看,空气负离子浓度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同负离子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各气象因子中,湿度(p0.01)和风速(p0.01)分别对负离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温度(p0.05)对负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北京典型园林植物区空气负离子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北京典型园林植物区香山、颐和园、植物园等地开展了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测定,并结合空旷地和市区的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园林植物的存在可以明显提高空气负离子的浓度,有植被地区空气负离子数值明显高于无植被区。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形式,与各海拔高度的植被状况关系密切,并随着空间梯度的增加而减小。空气负离子浓度在园林植物区日动态变化明显,呈双峰曲线形式。不同生境空气负离子浓度随季节不同变化明显,夏秋季节浓度较高。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和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植物在不同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要素下释放负离子的浓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植物在自然状态下释放负离子的能力很弱,而施加脉冲电场刺激时植物释放负离子的能力显著提升(P0.05);在脉冲电场刺激下,以空气相对湿度对植物释放负离子的影响最为显著,空气相对湿度为20%时植物释放负离子的能力接近自然状态下的水平,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植物释放负离子的能力不断提高;光照强度越大植物释放负离子能力越强;温度的影响最弱,仅在温度较低(5.0℃)的环境下释放负离子的能力才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选择城镇造林或绿化树种,对浙江省嘉兴市新塍镇13 个树种林分内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日变化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一定差异,樱花Cerasus serrulata+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var. parvifolia混交林、红枫Acer palmatum ‘Atropurpureu’纯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相对较高,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与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纯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较低。不同结构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明显,表现为乔灌混交林>灌木林>乔木林,其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在上午10 : 00左右出现 1个峰值,在下午16 : 00 - 18 : 00呈上升趋势。对空气负离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空气负离子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温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紫外线强度显著负相关(P<0.05)。对空气负离子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图2表5参14  相似文献   

8.
郑州市公园绿地春季空气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郑州市森林公园、人民公园与河南农业大学校园的空气离子日进程,评价郑州市代表性公园绿地的空气质量,分析空气负离子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公园绿地中,空气负离子数量在1天中的高峰值出现在8:00-9:00,17:00—18:00,低峰值出现在14:00—15:00;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空气温度、PM10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南京不同绿地类型空气负离子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益力  张静  鲁小珍  林荫 《安徽农业科学》2013,(7):3077-3078,3083
[目的]研究南京市不同绿地类型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方法]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绿地,以空旷的硬质地面为参照,探讨4个季度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并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不同绿地类型、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及空气清洁度分别表现为:乔灌草型密林地(有水体)>乔灌草型密林地>乔灌型疏林地>空旷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湿度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夏季不同绿地类型温湿度及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种不同树种组成的绿地类型,对其内部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定点实时监测,以研究不同绿地类型在调节局地小气候功能方面差异.结果表明,①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无患子-国槐混交林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雷竹林的降温效果最为显著.②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乐昌含笑-桂花混交林的增湿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雷竹林的增湿效果较为突出,与降温效果差异相比,5种绿地的增湿效果差异相对较小.③夏季不同绿地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不十分明显,只有无患子-国槐混交林的负离子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绿地.④综合相关指数,认为以杉木林为代表的森林型绿地和以无患子-国槐混交林为代表的防护型绿地是夏季对人类较为适宜的绿地类型.  相似文献   

11.
以林芝市7个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市政规划提供参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结果表明:1)除商业街外,其他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均为上午<下午;水体、湿地日变化均为三峰型,空旷地、游憩绿地、商业街日动态呈双峰“M”型,林地、绿地日动态表现为单峰型。2)林芝各生态功能区浓度大小为水体(1423个·cm^-3)>绿地(1056个·cm^-3)>空旷地(1039个·cm^-3)>林地(973个·cm^-3)>湿地(812个·cm^-3)>游憩绿地(723个·cm^-3)>商业街(717个·cm^-3),平均浓度为943个·cm^-3,水体旁空气负离子浓度是商业街的1.78倍。水体与其他6种生态功能区差异显著(P<0.05),绿地、空旷地与湿地、游憩绿地、商业街差异显著(P<0.05),其他功能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林芝各生态功能区空气质量指数(CI)大小为水体(1.143)>绿地(1.133)>林地(0.935)>湿地(0.921)>游憩绿地(0.891)>空旷地(0.845)>商业街(0.797)。4)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正相关而不显著(P>0.05),与相对湿度负相关而不显著(P>0.05)。林芝市空气负离子浓度较高、空气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2.
于2015-2017年的5-10月份,采取定位观测研究方法,在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中选取6个固定观测区,包括16种林分类型,在每个林分类型中设置固定观测点,进行逐月连年观测空气负离子浓度、正离子浓度以及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获取有效观测数据18万个;对观测数据系统全面分析,探索城市森林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规律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经3 a连续观测,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一般是早晨(06:00-08:00)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至中午或下午最低,晚上18:00左右再次出现峰值;负离子浓度最高值可达2000个/cm^3左右、最低值在300个/cm^3左右。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从5月份开始逐月上升,到9月份达到峰值,从10月份开始下降,负离子浓度5月份最低,9月份最高。齐齐哈尔市城市森林各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有所不同,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最高,夏季略低于秋季,春季最低。  相似文献   

13.
龙岩国家森林公园冬季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6年1月份连续7 d,对龙岩国家森林公园5类游憩地15个检测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实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园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均值为7 108.06个/cm3,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具有保健效果的浓度;(2)园内林地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基本为双峰式,在07:00—09:00出现第1次峰值,在13:00—15:00出现第2次峰值;次生林在13:00—15:00达到1 d中的最高值;茶园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规律整体呈现从07:00—17:00逐渐下降的趋势;动态水的峰值出现在09:00—11:00,15:00—17:00 2个时段内;(3)园内日均负离子浓度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水体旁、茶园、次生林、空旷地、天然林;(4)气象因子与负离子浓度的相关性研究显示,负离子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同气压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选择6处不同的遮荫环境(4处为植物遮荫环境,2处为建筑遮荫环境),通过实地监测样地内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等数据,揭示不同遮荫环境对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8:00-18:00各样地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温湿指数(THI)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其最高或最低值出现在12:00或14:00。6种遮荫环境下,遮荫度越高,样地内空气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但建筑遮荫环境的相对湿度显著低于植物遮荫环境,而下垫面类型或植被种类的差异对THI没有明显影响。6处样地日间平均THI由大到小为稀树草地(26.1±0.09)、疏林草地(25.8±0.07)、铺装场地(25.2±0.06)、草坪(25.1±0.06)、阔叶林(24.6±0.05)、针叶林(24.5±0.05),THI越高,人体越不舒适,表明夏季气温偏高引起了人体的不舒适,但是与其他环境相比,遮荫度较高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可明显改善人体的舒适度。相关性分析表明,遮荫度与THI、空气温度之间具有极强负相关性(-1.0<r≤-0.8,P<0.01)。遮荫度每提高10%,空气温度降低约0.5 ℃,THI下降0.35。因此,提高环境的遮荫度可以显著降低空气温度与THI值,从而改善人体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选择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郊野森林、森林公园、社区绿地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样地及城市中心对照点共4个监测点,建立定位监测站对气温、相对空气湿度、风速、CO2浓度、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噪声值等6项指标进行全天24 h不间断连续监测,并对周边的植被状况设置样地进行调查。综合监测数据和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群落结构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具有良好的调节户外舒适度、降低CO2浓度、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降低噪声等生态保健功能;2)除噪声外,城市森林的其他多项生态保健功能的日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式。舒适度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5:00-6:00,最低值出现在12:00-14:00。CO2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5:00-8:00,最低值出现在13:00-14:00。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5:00-16:00,最低值出现在21:00-22:00。郊野森林和森林公园噪声日变化波动性不大,均处于较低值;3)城市森林调节户外舒适度的功能在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均表现为冬季最低,而其他季节的次序并不一致。降低CO2浓度和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功能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两季次之。降低噪声的生态保健功受季节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还探讨了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对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影响的差异 ,导致气温和树表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林冠附近 ,树冠表温和气温及温度日较差均呈现最大值 ,显示了林冠面具有较强的热力效应 ,且其效应在干热季显著 .在 12 :0 0— 16 :0 0 ,树冠附近空气与树冠表层间的热力传输 ,雾凉季树冠附近气温低于林冠表温 ,热量从树冠传向空气 ;而干热季则反之 ,树冠附近气温高于林冠表温 ,林冠从空气中获得热量 .林内的第二冠层上午和下午气温多高于树冠表温 ,中午前后气温低于树冠表温 ,并且干热季的温差的绝对值大于雾凉季 ;而在林内近地冠层热量多是由树冠传向近旁空气 ,显示了热力传输的时空多变特征 .热带季节雨林林内树表温和气温多呈现逆温分布 ;上午树表面为热源 ;中午则反之 ,多是空气为热源 ;而下午树表面与空气多处于热平衡状态 .热带季节雨林中热力作用复杂、多样 ,使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趋于多样化 ,导致小气候环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恒定环境条件下西洋参叶片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探索西洋参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内在因素,以人工气候葙内培养的西洋参为材料.对1日中叶片光合作用的变化及某些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恒定环境条件下西洋参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表现下午低于上午的日变化规律.即呈日下降变化.日下降范围为15%--20%。1日中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也呈下降变化,但气孔导度日下降百分率大于蒸腾作用的日下降率.气孔导度的日下降百分率与光合日下降百分率基本一致。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日下降百分率低于光合日下降百分率。胞间CO2浓度下午呈上升变化趋势,说明光合日下降属于非气孔限制作用。西洋参叶片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及叶片淀粉含量均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叶片光合产物的积累是发生光合日下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负氧离子浓度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指导呼伦贝尔森林康养活动,选取呼伦贝尔典型的沙地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利用12个月的连续负氧离子浓度、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等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内负氧离子浓度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凌晨和下午2个时间段内的负氧离子浓度基本可以反应日内平均水平,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内负氧离子浓度日内均值为1 186个/cm3,符合林业标准所规定的空气负(氧)离子3级标准,可满足森林康养要求;2)林内负氧离子浓度日内表现出“双峰单谷”规律,即24:00负氧离子浓度最高,8:00负氧离子浓度最低,尽量避开早晨时间段进行森林康养活动;3)林内负氧离子浓度季节性特征表现为仲秋的空气质量最好,其次为春末至夏季,初春的空气质量最差;4)气象因素对林下负离子浓度影响程度不同,风速对林内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最大(P<0.01),空气湿度次之,气温对林内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较小,原因可能是半干旱区气候干燥,常绿针叶樟子松林郁闭度较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夏季奥森公园内3种游憩林分环境的保健因子日变化、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来分析不同林分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体的研究方法为:采用温湿度仪、粉尘监测仪、空气负离子测定器分别收集、分析夏季不同林分环境的空气温湿度、空气颗粒物、空气负离子等保健因子,采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并结合动物旷场试验模拟森林环境对人体的保健功能.结果表明,从人体舒适度指数日均值来看,对照组最高,其次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最低,对照组分别比其他3种林分日均值高11.14%、7.00%和13.15%.从PM2.5颗粒物浓度日均值分析来看,对照组最高,阔叶林次之、针叶林最低,对照组分别比其他3种林分日均值高22.46%、8.70%和6.16%.从各林分负离子日均值大小来看,针阔混交林最高,阔叶林次之,对照组最低,对照组分别比其他3种林分日均值低52.53%、43.03%和35.82%.从动物旷场试验模拟分析结果来看,与对照组相比,经过其他3种林分处理的小白鼠运动总路程、中央格运动路程、中央格停留时间和进入次数均明显提高.说明夏季3种游憩林内生态环境整体较好,尤其是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颗粒物日均浓度较低、负离子浓度日均值较高、温湿度适宜.经过阔叶林环境处理的小白鼠较其他3种林分相比,探索、认知能力显著提高,适合森林浴场的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掌握开花时期油橄榄树干茎流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气象因子与树干茎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开花时期油橄榄晴天树干茎流日变化呈单峰形趋势,峰值出现在12:00-15:00,雨天树干茎流日变化呈双峰形趋势,晴天树干茎流量比雨天提高了15.8%。油橄榄开花时期树茎流量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大而呈降低的趋势,当太阳辐射最高值出现在12:00-15:00,与茎流出现峰值相同,太阳辐射与树茎流量间关系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茎流值会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逐渐减低,当空气相对湿度>20.9%时树干茎流呈下降趋势,空气相对湿度与油橄榄树茎流量两者间呈负相关,而空气温度和风速与树茎流量呈正相关关系,虽然空气温度与茎流量与相关性较低,但当空气温度>25.7 ℃时树干茎流会小幅度下降。通过分析气象因子与油橄榄茎流速率的关系,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小时尺度上,太阳总辐射对油橄榄树干茎流速率的影响最大R2=0.655,对开花时期油橄榄树茎流速率的影响气象因子为太阳辐射>风速>空气湿度(负相关)>空气温度。在油橄榄开花时期可根据此模型推导出油橄榄树的潜在茎流量,以此为油橄榄开花时提出合理的节水补灌时间,对后期增加挂果量和提高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