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育秧方式与不同移栽方式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同一密度,相同管理水平条件下,探讨不同育秧方式与不同移栽方式两因素之间的平均效应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旱育保姆旱育秧比常规旱育秧和塑盘育秧的秧苗素质好,产量高;在试验密度范围内旱育保姆旱育秧比常规旱育秧以栽插的产量高,而塑盘育秧以抛秧方式产量高;旱育保姆旱育秧的抛秧与塑盘育秧抛秧方式间产量无显著差异。试验说明旱育保姆旱育秧完全可代替塑盘育秧作抛秧,并可减少塑盘成本,可大力推广应用,而劳动育足地区可采用旱育保姆旱育秧直插方式,以进一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旱育秧密度与施肥对提高成穗率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三因素三正交设计研究杂交稻旱育秧密度,氮肥不同施用比例对产量、成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成穗率而随着下降;施用穗肥比例的增加成穗率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旱育秧不同播量、叶龄、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拔750m,平均气温15.2℃,4月底播种的条件下,"两优培九"采用旱育秧以稀播早插为好,大田密度应合理密植,稀播早插大田密度宜稀,密播晚插大田密度宜密,具体为播50g/m2下,移栽叶龄以3.1-4.1叶带土移栽为好;栽插1.5万穴667m2;70g/m2下,以4.1叶带土移栽为好,栽插1.3万穴/667m2;90g/m2下,移栽叶龄以3.1叶为好,栽插1.5万穴/667m2。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C>A>B,即大田插植密度是影响"两优培九"旱育浅植产量的主要因素,故适时早播、稀播、早插、合理密植可以提高"两优培九"旱育浅植产量。  相似文献   

4.
氮肥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淮地区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新稻10号为试验材料,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氮肥水平下增施氮肥,水稻产量呈降低趋势,高氮肥处理平均比低氮肥处理低2.93%,差异达显著水平;两种栽插密度间比较,低密度处理高于高密度处理,但同一氮肥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说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密度影响效应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在遵义市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新品种瑞优9808最佳栽插方式和移栽密度,进行了两种不同栽插方式与5个移栽密度的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栽插方式对供试品种采用宽行窄距或宽窄行都可,移栽密度以16.5万穴/hm~2为好,栽插方式与移栽密度之间无显著的交互作用,处理组合上以宽行窄距+16.5万穴/hm~2为最好,采用宽窄行或宽行窄距+19.5万穴/hm~2也有不错的产量,也可作为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晚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肥施用量过高和栽插密度越来越小,严重制约着水稻的高产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为探明氮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及互作效应,以‘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与3个栽插密度15个处理的大田小区试验,分析氮肥用量和栽培密度的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晚稻产量的差异呈显著水平,晚稻施氮量为200 kg/hm2时,其籽粒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且差异显著;不同栽插密度处理间的产量有差异,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有效穗数对晚稻产量的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千粒重和结实率最小。本试验条件下,晚稻高产最佳组合为施氮量200 kg/hm2与密度30万穴/hm2;氮肥利用率最高的组合则是施氮量50 kg/hm2与密度30万穴/hm2。因此考虑到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认为施氮量为200 kg/hm2与密度为30万穴/hm2的组合为最适宜处理。  相似文献   

7.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薯1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与氮、钾肥配施对甘薯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钾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薯干产量与干物率、基部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蔓薯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薯块干物率与最长蔓长、茎粗、基部分枝数都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18种处理组合中低氮低钾低密度处理经济产量最高,蔓薯比最佳;在对块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应中,施钾量>栽插密度>施氮量,且施钾量和栽插密度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氮量和栽插密度是影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因此,生产中保持合理的栽插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欲通过增加栽插密度来获取超高产的可能性不大。从本试验来看,纯氮120 kg/hm2、K2O180 kg/hm2与栽插密度4.95×104株/hm2的肥密组合有利于苏薯15号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插密度对有色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糯(Y4)和红粳(Y5)两个有色稻为材料,设5种不同的栽插密度,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对有色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主要影响有效穗数进而影响产量。4万苗/666.7m2密度处理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密度在12~16万苗/666.7m2时,产量和成穗率较高,干物质积累多,说明适当提高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有色稻产量和构建高产群体。本试验中Y4和Y5的适宜密度分别为12万苗/666.7m2和16万苗/666.7m2,且Y5耐密性较Y4强。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施肥模式和栽插密度对四川丘区水稻产量及生长的影响,以‘蜀优217’和‘天优湘99’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肥模式,裂区为栽插密度,探究不同处理对四川丘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能有效提升水稻产量,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侧深施肥模式下,‘蜀优217’适宜较高的栽插密度,而‘天优湘99’栽插密度过高,穗粒数及结实率大幅下降,成穗率及转运率降低。因此,侧深施肥技术应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栽插密度。  相似文献   

10.
施氮及栽插密度对湘早籼46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挖掘湘早籼46号高产潜力,进一步提高产量,采用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湘早籼46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湘早籼46号的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以施氮量为240kg/hm2且栽培密度为40×104穴/hm2的处理产量最高。(2)不同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1不同栽插密度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1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1不同栽插密度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1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 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郑稻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摘 要:以郑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施氮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0kg?hm-2(N0)、150kg?hm-2(N1)、225kg?hm-2(N2)、300kg?hm-2(N3);栽插密度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8.0×104hm-2(B1)、24.0×104hm-2(B2)、30.0×104hm-2(B3)。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郑稻18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N3产量水平最高,N2产量与之相当,且较N1、N0增产均达显著水平;栽插密度B3产量最高,较B2、B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相对较小。(3)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的12个处理组合中,N2B3最为环保高效。  相似文献   

14.
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秧苗的秧龄及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秧苗秧龄处于35~55 d和栽插密度处于1.8×105~3.0×105蔸/hm2时,水稻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秧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秧龄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收获产量存...  相似文献   

15.
以新两优6号为材料,通过对常规湿润育秧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秧龄期栽插,以及长秧龄条件下不同基本苗数和不同育秧方式的大田群体数量及产量表现的研究,为安徽省单季稻产区生产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结果表明,新两优6号在湿润育秧条件下,秧龄不宜超过40d,45d及更长秧龄的显著减产,随秧龄延长而减产幅度加大;稀播的减产幅度略小,减产的原因主要是秧龄。随着秧龄的延长,群体总茎蘖数、LAI、单位面积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群体数量递减,而茎蘖成穗率相差不大。长秧龄移栽条件下,增加栽插基本苗数,或采用肥床旱育秧培育长龄多蘖壮秧,是获得理想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提供依据。以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国审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常优4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施氮量和栽插密度2个因素,施氮量分别为纯氮330、180、0 kg/hm2,密度分别为45万、30万、18万穴/hm2,对‘常优4号’的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农学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常优4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但是当达到临界值(纯氮180 kg/hm2)时,继续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明显下降。增施氮肥显著提高‘常优4号’的经济效益,但是密度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常优4号’的最佳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组合为A2B3,即当施氮量为纯氮180 kg/hm2、密度为18万穴/hm2时,籽粒产量9919.2 kg/hm2,经济效益12542.2元/hm2,氮肥农学利用率19.87 kg/kg。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三元一次回归正交设计研究纯度(86% ~96% )、栽播密度[(1~2)万窝/667m 2]和每窝栽插谷粒秧数[(1~3)粒/窝]等因素对菲优多系1 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未达5% 差异水平,其影响大小顺序为:纯度> 栽插密度> 大田栽插密度与每窝谷粒秧数互作> 每窝谷粒秧数> 纯度与大田栽插密度互作> 纯度与每窝谷粒秧数互作  相似文献   

18.
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9  
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栽插密度有利于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提高。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水稻的群体结构来影响产量,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等影响较大,在试验范围内(7.5 ̄25.5万丛/hm2),栽插密度与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整精米率呈倒二次曲线分布关系;与蛋白质含量接近线性正相关。从优质高产兼顾的角度考虑,在浙江地区的生态条件下,单季杂交籼稻的栽插密度以16.5 ̄21.0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稻虾生态种养对太湖区域优良食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复合种养模式提供决策参考。选用5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系),进行稻虾复合种养和宽窄行两种栽插密度处理,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特点。与常规大田栽培比较,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茎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垩白性状,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崩解值和糊化温度升高,消减值降低;降低栽插密度能改善稻米品质;稻虾种养对品质的影响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种植模式与品种之间互作对稻米品质有显著影响。长期稻虾共作稻田宜选用适宜的优良食味品种,适量减施氮肥和减少栽插密度可以实现水稻安全稳产,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0.
施肥和密度对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运用裂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施肥和密度对杂交粳稻产量、产量构成及其群体质量的影响,明确了杂交粳稻高产(≥9.75t/hm^2)栽培的适宜施肥量和栽插密度分别为纯N225~262.5kg/hm^2、栽插密度33.3~37.5万穴/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