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樱桃SRAP-PCR体系优化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取亲缘关系较远的3个不同基因型樱桃资源为试材,对影响SRAP标记PCR反应的模板、Mg2+、dNTPs、Taq酶及引物浓度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于樱桃SRAP标记的扩增体系。反应体系具体为:模板DNA75ng,dNTPs0.2mmol·L-1,Mg2+2.5mmol·L-1,引物0.3μmol·L-1,Taq酶1.0U,反应总体积20μL。采用优化的扩增体系,对45个樱桃种质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8对扩增清晰且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检测位点共227个,其中多态性位点192个,占84.6%。应用NTSYS-pc软件进行聚类分析(UPGMA),结果表明45个樱桃品种可分为欧洲甜樱桃和中国樱桃2大类,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2~0.98;其中中国樱桃与甜樱桃种间的相似系数最小,表明2类种质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而组群内的不同品种资源表现了较高的遗传相似性。SRAP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揭示了樱桃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以及来源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12个宾王菇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考查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2个宾王菇菌株共检测出11种酶带类型,菌株间酯酶同工酶谱带分布呈多样性,同一个取样地区菌株间谱带相似,利用DP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Jaccard距离0.76为切割点将供试菌株聚为3类.结果表明:阜新地区宾王菇菌株遗传资源丰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刘娜  张敏  李超  肖军  宋莹  李红 《北方园艺》2016,(1):131-134
以人工栽培食用菌3个菇种(滑菇、杏鲍菇、金针菇)的18个主要栽培菌株为试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比较分析了其酯酶同工酶酶谱特征。结果表明:3个菇种分别具有自己的特征酶带,种内菌株间酶带数目、Rf值存在差异,表明菌株间遗传基础存在差别,没有同种异名的现象。因此利用酯酶同工酶判定食用菌种的分类地位和种内菌株间差异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双孢蘑菇褐变的酶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凝胶电泳等生化技术 ,对菇体本身的褐变作了详细的研究 ,结果发现 ,多酚氧化酶 (PPO)是蘑菇采后引起褐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双孢蘑菇菌株具有不同的PPO酶活性和不同的PPO同工酶谱 ,双孢蘑菇不同的组织部位具有不同的PPO酶活和PPO同工酶谱 ,在蘑菇生长内的整个时期 ,表现出不同的PPO酶活力和不同的PPO同工酶谱  相似文献   

5.
基于SNP分型的香菇交配型AS-PCR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食用菌的交配型鉴定通常采用单核体两两交配后镜检观察锁状联合的方式进行,工作量大,耗时长且易产生人为误检。本研究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申香215"为例,通过对需鉴定交配型的单核体的双核体亲本菌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双核体交配型A和B因子区域的序列比对信息,对交配型因子等位基因内部的SNP位点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合适位点设计引物,采用等位基因特异PCR(Allele-specific PCR,AS-PCR)技术,根据扩增结果可快速确定单核体的交配型并排除双核体和杂合体。用该方法鉴定香菇单核体的交配型,提高了鉴定效率和准确率,该方法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手段,为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收集引进的40个野生香菇菌株作为试验材料,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酶谱显示野生香菇菌株不同迁移率的酶带多达15条,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约达71%时,将40个野生香菇菌株分为七大类群;通过ISSR分子标记共扩增出75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4.0kb;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约达63%时,将40个野生香菇菌株分为七大类群。该研究为野生香菇种质资源驯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SSR标记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黄瓜抗黑星病种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9,(3):13-17
为了获得抗黑星病黄瓜种质,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抗源,利用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CSWCTT02D对102份黄瓜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种质间抗病基因的标记基因型存在遗传变异性,明确了102份种质抗黑星病基因的标记基因型,3份种质存在抗病标记(2.94%),1份种质为杂合型(0.98%),98份种质不存在抗病标记(96.08%);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有高度抗病种质4份(3.92%),高度感病种质98份(96.08%)。SSR分子检测结果与苗期人工接种基本一致,有2份材料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不符。‘南9436’(华南型)接种为感病,标记为抗病;‘K92’(华南型)接种为抗病,标记为感病,符合率达98.04%。抗病材料选择应以人工接种结果为依据,因此初步鉴定出4份抗黑星病种质,分别为日本类型‘Q6’和‘NINIA’、华南型‘南9427’和‘K92’,病情指数均为0。该研究为华北型黄瓜抗黑星病品种的遗传改良奠定了技术与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酯酶同工酶与番茄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番茄14个杂种一代及16个亲本品种的酯酶同工酶,并用SDS电泳、不同温度及不同pH处理,对某些酶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酯酶同工酶与杂种优势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生育进程转化时期,高优组合双亲酶谱差异比较显著,F_1显示的酶带多活性强。而低优组合双亲及F_1酶谱无差异。 对B_6(0.402)带分析看出,该带可能是二聚体,其活性和稳定性与杂种优势密切相关。高优组合的F_1B_6带活性强而稳定。依据双亲B_6带活性及稳定性的差异,可以早期预测番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9.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沪香F2"为亲本,构建F2代群体,测定85个F2代菌株在PDA平板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菌包中的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形成时间、出菇周期、菌盖直径、菌柄直径、菌柄长度、单包产量、单包菇数等农艺性状,利用筛选获得的32对具多态性的SSR引物对F2代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共扩增出93个多态性条带,将观测的9个农艺性状与这93个SSR标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26个标记能够与这些性状发生关联,关联事件的总数为30;其中有8个标记表现为极显著关联(P0.01),2个标记与菌柄长度极显著关联,6个标记与单包菇数极显著关联。本研究首次探索了香菇F2代群体在表型上的分化以及与分子标记之间的关联性,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香菇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平菇华丰2号采自大别山栎木丛林中,经笔者驯化选育的一个优良菌株。其性状:出菇温度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产量高,商品性状好,不早衰,后劲足(一般可出6潮菇),耐CO_2,耐粗料,适应木屑栽培,用阔叶树木屑大面积袋栽(不覆土),生物效率可达150%是非棉区栽培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11.
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13株双孢蘑菇菌株的菌丝生长势、出菇性状、菌丝拮抗性、酯酶同工酶酶谱等。结果表明,13个菌株中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差异性,部分菌株为同物异名。Ag-004菌株菌丝生长势最强,日平均生长速度0.54 cm·d~(-1),23d长满试管;出菇试验表明棕色蘑菇品种表现出比白色蘑菇品种产量高、较耐低温和抗逆性强的特性。大多数菌株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拮抗反应,少部分菌株间拮抗现象不明显。酯酶同工酶酶谱出现3个区域,Rf=0.1758、0.2424、0.7697为所有菌株共有,可能为双孢蘑菇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Rf=0.8060为白色蘑菇品种的酯酶同工酶的特征条带,而Rf=0.7151为2个棕色蘑菇菌株所有,在所有的白色品种中几乎没有,Rf=0.7151可能为棕色蘑菇菌株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12.
郑素月  张庆桥 《北方园艺》2011,(14):162-164
采用体细胞营养亲和测定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对河北省广泛栽培的54个平菇菌株进行了种质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54个平菇菌株经营养亲和测定划分成了12个不同营养亲和群,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营养亲和群内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相同,不同营养亲和群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有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营养亲和群菌株相似系数为53%~91%。  相似文献   

13.
以承德红蘑和白蘑子实体为试材,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其基因组rDNA基因的ITS区段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而后与GenBank数据库信息比对,并利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从分子水平上鉴定其种属地位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承德红蘑与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us rutilus,Accession No.:KR082876)、白蘑与Hygrophorus queletii(Accession No.:JF908069)的相似性均达到99%。承德红蘑与血红铆钉菇C.rutilus(Accession No.:KR082876),承德白蘑与H.queletii(Accession No.:JF908069)的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002。因此,承德红蘑和白蘑经分子鉴定为C.rutilus和H.queletii,其分类地位的解析,对今后野生红蘑和白蘑种质资源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不同柱状田头菇菌株最佳培养条件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来源的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gerita)为研究对象,就不同的碳氮比、pH值以及培养温度对菌丝生长速度和结实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同工酶角度分析比较了各菌株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柱状田头菇所要求的最佳培养条件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菌丝在碳氮比为10:1~80:1时均可生长,碳氮比为10:1时,菌丝生长最快,且易结实;柱状田头菇可生长并结实的pH值为4~12,最适宜结实的pH值为6;25℃时柱状田头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而20~25℃比较适合其结实。同工酶分析表明,柱状田头菇菌丝中过氧化物同工酶活性不高,酶带单调,不适宜用做检测遗传多样性的生化标记;酯酶同工酶有一定的活性,可以从相似系数上分析不同菌株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21株香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生化反应,而结构及理化性质不同的酶分子形式。同工酶是基因的直接产物,它的电泳表型是基因型的反映,所以它不仅是生理生化指标,而且是可靠的遗传标记。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香菇同工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美国宾州大学Royse 等,根据11个生化位点上的同工酶变异对香菇菌株鉴定与遗传关系分析进行了研究。日本Okunish等对香菇不同部位的酯酶同工酶、酪氨酸酶、苹果酸脱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北京地区秋播大白菜品种、播种期、密度和追肥量等因素的最佳处理组合,以期尽可能地提高一、二级净菜产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90年秋在本所试验基地进行了正交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一、试验方法本试验设四个因素,每个因素设三个水平。A因素为品种,分别是:“北京106”(A_1)。“北京新1号”(A_2),“北京新2号”(A_2)B因素为密度(株/亩),分别为2300(B_1),2000(B_2),1700(B_3);C因素为追肥量(公斤/亩),分别施尿素,折合硫铵为150(C_1),100(C_2),50  相似文献   

17.
从云南、四川两省9个采样地共收集31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分别利用固体、液体培养基培养菌丝体,对其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通过酶谱聚类分析研究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共检出10个酯酶同工酶条带、21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5条同工酶条带;液体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1个同工酶条带、23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6条同工酶条带;2种培养方式下所有菌株均检出一条相对迁移率R_f=0.13、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kDa的同工酶条带;不同培养方式相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差异。在遗传距离为0.220时,固体培养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为9类,液体培养的聚为7类;在遗传距离为0.300时,2种培养方式的酶谱均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种质资源保护、优良菌株筛选和种性鉴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配型是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一个重要遗传标记.在制备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基础上,我们测定了7个菌株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比例,研究其交配型等位基因的规律.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均按潘迎捷等的方法(食用菌,1992:4).(二)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的测定每个菌株取10个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落做10×10的交配实验,对峙培养后,以交界处菌丝是否出现锁状联合做为两  相似文献   

19.
采用FIASCO方法,从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ACCC 50838分离简单重复序列分子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所得标记用于分析我国52个侧耳(平菇)栽培菌株多样性,对于SSR标记相同的菌株再进行ISSR PCR分析。结果表明:18个SSR标记在供试菌株中的等位基因的数量为3~12个,多态性指数(PIC)为0.34~0.84;除了2组(ACCC50618,ACCC 50866和ACCC 50915;ACCC 50249和ACCC50476)共5个菌株之外,其他47个菌株都能利用这18个SSR标记进行有效的鉴别。SSR标记相同的的菌株,其ISSR、体细胞不亲合性和出菇性状(温型、菌盖颜色)也相同,这些菌株可能是同物异名。利用这18个SSR标记分析52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相似性指数为0.755~0.9995。根据相似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52个菌株分成两个大的类群,分别为糙皮侧耳(P.ostreatus)和肺形侧耳(P.pulmonarius)。结合这些栽培菌株的农艺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我国平菇栽培菌株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研究表明SSR分子标记技术在平菇遗传多样性和菌株鉴别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利用RAPD、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PCR-RFLP标记系统评价了大花蕙兰20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在50个RAPD引物分析中, 有36个引物(72.0% ) 能揭示材料间的多态性, 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503~0.765, 平均0.598, 根据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表明, RAPD标记能将所有材料区分开。在7个叶绿体基因组( cpDNA) 的PCR-RFLP分析中, 6个标记(87.5% ) 可扩增出1至多条清晰的谱带; 扩增产物经7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 6个标记的19种引物/酶组合共检测到53条DNA片段, 其中多态性片段有37条, 占69.8%; 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71~0.949, 平均值为0.766。在8个线粒体基因组(mtDNA) 的PCR-RFLP标记分析中, 只有3个(37.5%) 标记能得到1条清晰的谱带; 利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3个标记的扩增产物消化后, 在10种标记/酶组合中, 共检测到33条酶切片段, 其中21条(63.6%) 具有多态性; 遗传相似系数为0.634~1.000, 平均0.829。这些结果表明, RAPD标记揭示的大花蕙兰遗传多样性最高, 其次为cpDNA PCR-RFLP标记, 而mtDNA PCR-RFLP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