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硝基苯对四种海洋生物的毒性及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黄姑鱼、脊尾白虾和菲律宾蛤四种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硝基苯对以上4种生物的96 h LC50分别为7.6 mg/L、7.5 mg/L、0.26 mg/L和9.2 mg/L,95%置信区间分别为5.7~10 mg/L、4.5~13 mg/L、0.16~0.40 mg/L和6.4~15 mg/L,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黄姑鱼、脊尾白虾和菲律宾蛤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76 mg/L、0.075 mg/L、0.0026 mg/L和0.092 mg/L。硝基苯对脊尾白虾的毒性为高毒,对三疣梭子蟹、黄姑鱼和菲律宾蛤的毒性均为中毒。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川半静水法研究了苯酚、苯胺、氯苯和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Portuns trituberculatus)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苯酚、苯胺、氯苯和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96h的LC50分别为10mg/L、80mg/L、52mg/L和7.6mg/L,综合苯酚、苯胺、氯苯和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的毒性机理和急性毒性数据,对三疣梭子蟹的急性毒性大小依次为:硝基苯〉苯酚〉氯苯〉苯胺。  相似文献   

3.
二硫氰基甲烷对脊尾白虾的急性致毒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生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分8个浓度进行二硫氰基甲烷对脊尾白虾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二硫氰基甲烷对该地区养殖的脊尾白虾24、48、72和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364、0.200、0.032和0.022mg/L,并计算出二硫氰基甲烷对脊尾白虾的安全浓度Sc为0.002mg/L.试验结果提示,在脊尾白虾的养殖过程中,二硫氰基甲烷需慎用.  相似文献   

4.
氨氮对脊尾白虾幼虾和成虾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温24℃、盐度31、pH8.1条件下,研究了氨氮对脊尾白虾幼虾和成虾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脊尾白虾幼虾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55.81、116.71、92.55、80.40mg/L,氨氮对脊尾白虾成虾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78.80、156.37、140.28、120.86mg/L。脊尾白虾幼虾总氨氮和非离子氨的安全质量浓度为8.04、0.26mg/L,成虾总氨氮和非离子氨的安全质量浓度为12.09、0.50mg/L。  相似文献   

5.
以海水养殖的2种甲壳类动物(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2种双壳类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材料,进行了溴氰菊酯对4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及其积累实验研究。结果显示,4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死亡率与溴氰菊酯浓度及其暴露时间成显著正相关。溴氰菊酯对远海梭子蟹和日本囊对虾的24 h LC50、48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2.07×10–4、1.70×10–4、1.10×10–4 mg/L和7.32×10–4、3.90×10–4、1.43×10–4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44×10–5 mg/L和3.32×10–5 mg/L;溴氰菊酯对文蛤和菲律宾蛤仔的24 h LC50、48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1.52、0.30、0.27 mg/L和0.67、0.11、0.06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51×10–3 mg/L和9.50×10–4 mg/L。溴氰菊酯对远海梭子蟹、日本囊对虾的毒性明显大于文蛤和菲律宾蛤仔。文蛤和菲律宾蛤仔在溴氰菊酯平均浓度分别为0.86–0.05 mg/L和0.37– 0.03 mg/L的水体中暴露24–96 h时,其对溴氰菊酯的积累系数分别为2.57–12.40和3.03–27.85,文蛤和菲律宾蛤对溴氰菊酯的积累率与暴露时间成正相关,与暴露浓度成负相关。不同种类的海水养殖生物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及其积累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养殖生产中4种除藻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低温条件(白天水温12~16℃)下,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较小。高温条件(26℃)下,藻苔净、苔草必杀、青苔速灭和苔藻净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的96 h LC50分别为123.211、57.004、62.745和149.942 mg/L;对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21.257、17.347、42.530和8.681 mg/L。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依次为苔草必杀青苔速灭藻苔净苔藻净;对刺参的急性毒性依次为苔藻净苔草必杀藻苔净青苔速灭,同种除藻剂对不同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不同。相对于低温测试结果,高温下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增强,两种生物的耐受性降低,但安全浓度仍均高于建议最大使用量。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三疣梭子蟹幼体的发育,其半致死质量浓度以及安全质量浓度呈上升趋势。三疣梭子蟹Ⅰ期溞状幼体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0.0095 mg/L和0.0082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18 mg/L;三疣梭子蟹Ⅱ期溞状幼体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0.019 mg/L和0.01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38 mg/L;三疣梭子蟹Ⅳ期溞状幼体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0.085 mg/L和0.04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43 mg/L;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0.085mg/L和0.05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52 mg/L。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对Cd~(2+)、Mn~(2+)、Zn~(2+)、Cu~(2+)的耐受能力,采用毒理学试验方法研究4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的死亡率与4种重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成正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4种重金属离子对试验菲律宾蛤仔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Cd~(2+),38.62、29.83、8.11、2.67 mg/L;Mn~(2+),712.58、421.57、188.74、61.27 mg/L;Zn~(2+),141.27、72.20、34.91、21.57 mg/L;Cu~(2+),29.88、12.06、3.62、0.79 mg/L;Cd~(2+)、Mn~(2+)、Zn~(2+)、Cu~(2+)对菲律宾蛤仔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3、0.61、0.22、0.01 mg/L。试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毒性强弱依次为Cu~(2+)Cd~(2+)Zn~(2+)Mn~(2+),Cu~(2+)对菲律宾蛤仔的安全质量浓度低于渔业水质标准,在育苗和养殖过程中需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
以竹苇制浆造纸废水为实验液,开展了其对不同水生生物(鱼类3种、虾类1种、蟹类2种和贝类1种)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当实验液的特征指标CODcr为707mg/L,BOD5为776mg/L,AOX为17.87mg/L时,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us)幼体、黑鲷(Sparus macrocephaius)幼鱼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96 h-LC50稀释浓度比分别为1∶33.2、1∶24.55和1∶13.0;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96 h-LC50稀释浓度比为1∶6.0,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仔蟹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大眼幼体96 h-LC50稀释浓度比分别为1∶4.5和1∶1.25,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96 h-LC50稀释浓度比为1∶0.59.实验结果表明,制浆造纸废水对不同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制浆造纸废水对鱼类的毒性效应最大,其次是虾类,第三是蟹类,对贝类的毒性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甲醛、高锰酸钾、氟苯尼考和聚维酮碘等4种常用药物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在水温(17.0±1.0)℃,盐度24~26,pH 8.0~8.2的条件下,进行了4种药物对全长(5.61±0.07)cm,体质量(1.65±0.06)g的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甲醛、高锰酸钾、氟苯尼考和聚维酮碘对黄姑鱼幼鱼的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37.12、3.69、4 541.93、6.94 mg/L,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6.77、3.23、3 724.95、6.57 mg/L,72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7.97、3.14、3 368.59、6.45 mg/L,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8.67、3.09、3 261.90、6.37 mg/L,其安全浓度分别为25.40、0.74、760.64、1.77 mg/L。根据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的评价标准,高锰酸钾和聚维酮碘对黄姑鱼属中毒药物,甲醛和氟苯尼考属低毒药物。  相似文献   

11.
油茶皂素鱼毒制剂对常见淡水鱼虾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水箱养殖方式,研究油茶皂素鱼毒制剂对常见淡水鱼虾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油茶皂素鱼毒制剂对闽江流域常见淡水鱼类具有较强的毒性,并呈现出良好的剂量-药效和时间-药效关系。在投药浓度为2.5mg/L时,该制剂在24 h内即可将实验鱼全部杀死,LD50为1.60~1.75 mg/L,对泥鳅的LD50为3.0 mg/L。但是该制剂对南美白对虾和河蟹却很安全,在投药浓度达50 mg/L时,南美白对虾48 h存活率可达100%,河蟹48 h存活率可达9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皂素鱼毒制剂对闽江流域常见淡水鱼类具有显著的的毒杀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双棘黄姑鱼对硫酸铜、福尔马林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急性攻毒的方法,对双棘黄姑鱼进行硫酸铜、福尔马林等两种水产养殖常用驱虫药物的毒性试验,研究其耐受性。结果表明:硫酸铜对双棘黄姑鱼的半致死质量浓度TLm12、TLm24、TLm48、TLm72、TLm96分别为12.6、5.12、4.37、3.18、2.5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96 mg/L;福尔马林对双棘黄姑鱼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96.5、317.5、288.4、195.6、156.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71.39 mg/L。表明硫酸铜、福尔马林是安全、有效的驱虫剂。  相似文献   

13.
在盐度30、pH 8.5、温度28.8~29.8℃、投喂扁藻和轮虫的条件下,设置10、20、40、80、160mg/L共5个氨氮梯度和1个对照组(天然海水),进行了氨氮对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第Ⅰ期溞状幼体,Z1)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发现,氨氮暴露12~72h,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活力组间差异显著(P<0.05),当氨氮继续暴露至84~96h,早期幼体活力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氨氮暴露12~96h,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存活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对照组与10mg/L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的氨氮暴露12、24、36h时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0.94、27.96、14.43mg/L,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暴露36h的氨氮安全质量浓度为1.44mg/L。  相似文献   

14.
张网Y型释放装置能够有效改善张网渔具选择性,为探究不同规格栅栏间距的选择性差异,该试验共设置3组栅栏间距(10 mm、15 mm、20 mm),于2015年12月在舟山嵊泗进行海上试验,捕捞渔获优势种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采用联合网次数据分析该释放装置不同栅栏间距对口虾蛄、三疣梭子蟹的选择性。结果显示口虾蛄、三疣梭子蟹选择性指标50%选择体长/甲宽(L50)随着释放栅栏间距的增加不断增大,口虾蛄、三疣梭子蟹选择范围(SR)则随着栅栏间距的增加不断减少。表明Y型释放装置可有效用于释放小个体口虾蛄、三疣梭子蟹等甲壳类生物,但是适宜的释放间距仍需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Zn~(2+)、Cd~(2+)对青蛤幼贝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96h内海水中重金属离子Zn2+、Cd2+的不同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蛤幼贝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2+和Cd2+对青蛤幼贝的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0mg/L、14mg/L和1.60mg/L、0.14mg/L;而二种离子的交互作用表现为二者间存在拮抗作用,其中,Zn2+的毒性略大于Cd2+。  相似文献   

16.
非离子态氨对金鱼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非离子态氨对体长(5.0±0.61)cm,质量为(12.17±1.57)g的金鱼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非离子态氨对金鱼鱼种24、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0.454(0.393~0.515)mg/L和0.267(0.213~0.322)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28 mg/L。非离子氨对金鱼鱼种具有较低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17.
5种常用农药对江黄颡鱼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对江黄颡鱼进行研究.5种常见农药对江黄颡鱼苗24 h LC50半致死质量浓度、48 h LC50半致死质量浓度、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阿维菌素0.43、0.28、0.035 mg/L;草甘磷15.38、13.43、 3.072 mg/L;啶虫咪0.13、0.09、0.013 mg/L;百草枯4.62、3.72、0.724 mg/L;复方胶悬剂550、389、58.38 mg/L.常用农药的敏感性依次为:啶虫咪>阿维菌素>百草枯>草甘磷>复方胶悬剂.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了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不同成分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毒性,分析了颤藻浓度与水温对对虾响应粗提液毒性的影响,并初步检测了颤藻粗提液所含的毒素。结果显示,湿藻质量浓度为5.04 mg·m L~(-1)的颤藻细胞及其粗提液可导致93.72%以上的对虾死亡,藻细胞培养液对对虾无致死效应。用湿藻质量浓度高于2.52 mg·m L~(-1)的粗提液注射对虾,对虾死亡率超过86.67%,随质量浓度低至0.504 mg·m L~(-1),对虾死亡率降至2.22%,差异显著(P0.05);水温显著影响了粗提液对对虾的致死效应(P0.05),湿藻质量浓度为2.52 mg·m L~(-1)的粗提液在22℃水温条件下可引起20.0%对虾死亡,当温度升至34℃,对虾死亡率增加至97.8%;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RR/YR/LR,MC-RR/YR/LR)作标准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颤藻粗提液毒素,结果在粗提液中均未检出RR、YR、LR等3种常见的微囊藻毒素。结果表明,绿色颤藻可致对虾急性死亡,其主要有害成分是颤藻粗提液所含的非MC-RR/YR/LR等藻毒素,对虾对颤藻粗提液毒性的响应与颤藻浓度和水温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大眼幼体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6.661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9.10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5.519 mg/L;对Ⅰ期仔蟹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5.467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9.88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876 mg/L。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对聚维酮碘的耐药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质量浓度为10、13 mg/L的条件下能分别促进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蜕皮变态,提高蜕壳后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