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省引种桉树已有六十多年历史,最早引种的是蓝桉,其次是柠檬桉、多花桉、蜜味桉等,其它多数桉树均为解放后引种,为了摸清我省桉树种类、分布及生长情况,以便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发展、我所于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进行了桉树种类调查。据这次初步调查,我省现在桉树40余种(包括变种),广大群众积累了一定的栽培和利用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桉树引种栽培区区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做好桉树引种栽培区区划工作,对加快我国桉树引种工作进程,避免桉树引种工作的盲目性,减少引种工作的失误等具有重大意义.阐述了桉树引种栽培区区划的目的、意义、原则、依据和区划方法.将我国桉树引种栽培区划分为4个引种大区,14个基本引种区,37个引种小区.对各基本引种区桉树的引进种类、种源、培育目标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各基本引种区的育种策略要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的分类学研究,确认了四川桑科植物有8属,42种,12变种和1变型。本文编制了分种(包括变种)检索表,记述了各个种,变种及其分布,对易相混淆的种类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桉树原产澳洲,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种类、的总称。因按树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用途很广和经济价值高的树种,目前世界上已有96个国家引种栽培。广西于1890年从法国引种,在龙州县种植的桉树,现在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此以后,从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逐年也引进不少桉树种类,现在全区约引种有89种,由于种间杂交引起变异,有些种类的形态区别极为细微而不易于识别,为此,我们根据有关桉树中、外文资料,初步整理出《桉属物种识别》资料。作简单介绍,以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桉树原产澳洲,具有生长快,用途广,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等优良特性。目前已有96个国家引种了桉树,成为热带、亚热带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极为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我国引种桉树已有80多年的历史,栽培遍及华南、西南、华中、华东等省区。我局1954年大量引种营造桉树,以隆缘桉为主要造林树种。为了选择最适于雷州地区的桉树品种,试验场、林科所不断引进了国内外桉树品种和变种120多种,现存75种。本文将介绍1973年以后引种较多桉树的生长情况,并对有前途的树种作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桉树原产澳洲,自1744年引入欧洲后,由于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用途广泛,世界各国竟相引种。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引种栽培,面积约占世界人工林的1/5强。如今,许多桉属树种已成为世界性的造林树种。由于广泛的引种栽培,经过驯化,杂交,杂种变种很多,六十年代报道的桉树就超过1000种以上。桉树最早(1890年)由西欧引入两广,1894年福建开始引入野桉(Eucalyptus rudis),现有90多年历史。闽南的漳州市南坑在1919年引种赤桉(E.camaldulensis),1929年长泰县戴墘村引种过柠檬桉(E.citriodora),1935年漳州市和漳浦县大南坂引  相似文献   

7.
经过近100年的引种历史,四川共收集了130余种桉树,目前仍保留有近40种桉树。这些树种在四川省的林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四川具有发展前途的桉树有:巨桉、直干兰桉、柳桉、史密斯桉、邓恩桉、迪恩桉、亮果桉、赤桉、大花序桉、尤曼桉等。根据桉树生物学特性以及四川多年来桉树栽培情况,将四川桉树栽培地区划分为盆地、攀西河谷阶地和干热河谷等三个栽培区。针对不同的栽培区,提出相应的适宜桉树种,并对巨桉、直干蓝桉、赤桉树种不同培育目标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引言桉树原产澳州,是世界著名速生丰产树,耐旱耐湿,树姿优美,树冠高大,四季常青,木材用途广,许多热带、亚热带国家引种栽培。有670余个品种(包括变种)。我国引种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江西、浙江、台湾、贵州、湖南等主要省市区栽培,据一  相似文献   

9.
杨树种类繁多,人工选育的品种日益增多。为便于生产推广和国际交流,每个杨树品种均应有一个合法的拉丁名。天然杨树,种以下分类单位为变种、变型;栽培杨树,种以下分类单位为栽培变种(品种);杂种杨树的拉丁名,是由属名和种加词(种名)构成,而在种加词的前面要置以乘号(×)。其复形杂种的品种命名,均以栽培变种(品种)对待,其集合加词放在该杂种名称之后。 河北省现在杨树种类,有3个组(派),13个种,6个杂种,7个变种,3个变型,6个栽培变种(品种)。  相似文献   

10.
桉树的园林观赏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庞大的桉树家族庞大的桃金娘科桉树属,共有945个树种、亚种和变种(表2),大多数自然分布于大洋洲,个别种(如尾叶桉(第一次出现)Eucalyptus urophylla)和剥桉(E.deglupta))原产于印度尼西亚。桉树属树种种类多,生长快,适用性强,被引种到世界上很多地方。目前,全球桉树人工林面积已达1300万公顷。我国从1890年开始引种桉树,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最早引种的桉树只是作为园林绿化树种,栽种的地方多在我国南部、东南部及西南部交通方便的通商口岸城市(详见表1)。此外, 引种桉树较早的地方还有广东的汕头、韶关、梅县、湛江,海南的海口,广西的柳州、南宁、北海,福建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藏高原杨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系统的分类学研究,确认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杨树约有17个种、15个变种和10个天然杂种。本文中,编制了分种检索表;详细记述了各个种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并绘制了有关的图表;提供了部分种类在高生长和直径生长方面的数据资料;最后讨论了杨树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竹类物种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世界约有竹类植物1 500多种。中国是世界上竹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截止目前,中国实际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公开发表的竹类植物有44属、762种,约占世界竹类种数的50%以上。这其中不包括55变种、147变型、5个杂交竹,计207个种下分类群以及竹类栽培品种和许多存疑竹类。文章详细列出了中国已公开发表的762种竹类植物名称,显示了中国竹类物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国外针叶树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杂种在工业用材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数十年来不少国家都开展过广泛的针叶树种间杂交研究,为选出各自适用的种间杂种,在理论、方法和实用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种间杂交创造新的、对特殊生境更有适应力的杂种对引入树种更有效果。若干外域树种引入我国后表现良好,并成为主要造林树种,探索它们的杂种利用,对开展边沿低质土地的造林有重大实用性。通过推行“杂种林业”,提高我国工业人工林的经营效益,今后将成为遗传改良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概述世界一些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经验,供实施中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研制刺槐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作者对该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全面研究。通过广泛检索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开展国内实地调查研究,汇总得到刺槐属共有14种,4个种间杂交种,刺槐种内有24天然变种和变型。国外刺槐属人工育种研究成绩显著的国家有匈牙利,培育的板材柱材、蜜源及饲料品种达110多个;韩国研发培育出了四倍体饲料品种;我国选育鉴定的刺槐速生用材无性系达90多个。本文根据选择确定的刺槐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性状及其表达状态,对我国引种、选育或者尚未引种但文献记载详细的刺槐属种、变种、变型、品种、无性系及授权植物新品种建立数据库,录入种质资源的基本信息和测试性状表达状态,为刺槐属植物品种鉴别和新品种DUS审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丰富,被认为是青杨组的现代自然分布和演化中心之一.约有28个种,22个变种和10个天然杂交种在该区有自然分布,其中包括25个中国特有种,18个地区特有种.这些资源在科学研究、杨树遗传改良、区域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在前人研究及笔者调查基础上,对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价值、保护和利用进行探讨,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和关心这些基因资源.杨属系统分类是研究最多的领域,但在分类体系和种间演化关系上依然存在许多疑点;近年有研究对该区青杨和滇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其他种类尚未涉及.在中高山河谷地带和高原面上,乡土杨树被广泛用于行道树、四旁树、防护林、风景林种植,但良种和栽培技术的缺乏限制了其利用.在遗传改良上,仅有滇杨曾被用于杂交育种的亲本,但没有明显的育种成效.在基因资源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保护体系,仅有过零星的优树选择和保存工作.当前,大规模的水电开发正导致乡土杨树基因资源迅速流失,建议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杨树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收集、保存和利用,并对相关科学研究给予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16.
贵州蕨类植物的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文献资料查阅与核对的基础上,对已有记载的贵州蕨类植物进行整理,以《贵州蕨类植物志》为标准,整理统计出贵州野生蕨类植物54科、153属、871种、45变种、12变型以及3个杂交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竹亚科植物的耐寒区位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中国原产及引进的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的43属711种、52变种、98变型、4个杂交种、共计865个种及种以下分类群,按其自然分布和温度生态幅进行耐寒区划,从而为生产实践中竹类植物的引种和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经历乐昌市2020年12月—2021年1月低温天气的园林植物的受冻害、需处理和恢复的情况,记录到受冻害的园林植物有124种(含杂交种、变型和园艺品种),具有受冻害种类较多、外来植物受冻害比例高和同种植物受冻害程度因地或苗而异的特点。受冻害的主要原因除了长时间的低温天气外,还有苗木栽培时间短、引种不科学、管理粗放等。建议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科学选择植物种类,区别选择南北两地种类;尽量使用本地苗圃培育的苗木,少用外来苗木;加强人工管护和灾后处理;提前炼苗。  相似文献   

19.
For buyers of Arabica coffee (Coffea arabica L.) in Central America, elevation and variety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quality. We compared coffee produced by three types of varieties established in various trials at elevations ranging from 700-1600 m in three countries (El Salvador, Costa Rica and Honduras). Arabica hybrids resulting from crosses of Sudanese-Ethiopian origins with either traditional varieties or with introgressed lines derived from the hybrid of Timor (C. arabica x Coffea canephora Pierre ex Froehn) wer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ultivars (TC). Effects of elevation and variety on bean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caffeine, chlorogenic acid, trigonelline, fat and sucrose) were evaluated by predictive models based on calibration of near-infrared (NIR) spectra and by chemometric analysis of the global NIR spectrum. Beverage quality tests were performed by a panel of ten professional cup-tasters. Experiment 1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lopes of the Poas volcano (Costa Rica)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ivar 'Caturra'. Experiment 2 compared the three varieties in a network of trials established in three countries of Central America. Significant linear regressions with elevation were observed in Experiment 1 with Caturra and in Experiment 2 for the traditional cultivars, and trends were established relating variation in biochemical compounds and cup quality to elevation.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of the new hybrids in relation to these trends was observed. For the traditional cultivars, elevat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bean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with chlorogenic acid and fat concentrations in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For the Arabica hybrids, elevation explained little of the variation in chlorogen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none of the variation in fat concentration. Nevertheless, Arabica hybrids had 10-20% higher fat concentrations than the traditional varieties at low elevations and similar fat concentrations at high elevations. The samples could be discriminated according to elevation based on NIR spectra; however, the spectra of the TC varieties were more strongly modified by elevation than the spectra of the hybrids. Nonetheless, this analysis confirmed homeostasis of the hybrids for which bean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was less affected by elevation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varieties. The organoleptic evaluation, performed on samples originating from high elevat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rabica hybrids and traditional cultivars. The new hybrid varieties with high beverage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potential should act as a catalyst in increasing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coffee agroforestry systems being developed in Central Amer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