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国内外菌根文献资料,综述了外生菌根真菌的氮营养吸收特性,并阐述了重金属污染对外生菌根真菌氮营养吸收的影响。由于外生菌根真菌能增强寄主植物的氮营养吸收状况,所以找出适合外生菌根真菌大量快速繁殖的氮源,为菌根生物技术更好的应用与农林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盐碱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草种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草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方法]测定丛枝菌根侵染率和幼苗干重及N、P、K和Na的含量变化,研究菌根真菌与对甘草生长的作用.[结果]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了甘草的生物量,提高了对N、P和K的吸收,但降低对Na的吸收.[结论]接种菌根真菌,增强了甘草的生长和抗盐碱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对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VA菌根真菌对苹果吸收矿质营养、内源激素含量、水分吸收和利用、抗病性、生长的影响,以及影响VA菌根真菌接种效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丛枝菌根是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间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体,表现在植物提供碳水化合物给丛枝菌根生长,反过来丛枝菌根帮助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从丛枝菌根的根外菌丝存在N的代谢、菌丝桥参与植物间N的传递等方面阐述了丛枝菌根菌丝与N的关系,从N肥种类、水分状况等方面探讨了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土壤N的关系,总结了丛枝菌根提高植物吸收、转运N的机理,并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5.
果树的菌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树的菌根山西农业大学王中英,王艺果树的菌根,即果树感染有有益的真菌并相互共生的根。果树根的组织与真菌形成双重的有机体,真菌依靠果树供给碳素营养,果树依靠真菌从土壤中吸取果树根系不能吸收的水分和养分。一般果树的根系都和真菌共生,这种菌根真菌的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6.
VA 菌根真菌侵染大多数植物,与植物的根形成共生体。VA 菌根对植物吸收磷素的重要作用已为许多资料所证明。VA 菌根还有提高植物对锌、硫、铜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以及产生激素、增强植物抗旱能力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由于 VA 菌根真菌不能在纯培养中生长,依靠接种盆钵培育的寄主植物获得的接种剂数量有限,大规模的田间应用尚有困难。而用于接种果树、蔬菜等移栽植物的幼苗,把已经形成菌根的幼苗移入大田,同样可  相似文献   

7.
高磷条件下VAM对桃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高磷条件下对VA菌根真菌对桃实生苗(Prunus persica Sieb.et Zucc.)的生长和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土壤灭菌后接种VA菌根真菌增加桃实生苗的叶面积、叶片干重,促进Zn、B等元素的吸收;土壤不灭菌接种VA菌根真菌效果不很显著。实验认为高磷条件下,接种Glomus epigaeum对于桃实生苗体内各元素的吸收和协调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杜鹃花科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地在西南部山区。杜鹃花科植物分布广泛,而且大多生境条件恶劣,与其共生菌根真菌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菌根对杜鹃花类植物的营养吸收、增强对逆境因子的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的多样性、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我国杜鹃花类菌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大豆VA菌根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A菌根真菌能够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从而起到增产效果,对粮食、油料等作物的效应在室内盆栽试验及少数田间试验中已得到肯定,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来的文献,着重论述了接种VA菌根真菌对大豆氮、磷等养分的吸收利用及生长的影响,并阐述了大豆VA菌根的应用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VA菌根真菌对棉花磷素吸收及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32P示踪技术研究了盆载和田间条件下接种VA菌根真菌对棉花生长、吸收磷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VA菌根真菌能够增加棉花对土壤固有磷素和肥料磷的吸收,提高棉花对磷肥的利用率,促进棉花生长,提高单株结铃数,增加籽棉产量.田间接种菌根真菌可起到节省磷肥、提高磷肥效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地的重要固沙植物和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系统研究油蒿根际AM真菌生态分布,对于充分利用AM真菌资源,促进油蒿生长、生态环境重建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毛乌素沙地自北向南选取2个代表性样地,从油蒿根际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5个土层分别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油蒿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分布。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并与样地土壤因子密切相关。在分离的3属8种丛枝菌根真菌中,黑球囊霉(Glomusmelanosporum)仅出现在研究站的油蒿根际,而聚丛球囊霉(Glomus aggregatum)和瑞氏无梗囊霉(Acaulosporarehmii)仅出现在榆林的油蒿根际。丛枝菌根类型为I-型(Intermediate type),泡囊形态多样,最高定殖率和最大孢子密度均出现在0-10 cm土层,并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孢子密度与碱解氮和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极端干旱条件下,油蒿能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而孢子密度和丛枝菌根不同结构有助于土壤环境的微观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以有机磷为磷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AMF)和双接种对大豆吸收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肥处理植株干物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40%、7.28%和5.84%;双接种和单接种AMF真菌,大豆单个根瘤鲜重和单个根瘤干重显著增加;双接种比单接种真菌,大豆菌根侵染率显著提高。与相应的不接种对照相比,植酸钠和卵磷脂双接种处理植株吸磷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4.96%和33.78%,表明有机磷源双接种可显著提高植株有机磷的利用能力。菌根真菌和固氮微生物双接种对促进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丛枝菌根真菌能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分析了土壤盐渍化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重点从营养吸收、光合作用、根系、抗氧化防御系统和脯氨酸等5个方面阐述了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耐盐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以田间栽培的6个葡萄(Vitis vinifera L.)品种(矢福罗莎、维多利亚、红宝石无核、红霞、藤稔、早熟红无核)为试材,观察根系丛枝菌根的形态结构和菌根侵染率.结果清晰地观察到泡囊、丛枝、根外菌丝、根内菌丝、侵入点等结构,说明葡萄属于典型的丛枝菌根类植物,且主要被Glomus属真菌侵染.6个葡萄品种中以藤稔的菌根侵染率最高,维多利亚的最差.葡萄丛枝菌根侵染率的范围在20.52%~47.89%之间,尤以在0.8~1.2mm粗度的根系上菌根的侵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宜黄花蒿幼苗生长的理想基质,比较了6种不同基质以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黄花蒿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基质中,泥炭∶河沙=1∶2基质中的黄花蒿种子最早出现萌芽及第1片真叶,发芽率、幼苗苗高、根长、鲜重、干重和菌根侵染率均最高,且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后促进效果更显著.泥炭与河沙按1:2比例混合的基质可作为培育黄花蒿菌根化苗的理想基质.  相似文献   

16.
丛枝菌根真菌对黄瓜立枯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对黄瓜立枯病及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显著促进黄瓜生长,并能显著抑制立枯病的发生,相对防治效果达67.1%,并可诱导黄瓜根系苯丙氨酸解氨酶、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3种抗病相关酶的活性,激活植物早期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7.
AM真菌对彩叶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彩叶草‘奇才—晚霞色’种子为材料,分别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Glomus mosseae、G.versiforme及G.mosseae、G.versiforme与G.intraradice的混合菌种,以不接种为对照,研究了不同AM真菌对彩叶草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M真菌混合菌种的侵染率最高,为68%。接种AM真菌能显著提高彩叶草实生苗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其中G.versiforme的效果最佳。AM真菌显著提高了彩叶草根系活力、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混合菌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新疆伊犁野生植物VA菌根真菌及其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伊犁地区8种野生植物的VA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种野生植物根围土壤中均有VA菌根真菌的孢子分布,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丽孢无梗囊霉(A cau losp oraeleg ans G erdem ann&T rappe)、蜜色无梗囊霉(A cau losp ora m ellea Spa in&Schenck)、苏格兰球囊霉(G lom us ca le-d on ium N ico lson&G erdem ann)、缩球囊霉(G lom us constrictum T rappe)、地球囊霉(G lom us g eosp orum N ico lson&G erdem ann)、台湾球囊霉(G lom us f orm osanum W u&Chen)和白色球囊霉(G lom us a lbidum W a lker&R hodes)7种VA菌根真菌,其中缩球囊霉和地球囊霉的出现频率较高,为优势菌种;同一菌种在不同宿主上的种群频度存在差异,表现出较强的VA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选择性;在不同地区的同种宿主上,土壤中孢子数量与平均侵染率亦存在差异,并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表现出VA菌根真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AMF提高沙棘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揭示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沙棘抗旱性的机制,对与沙棘菌根化苗木的抗旱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随着AMF侵染率的增加,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质膜相对透性(RP)降低.AMF侵染率较高的植物体内SOD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可有效清除宿主植物体内因干旱胁迫而积累的超氧自由基,降低MDA含量和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减轻膜脂过氧化造成的伤害程度,增强了植物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20.
对青岛崂山茶区茶树根际丛枝菌根(AM)真菌资源进行取样调查,共分离鉴定出3属22种AM真菌:包括无梗囊霉属(Acaulospra)13种、球囊霉属(Glomus)8种和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其中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出现的频度较高,为青岛崂山茶区AM真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