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粒黄"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大豆子叶节高频再生体系,以"小粒黄"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了萌发天数、6-BA及TDZ浓度对大豆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萌发天数的增加丛生芽诱导率下降,萌发7 d的子叶节外植体对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达到82.6%.附加不同浓度6-BA 和 TDZ的1/2MSB5的基本培养基上均能诱导出丛生芽,但丛生芽诱导率也不同,以1.5 mg·L-16-BA 和 0.2 mg·L-1 TDZ配比时,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达到85.7%.  相似文献   

2.
为了拓宽大豆受体材料基因型,提高转基因大豆的应用价值,对两个综合性状较好的新品系大豆哈交5337和哈交5489进行子叶节器官发生途径再生条件的优化研究.在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6-BA和IBA,采用正交法进行分析,取含6-BA(G1)萌发培养基中的大豆子叶节与不含6-BA(C2)萌发培养基中的大豆子叶节做平行对照,结果表明哈交5337最适的萌发培养基与芽诱导培养基的组合为G1S7(萌发培养基中不添加6-BA,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7 mg·L-16-BA和0.1 mg·L-1IBA)和G2S4(萌发培养基中添加1.0 mg·L-1的6-BA,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1mg·L-16.BA和0.1 mg·L-1IBA);哈交5489最适的萌发培养基与芽诱导培养基的组合为G1s4(萌发培养基中不添加6-BA,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1 mg·L-16.BA和0.1 mg-L-1IBA)和C2S4(萌发培养基中添加1.0 mg·L-1的6-BA,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1 nag·L-16-BA和0.1 mg·L-1IBA);同时确定两个品系大豆在丛生芽分化阶段采用延迟筛选方法,草铵膦筛选浓度为3.5 mg·L-1.  相似文献   

3.
李文霞  李文滨  吕文河  宁海龙 《大豆科学》2008,27(1):173-175,180
为解决大豆子叶节系统存在的再生和检测问题,对影响丛生芽伸长和植株检测的因素进行研究.以大豆品种黑农35的子叶节为外植体,利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影响再生系统丛生芽伸长的因素及水平,将转基因小植株的叶片培养愈伤组织以提取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检测.结果表明,丛生芽伸长的最佳组合为继代培养基与初始芽诱导培养基的6-BA浓度比为1/5,芽伸长培养基中添加50 mg L-1Glu、0.5 mg L-1 GA3、0.5 mg L-1ZT;Southern杂交信号说明利用叶片培养的愈伤组织能够提取足够量的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4.
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昕  闫帆  赵健如  陈虹地  翟莹  王英  李景文  王庆钰 《大豆科学》2012,31(2):184-187,192
选用吉大豆1号、吉大豆2号、吉林47和东农42共4个基因型的大豆子叶节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筛选出丛生芽诱导率较高的大豆基因型吉林47。在此基础上,以吉林47的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了外植体消毒时间、发芽时间和条件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的影响,并设计正交试验对芽诱导及伸长阶段的激素配比进行了研究。得出吉林47较适合氯气灭菌时间为6~10 h,最适萌发条件为16 h光+8 h暗光周期条件下培养5~7 d。最终确定芽诱导阶段添加6-BA浓度为2 mg.L-1、IBA浓度为0.1 mg.L-1;14 d后继代伸长阶段添加IAA浓度0.3 mg.L-1、GA浓度为0.5 mg.L-1。  相似文献   

5.
以大豆品种"辽豆17"、"辽豆18"和"辽豆23"子叶节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的发生.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中6-BA浓度的增加,每块外植体上不定芽的数量呈增加的趋势,当向1/2MSB培养基中添加0.05 mg·L-1IBA和4.0 mg·L-16.BA时,不定芽的诱导率最高.比较不同的外植体获得方法,保留半片子叶的外植体诱...  相似文献   

6.
王萍  王罡  季静 《大豆科学》2005,24(4):314-316
以8个菜用大豆品种的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在MS(附加高浓度2,4-D)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形成、体细胞胚胎发生与再生植株.结果表明:八个菜用大豆品种的未成熟子叶均可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与体细胞胚胎发生,出愈率为14.71%~100%.体细胞胚胎发生率变化在0~36.76%之间,绿子叶菜用大豆没有形成体细胞胚.体细胞胚可正常萌发产生小植株,移栽成活结实.菜用大豆的出愈率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率与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二步培养和AgNO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芽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浙双758”为材料,研究二步培养及添加AgNO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离体再生的影响。外植体先在含0.5-1.5 mg/L 2,4-D的MS培养基上 “预培养”3 d 或7 d诱导愈伤组织的产生,再转到含有3 mg/L BA和0.15mg/L NAA及添加或不添加2.5 mg/L AgNO3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芽的分化。结果表明,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再生率与2,4-D浓度、预培养时间和AgNO3密切相关;分化培养基中添加银离子可显著增加不定芽的再生频率;二步培养及添加AgNO3可使半子叶、完整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芽再生频率分别达到了96.1%,96.7%和96.7%。  相似文献   

8.
大豆再生较为困难,难以满足基因工程的需要.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再生体系,大豆整个子叶节作为外植体进行再生.成熟大豆种子在MSB,添加BA 0.4 mg·L-1的培养基中萌发5~7 d后,切取子叶节外植体,含有BA或CPPU添加一定浓度的IBA的培养基用于筛选芽诱导培养基,确定了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条件为MSB,添加BA 3.0 mg·L-1和IBA 0.2 mg·L-1,将再生芽放人MSB5培养基中伸长至3 cm左右后,放入MSB5添加IBA 0.5 mg·L-1的培养基中生根,生根的小苗炼苗后移栽.大豆整个子叶节再生体系芽再生频率可以达到94.7%,平均每个外植体可以得到28个芽.将此再生体系与传统的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近几年应用较多的大豆胚尖再生体系在再生频率、出芽数目、芽伸长情况以及再生周期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大豆整个子叶节再生体系在外植体再生频率以及出芽数量上优于其它两种体系.  相似文献   

9.
大豆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3,他引:32  
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子叶节在添加适宜BA和IBA的1/2MS培养基上经过二周的预培养和二周芽诱导培养,可获得高频率的丛生芽,及时将丛生芽从高浓度的BA转至低浓度BA培养时芽可长出植株,再转至添加NAA的生根培养基上形成完整的植株。经过40-60天的培养,每个外植体可得到20-30个芽。芽增殖数和植株再生率因基因型、激素、切割位点、诱导时间等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初步确立了丛生芽发生和植株再生的适宜条件和程序,建起了以子叶节为外植体适合用于农杆菌介导和基因枪方法进行遗传转化的高频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影响大豆愈伤组织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郁松 《大豆科学》2007,26(1):66-70
比较MS、B5、N6三种基本培养基,发现MS适合作为诱导大豆愈伤组织的基本培养基.添加激素6-BA 0.5mg/L,2,4-D 2.0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最好,过高或过低的浓度激素均不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能力不一样,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能力强于子叶;在所选择的六种大豆品种中,中黄13诱导愈伤组织的能力最强;光照条件为12h/d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pH5.8~6.0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1.
大豆子叶节、胚尖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获得高效的大豆再生体系,以大豆品种合丰35和北京小黑豆的成熟种子为材料,利用氯气和升汞两种消毒方法,研究不同浓度6-BA和2,4-D对子叶节和茎出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萌发时,加入1.0 mg L-1 6-BA和2.0 mg L-2,4-D,每个外植体分化的芽数较高;在茎尖再生系统中,6-BA和2,4-D诱导茎尖不定芽形成的最佳浓度是3.0 mg L-1和3.5 mg L-1,最佳诱导时间是24-48 h.  相似文献   

12.
大豆子叶节再生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基因型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农35为实验材料,对大豆子叶节再生过程中种子的灭菌方法、萌发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丛生芽分化、生根培养与驯化等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进行研究,确定了大豆组培过程中最适合的种子灭菌方法是氯气灭菌法,确定了萌发培养基中的6-BA浓度为2mg/L,丛生芽分化培养基中6-BA浓度为1.70mg/L,GA3浓度为0.5mg/L时,分化率最高(78.1%)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37mg/ LNAA更适合根的生长。采用此方法对北方37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基因型筛选,确定了合丰25、黑农35、合丰35、绥农10、绥农14等5个比较适合的大豆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立最佳的黑麦草再生体系,选用多年生黑麦草雅晴、沃土和一年生黑麦草特高等3个不同黑麦草品种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分别采用cc,Ms,NB,N6等4种基本培养基,在每种培养基中分别加入5mg/L的2,4-D和0,0.05,0.1,0.2和0.4mg/L等5种浓度的6-BA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结果表明:在6-BA浓度为0.05mg/L时,黑麦草各品种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在相同浓度6-BA作用下,不同黑麦草品种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不同基本培养基对黑麦草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也存在影响,4种供试基本培养基中,以CC基本培养基的黑麦草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王伟  王罡  季静  郑丽红  关春峰  王萍 《大豆科学》2012,31(3):353-357
研究了浸种时间、诱导时间、6-BA浓度3个因素对吉育91胚尖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并将优化的胚尖再生体系与子叶节再生体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浸种24 h最适宜胚尖不定芽的形成,不定芽诱导率可达到85.1%,平均芽数可达到4.9个;诱导培养48 h时不定芽诱导率及平均芽数较高,分别为84.2%和5.3个;诱导培养基中6-BA浓度为2.0~3.0 mg.L-1时,不定芽诱导及伸长状况最佳。除了生根率差异不显著外,吉育91胚尖再生体系在再生能力与培养周期上均显著优于子叶节再生体系,因此更适合作为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适宜君子兰叶片离体的条件。[方法]选取君子(Clivia miniata Regel)品种“油匠”的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在MS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浓度的2,4~D、BA、NAA和KT,对外植体采用不用时间的低温预处理,并对接种后的外植体分别进行不同时长的暗培养,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叶片诱导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2.0mg/L+NAA3.0mg/L+KT1.0mg/L+蔗糖3.0%,诱导与分化率分别为59.2%和55.2%;暗培养10d后外植体诱导与分化率较高,为l3.8%和25.0%。[结论]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对叶片诱导与分化不利;接种前低温预处理1d,叶片诱导与分化率较高,分别为3313%和25.0%、  相似文献   

16.
以非洲菊无菌苗带节茎段为外植体,比较各种不同激素组合、浓度大小对非洲菊芽苗的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8—1.2cm的非洲菊带节茎段为外植体,可以不通过愈伤组织途径,直接诱导出芽。非洲菊带节茎段诱导芽苗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3.0mg·L-1+NAA0.1mg·L-1。较高浓度的6-BA有利于增殖系数的提高,但容易出现玻璃化现象,高浓度的NAA会使芽苗叶色退绿,故最适合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2.0mg·L-1 +NAA0.3mg·L-1。非洲菊芽苗生根的浓度范围较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mg·L-1。  相似文献   

17.
利用改良的草丁膦筛选系统快速而有效筛选转基因大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仁镐  谢宏峰 《大豆科学》2006,25(4):373-378
为提高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遗传转化效率建立了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草丁膦筛选系统.将刺伤的子叶节外植体接种于含有pCAMBIA3201载体的LBA4404农杆菌溶液.目前利用草丁膦筛选转基因大豆的常规方法是在含有5 mg/L草丁膦的芽诱导培养基和含有3~5 mg/L草丁膦的芽伸长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利用此常规筛选方法所获得的大多数植株是非转化体,从而导致转化效率变低,为1.6%;而且这种方法极大地延迟了芽的伸长过程,使多数不定芽的伸长发生在农杆菌处理后的21~41周.为此,对常规草丁膦筛选方法进行了改良.首先将外植体放置在不含有除草剂的芽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周,然后转到含有4 mg/L草丁膦的芽伸长培养基上进行筛选.此时,多数不定芽仅在7~12周内便可伸长.当芽长到3~5 cm时,从外植体上切下来转到含有1~5 mg/L草丁膦的根诱导培养上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结果表明,在添加有3 mg/L草丁膦根培养基上,转化效率达到最大值为6.7%.不定芽对根培养基中的除草剂反应迅速,仅在10d天内所有非转化体都变枯死亡.利用这种改良的筛选系统,大多数转基因植株仅在8~16周内便可获得.Southern杂交结果证实了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在大豆基因组中.GUS检测和除草剂抗性分析结果表明,被整合的外源基因在大豆细胞中得到了稳定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林下参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本研究以林下参叶片为外植体探讨消毒方式、外源激素浓度和不同年生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75%酒精1min,2%NaClO 20 min的消毒方式消毒,外植体污染率低且愈伤组织诱导率高;林下参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 1.5 mg/L+BA 0.5 mg/L+水解乳蛋白1g/L;不同年生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林下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