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的田间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辅助接种、自然发病的方法对25个品种连续十年在病圃中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39.18%的年份品种组合叶瘟颈瘟在田间抗感表现出质的不同,有的叶瘟感病而颈瘟表现抗病,有的叶瘟抗病而颈瘟表现感病。叶瘟颈瘟表现一致的品种均出现在严重感病或抗性较强的品种。水稻本身的遗传背景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的表现有影响。本文还就稻瘟病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品种区域试验籼稻稻瘟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比较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品种区域试验中籼稻稻瘟病抗性在六个省抗性鉴定点的表现及差异。【方法】试验材料为2013-2017年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800个籼稻参试品种(其中早籼111个、中籼468个、晚籼221个),在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和江西共六个鉴定点进行稻瘟病(苗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结果】800个籼稻品种中有47.5%表现为中感稻瘟病,其次为中抗、感和高感,表现为抗的品种所占比例只有0.2%,没有表现为高抗的品种。早籼、中籼和晚籼稻瘟病综合指数六点平均值分别为4.95、4.85和4.54,均属于中感水平。在六个抗性鉴定点中,浙江点综合指数最低,湖北点苗叶瘟最重、穗瘟损失率最低,安徽点苗叶瘟最轻,福建点穗瘟发病率最低,江西点穗瘟发病率、穗瘟损失率和综合指数均为最高。根据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分析,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西五个鉴定点均表现为中感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福建点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根据穗瘟损失率病级分析,浙江、湖南和湖北点均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安徽点表现为中感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福建点表现为抗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且抗和高感的品种所占比例均为六点中最高,表现为感的品种所占比例为六点中最低;江西点各抗性类型品种的所占比例差异不大。【结论】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籼稻参试品种的稻瘟病整体抗性水平一般。相同的一套品种在不同的鉴定点表现有所不同,用各点的平均值评价参试品种的抗性可以充分、客观地反应参试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21个水稻品种对稻瘟病9个抗性组分。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为抗稻瘟病病害基本因子,它主要由产孢量、成株叶瘟严重度、成株病斑孢子层级指数、苗期叶瘟严重度和苗期病斑孢子层级指数5个有效组分构成;第二主成分为抗穗瘟因子,主要由穗颈瘟严重率构成。两主成分的特征根之和占全部特征根的96.2%。该两综合因子几乎能反映原来抗性组分的全部信息量。此外,研究还表明,选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指数、产孢量、成株期或苗期叶瘟严重度和穗颈瘟严重率作持久抗性的病区病圃抗性组分鉴定的定量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辽宁省不同参试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情况,对2016~2020年参加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352个品种(系)稻瘟病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等级以抗为主,大部分品种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高抗品种相对较少。不同类型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等级上,抗及以上数量所占比例相近,无明显差异。总体上稻瘟病抗性达到较高水平,抗及以上占比达69%,育种中应进一步提高稻瘟病抗性筛选。从感病和高感品种数量所占比例判断,存在个别年份及个别类型品种发病较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明确黄淮海稻区育成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其基因型,【方法】收集了来自本稻区5个不同地区的水稻品种,连续两年通过稻瘟病菌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对供试品种进行了稻瘟病抗性鉴定,并利用4个抗病基因Pita, Pib, Pi54和Pikm的分子标记,对水稻品种基因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以抗性等级为表型值对品种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发病率较高,分别达85.2%和65.9%。Pi54和Pib检出率分别达84%、65%。同时抗性聚类分析表明Pi54和Pib在本稻区的抗性贡献率却很低。【结论】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弱,携带的抗瘟基因的抗性在不断减弱或丧失,需加强稻瘟病主效抗性的发掘、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B40、Tetep为感、抗稻瘟病对照,在全国4个病区病圃(云南保山、湖南烟溪、辽宁丹东、广东从化)采用自然诱发,鉴定了74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结果表明,感病对照B40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严重度、病斑叶面积率、穗颈瘟发病率均表现高感;抗病对照Tetep分别为1级、4级、5.5%和4.79%;Moroberekan前3个指标分别为3级、3级和1.2%,其穗颈瘟发病率较高,达到12.0%。云南地方稻种中,毫弄早、毫玉浪、大白谷等3个品种在这4个指标上表现抗病;在这4个病圃中,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性比Tetep和Moroberekan更强、更稳定;毫马粉、孟先大白谷等2个品种在前3个指标上表现抗病,但感穗颈瘟。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是水稻的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利用稻瘟病抗病基因进行新品种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鉴定63个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Pi1Pi5Pi2Pi9PiaPiztPigmPibPikPikh等10个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对这63个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组成进行了鉴定,并进一步分析了抗病基因与稻瘟病抗性之间相关性。抗性鉴定结果显示,63个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中,抗叶瘟品种占66.7%、抗穗瘟品种占50.8%。抗稻瘟病基因分析显示,有60个主栽品种聚合了多个抗病基因,含有PiztPib基因的品种45个、含有Pi2Pi5基因的品种43个,此外,抗病基因PiaPikPi1Pi2PiztPikhPi5Pib在浙江省主栽品种中分布频率整体较高,而PigmPi9分布频率很低,仅3.2%。本研究揭示了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抗稻瘟病基因对稻瘟病抗性提高的贡献,为浙江省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水稻主导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的方法,评价了广州市近年的水稻主导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参试11个品种对稻瘟病抗病的有7个,占63.6%。其中,高抗的2个,占18.2%;抗的3个,占27.3%;中抗的2个,占18.2%;感病(中感)的4个,占36.4%。对白叶枯病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的抗性,表现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5个类型。抗的1个,占9.1%;中抗的3个,占27.3%;中感的5个,占45.5%;感病的1个,占9.1%;高感的1个,占9.1%;所有参试品种不抗强毒菌系V型菌。对白叶枯病Ⅳ型菌和稻瘟病双抗的品种有黄华占、粤晶丝苗2号和丰秀占3个,占27.3%。广州市水稻生产主导品种对主要病害稻瘟病和自叶枯病总体抗性比较好,这些品种在广州稻区推广种植能较有效地抵御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水稻区试抗性鉴定结果为依据,对1985-2007年通过湖南省审(认)定的282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析.在审定的205个杂交稻组合中,表现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组合有30个,占14.6%,表现抗或中抗稻瘟病的组合有9个,占4.4%;在审定的77个常规稻品种中,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品种有23个,占29.9%,抗或中抗稻瘟病的品种有19个,占24.7%.说明湖南杂交水稻抗性育种水平急需提升.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的穗颈瘟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黄淮海稻区育成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其基因型,[方法]收集了来自本稻区5个不同地区的水稻品种,连续两年通过稻瘟病菌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对供试品种进行了稻瘟病抗性鉴定,并利用4个抗病基因Pita, Pib, Pi54和Pikm的分子标记,对水稻品种基因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以抗性等级为表型值对品种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发病率较高,分别达 85.2%和 65.9%。Pi54和Pib检出率分别达 84%、65%。同时抗性聚类分析表明Pi54和Pib在本稻区的抗性贡献率却很低。[结论]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弱,携带的抗瘟基因的抗性在不断减弱或丧失,需加强稻瘟病主效抗性的发掘、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收集湖南推广种植的92个杂交稻品种,在湖南桃江稻瘟病鉴定中心病圃鉴定了它们的稻瘟病抗性。结果表明,供试92个杂交稻品种依据抗性综合指数评价,表现抗病(中抗至高抗)的品种有43个,感病的品种有49个;相关性分析表明,苗叶瘟病情指数、穗颈瘟病情指数、穗颈瘟损失指数和抗性综合指数这4个指标相互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苗叶瘟来初步判断品种的抗瘟性及预防穗颈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尤其是穗颈瘟是我市晚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瘟性能好的品种是育种者的主要目标之一。一般认为品种在山区、平原抗性是一致的,凡是在山区抗性好的,在平原也好,所以把在山区的抗瘟能力作为衡量品种抗瘟性能好坏的标准。大多把鉴定点设在山区的山垅田上。  相似文献   

13.
利用抗稻瘟病优质骨干恢复系R6888与抗褐飞虱供体亲本珞扬69(含Bph6、Bph9)杂交,结合褐飞虱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出强优势抗稻瘟病抗褐飞虱恢复系华恢7713。以华恢7713与低温敏两系不育系华玮338S配组培育出抗褐飞虱杂交水稻新组合玮两优7713。该组合丰产性好、米质优、抗褐飞虱,于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3年被确认为籼型两系超级稻品种,是中国首个优质抗褐飞虱国审超级稻品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得克萨斯洲波蒙特的稻瘟病圃“小区”评价了来自日本、埃及、土耳其及中国的廿五个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小种的慢性抗性(dilatory resistance)。选自在日本对稻瘟病田问抗性高的日本品种组成一组,在这里最抗稻瘟病。中国的一个品种南京11号也是高抗的,Akceltik和Sariceltik两个土耳其品种的感瘟性显著高于美国感病的对照品种M-101。埃及品种作为一个组感瘟性显著高于日本品种,但其抗瘟性比三个土耳其品种其中的两个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黄淮海稻区育成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其基因型,【方法】收集了来自本稻区5个不同地区的水稻品种,连续两年通过稻瘟病菌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对供试品种进行了稻瘟病抗性鉴定,并利用4个抗病基因Pita, Pib, Pi54和Pikm的分子标记,对水稻品种基因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以抗性等级为表型值对品种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发病率较高,分别达85.2%和65.9%。Pi54和Pib检出率分别达84%、65%。同时抗性聚类分析表明Pi54和Pib在本稻区的抗性贡献率却很低。【结论】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弱,携带的抗瘟基因的抗性在不断减弱或丧失,需加强稻瘟病主效抗性的发掘、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快速、有效的手段。湖南桃江病圃是湖南省及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区域试验新品种的抗稻瘟病鉴定基地。为明确主要抗稻瘟病基因在该病圃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于2020—2021年评价了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品系在湖南桃江病圃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含Pi-z5、Pi-1、Pi-7与Pi-ta2等单基因的品系对苗叶瘟均表现中抗水平,含Pi-1、Pi-z5、Pi-ta2、Pi-12(t)与Pi-km等单基因的品系对穗颈瘟表现抗或中抗。综合来看,Pi-1、Pi-z5、Pi-ta2等单基因对苗叶瘟与穗颈瘟皆表现出较好的田间抗性,可单独或与其它抗性基因聚合应用于抗稻瘟病育种与生产中。研究结果对指导湖南省乃至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抗稻瘟病品种选育与合理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深优9516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用不育系深95A与恢复系R7116配组选育而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具有丰产性突出、米质优良、抗稻瘟病等特点,2010年4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为广东省重点推广的超级稻组合。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抗稻瘟病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卓之  李魏  戴良英 《作物研究》2013,27(2):180-184
了解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机制,选育对稻瘟病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水稻品种是水稻稻瘟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从水稻抗稻瘟R基因和稻瘟菌Avr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功能和结构特点、两者之间的互作机制等方面综述了目前稻瘟病的研究进展,并对稻瘟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改良稻瘟病抗性是当前杂交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从稻瘟病生理小种的鉴定、水稻材料的接种鉴定、抗源筛选、抗性基因的分子检测及抗瘟性品种的选育等方面介绍了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1982-1983年室内测定63个水稻品种的抗稻瘟性,其中抗性一号、Tetep、赤块矮选、红脚占、砦糖、宁晚一号、IR64、Milyang53、城堡一号等九个品种抗谱较广、抗性较稳定。除城堡一号外,其它的八个品种在田间叶瘟和穗颈瘟的鉴定中抗性表现均为0-3级。文中讨论了稻瘟病生理小种的致病性问题并推荐赤块矮选、城堡一号以及福建省当前大面积推广的品种77-175为福建省辅助鉴别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