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讨水杨酸SA对太子参叶斑病的诱抗效果以及有关酶活性的变化与SA抗病作用的可能联系,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运用水杨酸0.5-15 mmol·L~(-1) 6种不同浓度处理太子参组培苗,在1-7d内测定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诱导培养7d后,用太子参叶斑病孢子悬浮液对组培苗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SA5 mmol·L~(-1)诱导处理后能明显增强太子参叶片内POD、PPO酶活性,降低CAT酶活性,其中POD活性比对照增加170%,PPO活性比对照增加293%,CAT活性比对照降低43.3%。6种浓度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太子参对叶斑病产生抗性,以5.0 mmol·L~(-1)水杨酸的诱抗效果最好,达到59.6%,诱抗效果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杨酸(SA)和铁在调控植物生长中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揭示SA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以草莓组培苗为试材,用0.05—0.8mmol·L-1系列浓度的SA处理生长于含0.05—0.8mmol·L-1FeSO4培养基上的草莓组培苗,通过草莓苗的生长状况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及顺乌头酸酶(aconitase,ACO)3种含铁酶的活性,分析SA和铁的相互作用。【结果】低浓度铁培养的草莓苗对SA的反应比高浓度铁敏感,SA处理的最适宜浓度随铁浓度的升高而升高。SA抑制根的生长;低浓度SA增加株高和叶绿素含量,高浓度SA抑制植株生长,降低叶绿素含量。0.4mmol·L-1SA处理对组培苗造成伤害,但随FeSO4浓度(0.05—0.4mmol·L-1)的增加,根长、株高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存活率增加。0.05—0.2mmol·L-1SA增加CAT和ACO的活性,0.4mmol·L-1SA降低其活性;0.05—0.4mmol·L-1SA提高POD的活性。【结论】水杨酸调节草莓组培苗生长的过程和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水杨酸对附子叶斑病的诱导抗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 mmol/L的水杨酸(SA)对附子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分别进行诱导,两天后接种乌头壳针孢,研究处理后附子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SA诱导后能明显增强附子叶片内POD、PPO、PAL的活性;诱导接种处理比对照接种处理酶活性增加更为明显,同时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酶活性更强,增加幅度更大,高酶活持续时间更长。处理7 d后SA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表现出的诱抗效果分别达30.43%和21.21%。研究表明,外施水杨酸能诱导附子抗叶斑病,在抗病品种上比感病品种上表现的更好。  相似文献   

4.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果实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SA)对葡萄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0,1,2,4,5mmol·L-1)SA分别于花后30、60、70和90d浸果5min,测定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Vc)的含量。结果表明,1mmol·L-1、2mmol·L-1水杨酸浸果后,葡萄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在花后90天分别升高了18.38%和14.23%,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5mmol·L-1水杨酸浸果后花后90天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5%,但差异不显著;Vc含量在花后60d含量最高,其中2mmol·L-1浸果后效果最明显,升高了23.07%,差异显著。1mmol·L-1的水杨酸分别于花后30d,60d浸果有利于果实内在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郑单958'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mmol·L-1 SA和不同浓度SNP(0.001、0.01、0.1、1.0mmol·L-1)均能有效促进玉米种子萌发.SA能显著提高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性;SNP对β-淀粉酶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α-淀粉酶的作用甚微.最佳浓度SA和SNP(均为0.1mmol·L-1)共处理后其促进种子萌发的效应比单独处理更加显著,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杨酸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不同水杨酸(SA)浓度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甘薯接种薯瘟菌前3 d喷施不同浓度SA,1-7 mmol.L-1SA均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的抗性,其最适浓度为5 mmol.L-1;SA提高叶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使过氧化氢(H2O2)累积减少.可见在薯瘟病菌浸染下,SA能够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7.
以蝴蝶兰品种‘内山姑娘’的组培苗叶片为试验材料,将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添加于培养基中并观察叶片的褐变情况,筛选出SA的安全使用浓度为0~0.2mmol·L-1。测定0.05、0.1和0.2mmol·L-1的SA处理对叶片褐变指数、总酚(TP)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A处理可降低蝴蝶兰叶片褐变过程中的褐变指数、总酚含量和PAL活性,提高SOD、POD和CAT活性。0.1 mmol·L-1的SA处理抑制外植体褐变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梯度(0、0.5、1.0、2.0和4.0 mmol·L-1)水杨酸(SA)预处理在干旱胁迫下甜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变化.表明,10%PEG显著抑制了种子吸水、萌发及幼苗生长.过高或过低浓度(0.5 mmol·L-1、4.0 mmol·L-1)SA预处理不能有效提高干旱...  相似文献   

9.
以蝴蝶兰‘内山姑娘’品种的组培苗叶片为试材,将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添加于培养基中观察叶片的褐变情况,筛选出SA的适宜使用浓度为0.1mmol·L-1。测定热激处理(40℃,9min)和水杨酸处理(SA,0.1mmol·L-1)单独使用以及协同作用时对叶片褐变指数、总酚(TP)质量分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激、水杨酸处理以及热激结合水杨酸处理均能减轻蝴蝶兰叶片组培褐变,可降低蝴蝶兰叶片褐变过程中的褐变指数、总酚质量分数和PAL和PPO活性,提高SOD、CAT、APX活性和叶片诱导率。几种处理比较可见,热激与水杨酸协同作用抑制蝴蝶兰组培褐变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绿萝患病叶片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病原菌来源,进一步探究外源物质对于此病原菌的影响。并采用施加外源水杨酸观测病原菌菌落生长情况、抑菌率及病原孢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绿萝病害为叶斑病,此病原菌为枝孢杆菌;在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配置的PDA培养基菌落增长速度观察中,低浓度0.1mmol·L~(-1) SA会促使菌落增长,而随着水杨酸浓度增加,菌落生长速度降低,2.0~10.0mmol·L~(-1)的测试组始终对病原菌有极高的抑制作用,并没有菌丝体产生。病原孢子数量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影响下有着明显的变化。低浓度水杨酸对叶斑病病原孢子生长有促进作用,而0.3、0.5、1.0mmol·L~(-1)水杨酸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有着较好的抑制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高温胁迫下水杨酸(SA)对菊花Chrysanthemum × morifolium幼苗热伤害的缓解作用,以扦插40 d的夏菊幼苗为材料,向叶片喷施不同浓度[0(空白),15,30,45,60 mmol·L-1]的水杨酸溶液,研究在不同高温时间[0(对照),24,48,72 h]处理下叶片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喷施水杨酸能够减轻菊花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的降低速度,用30 mmol·L-1水杨酸处理72 h后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仅比对照(未进行高温处理)降低了1.7%;高温处理后,使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能够减轻菊花叶片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的增加,增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以30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72 h的效果最好。菊花叶片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仅比对照增加了86.8%,为4.76 μmol·g-1,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质量分数则分别增加了94.3%,112.1%和80.0%,均高于其他处理;高温处理后,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POD和CAT活性逐渐升高,而且30 mmol·L-1水杨酸对于SOD和POD的影响最为明显,15 mmol·L-1水杨酸对于CAT的影响最显著。结果表明:短期高温胁迫引起了菊花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都受到了不容程度的伤害,水杨酸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轻高温对叶片的影响。图4参14  相似文献   

12.
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0、0.5、1、1.5、2 mmol.L-1)的Na2SiO3作为硅供体,研究外源硅对NO3-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0 mmol.L-1 NO3-胁迫下,外加1mmol.L-1 Na2SiO3处理7d后,黄瓜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外加1mmol.L-1Na2SiO3增强了黄瓜幼苗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幼苗生长势增加,对高浓度NO 3-胁迫的抗性增强;当Na2SiO3浓度高达2 mmol.L-1时,其叶片SOD、POD、CAT和APX活性均开始降低,MDA含量增加,黄瓜幼苗受害加重。可见,外加一定浓度的Na2SiO3(0.5~1 mmol.L-1)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降低膜脂过氧化来缓解NO3-胁迫对黄瓜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利用活体法研究了海南陵水新村湾热带海草海菖蒲不同组织中硝酸还原酶活力以及酶促反应条件因子pH、温度和KNO3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pH设3个水平(7,8,9),温度(20~40℃)和KNO3(50~250mmol·L-1)浓度各5个水平。研究表明:酶促反应温度和KNO3浓度对酶活力有显著影响,而pH对酶活力没有影响;海菖蒲的最佳酶促反应条件为:100mmol·L-1KNO3,0.5mmol·L-1Na-EDTA、磷酸缓冲液(pH=8.0)、10mmol·L-1葡萄糖和w=0.5%的正丙醇;温度为30℃。在最佳酶促反应条件下,海菖蒲叶、根和茎的鲜质量组织中硝酸还原酶活力大小分别为:1.01,0.08,0.001μmol.g-1.h-1。  相似文献   

14.
采用模拟结合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豆蔻酸对茄子幼苗生长及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豆蔻酸浓度为0.05~1 mmol·L-1时,随浓度的增加,豆蔻酸对茄子幼苗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加,在1 mmol·L-1时促进作用最大,而后随着浓度增大,又表现出抑制作用。适宜浓度的豆蔻酸对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起到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增加作用强度增大。当浓度增至1 mmol·L-1时,表现的抑制作用最强;在0.05~1 mmol·L-1时,豆蔻酸对叶片防御酶CAT、POD、PPO和PAL活性均表现促进作用,且在1 mmol·L-1的促进作用最大。豆蔻酸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茄子幼苗的生长并提高叶片防御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外源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酸枣幼苗生长抑制的缓解效应及其生理机制,以酸枣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对100 mmol·L-1 NaCl处理下酸枣幼苗叶面喷施不同浓度SA(0、0.4、0.8、1.2、1.6、2.0、3.0 mmol·L-1),分析净光合速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筛选出缓解效果最佳的SA浓度,并测定植株组织离子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A喷施能提高盐胁迫下幼苗的净生长高度和净光合速率(Pn),喷施0.8 mmol·L-1SA 较T100分别提高了111.4%和100.5%,缓解盐胁迫的效果最佳。外源喷施SA降低了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在0.8 mmol·L-1SA处理下MDA比T100处理组降低了34.7%;同时也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提高抗坏血酸(AsA)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较高浓度SA会抑制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叶面喷施0.8 mmol·L-1 SA显著减少盐胁迫下酸枣幼苗体内Na+含量,提高Ca2+的含量,S0.8比T100处理组幼苗地上与地下部分Na+含量分别降低了8.1%和10.0%。外源SA能够提高酸枣幼苗抗氧化能力,清除活性氧,保护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减少植物对Na+的吸收和促进Ca2+的积累,缓解盐胁迫对酸枣的伤害,提高植株净光合速率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16.
以紫花亚菊(Ajania purpurea)组培苗茎段、叶片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6 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诱导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对试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筛选出合适的配方: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1 6 BA+01 mg·L-1 NAA,诱导率达956%;芽诱导培养基为: MS+10 mg·L-1 6 BA+02 mg·L-1 NAA,诱导率达82%;不定根最适诱导培养基为: 1/2 MS+015 mg·L-1 IBA,生根率达90%以上,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达90%。  相似文献   

17.
以前期收集的福建省11个桉树主栽种系中的中抗种系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为试验材料,用浓度为0(CK)、1.0、1.5、2.0、2.5和3.0 mmol.L-1的外源植物生长物质水杨酸(SA)对桉树叶片进行喷雾处理,以提高桉树对焦枯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SA能有效诱导桉树提高对焦枯病的抗性,不同浓度SA对桉树的抗病性诱导效果不同。随着SA浓度的增加,桉树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当SA浓度为2.0 mmol.L-1时,桉树叶片中POD、PAL、SOD和PPO的活性都最高。  相似文献   

18.
将OsN1基因上游881 bp启动子(OsN1p)序列取代pBI121中gus基因上游的35S启动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N1p,经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品种‘日本晴’,获得转基因植株。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由该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能在愈伤组织中较低水平地表达;稻瘟病菌接种转基因植株24 h后,GUS活性为未接种前的4.2倍;5 mmol.L-1水杨酸(SA)和0.5 mmol.L-1茉莉酸甲酯(MeJA)分别喷施转基因植株叶面6 h后,GUS活性分别为处理前的5.9和2.4倍。表明,OsN1p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同时明显具有受稻瘟病菌、SA和MeJA诱导表达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以广藿香幼嫩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途经诱导出大量丛生芽,然后将丛生芽分别转接到含有不同质量浓度6-BA的增殖培养基和含有不同质量浓度IBA的生根培养基上,筛选出最适增殖培养基:MS+6-BA 0.1~0.2 mg.L-1,最适生根培养基:1/2 MS+IBA 0.25~1.0 mg.L-1。广藿香组培苗株高达5~6 cm时进行炼苗移栽,移栽成活率高达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