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泡茶与饮茶     
王济安 《茶报》2000,(3):16-16,18
茶为国饮。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多喝茶、喝好茶”,其因是饮茶有益于人体健康,以茶养生可获得健康长寿。然而如何饮茶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呢?这就关系到泡茶与饮茶方法正确与否,也就是现今科学饮茶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2.
陶德臣 《中国茶叶》2013,(11):36-38
茶的传播包括对茶的饮用和种植两方面的意义,也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先秦时期茶仅局限于巴蜀地区,还没有冲破地域文化的束缚,充其量只是一种区域文化。因此,这种传播局限性明显,影响不大,辐射性小,只能充作茶的前传播时期。两汉三国南北朝时期,茶由西南巴蜀之地向外逐渐传播。两汉时,茶已传至荆楚之地,三国时江南及江淮一带饮茶风气正式形成,南北朝时饮茶风气日趋转盛。故关于茶的传播,这里主要围绕饮茶知识、饮茶习俗的发展来展开。  相似文献   

3.
张遥 《福建茶叶》2023,(1):196-198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其疆域之大仅次于清王朝,是一个通过文化、经济、政治影响世界的东亚帝国。同时,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朝代,唐代文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至今世人仍旧对其艺术成就赞美歌颂。在唐代,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以及茶本身的特性,无疑让茶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开始提倡饮茶,乃至饮茶成癖,使茶透过生活层面,进入了精神层面,成为一种文化内涵。本文第一章以分析咏茶诗的兴盛缘由为主线,探究饮茶之风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二章探讨由茶引出的审美思维,重点分析唐代咏茶诗艺术特色,此外兼论唐代文人的精神追求。第三章通过分析唐人对茶的品鉴,以及茶诗的表现内容,探究唐人的文人意趣,透过茶的仪式化、日常化,探究唐代文人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栽培利用茶树的历史进程中,西双版纳形成了傣族的“竹筒茶”、“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竹简茶”、“喃咪茶”,布朗族的“腌酸茶”、“青竹茶”、“喃咪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简茶”等等饮茶习俗。这些饮茶习俗的形成,与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为主的品评理念,是通过饮茶活动与他人对茶进行品鉴和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但茶文化又不仅只是一种文化形式,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饮茶来达到提高现代人身体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与体适能一样对于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有着必然帮助。所以,在体适能与青少年健康标志渗透茶文化,有助于起到共同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基于茶文化的体适能青少年健康标志展开深入研究,详细讲述基于茶文化的体适能与青少年健康标志的关系,分析基于茶文化的体力活动对青少年体适能的影响,并为其提供几点养成青少年良好参与体力活动习惯与茶文化精神体系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茶事沉浮     
王春华 《茶叶通讯》2009,36(2):54-55
茶性温雅,传递善意。茶香家庭温馨宁静。茶性振作,文人烹茶,诗画并举,词曲飞扬。茶性内敛,佛经禅意借以导入精神空间。茶性普适.能从欧洲宫廷贵妇的时尚消遣品走向劳工大众的日常饮料。茶性宽容,有了茶的参与,人际交流顺畅。举杯之间,不同民族能达成沟通,增进友谊。饮茶的方式在各地变异成奶茶、酥油茶、功夫茶、午后茶;饮茶的礼仪在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地形成具有各自意境、形式繁复的茶道。  相似文献   

7.
周彬 《茶叶》2013,(2):I0004-I0004
4月15日至20日,由中国茶叶博物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杭州联络处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西湖国际茶会“科学饮茶周”活动在杭州多所院校以及茶博顺利举行。奉次科学饮茶周活动以“绿色环保低碳”为卡题,推出了茶雨科知识图板展览,馆藏十大名茶免费,恼鉴,斗茶及茶艺表演活动,在活动现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学,生参与,向他们普及了科学饮茶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1],漫长的饮茶历史,不仅充分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也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形成了各种民间饮茶风习,品茶活动成为一种美和艺术的创造,成为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茶文化不仅凝聚着各个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明的水平,中国茶文化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中国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饮茶风习和品茶技术,表现了茶艺类型的丰富多样。一、传统茶艺的基本类型与特色中国饮茶历史悠久,饮茶文化源远流…  相似文献   

9.
方金福  陈栋  郑如钦 《广东茶业》2002,(1):26-29,22
广东茶产业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其时广州已是我国最古老的出口茶埠。唐代以前,饮茶者只限贵族、官吏和僧尼,饮茶方法似喝菜汤一样,以为疗疾、驱眠或解渴。唐德宗贞元八年,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己经出现。清康熙年间,广州成为我国茶…  相似文献   

10.
徐玲琳 《茶叶》2006,32(4):89-89
茶,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过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相似文献   

11.
张小宁 《茶叶通讯》2021,48(1):182-186
与茶叶的故乡中国相比,美国的茶饮历史并不算悠久.然而,美国人钟爱饮茶,并形成了独特的美国茶文化.可以说,茶改变着美国人的生活,美国人也改变着茶.本文将从殖民地时期的饮茶文化、美国人对饮茶文化的拓展、茶对美国独立进程的影响、茶贸易与美国经济及对外关系、茶对美国文化的丰富五个方面对茶文化在美国的传播与影响进行多维解读,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叶消费现状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logistic模型,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数据,对我国茶叶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城乡、受教育程度、收入、所属区域等都影响消费者的饮茶行为,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是否饮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男性和城市消费者的饮茶可能也较高,中东部地区的消费者相对于西部消费者饮茶...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研究(CKB)10个项目地区512β824个样本数据,对中国茶叶消费做了系统全面的描述和统计,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茶叶消费者进行分类,使用OLS模型分别分析影响消费者饮茶习惯、茶叶消费者饮茶频率、每日饮茶数量和杯数的相关因素。研究显示,家庭收入和饮茶历史对茶叶消费者的饮茶频率、每日饮茶杯数和茶叶消费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与中国消费者饮茶习惯呈显著负相关,与饮茶者消费频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与重度茶叶消费者每日饮茶量和每日饮茶杯数呈现负相关,采用每日饮茶杯数分析茶叶消费行为,会导致结论存在较大偏差。对今后中国茶叶消费的研究,提出要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并以每日茶叶消费量来取代饮茶杯数,并同时提出今后开发茶叶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吴雪原  盛旋  樊玮  汤锋  岳永德 《茶叶科学》2007,27(2):141-146
选择三唑磷、硫丹、氯氟氰菊酯三种农药,在生长均匀的茶园喷施,采摘施药后第2、5、9、14天和21天的茶树鲜叶加工成绿茶,获得含不同浓度农药残留的成茶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农药在成茶、茶汤和茶渣中的残留含量动态,研究表明:成茶和茶汤中的残留水平随施药间隔天数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茶汤中农药残留的浓度与成茶中的浓度呈正相关且为线性关系,平均浸出率分别为29.06%(三唑磷)、5.11%(硫丹)、1.73%(氯氟氰菊酯),不溶于茶汤的农药残留大部分存留于茶渣中。将人体因饮茶而摄入的农药残留量与农药ADI相比较,结果表明饮茶摄入的此三种农药的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非常小,仅在10-3~10-5 水平上。  相似文献   

15.
茶汤中铝的浓度、形态和生物可给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茶树是典型的聚铝植物之一,茶是广泛使用的饮料,因而饮茶是人体摄入铝的主要途径。本文综合分析了关于茶叶中铝的浓度、化学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实验研究成果,发现一般情况下茶汤中铝浓度范围为 1~mg/L,其中大约有 90%以上的铝以有机形态存在。茶汤中铝的形态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的存在形式大量实验证明,茶水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铝形态有铝的多元酚配合物、铝的草酸盐、铝的氟化物、Al3+和它的水解产物等。饮茶会适度的增加尿中铝的含量,但是茶叶中存在的铝似乎并不比其它饮食资源中所含铝具有更大的生物可给性,但也不能排除茶水中可能含有像铝麦芽酚这样一些具有一定生物可给性和毒害神经性的铝形态。  相似文献   

16.
从湘茶饮用形式、茶艺主题以及湘茶茶艺的文化精神三个角度研究了湘茶茶艺所形成的特色。研究认为,湘茶茶艺借助着湖南丰富的茶饮习俗、多样的产品、深厚的文化,有着形式多样、主题广泛等鲜明的特色,是"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新时期湖南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闲情偶寄》中辨"茗客"与"酒客"之趣、"论具"与"贮藏"之趣及"饮茶"与"造境"之趣三个方面剖析了李渔茶道的美学意味,认为李渔将饮茶视为生活闲趣,并用生活的审美实践真正地展示了茶的雅俗共性,对今天的我们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及发展休闲养生之道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报告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报道了采用昆明种小白鼠,用茶汤灌胃法对三个云南产不同年份的普洱茶产品和云南大叶烘青绿茶的急性毒性对比研究结果,三个普洱茶样品的LD50分别为:9.7 g/kg、11.2 g/kg、12.2 g/kg,而测得烘青绿茶的LD50为7.5 g/kg。并发现四个样品的一次灌胃量在5 g/kg以下时喂养观察十四天没有动物死亡,1/2LD50以下的灌胃量灌胃后多数动物表现出神经兴奋症状;随着灌胃剂量加大,动物在10 min后出现神经抑制症状。三个普洱茶样的急性致死时间只有一个高峰期,而烘青绿茶则有两个死亡高峰期,死亡原因是由过高浓度的咖啡碱和茶多酚有关,从LD50来看,两类茶叶的食用安全性都很高,但科学的饮茶法是饮茶健身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古人常用“骏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概括南北两地风土人情,仿佛煮茗烹茶之事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并无瓜葛。殊不知茶已随南北贸易的繁荣与发达而悄然北上,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茶境遇。本文从器、烹、礼、寓、忌等五个方面对蒙古族“茶境”进行系统探索与阐述,旨在为蒙古族饮茶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姜友雪 《茶叶》2013,39(3):146-148,152
为了研究当前哪些因素影响城市居民茶叶消费行为,为茶产业产学研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采纳城市居民茶叶消费行为的调查数据,使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3.1,运用线性模型,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月总收入、家庭人口数、饮茶年份与消费者的茶叶消费支出成正相关,教育水平与茶叶消费支出成负相关,收入是影响茶叶消费支出弹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