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藜蒿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藜蒿,又名蒌蒿、芦蒿、泥蒿、水蒿、柳蒿芽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我国从东北至长江流域各地都有野生藜蒿分布,常生长在荒滩、荒坡或岸边、沟边及田间地头。藜蒿以根茎和嫩茎供食用,味道清香,肉质脆嫩,营养丰富,可凉拌或炒食。长江流域有歌谣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烧。野生藜蒿一般在元宵前后(2月)开始上市,2~3周后就因为开始老化不堪食  相似文献   

2.
藜蒿(蒌蒿)是野生菊科植物,是以根和嫩茎供食的一种野生蔬菜.近年来,由于国内消费者的不断增多,野生的藜蒿已供不应求.因此,人工栽培藜蒿已在一些地方兴起,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藜蒿适应性广,再生力强,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3.
蔡甸藜蒿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a前,武汉市蔡甸区藜蒿种植以本地红秆藜蒿零星生产为主。该品种生长速度慢、采收次数少,每667m2产量只有800~1000kg,全区种植面积不超过13hm2。2000年后,蔡甸区从外地引进绿秆藜蒿。  相似文献   

4.
藜蒿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藜蒿因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通过对藜蒿高产栽培技术的介绍,对农户种植藜蒿起到一定的技术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藜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城郊林果采摘业快速发展实情,开展(黄桃)林下藜蒿栽培试验示范。在分析藜蒿设施栽培与林下半野生栽培各自特点的基础之上,介绍利用(黄桃)林下空闲地种植藜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后,在3—4月可收获藜蒿1~2茬,667 m~2可产黄桃750 kg、藜蒿1 500 kg,且所产藜蒿绿色、优质,原始风味浓郁;利用新模式平均667 m~2产值在1万元以上,其中仅藜蒿一项的产值就超过0.7万元;具有低投入、省人工、易操作且产品绿色,效益佳的特点,对比藜蒿设施(常规)栽培,林下藜蒿栽培具有较大优势,为藜蒿产业和乡村采摘旅游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藜蒿是一种特色蔬菜,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湖北、江西、安徽及云南等省开始规模化人工栽培,经济效益好。介绍了湖北省藜蒿主产区藜蒿经济效益、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习永和 《蔬菜》2002,(3):21-22
藜蒿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民间说藜蒿有祛风湿、健脾胃、化痰、助消化、消炎止痛之功效。藜蒿上市期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缺菜季节,同时藜蒿也是一种无公害蔬菜,所以深受消费者青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种植前景广阔。但是,许多农民缺乏藜蒿繁殖经验,大量购买藜蒿苗种植,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不利于藜蒿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此,特将藜蒿繁殖方法介绍如下。一、枝插法一年中除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都可进行嫩枝扦插,我省宜在谷雨前后进行。选择生长粗壮、充实、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茎秆扦插。具…  相似文献   

8.
丰硕 《西南园艺》2002,30(2):41-41
藜蒿(蒌蒿)是野生菊科植物,是以根和嫩茎供食的一种野生蔬菜。近年来,由于国内消费量不断增多,野生的藜蒿已供不应求。因此,人工栽培黍蒿已在一些地方兴起,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黍蒿适应性广,再生力强,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1 扦插育苗 4月底5月初,挖取其地上茎,抹掉中下部叶片,剪成10~15cm的插条,按株距5cm、行距10cm的密度扦插于苗棚中(苗床的整地施肥按一般蔬菜育苗床操作),扦插深度以插条入土2/3为宜,每平方米苗床约插200根插条。插后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茁壮生长,以获得健壮的种条。2…  相似文献   

9.
正香藜一号是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2011年春在沉湖湿地发现野生藜蒿芽变,到2013年冬,历时近3年时间经试验田初选、复选、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选育获得的营养系藜蒿品种。1选育过程2011年春季自沉湖湿地初选野生藜蒿自然群体中突变株1株,移栽到初选试验田扩繁;2011年6月将突变株生长后期木质化的茎秆,按"一叶一  相似文献   

10.
2014年,蔡甸藜蒿成为武汉市第一个通过我国农业部专家评审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使蔡甸藜蒿有了品质和声誉的“身份证”,这对加快蔡甸藜蒿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蔡甸藜蒿是武汉传统名菜,是蔡甸区的传统特色产业,其风味独特,品质纯正,营养丰富,是不可多得的菜中精品,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现如今,武汉藜蒿九成产自蔡甸,藜蒿已成为蔡甸区一张靓丽的名片.  相似文献   

11.
正藜蒿,又名芦蒿、水蒿、香艾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地上嫩茎叶及地下匍匐茎供食用。藜蒿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特殊的芳香,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此外藜蒿还具有清凉平抑肝火,预防牙痛、喉痛等功效。浠水位于东经114°59′~115°38′,北纬30°49′,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9℃,无霜期230~258 d,冬季平均大棚气温可达10℃以上,非常适合藜蒿的生长。2000年浠水县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藜蒿的需肥特性、土壤的养分状况、农民的施肥习惯和肥料效应,研制了藜蒿专用肥配方。藜蒿施有机肥专用基肥配方N-P2O5-K2O=23-6-16,专用追肥配方N-P2O5-K2O-B-Zn=20-9-31-0.5-1.2;藜蒿不施有机肥专用基肥配方N-P2O5-K2O=21-6-18,专用追肥配方N-P2O5-K2O-B-Zn=19-10-31-0.5-1.2,施用专用肥理论上可以提高黎蒿产量,改善品质,减轻面源污染,节本增效,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示范试验。  相似文献   

13.
<正>藜蒿是中国南方特色蔬菜,因具有富集重金属镉的特性,导致市场上部分藜蒿存在食用安全风险,目前国内不同地区对藜蒿的镉限量标准并不统一,不利于藜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和中国农业行业标准等,对藜蒿的镉限量标准进行讨论,建议将藜蒿的镉限量标准参照叶菜类蔬菜,设定为0.2 mg·kg-1。  相似文献   

14.
以藜蒿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各组织培养阶段中激素种类和浓度的筛选,研究了不同激素使用的必要性及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分别为云南藜蒿MS+6-BA 1.0 mg/L+IAA 0.5 mg/L、楚天藜蒿MS+6-BA 1.5 mg/L+IAA 1.0 mg/L、香藜一号MS+6-BA 1.5 mg/L+IAA 0.5 mg/L;最适宜的增殖培养基分别为云南藜蒿MS+6-BA 1.0 mg/L+NAA 0.1 mg/L,楚天藜蒿、香藜一号MS+6-BA 1.0 mg/L+NAA 0.5 mg/L;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1 mg/L。  相似文献   

15.
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又名水蒿、蒌蒿、芦蒿、泥蒿、柳蒿、香艾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我国南方特色蔬菜作物[1,2].野生藜蒿在我国东北至长江流域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河汊岸边与沼泽地带等比较潮湿的地方,我国于20世纪80 年代开始规模化种植藜蒿[3,4].  相似文献   

16.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讨了6-BA、NAA、2,4-D和蔗糖对藜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BA与蔗糖的浓度对藜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最大,高浓度的2,4-D对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对芽的分化有抑制作用。筛选出的藜蒿丛生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 2.0mg/L6-BA 1.5mg/LNAA 蔗糖25g/L 0.7%琼脂,并获得移栽成活的植株。  相似文献   

17.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讨了6-BA、NAA、2,4-D和蔗糖对藜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BA与蔗糖的浓度对藜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最大,高浓度的2,4-D时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对芽的分化有抑制作用.筛选出的藜蒿丛生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 2.0 mg/L 6-BA 1.5 mg/LJ NAA 蔗糖25 g/L 0.7%琼脂,并获得移栽成活的植株.  相似文献   

18.
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云南藜蒿叶片电解质渗透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Pr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纯无机肥料处理相比,施用养殖废弃物生物有机肥料之后,在一定范围内,藜蒿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藜蒿叶片的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随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养殖废弃物生物有机肥料可以显著提高藜蒿抗寒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细菌性青枯病已成为长江流域藜蒿新的重要病害,为害日趋严重,管理不当容易造成大幅减产。为此,对湖北省藜蒿青枯病的发病症状、为害流行规律进行了调查,开展了相关田间试验,初步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0.
黄石市特色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其中万亩藜蒿已成为黄石市蔬菜产业的一大亮点.与藜蒿茬口相衔接的茬口有晚春南瓜、甜瓜、西瓜、毛豆(菜用大豆)及黄瓜制种等,经比较以黄瓜制种效益最高.春季黄瓜制种配套秋季藜蒿栽培模式,通过几年的摸索,已形成一套周年双季高效模式,现将该模式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