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桑黄菌,属于木层孔菌,野生菌多寄生于桑树的枯木之上,其子实体为多年生,木质。古代医药典籍中已经有关于桑黄的记载,现代科技为桑黄菌的相关成分、作用机理等研究提供了方便。据资料,桑黄菌中含有桑黄菌多糖、黄酮、萜类、多肽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并含有相当数量的活性成分,对人体有补益、抗肿瘤、抗氧化、  相似文献   

2.
正一、栽培时间安排采用筛选出的SH2菌株,由东北食药真菌研究所提供桑黄菌株杨树段木栽培所得。当年11月20日左右制作一级种,菌种10天后满管。12月初将菌种直接转接到二级菌培养料中,生长30天左右即可长满菌瓶。次年1月初进行三级菌制作,菌种生长45天满袋。在三级菌生长过程中,进行杨树段木的准备,劈段,拼接,套袋,两端扎口(大小粗细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便于两端接种。2月中旬左右进行段木接种,4月初  相似文献   

3.
桑黄作为著名传统药用真菌在中国已经有2 000 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个真菌种类曾经被误认为裂蹄纤孔菌和 鲍姆纤孔菌多年,直到2012 年才发现该种实际应为一个新种,即桑黄纤孔菌(简称桑黄)。目前中国有桑黄类群的 种类7 种,但只有生长在桑树树木上的多年生、木栓质的纤孔菌才是真正的桑黄,本文提供了这7 个种的主要特性 和生境照片。在热带美洲有裂蹄纤孔菌类群5 个种, 这5 个种和亚洲的种类不重复。火木层孔菌类群作为另外一 个类群的药用真菌也曾经广泛被报道为所谓的桑黄冶,但是该类群的种类具有无色的担孢子,而桑黄类群的担孢 子为黄褐色。另外这2 个类群在系统发育上不相关。本文也提供了美洲裂蹄纤孔菌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 种类的生境照片。此外,基于ITS 序列对中国桑黄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所有种类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桑黄真菌的分子鉴定及分子系统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黄是具有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的针层孔菌属真菌,电话火木针层孔菌、鲍氏针层孔菌等多种针层孔菌属种类,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试验硎定了一种新分离的火木针层孔菌CBL菌株的ITS序列,并与其他18份近缘材料进行了聚类分析,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初步探讨了针层孔菌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在95%相似水平上,18份针层孔菌属材料可聚类为两大类群;火木针层孔菌CBL菌株被聚类在第Ⅱ大类群中.由系统发育树推断针层孔菌属可能是多源进化的.  相似文献   

5.
桑黄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保护肝脏、抗氧化、消炎、降血糖等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桑黄菌多糖的研究、桑黄菌的发酵培养、生长条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旨在为我国今后桑黄菌资源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菌种分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微  杨江华  李川 《农技服务》2009,26(7):161-162
食用菌是一类重要的真菌,中国是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一,战国时期的《列子》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了食用菌的美味;以后的《齐民要术》、《菌谱》、《广菌谱》、《本草纲要》等都有食用菌栽培和利用的记载。中国也是食用菌栽培最早的国家,目前栽培的食用菌中多数起源于中国。近年来研究者对不同食用菌菌种分离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食用菌菌种分离培养进行总结。主要方法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菇木分离法和培养料分离法4种。  相似文献   

7.
《中药大辞典》记载:桑黄[Phellinus igniarus(L.ex.Fr)Quel.],别名桑黄菇、桑耳、胡孙眼,系针层孔菌的子实体,中文名鲍氏木层多孔菌;用于治疗盗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等疾病.野生多生于杨、柳、桦、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及树干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有"森林黄金"之美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桑黄真菌类群中的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5种原种培养基上桑黄菌丝生长长势和速度的对比试验表明,玉米粒培养基最适合用来制作桑黄菌原种,4种木屑原种培养基中柞木屑培养基最佳,其配方为柞木屑77%、麦麸10%、玉米面10%、葡萄糖2%、石膏1%。在5种栽培种培养基质上桑黄菌丝生长长势和速度对比试验中,结果表明棉子壳木屑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其配方为:柞木屑50%,棉子壳39%,麦麸10%,石膏1%。  相似文献   

9.
桑黄菌又简称桑黄,它属于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据<药性论>记载:桑黄性甘平、无毒、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近年来,随着桑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报道的增多,桑黄抗肿瘤保健品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桑黄菌又简称桑黄,它属于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据《药性论》记载:桑黄性甘平、无毒、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近年来,随着桑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报道的增多,桑黄抗肿瘤保健品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桑黄真菌类群中的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 5种原种培养基上桑黄菌丝生长长势和速度的对比试验表明,玉米粒培养基最适合用来制作桑黄菌原种,4种木屑原种培养基中柞木屑培养基最佳,其配方为柞木屑77%、麦麸10%、玉米面10%、葡萄糖2%、石膏1%。在5种栽培种培养基质上桑黄菌丝生长长势和速度对比试验中,结果表明棉子壳木屑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其配方为:柞木屑50%,棉子壳39%,麦麸10%,石膏1%。  相似文献   

12.
<正>1.蜜环菌多次传代,老化、退化。蜜环菌是供给天麻营养的惟一来源,所以,蜜环菌质量的高低,直接对天麻发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一般生产上要求使用经过脱毒、分离的纯菌种,或用该菌种培育菌材后进行栽培,如此才可保证效果;但是,有的农户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普通菌种,或者利用老菌材做"菌种",掺上一些新段木令其"传菌",  相似文献   

13.
<正>满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卫生体系。满族传统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宫廷秘方,又涵盖民间偏方,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也是可供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目前搜集到的满族常用药物中,具现实临床应用价值的有180余种,其中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药用真菌桑黄被归为植物药。桑黄(Phellinus)常见于东北各原始森林,是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的一类药用真菌,多在桑属植物上生长,子实体呈黄褐色,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桑黄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菌丝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培养条件试验表明,葡萄糖为桑黄菌丝平板培养时的最适碳源;最佳氮源为大豆蛋白胨,菌丝对有机氮源的吸收比无机氮源好;桑黄菌菌丝在27℃~30℃下生长较好,为最适温度范围;菌丝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5~6.5,最适pH为6.0。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四方面对山西中条山东部林区桑黄品种进行划分归类:①阔叶树桑黄主要品种;②针叶树桑黄主要品种;③中条山其他桑黄品种;④中条山未知桑黄品种.综合中条山桑黄的品种类型,按不同菌原分类有20余个,按不同寄主树木有40多个,针对主要品种从其他名称、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进行描述,对其余较多品种资源作出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自然腐败的草莓果实中分离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1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为多主枝孢菌(Cladosporium herbarum);在供试12种杀菌剂中,咪鲜胺对其室内毒力最高,EC50值为0.341 mg/L;其次为咯菌腈、氟吡菌酰胺和...  相似文献   

17.
《新疆农业科学》1993,(2):71-72
<正> 和田为典型的内陆干旱区。1992年,我们在和田地区农科所利用棉籽壳袋栽黄背木耳3×10~4袋,受污染者247袋,其中被绿色木霉污染的菌袋占60%。作者观察了污染菌的种类,并总结了污染原因和防止污染的措施,现简介于下。1 污染菌种类1.1 木霉(Trichoderma sPP.) 危害黄背木耳菌袋的木霉有绿色木霉(T.viride)、长枝木霉(T.longiba chialum)、哈济木霉(T.horzianum)和多孢木霉  相似文献   

18.
桑黄菌丝体多糖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野生桑黄子实体因资源有限所导致的利用受限的实际问题,对从桑黄菌丝体中分离提取的多糖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丝体多糖具有降血糖、保护肝脏等生理功效。因菌丝体可经发酵人工获得,从而可代替子实体用于新药开发,同时可以大大降低新药开发的成本。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木霉的分离纯化以及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3个木霉集合种: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用这3种木霉菌分别与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a)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作平板对峙培养及显微观察,测定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木霉菌对供试的2种病原菌抑菌强度不同,其中绿木霉对小麦纹枯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都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显微观察到木霉菌对病原菌菌丝的缠绕、使病原菌菌丝细胞质变稀薄、菌丝解体等现象。  相似文献   

20.
将平菇9400脱毒菌种和组织分离菌种分别接种在柳花、杂草和棉籽壳栽培料上进行熟料栽培,对其菌丝体长势、发菌期、生物转化率等项生物指标进行测试。试验结果为平菇9400脱毒菌种和组织分离菌种不仅可分解柳花、杂草栽培料进行营养生长,而且具有一定的生物转化率。脱毒菌种的菌丝体长势、发菌期、生物转化率均显著优于组织分离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