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州林业局从1954年建场以来,营造人工林78.1万亩。其中桉树人工林58.7万亩,总面积75.1%。在营林工作中,对桉树人工林初植密度问题不断地进行了探讨。生产实践采用的造林密度大致经历由密到疏,再由疏到适当密植的过程,植点配置方式也从正方形到长方形(即宽行密株或双龙出海等形式)。密度和植点配置方式的变化,反映了营林措施的改进。五十年代建场初期,为了在短期内绿化雷州,广大林业职工积极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号召,战天斗地,营造桉树人工林33万亩,初期造林密度比较单一,大部  相似文献   

2.
一、造林密度和配置方式所谓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造林的株数或穴数;所谓配置方式即一定密度的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排列形式。采用合理的造林密度,设计巧妙的配置方式,对提高林业生产之经济效益,加速绿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造林密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相同课题的试验研究,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以其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为例,汉密尔顿(G. J. Hamilton)等人总结了英国从1935年开始,统一安排的6个树种134个系列的造林密度试验,认为有“越密越高的趋势”。1967年丹麦人分析了除中国、苏联和日本以外的各个国家针叶树造林的结果,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多数情况下树高生长随密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挤出成型方式制备麦秸/聚乙烯微孔发泡复合材料,研究麦秸粉不同粒径(40~60目、60~80目、80~120目)对复合材料密度、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泡孔结构。结果表明:随着麦秸粉粒径的减小,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增加,冲击强度、密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泡孔结构由疏到密、由大到小。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5年定位观测数据来阐明杉木人工林的自然整枝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越大,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发生的时间越早,自然整枝强度也越大;当林木树冠比率(树冠长度/树高)降低到0.40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比率降低幅度明显减小;当林木树冠比率减小到0.30时,发生林分自疏,且不受造林密度和林木死亡率的影响;在杉木人工林开始自然整枝但尚未进入到林分自疏阶段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宽度/树冠长度比值均迅速上升;在林分自疏早期阶段,树冠宽度/树冠长度上升速率明显减缓;在林分自疏后期林木死亡率明显增大的条件下,树冠宽度/树冠长度又再次迅速上升,树冠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密度效应,但在自然整枝的整个过程中,树冠宽度/树冠长度均小于1;在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过程中,同化物质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分配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林木的干形指标(树高/胸径)随着自然整枝强度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板栗丰产栽培技术1造林技术1.1林地选择造林地要选择在土层深厚、湿润而排水良好、含有机质较多的砾质壤土和沙壤土、地势比较平缓的山脚、山坳地带。1.2造林地整地在采伐迹地或灌丛地上栽植板栗,整地前先清除伐根或灌丛,拉线定点,植点长方形配置,株行距2m×...  相似文献   

6.
在详细介绍丛生竹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营造竹林的主要技术措施:①适地适竹;②块状整地;③造林密度的原则:土壤肥沃宜稀、贫瘠宜密,大型竹稀,中小型竹宜密;④在宜竹荒山上可造纯林而在灌木和疏林地宜造混交林;⑤雨季造林;⑥成林抚育、护笋养竹、修枝抹芽。  相似文献   

7.
作者以内蒙古正蓝旗典型草原的退化草牧场为试验基地,针对栗钙土造林主要限制因子,开展造林技术试验研究,在对试验区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造林树种选择及引种驯化,集水整地试验,造林密度试验,防护林体系的结构配置,造林季节的试验,破除钙积层的试验等研究,同时对试验区防护林的庇护效益以草牧场产草量为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经过研究提出“带,片,疏”相结合的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适宜本地区退化草牧场造林的树种选择”、“逆水平揭草皮开沟整地”、“植树穴低处堆设土围堰集水造林技术”和“典型草原地区卤季造林酸套技术”等的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结果显,造林成活率提高20%,造林树种新技术生长量和保存率分别提高到15%和6%,在防护林带间,经建植人工草地产草量提高86%-313%,天然草场产草量增加显著,提高产草量65%以上,草牧场退化到遏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黑龙江省主要造林树种林分结构的调查,从密度、树种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密度与树种配置方式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详细介绍丛生竹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营造竹林的主要技术措施:①适地适竹;②块状整地;③造林密度的原则:土壤肥沃宜稀、贫瘠宜密、大型竹稀,中小型竹宜密;④在宜竹荒山上可造纯林而在灌木和疏林地宜造混交林;⑤雨季造林;⑥成林抚育、护笋养竹、修技抹芽。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呼伦贝尔市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绿化作业设计方案,对作业设计中的树种选择、造林类型、造林密度和配置方式、效益及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后期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安顺市环城林带绿化建设工程的绿化设计方案,对设计方案中的立地类型划分、树种选择、造林类型及混交设计、造林密度和配置方式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后期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有利于火力楠早期生长的合理种植密度,以达到较佳的人工林生长效益,选用6个造林密度对火力楠进行密度试验。根据3.5年生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造林早期1.5~2.5年时,不同造林密度对火力楠树木的生长影响不大,但到第3.5年起,不同密度间树高生长呈显著差异,但胸径大小尚未见有显著差异。所以火力楠早期生长宜采用较密的种植方式(株行距2 m×2 m、3 m×2 m和3 m×3 m),以便林木在树高和胸径生长快速,以及形成较好树木干形,不宜采用株行距4 m×4 m和5 m×4 m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弥渡县少林、造林树种单一和林业发展需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该县自然地理条件,选择出比较适合该县生长的造林树种63种次,分别林种列表介绍了各树种的特性、生境条件等,并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物性、立地条件、造林目的和当地经济条件,分别不同林种、树种配置了相应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小黑杨、樟子松的高、径、侧枝生长规律的分析,确定了林带造林密度和林带疏透度变化规律。编制了疏透度表,为农田防护林科学设计、营造和经营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弥渡县少林、造林树种单一和林业发展需要。根据适地树的原则,结合该县自然地理条件,选择出比较适合该县生长的造林树种63种次,分别林种列表介绍了各树种的特性、生境条件等,并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物性、立地条件、造林目的的当地经济条件,分别不同林种、树种配置了相应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6.
桉树纸浆材造林密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年生桉树纸浆材林的5种不同造林密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一些桉树纸浆材造林密度的初步结论,认为3×3m的密度方式应该在沿海地区淘汰,而目前生产上广为运用的3×2m密度方式得到了肯定,并提出了短周期桉树纸浆林造林密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种植点的数量,也称初植密度。它直接影响着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林产品的产量、质量,并且关系到林分的稳定程度、寿命长短及其防护效益的大小。造林初植密度,应以林木能迅速郁闭、幼林生长良好为标准。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下列因素: (1)经营目的。林种不同,对造林密度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防护林、薪炭林的造林密度大于用材林。用材林因培育的材种不同,造林密度也不同。如培育小径材的造林密度应大于培育大径材度的密。  相似文献   

18.
在相同立地条件的杂种落叶松试验林中设置4种造林密度,研究造林密度对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有显著影响,对林分平均高和公顷蓄积的影响不显著.由密度效应模型模拟出杂种落叶松的最佳密度,综合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本等因素,造林密度以4 4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关于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石漠化耕地退耕还林中遇到的树种选择,造林密度控制,造林方式与抚育,地类、面积认定,配套荒山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策建议:石漠化耕地退耕还林造林形式灵活多样,适当密植、补植,提早覆盖,放宽树种选择限制,上报面积时应按实际测量面积认定(而不是按折扣的),将石漠化地区疏林地、石山稀疏灌丛地、灌木林地的封山育林作为退耕还林荒山配套工程.  相似文献   

20.
森林自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森林自疏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去研究林木自疏过程中的密度变化规律。根据“3/2自疏法则”和植物种群生物量增长模式,我们提出了森林自疏过程中种群密度变化规律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