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微胚乳玉米花粉与普通玉米授粉杂交当代玉米籽粒的性状及含油率,为利用微胚乳玉米花粉直感效应改良普通玉米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个微胚乳玉米自交系和6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为父本,与3个普通玉米品种进行授粉杂交,以普通玉米品种自交为对照(CK),测定分析各组合杂交当代玉米籽粒的百粒重、胚重比、含油率和胚含油率等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以微胚乳玉米自交系的花粉和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的花粉分别与普通玉米授粉,总体上均可提高其当代籽粒的百粒重,尤其对提高桂单0810×71-72、桂单0810×45-48、桂单166×71-72、桂单166×49-52、桂单166×65-66、桂单901×61-62和桂单901×49-52组合百粒重的效果更佳;各杂交当代玉米籽粒百粒重的相对花粉直感效应值中除桂单0810×63-64组合外,其余组合较其对应的CK提高1.37%~20.27%;8个微胚乳玉米材料花粉授粉均可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提高桂单0810、桂单166和桂单901当代籽粒的胚重比;杂交当代玉米籽粒的含油率较其对应CK提高18.5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胚和非胚部位中淀粉的积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微胚乳玉米胚部位的淀粉积累速度稍低于高油115,非胚部位的淀粉积累速度则远低于高油115,收获时高油115的淀粉百分含量达微胚乳玉米的3.4—4.5倍。高油115收获时的胚淀粉重比只有3%-4%,而微胚乳玉米中胚淀粉重比可达16%-22%。此外,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淀粉积累速度不尽一致,收获时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的淀粉含量也具有较大差异。[结论]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积累缓慢。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改良及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互为正反交的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非胚部位及整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和对照的胚可溶性总糖单粒含量在授粉后49 d达到峰值,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Ⅱ则在授粉后42 d达到峰值。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在授粉后28 d达最高值。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鲜重百分含量均在授粉后21 d出现较小峰值,49 d达到最大峰值。授粉后21~42 d,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鲜重百分含量都高于对照,且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高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Ⅱ。3种玉米籽粒生长发育的大部分时期非胚部位的可溶性总糖单粒含量高于胚。[结论]非胚部位可溶性总糖的动态变化在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氮、钾处理,研究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胚乳的纵切面积、胚/胚乳纵切面积及氮、钾施用量与籽粒含油率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胚/胚乳面积比对微胚乳玉米籽粒含油率的影响最大,其通径系数(P3y)为3.7557,其次是胚面积,(P2y)为1.8027,胚乳面积影响最小(P2y)为-0.0358,氮、钾肥施用量都是通过胚/胚乳面积比而对含油率产生间接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甘凤琼  吴子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39-13540
[目的]研究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磷酸化酶活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中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测定。[结果]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在授粉后21—28d达到峰值,其峰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玉米高油115。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间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峰值存在极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平均值或最大值均与单粒淀粉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较高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水平使其淀粉降解迅速,最终导致其收获时积累的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高油115。  相似文献   

6.
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胚和非胚部位中蛋白质的积累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类玉米胚部位中的单粒蛋白质重均呈直线增长趋势;在非胚部位,高油115玉米非胚单粒蛋白质重没有消减现象,微胚乳玉米非胚单粒蛋白质重在授粉后28 d达到峰值,之后下降,但其非胚蛋白质质量分数则有明显增长。收获时微胚乳玉米整粒子粒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可达20%,为高油115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7.
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微胚乳玉米和高油115胚部位单粒淀粉酶活性基本上随籽粒发育而呈增长趋势;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非胚部位单粒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未见有一致规律,高油115非胚部位淀粉酶活性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微胚乳玉米胚与非胚部位均未见其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高油115。  相似文献   

8.
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粒重及品质影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从细胞学角度探讨玉米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籽粒重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普通玉米泰玉2号为材料,大田条件下分别于授粉后1—14d(S1)、15—28d(S2)及29—42d(S3)遮光55%,以大田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玉米作为对照(S0),对不同遮光处理下玉米粒重、品质、胚乳细胞增殖变化及穗轴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对小穗柄维管束截面积、胚乳细胞及胚乳传递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各时期遮光使籽粒重量、淀粉含量、胚乳细胞数量和体积降低,籽粒胚/胚乳比、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升高。遮光延迟了淀粉粒的发育,降低了胚乳细胞的充实度;前期遮光籽粒胚乳细胞数目最少,中期遮光淀粉粒体积最小,胚乳细胞的充实状态最差。遮光后穗轴中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小穗柄维管束截面积无明显变化;遮光使胚乳细胞中蛋白质体增多,胚乳传递细胞变小,传递细胞壁内突变稀、变短,不同层次间连接程度下降,养分传输能力降低,胚乳传递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减少。【结论】花后不同时期遮光改变了玉米籽粒品质,系籽粒中胚比重增加及胚乳细胞内含物比例变化所致。遮光后胚乳传递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变化及较低的线粒体数量限制了养分的传输,"流"不畅是生育后期遮光玉米粒重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按Griffing方法4,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了15个组合,并对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21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粗、穗长、秃尖、胚重比和乳熟期子粒可溶性糖含量等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不显著,其余16个性状的Gca方差和Sca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这16个性状的总配合力(Tca)效应值与其观测值的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胚重比、乳熟期子粒可溶性糖含量、成熟期子粒含油率、叶片数、胚油比和非胚部分(OSK)含油率等6个性状的狭义遗传率(hN^2)和广义遗传率(hB^2)均比较高,可在育种的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宁春4号和河东乌麦杂交、自交F6:7家系进行籽粒蛋白质性状及候选基因分析,以期挖掘与籽粒蛋白质性状相关的基因,为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蛋白质性状差异较大的2个亲本(宁春4号和河东乌麦)及其杂交、自交的551个F6:7家系为材料,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通过高、低值株系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功能注释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鉴定籽粒蛋白质性状相关基因。【结果】籽粒蛋白质相关性状在F6:7家系中均出现明显分离,分布均呈连续正态分布。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5.64%、33.31%和39.06 mL,介于双亲该性状值之间,其中,超中亲比例为29.04%~77.31%,超高亲比例为7.08%~39.56%;变异系数排序为沉降值(10.99%)>湿面筋含量(6.07%)>粗蛋白含量(5.70%),且三者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551个F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