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实现茶嫩芽快速识别与采摘点定位,研究一种轻量级深度学习网络实现茶嫩芽分割与采摘点定位。采用MobileNetV2主干网络与空洞卷积相结合,较好地平衡茶嫩芽图像分割速度与精度的矛盾,实现较高分割精度的同时,满足茶嫩芽快速识别的要求,并设计外轮廓扫描与面积阈值过滤相结合的采摘点定位方法。试验表明:所提出的茶嫩芽分割算法在单芽尖及一芽一叶数据集中精度优异,平均交并比mIoU分别达到91.65%和91.36%;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模型复杂度低,参数量仅5.81 M、计算量仅39.78 GFOLPs;在单芽尖、一芽一叶及一芽两叶数据集中各随机抽取200张图片进行采摘点定位验证,定位准确率分别达到90.38%、95.26%和96.60%。  相似文献   

2.
采用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鲜叶作为原料,针对云南大叶种芽肥叶大,叶肉厚而柔软的特点,优化制作碧螺春茶工艺,结果分析表明,该品种制作碧螺春茶外表卷曲紧结呈螺,色泽墨绿,白毫尽显,板栗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叶底黄绿匀嫩,最大的特点就是耐泡,而且和一般的绿茶相比,涩甘较之淡了许多,茶汤略苦不涩,耐泡回甘,各项指标均达到高档优质的碧螺春茶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正一、名优茶机械化生产现状、名优茶机械化生产现状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腹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秀,先后研制开发出"天山真香"、"旌德魁针"、"旌德毫芽"、"旌德茗魁"、"旌山魁芽"、"雾岭香芽"等6个国家级部级名茶。现有茶园2.6万亩,适宜种植园地4.8万亩以上。年产名茶460吨,产值达3.68亿元。新近开发的"鑫祥隆"牌猴魁茶年产量140吨,产值5150万  相似文献   

4.
《浙江农村机电》2006,(4):22-22
浙江新昌县盛涨机械厂(电话:0575-6886019)研制成功盛涨牌CSZ6CCB8001B型名茶炒制机。该炒制机是在传统手工炒制工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制改进而研制的新一代茶机,具有性能好,牢固耐用,操作简便安全等特点。该炒茶机采用自动控温装置和特殊隔热技术,锅底温度均匀、省电,并设置炒板位置调节机构。炒制出来的龙井扁形茶色泽绿翠,香味醇爽,扁平光滑,芽叶完整。该炒茶机已获“浙江省农业厅农机推广鉴定证书”。该机主要技术参数如下。电源电压:220V功率:电机0.75kW电热板4.4kW加热温度:120~200℃青叶投量:每锅0.3~0.4kg生产率:0.4~0.6kg…  相似文献   

5.
<正>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栽培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籽可以榨油,是我国五大主要食用植物油料之一。茶油营养丰富、油质好,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享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茶粕中含有茶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等,是化工、轻工、食品、饲料工业产品的原材料;茶籽壳可制成糠醛、活性炭等,茶壳也是一种良好的食用菌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记者专门走访了嵊州等地的部分受伤茶农,他们的痛楚和无奈让记者感到震惊。 2005年4月9日晚上,嵊州市仙岩镇石坑村茶农王小朝用新买的炒茶机炒茶。当他把手伸进茶锅,想抓一把看看茶有否炒好时,突然被卷进了近 300度高温的炒茶锅,足足有半分钟才抽出来。6月8日,当记者看到他时,只见他手上还缠着厚厚的纱布。他右手中指、  相似文献   

7.
安溪乌龙茶的茶叶品质受地域、气候等环境条件支配甚大,曾有"靠天吃饭"之说,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做青阶段与做青时室内的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因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现有扁茶制茶机模仿手工作业不能保证作业质量等存在的问题,以创新的设计理念,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机械化技术、步进运动技术和在线检测技术等,研究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扁茶制茶机,打破了传统的扁茶制茶作业方式,提高了扁茶制茶作业的生产率和作业质量,提高了扁茶制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由于广陈皮药食同源特性以及"柑普茶"的市场拓展,近几年广陈皮产业规模快速增大,传统的茶枝柑初加工人工作业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市场需求。为提高茶枝柑初加工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首先研究茶枝柑初加工传统工艺流程,然后分析茶枝柑清洗分选机械、柑普茶初加工机械、广陈皮初加工机械以及集中干燥设备等技术研究进展,指出目前茶枝柑初加工各环节机械化中存在缺乏理论基础研究,以及受传统制作工艺约束影响造成的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最后从农机与农艺结合、重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以及未来市场技术需求等角度出发,提出有待突破的核心关键技术、引导政策、技术生态和示范性基地推广等几个方面的对策,为茶枝柑初加工机械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遂川狗牯脑茶叶夏秋茶速溶茶粉的开发工艺,提出了充分发挥"狗牯脑"的品牌效应,利用好优质的"狗牯脑"鲜叶,大力发展速溶茶、抹茶、茶叶提取物等茶叶深加工工艺,以实现"狗牯脑"品牌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国现有扁形茶制茶机模仿手工作业、不能保证作业质量等存在的问题,以创新的设计理念,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机械化技术、步进运动技术和在线检测等技术,研究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扁形茶制茶机,打破了传统的扁形茶制茶作业方式,提高了扁形茶的制茶作业生产率和作业质量,提高了扁形茶的制茶品质。  相似文献   

12.
施邦元 《福建农机》2007,(3):69-69,72
安溪县广大农民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整套独特的茶叶初制技术和经验,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品种、鲜叶成熟度等,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制茶技术,并应用制茶机械设备提高茶叶的品质,力求使茶叶感官品质水平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黄亚芳  董苾莉 《南方农机》2023,(13):81-82+86
白化茶氨基酸含量较高,茶多酚、酚氨、叶绿素含量低,鲜爽甘甜,不苦不涩,风味独特,口感完美,且安吉白茶茶树种质资源类群分类丰富,在饮用、食用、药用、榨油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白化茶系列中安吉白茶的品种产品开发及其关键技术,介绍了低温敏感型白化茶、光照敏感型白化茶、生态不敏感型白化茶3种白化茶系列品种,阐述了白化茶中生化成分的总体特征,剖析了白化茶系列品种产品的摊青、杀青、揉捻、烘焙等方面的制作加工工艺,并对白化茶的未来开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白化茶系列品种产品都具有极高的饮用、食用、药用价值,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开发与应用前景广阔,对白化茶系列品种产品进行详细分类,有利于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实验室电拣茶梗时发现昙花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提出了水膜假设,并重复试制出该现象。并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茶梗表面水膜的建立、维持和内渗过程,就是昙花现象的产生、持续和消逝的过程。验证了县花现象的本质就是茶梗表面的水膜效应。  相似文献   

15.
杨希  陈杰  张春枝  张德俊 《农业机械》2012,(12):118-120
以云南普洱茶为原料,采用接入优势菌种:黑曲霉、米曲霉以及红曲霉分别进行发酵,初步研究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变化情况,最终以茶多酚含量、茶色素含量的变化和感官评价来判断普洱茶发酵的效果。结果表明:接入黑曲霉的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和茶色素含量的变化最显著,茶汤色也由发酵前的黄绿色变为发酵后的红棕色,香气独特陈香,相比之下更能体现普洱茶的品质特点。  相似文献   

16.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但是,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载于史册,传于后世,却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FamousTeasProduceMechanization∥JinXiaomin1诸暨市名优茶生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大宗茶滞销,全市茶叶生产出现严重的滑坡。面对茶叶市场竞争挑战,为彻底改变茶叶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效益低的局面,保持茶叶这一支柱产业的地位,1994年全市开始实施“一二三”工程计划,调整茶类结构。即到2003年,全市茶类调整为生产名茶100t,优质茶2000t,大宗茶3000t。名优茶主要面向内销市场,适销大宗茶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把“以质取胜”作为走出茶叶市场低落的突破口。1997年,围绕着“一…  相似文献   

18.
清洁化生产是茶叶加工的发展趋势。红条茶加工工艺复杂,目前的加工生产普遍处于半手工、半机械化的状态,卫生条件差,自动化程度低。针对这一现状,对红条茶连续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研制了一条红条茶连续加工生产线。生产线采用了触摸屏、PLC等控制技术,生产应用表明,该生产线解决了传统生产工艺的清洁生产难题,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的产品品质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9.
10月17日,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在衢州召开“2010上洋茶机现代装备暨扁茶加工流水线推广会”。浙江省农业厅、衢州市农业局的有关领导和有关科研院校以及来自浙江、山东、贵州、湖北等10多个省市的扁茶生产大户等200多人参加推广会。  相似文献   

20.
新茶、陈茶、真茶、假茶的识别新茶:外形新鲜,手感干燥,以手指一捏即成粉末,其外形条索匀称而疏松。冲泡时,清香扑鼻,芽叶舒展,汤色澄清。陈茶:外形灰暗不润,条索杂乱而干硬,手感松软、潮湿,香气低沉,芽叶萎缩,汤色浑暗。真茶:叶脉有明显的网状脉,支脉交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