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代,在蔬菜生产上出现了一类新的覆盖材料,这就是“无纺布”。它在国外的推广速度很快,对蔬菜生产所起的作用很大,所以,有人把它称之为蔬菜生产上的第二代“白色革命”。无纺布用化学纤维为原料,铺覆成网,采用树脂或热轧粘结而成。纤维的生产通过特定形式的纺丝过程,所以叫非织造布更合适。不过称“无纺布”已成习惯,就不必改称非织造布了。无纺布由于制造工艺比普通纺织布大为简化,成本也大幅度降低,所以在农业生产上才有可能应用。无纺布和塑料  相似文献   

2.
黄建春 《食用菌》2009,31(4):40-40
正确掌握蘑菇培养料的发酵技术是防止蘑菇培养料发酵后产生氨味的关键。蘑菇培养料发酵必须严格做到以下几条:1要正确计算培养料的碳、氨比碳、氮比是发酵期间微生物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同化掉碳源及氮源的比例,也就是说,蘑菇培养料发酵的微生物活动是按一定数量的碳源和氮源进行的。蘑菇培养料发酵理论上的碳、氮比是30-33:1,但是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培养料在露天发酵受光线照射分解和雨淋流失的影响,碳、氮比宜在26:1。所以在配置蘑菇培养料时,要按碳、氮比26:1正确计算。如果在配置培养料时,将氮源配的过多或计算错误,使氮源过多,这是造成培养料发酵后产生氨味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白灵侧耳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为各种农林副产品和作物秸秆,如棉壳、木屑、玉米芯、稻草、麦秆等,由于在这些原材料中自然匿藏着大量杂菌或虫卵,是造成生产失败的成因之一,防止杂菌污染是栽培食用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目前在生产上,一般均采用先对培养料进行堆制发酵后,使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培养料的腐熟是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营养成分降解程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期的生产过程及产量。物种多样性差异反映了生态群落的功能和动态变化,因此分析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生产优质的培养料,使食用菌获得高产量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食用菌发酵培养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简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并综述了其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研究及开发复合菌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通风设计方法模拟情况与实际值拟合度低、培养料通风发酵保存效果不理想,提出基于轴流风机的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通风发酵模拟方法。引入标准RNG k-ε,构建轴流风机控制数学模型。基于轴流风机控制数学模型,设置轴流风机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通风数值模拟边界条件和初始参数。依据边界条件与初始参数设置,结合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通风特性和风机内部各个部件结构特性,选取专用非结构化网格和四面体单元实现轴流风机全流场几何模型网格化,完成轴流风机有限元模型构建。将所建模型应用至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通风中,结果表明:当轴流风机运行工作频率为50 Hz时,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保存效果保持一个较为平稳与低速的状态,符合培养料通风发酵特性。风机转速约为2 000 r·min~(-1)时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污染浓度最低。该方法保存效率、模拟情况与实际值拟合度均优于当前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穗芳 《食用菌》2002,24(4):34-35
笔者从事农业实验教学多年 ,并通过与邻近菇农交流总结生产经验 ,发现在生产过程中 ,常常由于管理不当而直接影响袋栽食用菌的经济效益 ,本文就食用菌袋栽过程中常遇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一介绍。1 培养料变酸变臭 培养料装袋接种后 ,料内散发出一股酸臭味 ,影响菌丝生长。1原因 :培养料不够新鲜干净 ,有大量杂菌 ,特别是经过夏天雨季的陈料 ,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 ,料内的各类霉菌大量繁殖 ,导致培养料酸败 ,产生酸臭味 ;拌料的水分过多 ,料内氧气不足 ,使嫌气细菌和酵母菌繁殖 ,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 ;菌丝培养阶段 ,由于料袋重叠 ,…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2000,(5)
夏季栽培食用菌培养料常会出现变质发霉,有酸味,既浪费原料,又影响产量,是食用菌生产上一大难题。料变质的原因:一是菌种问题;二是杂菌侵染;三是环境温度过高。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预防。1 选择菌种 夏季栽培宜选高温型或广温型菌种,菌种洁白,掰开成块不松散,有清香蘑菇味,反之则质量较差。2 控制杂菌 料要放在烈日下晒 2~ 3天,然后进行灭菌处理。注意不用生料或发酵料,因为这些料中含有大量杂菌,容易后发酵。用 0 1 %石灰水将料 pH调至7 5~ 9 5,在碱性条件下可抑制杂菌生长。培养料中使用多…  相似文献   

8.
周建树  孟庆国  赵洁  韩冰  陈超 《食用菌》2009,31(5):42-44
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发酵料鲜有报道。试验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液体菌种生产条件,探索在规模化食用菌生产中,解决降低大量培养料灭菌成本、缩短灭菌时问、减轻劳动强度等问题。将发酵料的发酵试验接种液体菌种。试验表明,平菇液体菌种、鸡腿菇液体菌种均能在以玉米芯、棉子壳、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发酵料上生长,但在玉米芯发酵料上生长最佳。液体菌种在平均发酵温度40~55℃,发酵时间72~120h,pH7~10的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蘑菇培养料的堆制均在室外进行,采用一次发酵法或二次发酵法,时间长,耗能多,劳动强度大。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制的培养料新堆制法,只要把“增温剂”拌入经预湿过的稻草和辅料中,直接上床覆膜发酵,不用能源加热,也不用翻堆,只需7~8天就可达到与经二次发酵相同的优质料标准。  相似文献   

10.
无纺布在蔬菜上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纺布是继塑料薄膜之后在蔬菜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又一新型覆盖材料,被世界誉为第二次"白色革命".在许多国家,无纺布覆盖蔬菜已成为一种常规技术,它具有保温、透气、调湿、遮光(色布)等特点,覆盖后作物的产量、质量和抗病性等优势十分明显.我国目前蔬菜上对无纺布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促进其推广应用,我们从1994年开始了无纺布在蔬菜上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苗立军 《食用菌》2003,25(1):41-41
近几年鸡腿菇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栽培。然而在鸡腿菇栽培过程中普遍发生一种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杂菌 ,因其子实体形似鸡爪 ,常被称为“鸡爪菌”。“鸡爪菌”常发生于鸡腿菇出菇阶段的中后期。轻者造成减产 ,重者造成二、三潮菇绝收。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防治“鸡爪菌”几项措施 ,希望对菇农有所帮助。1 培养料的处理 培养料在发酵前各种成份都要打碎、磨细、暴晒 3~ 4天 ,尤其是有些配方中要加入畜禽粪类 ,这些粪类原料不经过充分暴晒是不能使用的。目前在生产上多用发酵料来栽培鸡腿菇。建堆时首先把所需各种成份混合…  相似文献   

12.
蘑菇增温发酵剂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慈友  任永源 《食用菌》1992,14(6):19-19
蘑菇培养料二次后发酵技术的推广普及,对我国蘑菇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它发酵时间长、耗能多、劳动强度大.而应用增温发酵剂(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可直接上床发酵,不用能源加热,也不用翻堆,可达到与二次发酵法同样的优质培养料,为蘑菇高产栽培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主要报道我们在西湖区周浦乡的应用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EM技术在蘑菇栽培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即有效微生物群,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等人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复合微生物菌剂,是由10属80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多功能群。其主要特点是:组成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广泛。在食用菌栽培上应用,主要考虑到EM具有:①充分分解有机物,促进有机物的转化,增加有机物的有效养分;②大大提高发酵物的有益微生物的总量,减少有害菌数量;③促进半熟堆肥和家畜生粪等的发酵分解,提高肥效,提高保水能力。食用菌生产栽培中,其培养料如蘑菇培养料需经过发酵降解后才用于栽培,二者有极大的共同之处。因此,引进EM技术后就开始在蘑菇栽培上试验应用。现将两年来的研究总结如下: 1 EM与蘑菇菌丝生长 1.1 供试材料 ①菌种:蘑菇2796,引自福建省轻工研究所;②培养基配方:发酵麦秆2kg,牛粪1kg,石灰  相似文献   

14.
制备适合蘑菇生长的培养料是栽培蘑菇的关键。随着蘑菇生产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广大蘑菇种植者希望有一种快速有效的蘑菇培养料发酵新技术,以克服目前二次发酵技术周期长、费工多、耗能大的缺点。为此,我们于1987年开始进行蘑菇培养料发酵新技术的研究,制成了适于制备蘑菇培养料的“增温发酵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蘑菇培养料节能、快速、床式发酵的新技术,现将结果简报如下:(一)增温发酵剂的制备在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的基础上,我们在国内首次分离筛选到可用于蘑菇堆肥的微生物,并以此为基础制成了适用于制备蘑菇培养料的“增温发酵剂”。(二)应用增温发酵剂进行蘑菇培养料发酵根据增温发酵剂的最佳生长条件和二次发酵的原理,同时参照国外短期发酵技术和室内发酵方法,并结合国内常规堆制发酵的操作步骤,我们建立了一套在生产上行之有效的节能、快速、床式蘑菇培养料发酵新技术。其具体流程为:稻草的切割和预湿一预堆一添加增温发酵剂一培养料进房床式发酵一翻格播种一管理采收。与二次发酵技术相比,每堆制111.1米~2培养料,应用这技术可省煤150~300公斤,省工8~10个,缩短周期5~10天。  相似文献   

15.
为开发新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栽培原料,添加部分干豆渣于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的培养料中,与常规配方培养料进行装瓶重量、理化性状和含水量的比较试验结果,干豆渣配方的培养料物理结构能满足工厂化食用菌装瓶要求,在相同条件下,不会对料瓶重和装瓶稳定性造成影响,且干豆渣配方的培养料持水性明显优于常规配方。  相似文献   

16.
正在食用菌培养料常压灭菌过程中,当料温到达35~65℃中温区间时,厌氧细菌和兼性呼吸的酵母菌迅速繁殖发酵。随着料温持续升高,此类高温型杂菌也将逐渐死亡,完成培养料灭菌。杂菌在中温区间的繁殖发酵会导致营养物质的消耗、培养料酸化、抗菌素浓度增加和菌源基数增加,严重影响食用菌的发菌速度、抗性、成活率和产量。短时中温灭菌技术是利用矿物盐和有机酸等无害的抑菌物质,在中温区间抑制杂菌发酵,防止培养料酸败,而在高温区间强烈杀菌,灭菌  相似文献   

17.
胡道旭 《食用菌》1998,(4):16-16
在蘑菇栽培中,培养料的后发酵技术越来越为人们注重。后发酵即是培养料经过堆制,在最后一次(一般前发酵的第3次)翻堆后,当料温升至50~60℃时趁热运进发酵室,使其在10~12小时内料升温至60~62℃保持4~6小时,通风降温至48~52℃维持4~5天。因此,后发酵也称二次发酵。试验表明,后发酵的产量比一次发酵的产量高出48.1%。本文介绍两种常用的后发酵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蘑菇培养料采用二次发酵,确实能提高蘑菇品质和产量。为了节约能源,两年多来,结合本区蘑菇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室内后发酵工艺进行了改革,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介绍于下。试验菇房面积为1500尺~2。在蘑菇培养料室外前发酵12~13天符合进房要求时,于进房的前一天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科委,于1983年7月12日主持召开了木屑生料堆积发酵栽培平菇、滑菇、凤尾菇、榆黄蘑等食用菌的研究成果鉴定会。来自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所及生产单位的专家,对北安市通北食用菌厂与黑龙江省应用微生物所这项共同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木屑生料堆积发酵栽培食用菌,工艺简单,培养料不蒸、不煮、不灭菌,只行堆积发酵,粗放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双孢蘑菇培养料传统室外发酵温度不可控、发酵理化性质差、栽培产量低等问题,设计建造适合高海拔低温地区的培养料发酵隧道生产设施。通过阐述一次发酵、二次发酵隧道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发酵料仓、地下送风管、进回风系统、控制系统关键部位进行设计。发酵试验与应用结果表明,一次发酵、二次发酵温度均易于控制,能够达到不同发酵阶段的温度需求。通过试验提出了隧道发酵中合理的风机运行控制参数,该条件下发酵后培养料含氮量为2.2%~2.4%、灰分为25%~30%、含水量为67%~69%、pH为7.5~7.8,理化性状优良,栽培产量达到25 kg·m-2,该设施适宜高海拔地区双孢蘑菇培养料工业化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