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其特点为危害重、分布广、难防治,每年对大豆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种植大豆抗性新品种是防治SCN目前最为有效的措施,研究大豆对SCN侵染的应答机制,是培育大豆持久抗病品种的前提,对加快抗线虫品种选育及SCN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大豆对SCN侵染的组织细胞学应答机制;介绍了大豆在SCN侵染后酶系变化及酚类代谢的生理生化应答机制;从分子水平阐明了SCN侵染后大豆的基因转录变化,差异蛋白及DNA甲基化的应答机制,以期为大豆胞囊线虫病害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豆胞囊线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性病原。大豆胞囊线虫的自然抑制性是存在的,并且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胞囊线虫生态抑制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研究在温室条件下接种真菌后以扰动(土壤过0.5 cm孔筛)为土壤微环境并与无干扰对比,用厚垣轮枝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um)、镰孢菌(Fusarium spp.)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的混合代谢物分别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处理,探讨其对大豆胞囊线虫温室盆栽防效的影响。在接种二龄幼虫(J2)35 d后,对大豆胞囊线虫密度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扰动条件下,接种混合代谢物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相比,雌虫数量降低20.0%~35.9%,胞囊数量降低18.3%~35.0%,卵量降低21.5%~38.5%,根内J2数量降低14.6%~35.3%,其中以4号混合代谢物扰动对大豆胞囊线虫密度降低作用显著;土壤不扰动下,接种混合代谢物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相比,雌虫密度降低19.5%~32.7%,胞囊密度降低19.5%~35.2%,卵量降低21.1%~37.8%,J2数量降低8.0%~27.6%,仅雌虫和根内J2数量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对照差异显著,菌株之间差异不显著。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调查结果表明:扰动可能会促进植株生长、植株鲜重增加,但与不扰动差异不显著。试验证明:扰动对盆栽大豆胞囊线虫雌虫、胞囊、卵和J2的密度有一定的影响,扰动有增强寄生真菌代谢物对胞囊线虫温室防效效果的趋势,对降低大豆胞囊线虫密度起到积极作用。真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土壤扰动干扰和真菌代谢物的配合应用会降低土壤中胞囊线虫的密度,并影响真菌在土壤中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寄生真菌对大豆耕作系统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洁  许艳丽  姚钦 《大豆科学》2016,(3):461-467
大豆长期连作以后,随着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的增多,胞囊线虫天敌也在不断积累,逐步形成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真菌作为主要因子,在抑制性土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大豆长期连作对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的影响,以大豆22年定位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分离和鉴定了22年大豆连作、3年大豆连作和22年大豆轮作(小麦-玉米-大豆)土壤和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不同虫态寄生真菌。结果表明:大豆经过22年连作后,厚垣轮枝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a)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分离数量高于3年连作和22年轮作,其中厚垣轮枝菌的数量最高,每克土中含有1.5×104株,胞囊、卵和J2上分别分离到14,18和8株,显著高于3年连作和轮作。研究结果证明了大豆经过长期连作后,土壤中积累了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而厚垣轮枝菌可能是抑制性土壤中的主要寄生真菌。  相似文献   

4.
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SCN3)核心种质代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病是大豆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这种病害最好的防治措施就是培育抗性品种.然而,中国大多数大豆育成品种都不抗SCN3.为了有效的研究和利用中国的大豆抗胞囊线虫种质资源,将64份中国小黑豆品种(包括鉴别寄主)对现有的1、2、3、4、5、7、14号7个大豆胞囊线虫(Hererodera glycines)生理小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应用SPSS统计系统软件将供试品种的抗病基因进行分类;同时调查了在田间根部感染SCN3的胞囊数量.结果表明:在相似距离为0.52时,将供试64个品种按含有抗感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抗性基因差异,可以划分为7大类.在田间连续5年(2003~2007)跟踪调查不同大豆根部侵染的胞囊量情况,平均胞囊量为0的有应县小黑豆等共18个品种;平均胞囊量为0.07的有哈尔滨小黑豆等共8个品种;平均胞囊量为0.13的有平顶山和茶豆;其它各品种的平均胞囊量均在0.13~6.00之间.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以及各品种的农艺性状,选用等比例取样法构建了由16份种质资源组成的抗SCN3初选核心种质.抗SCN3初选核心种质的建立,为深入了解中国大豆抗性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SCN3复杂抗性遗传变异规律和发掘新基因提供了合理的样本,同时将有助于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2个抗胞囊线虫大豆品种(灰皮支黑豆和五寨黑豆)和2个感胞囊线虫大豆品种(中黄13和中黄35)接种胞囊线虫4号小种(SCN4)后的异黄酮含量变化分析,初步探索异黄酮在大豆对胞囊线虫抗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4个抗感大豆品种接种SCN4后根部异黄酮含量均诱导增加,但诱导增加程度不同,除灰皮支黑豆外,其他3个品种的异黄酮含量相比对照均显著升高。两个抗病品种的异黄酮诱导模式也不同,表明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异黄酮可能参与其中的部分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6.
胡新  许艳丽  高世杰 《大豆科学》2012,31(3):449-452
在温室条件下以抗大豆胞囊线虫品种抗线4号和非抗大豆胞囊线虫品种黑农35为试材,探讨了品种混种对感病大豆生长发育的作用和抗线4号根系浸出物对黑农35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SCN后,大豆植株生长受抑制,其中抗线4株高减少幅度最高达到21.4%,主根长减少最高达到24.9%,侧根数减少幅度为7.8%~55.1%;黑农35清种时受大豆胞囊线虫危害,株高减少15.5%~30.8%,主根长减少17.2%~32.3%,侧根数减少最高达到71.9%。抗线和非抗线品种混种有利于大豆抵御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与黑农35清种相比,品种混种作物群体的株高、植株鲜重、根鲜重和根长增加幅度分别高达16.9%、11.4%、17.9%和22.2%,与抗线4清种相比,品种混种主根长度增加最显著,达到9.3%。抗线4根系浸出物浇灌黑农35不接种SCN处理各测定指标的增幅达0.1%~8.4%,浇灌接种SCN的黑农35,各处理测定指标的增幅达9.7%~39.4%,说明抗性与非抗性品种混种后根系间相互作用可以促进非抗性品种生长发育,抵御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淡紫拟青霉菌、镰孢菌属和厚垣轮枝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3个属的12种供试菌株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胞囊、卵孵化的抑制作用和对2龄幼虫的致死作用。结果表明:这3个属的12个菌株的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各种虫态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线虫的胞囊和卵孵化,对二龄幼虫有致死作用。供试菌株发酵原液对胞囊孵化抑制率为57.5%~81.2%,稀释5倍、10倍、20倍和50倍发酵液对胞囊孵化也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3.0%~77.0%。发酵液对线虫卵孵化抑制率为41.6%~80.6%。菌株发酵液均对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具有致死作用,原液处理1 h有83.0%菌株对胞囊线虫幼虫出现致死毒性,48 h致死作用达到80.0%以上。供试菌株中以镰孢菌的F-9、淡紫拟青霉菌的P-E和厚垣轮枝菌V-25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作用最显著,以此3种菌株进行盆栽试验的结果显示,真菌发酵液可降低盆栽大豆根部雌虫、胞囊、卵量和根内J2的密度,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加大豆鲜重。  相似文献   

8.
采用滤纸片法和直接法,通过考察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在WA平板上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率,研究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镰孢菌属(Fusarium spp.)和厚垣轮枝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um)的12个不同菌株代谢物滤液对大豆胞囊线虫J2趋性的影响。滤纸片法结果显示,WA培养基上0~1 cm区间内,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在12个寄生真菌菌株代谢物滤液中分布率均较低,F-9-3、V-2、F-5和V-1菌株代谢物滤液中的分布率分别为17.3%、17.3%、18.0%和18.3%,显著低于对照水的分布率26.0%,也低于J2在根系分泌物中的分布率32.3%(P0.05)。直接法结果与滤纸片法基本一致,大豆幼根蘸取寄生真菌代谢物滤液后,线虫幼虫在0~1 cm区间内分布率范围为18.0%~31.3%,显著低于幼根蘸清水对照(P0.05),说明大豆胞囊线虫J2对12个寄生真菌菌株代谢物滤液存在一定的趋避性。  相似文献   

9.
(上接续二) 也有研究认为大豆胞囊线虫侵入大豆8h后,抗病品种Centennial根内有大豆素Ⅰ在线虫头部周围积累,而感病品种Ransom则没有大豆素积累,认为大豆素可能是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一种机制(吴海燕等,2001).乔燕祥等(1999)认为防御酶活性与病原物侵染植物有关.乔燕祥等研究了大豆抗源抗大豆胞囊线虫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酶谱变化认为,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高峰期(30~35d)高抗抗源体内POD酶活性最强,酶谱着色较深,而感病品种在侵染高峰期POD酶活性降至最低值,并且有一些酶带受损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0.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生产的害虫,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由多个基因控制,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对于SCN抗病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该文对包括基于QTL定位获得的rhg1和Rhg4抗性位点、基于比较基因组获得的线虫抗性基因Hs1pro-1同系物类的GmHs1pro-1和基于基因芯片获得的SCN抗病候选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SCN的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pH值对大豆胞囊线虫孵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病是大豆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孵化是其生活史中的重要环节,为探索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适宜pH条件.测试了5种酸(硫酸、盐酸、磷酸、钼酸和乙酸),2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在不同的pH条件下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处理中,pH为4.0、4.5、5.0的硫酸,5.0、5.5、6.0的钢酸及6.0的磷酸对SCN卵的孵化表现刺激作用;碱性处理中,pH为9.0氢氧化钾和8.0、8.5、9.0的氢氧化钠对SCN卵的孵化存在刺激作用,其余处理表现抑制作用.在刺激卵孵化的处理中,pH为5.0的硫酸和9.0氢氧化钾校正孵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51.00%和114.86%,孵化持续时间分别为14.33和20.00 d.因此,最适宜大豆胞囊线虫孵化的酸性条件为pH 5.0的硫酸,碱性条件为pH 9.0的氢氧化钾.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处理的接种试验研究了2种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分布和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35 d后,与空白对照相比,接种明尼苏达被毛孢1-10和HLJ07-21-3后大豆植株鲜重分别增加了30.98%和27.66%.明尼苏达被毛孢显著降低了(P<0.05)线虫卵、根部雌虫和土壤中胞囊的数量.与对照相比,...  相似文献   

13.
对3个大豆品种辽豆10、PI88788和PI90763子叶展开后同时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分别于接种后6、12、18、24和30 d取样,测定各品种根部丙二醛含量、电解质渗透率以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3项生理指标,分析不同大豆品种接种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后生理变化以及各品种与所接种线虫的抗性关系.结果表明:PI88788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和PI90763接种14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而 PI88788接种大豆胞囊线虫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略高于对照;PI90763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略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表明PI88788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具有一定的抗性;PI90763对于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具有一定的抗性.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与接种SCN后大豆植株内丙二醛含量、电解质渗透率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在世界很多地方,能够引起大豆产量和质量的明显降低。自然生物控制在大豆胞囊线虫种群调解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该研究中,调查了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寄生细菌群落结构与不同大豆连作年限的关系。在2010年和2011年采集了来自6个田块的大豆连作2年到41年的土样,测定了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并通过微平板KBiolog和PCR-DGGE方法研究了来自于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细菌的群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异硫氰酸苄酯(benzyl isothiocyanate,简称BITC)对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Heterodera glycines)的影响,对BITC和3种背景溶剂(乙醇、甲醇和二甲基亚砜)处理下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的活动和卵的孵化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溶剂对SCN卵的孵化及J2的行为影响差异显著。J2对3%和5%的乙醇、甲醇以及2%、4%的二甲基亚砜(DMSO)敏感。3%、5%的乙醇处理1h后,J2视觉评估分析(VAA)值与对照相比下降明显;3%、5%的甲醇处理1h后,J2的活动显著被抑制,但1%的甲醇和清水对照处理没有显著差异。2%和4%的DMSO处理后线虫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以1%甲醇为溶剂,0.02和0.03mmol/L BITC能迅速降低J2的活性,0.03 mmol/L BITC处理2h和0.02mmol/L处理4h,J2完全失去活动能力;0.03mmol/L BITC处理6d的卵孵化率显著降低(P0.05);不同浓度BITC处理完整胞囊后48h,孵化率与对照仍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J2对不同溶剂的敏感性差异明显,以1%甲醇为溶剂,0.02和0.03mmol/L BITC可显著降低J2活动能力,自由卵和胞囊卵比J2更抗BITC。试验结果可为杀线虫药剂筛选时溶剂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信息,为深入研究BITC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大豆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胁迫下病程相关蛋白基因(GmPR)的表达情况,以大豆(Glycine max)感病品种辽豆15和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亚细胞定位,检测了大豆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后,六种GmPR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这些基因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中的表达情况,并且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以探究GmPR2和GmPR10在亚细胞水平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抗病品种中,胞囊线虫强烈诱导GmPR2(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在线虫的侵染初期和发育期大幅度上调表达,在感病品种中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葡聚糖酶基因可能在大豆抗胞囊线虫中起到抗性作用;GmPR3和GmPR10在线虫发育期表达量达到最高值,表明这些基因可能与大豆抗胞囊线虫发育的调控有关。通过亚细胞定位研究,GmPR2主要分布于细胞膜,GmPR10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与预测结果相符。大豆胞囊线虫的侵染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转录水平,GmPR基因的表达特点表明其在大豆抗胞囊线虫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和感病品种辽豆15为材料,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检测抗、感品种侵染后二龄幼虫数量变化及根内活性氧变化,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分析了在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互作下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抗感大豆品种根内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接种后第5天,抗感品种根内幼虫的数量大致相同;第15天,在灰皮支黑豆中,根内线虫幼虫数量减少;辽豆15根内H2O2含量始终略高于灰皮支黑豆;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谷氨酰胺半胱氨酸连接酶基因接种后3个时期的表达均上调;而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中处理组呈现了不同的表达趋势,尤其在接种15 d,在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中表达下调,而在感病对照中表达上调;H型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在抗性品种灰皮支黑豆中下调,说明谷胱甘肽相关基因的减少和下调在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呈正相关,导致大豆根系的氧化性增强,从而不利于大豆胞囊线虫的定殖和发育。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谷胱甘肽对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CN)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剂L-丁硫氨酸-亚砜亚胺(L-Buthionine-sulfoximine,BSO)处理大豆感病品种辽豆15,观察SCN的发育;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谷胱甘肽含量和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接种线虫14d,SCN在辽豆15根系内的发育受到了抑制,二龄幼虫(J2)比例显著高于对照53.86%,四龄幼虫(J4)比例显著低于对照10.54%;但在接种线虫28d时,J4数量与对照比无显著差异。在接种线虫14d,辽豆15根系内谷胱甘肽含量及合成关键酶基因γ-ECS、GSHS 和hGSHS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BSO有效地抑制了谷胱甘肽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降低了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产物的含量。在谷胱甘肽缺乏的条件下,大豆胞囊线虫的发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说明谷胱甘肽是参与调控SCN发育的重要因子,此研究为大豆抗线虫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采用辽豆10、PI88788、PI90763,3个品种均同时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3号和14号生理小种.测定了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对大豆PAL、POD、PPO、SOD活力的影响,分析不同大豆品种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后保护酶活力的变化和抗性关系.结果表明:PI88788接种大豆胞囊线虫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后根系中4种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I90763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后根系中4种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研究证实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与接种SCN不同生理小种后大豆根内PAL、POD、PPO、SOD活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朱艳  陈立杰  段玉玺 《大豆科学》2007,26(2):208-212
研究四种耕作方式(连作、轮作、水田改旱作和撂荒)对大豆苗期胞囊线虫群体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连作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数量显著增加,撂荒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积累数量最少,其次是水改旱和轮作.连作可促进大豆根上和根内胞囊线虫数量显著增加,随连作年限增加,根内胞囊线虫数量也显著增加.轮作条件下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较连作少,但高于水改旱和撂荒,其中在3种轮作方式中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土壤中胞囊数量积累最少,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发生也较少.水改旱条件下,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数量都很少.撂荒条件下,根上未发现胞囊线虫,而且根内胞囊线虫发生也很少.大豆种衣剂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或干扰胞囊线虫的孵化与侵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