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响水县在冬小麦的栽培中,氮肥一般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的底肥;第二次为春季的追肥。在传统的小麦栽培中,底肥占60%~70%,追肥占40%~30%;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上述的施肥比例和时间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高产优质规范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冬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的运筹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耕翻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培,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  相似文献   

3.
一、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的概念 氮肥后移技术是指在小麦高产田中适当推迟氮肥追施的时间.一般后移至小麦拔节期(4月中旬),土壤肥力高的地块若种植的是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以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同时要将氮素化肥作底肥的比例减至50%,追肥的比例增至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的比例可减至30%~50%,追肥的比例增至50%~70%.  相似文献   

4.
氮肥后移是适用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高产优质相结合的栽培技术。它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由传统栽培的60%-70%减少到50%,追肥比例由传统栽培的30%-40%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方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移至旗叶露尖时。氮肥后移可显著提高小麦的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正应用氮肥后移技术要注意的是:应在较高的土壤肥力(产量5250千克/公倾以上)条件下运用该技术;应在正常栽培条件下运用该技术,晚茬弱苗、群体不足等麦田不宜采用,具体技术总结如下几点。1.施肥期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50%,追肥比例增加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2.备播期2.1培肥地力实行氮肥后移技术,必须以  相似文献   

6.
1氮肥。一般作底肥、追肥施用。底肥深度15~20厘米,用于追肥时以条施、穴施为主,深度5~8厘米并覆土。以冬小麦为例:亩用氮肥14~16公斤。高肥力区30%底施,70%分2次施于起身期和孕穗期;中低肥力区底肥和追肥各占50%。以玉米为例:亩施氮肥18~20公斤。高肥力区30%底施(或苗期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氮肥施用方式对花生连作障碍的减缓效果,设置不同比例的底肥和追肥比例,研究氮肥施用方式对连作花生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干物质质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氮条件下,大量氮肥肥效后移有利于增加连作花生荚果成熟过程中的有效光合面积,有利于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增加连作花生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质量,提高产量;氮素底肥和追肥合理搭配较单一施用底肥更能满足连作花生生长发育对氮素的大量需求,保证了花生生长前期不缺肥、后期不脱肥,进而提高花生产量,其中,氮肥施用以底肥25%+花针期追肥75%处理产量最高(3 906.7kg/hm2),较全部底肥处理增产21.3%。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及追肥比例对冬马铃薯生育期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坝薯10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水平及追肥比例对马铃薯生育进程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冬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的施氮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马铃薯生育进程影响较大,而追肥比例影响较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生育进程有延迟的趋势。施氮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显著,而追肥比例的影响因器官不同和生育时期不同而有差异,对膨大期的根、茎和块茎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不同施氮处理还影响了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率。综合来看,对冬马铃薯的氮肥运筹应该在满足前期根、茎、叶生长适量需氮的基础上,增加追肥比例有利于总干物质的积累,并能协调干物质在各时期、各器官的有效分配,推荐的适宜施氮量为150 kg/hm2,底肥和追肥各占50%。  相似文献   

9.
小麦氮肥后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几年科研人员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出的小麦高产新技术。其技术要点是:在总量氮肥一定的情况下,改过去底肥“一炮轰”或前重后轻、冬春追肥为重施拔节肥。小麦栽培中,传统氮肥的施用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翻耕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天气转暖,小麦开始返青,追肥也陆续开始。为了促使小麦优质高产,在施肥过程中,可采用氮肥后移技术。传统施肥方式的弊端传统的小麦施肥,一般分为2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耕翻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底肥一般占  相似文献   

11.
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是适用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高产优质相结合的一套创新技术,包括春季追氮时期后移、底追比例后移、适宜的氮素施用量在内的栽培技术体系。1传统施肥方法与弊端在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应用时间的运筹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翻耕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  相似文献   

12.
1传统施氮存在的问题在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的运筹一般分为2次。第1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翻耕于地下,称为底肥;第2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氮肥运筹对雨养条件下玉米氮素动态变化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以期为雨养条件下玉米单产进一步突破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选择先玉335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播种密度(8.5万株/hm2和9.5万株/hm2)。化肥施用总量一定,磷钾肥作为底肥施入,氮肥按不同比例分期施用,以尿素作为追肥肥料,在拔节期和吐丝期施入。分别于拔节期、吐丝期、吐丝后15 d、吐丝后30d、吐丝后45 d、吐丝后60 d测量叶、茎、鞘、苞叶、籽粒、穗轴、雄穗和花丝的氮含量。[结果]氮素积累量在吐丝后45 d前后达到最大;高密度有利于氮量积累;植株总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高密度下相关系数大;高密度下籽粒氮含量和氮收获指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吐丝期氮肥比例相对高有利于叶片和穗部(籽粒+苞叶+穗轴)氮素在生育后期的积累及茎鞘氮素的转运,前期氮肥比例大易造成穗部氮代谢延后。氮素吸收高峰在吐丝到吐丝后15 d;吐丝期氮肥比例高的施肥方式提高了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速率,在较高密度下吸收速率前移。[结论]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后移,对氮肥利用有利;前期氮素累积太多对后期氮素吸收利用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平邑县是山东省小麦主产区,常年种植小麦34万亩以上。为解决小麦高产田因传统施用氮肥对产量和品质带来的不利影响,平邑县在高产麦田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是适用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高产优质相结合的栽培技术。包括春季追氮时期后移、底追比例后移、适宜的氮素施用量在内的栽培技术体系。在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的运筹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翻耕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  相似文献   

15.
玉米合理的氮肥基追肥比例是玉米增产的关键措施。研究表明,在茬口较好和农家肥适量的前提下,追肥用量在氮肥施用总量的30%~70%范围内,产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对于农家肥较少、重茬以及其它秋作物茬的田块,则要掌握增加基施氮肥用量,应提高到总量的40%左右,以保证玉米生长前期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抗逆性,形成壮苗健株,为以后的高产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在小麦生产中,氮素化肥的应用一般分为两次,即底施氮素化肥和追施氮素化肥。传统的施用方法是:底施氮素化肥的用量一般占总施氮素化肥量的60%~70%,追施氮素化肥的用量占总施氮素化肥量的30%~40%,有些农户底施氮素化肥的量还更高;在追施氮素化肥时间方面一般安排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这种运筹氮素化肥的方式,由于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质地及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不同土壤质地和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土壤质地,中壤土明显优于沙壤土,中壤土更宜栽培强筋小麦;追氮方式,中壤土和沙壤土均以拔节期追N 30%+孕穗期追N 10%的效果最好。追肥可后移到孕穗期,但要采取2次追肥,孕穗期追肥数量一般为施氮肥总量的10%。1次追肥应选择返青期追施40%N。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目的】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比例(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利用及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 kg•ha-1和240 kg•ha-1条件下,各设底追肥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 3个处理。【结果】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处理N2、N5和N6均较优,其中处理N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损失率。试验还表明,随底施和追施氮量增加,二者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增加,下移层次加深;随小麦的生育进程,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不断下移。成熟期,底肥氮在0~40、40~100和100~20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占总底肥氮残留量的38%~49%、40%~51%和0%~22%;处理N4、N5的追肥氮淋洗至140~160 cm土层,N3、N6分别至160~180 cm和180~200 cm土层。在小麦全生育期,处理N2的底施和追施肥料氮均未淋洗至100~200 cm土层。【结论】在本试验中,施氮量为168kg•ha-1、底追肥比例为1﹕2的处理N2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均较高,损失率最小,且未淋洗至100~200 cm 土层,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 倒伏、贪青晚熟是高产地区制约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两大难题,一般认为,中后期施氮过多或过晚是造成小麦倒伏、贪青晚熟的主要原因,因此,生产上提倡重施底肥和冬前追肥。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协作组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条件下,在全生育期总氮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增加后期追氮量的“前氮后  相似文献   

20.
1.施用时间。农家肥见效慢,应早施,一般在播前1次性底施;而化肥用量少,见效快,一般应在作物吸收营养高峰期前7天左右施入。2.施用方法。农家肥要结合深耕施入土壤耕层,或结合起垄扣入垄底。与农家肥搭配的氮素化肥,30%作底肥,70%作追肥,磷肥和钾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3.施用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