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2001—2005年农业部对13个主产棉省主栽品种抽查样品的测试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十五”期间中国棉花纤维的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8项品质指标的分布情况,并运用STATA统计分析系统分析了各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十五”期间,中国生产领域的棉花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29mm,整齐度指数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27~29cN.tex-1,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0~5.0,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中、低档棉纱的要求。各纤维品质指标在年度间有波动。按生态区划分,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等指标上优于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但马克隆值偏高,色泽特征差,品级较低。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色泽特征等方面处于其它两个棉区之间。西北内陆棉区的马克隆值和色泽特征最好,品级较高。统计分析表明,长度与比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156,呈高度正相关;整齐度指数与比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5300,呈中度正相关;纺纱均匀性指数与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均呈高度正相关。与国际乌斯特公报进行比较,中国“十五”期间棉花纤维综合品质达到国际中等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为信息处理技术方法,以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的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的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005—2014年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对棉纤维4个主要纤维品质性状(长度、马克隆值、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进行地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达到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黄河流域的河北北部中熟品种近几年纤维长度下降,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纤维长度表现较好;中熟品种的纤维比强度分布大致呈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三大棉区不同熟性类型马克隆值有明显差异。此外,黄河流域棉区的华北平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黄河流域棉区的黄土高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普通高产型的短弱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棉区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杂交棉品种区域。而西北内陆棉区的东疆地区是适合推广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或长绒棉品种的区域,可以作为我国棉纺工业纺髙支纱的重要优质棉生产基地。总之,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仍然是我国棉花品质性状表现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杂交春棉纤维品质的区域分布特征,为优质棉区域化种植和棉花生态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5年黄河流域17个试点、19个杂交春棉品种的棉花样品,检测其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伸长率、反射率、黄度、整齐度、纺纱指数等8项指标,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棉纤维品质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黄河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总体特征为纤维长度适中、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中等偏高,纺纱指数适纺60支纱的高强力棉仅占22.6%。8项品质指标可归纳为3个公因子,共解释总变异的77.85%。17个生态区划分为5个棉纤维品质生态亚区,Ⅰ亚区包括淮北、石家庄、西华、新乡、杨凌;Ⅱ亚区包括临西、安阳、天津;Ⅲ亚区包括沧州、郑州、昌邑、惠民、运城;Ⅳ亚区含邯郸、商丘;Ⅴ亚区含临清、宁津。Ⅱ亚区平均纤维长度(30.73 mm)、比强度(31.33 CN/tex)、纺纱指数(155.03)为最高,麦克隆值(4.33)为最低,综合品质表现最好,为优质棉区;Ⅰ亚区的纤维品质各项指标略逊于Ⅱ亚区,为次优质棉区;Ⅲ、Ⅴ两亚区棉纤维品质指标中等偏低,为中下品质棉区;Ⅳ亚区棉纤维品质最差,为低质棉区。【结论】Ⅱ亚区为优质棉区,Ⅰ亚区为次优质棉区,Ⅲ、Ⅴ亚区为下品质棉区,Ⅳ亚区为低质棉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各大棉区的公检数量增加迅速,全面覆盖了我国主要棉花主产区.分析自公证检验以来新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变化,了解我国主要棉区棉花纤维品质的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育种及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2006 ~2013年我国棉花纤维公证检验检测的纤维品质为研究对象,划分不同区域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国储政策的深入实施,八年来,我国棉花纤维长度、比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1 mm和0.16 cN/tex.新疆地方棉区纤维长度优于内地和新疆兵团棉区,年际间分别较二者高0.2~0.3 mm和0.3~0.6 mm,>28 mm长度级范围内新疆地方棉区棉花所占比显著高于内地及兵团;在纤维比强度方面,全国平均、新疆地方与兵团年均下降0.16、0.28、0.32 cN/tex.近三年来强度中上水平(>29 cN/tex)皮棉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表现为内地棉区占比较高,新疆地方棉区次之、兵团最低;在纤维整齐度方面,全国平均、新疆棉区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新疆地方棉花优于内地和兵团;在马克隆值方面,表现出A级所占比整体下滑、B级微升、C级逐年增加趋势.[结论]新疆棉区棉花主要纤维品质下降严重,应启动优质手采、机采棉新品种培育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棉花生产是新疆农业生产的支柱型产业,北疆棉区棉花总产量占全疆总产的35%以上,棉花总体品质水平优于南疆棉区,在新疆的优质棉生产上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两年自治区早熟组区试材料的分析,对北疆的棉花育种现状及未来发展提出粗浅认识和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疆主产棉区热量变化及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新疆喀值什、阿克苏及石河子棉区所在气象站1961~1997年,10,15,20,25℃4个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等项统计资料的计算分析发现:①≥10℃持续日数和积温阿克苏棉区10,20年际变化很小,喀什、石河子棉区变化明显。②80年代以来北疆棉区热量明显增加,南疆棉区则在减少;主要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北疆棉区明显延长,南疆棉区呈缩短趋势。90年代是新疆植棉热量变化最大的时期。指出90年代南疆只宜种植中熟偏早棉花品种,北疆棉区则可适当扩大植棉范围。  相似文献   

7.
不同打顶时期对海岛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海岛棉新海1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打顶期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打顶时间显著影响棉铃的空间分布,单株有效结铃数变化呈单峰曲线,但对单铃重和衣分未发挥作用;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未改变棉纤维长度的变化。表明打顶时间对棉花产量和棉纤维品质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通过农艺性状来预测棉花纤维品质,以新疆陆地棉系9和海岛棉新海16号及其回交自交后代BC4F2:4群体为研究材料,对165份材料的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鉴定,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海陆回交群体的表型非常丰富,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11%~48.14%,其中,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表明,株高、有效果枝数、铃数和有效铃数与纤维长度和衣分呈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显著负相关;始节高与纤维强度呈显著正相关;株高和有效果枝数与纤维整齐度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252%。其中,PC1为成铃数相关因子,PC2为纤维品质选择因子,PC3为低品质控制因子(株高和纤维品质),PC4为衣分与马克隆值选择的综合因子。逐步回归方程表明,始节数和有效果枝数对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通径分析表明,果枝数对纤维长度产生负向直接效应;铃数对纤维长度产生正向直接效应;铃数和始节高对棉花纤维强度产生正向直接效应;有效铃数对马克隆值产生负向直接效应,而衣分对其产生正向直接效应;纤维整齐度只受株高的正向直接效应;株高、铃数和有效铃数对纤维品质的间接影响占主导地位。因此,可通过对农艺性状的选择实现对纤维品质的间接选择,为新疆及周边地区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棉花海陆棉杂交后代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同亲本海岛棉与陆地棉正反杂交,后代群体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的相关性,为棉花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疆陆地棉品种新陆中36号和海岛棉品种新海21号正反杂交后代进行测定,利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正反海陆杂交群体中,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的相互影响是衣分与绒长呈显著负相关,马克隆值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纤维品质对纺纱指数的通径分析表明,正交群体HL13中为:比强度>绒长>马克隆值;反交群体LH13中为:比强度>整齐度>绒长>马克隆值.比强度、绒长、马克隆值都能增强纺纱指数.但反交群体LH13中还包括了整齐度,进一步增加了纺纱指数;关联度分析中,正反交群体,纤维品质性状不受环境影响,而农艺性状受环境影响而各不相同.[结论]正反杂交群体,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间,衣分与绒长呈显著负相关,马克隆值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纤维品质对纺纱指数的通径分析表明,正交群体中:比强度、绒长、马克隆值,偏重比强度和绒长;反交群体:比强度、整齐度、绒长、马克隆值,偏重比强度和整齐度.因而影响纤维品质的重要因素正反群体大致相同,但也会有区别.  相似文献   

10.
辽河流域棉区不同铃期和铃位棉花纤维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辽河流域棉区棉铃纤维品质受外部环境条件影响的程度,采用对比法试验设计,对2 个棉花品种(‘辽棉19 号’和‘AC-33B’),3 个坐果时期(伏前桃、伏桃、秋桃)、2 个坐果位置(1~4 果枝、5~8果枝)棉铃的棉花纤维品质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分析了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和伸长率,以及各指标的变异系数的大小。结果表明:‘辽棉19 号’和‘AC-33B’的纤维品质都达到了短季棉A级或AA级的标准,同时马克隆值受环境影响更为明显。对于不同铃期和铃位的棉铃,其纤维品质的各项指标以及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表现有所不同,但规律相似,即前中期(伏前桃、伏桃)形成的中下部(1~4 果枝)棉铃综合品质优于后期(秋桃)形成的上部(5~8 果枝)棉铃,说明环境条件影响棉花纤维品质的形成。总体来说,伏桃的纤维品质表现较优,应该成为高产优质栽培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生态脆弱性评价作为了解区域生态状况的重要途径,评估区域生态脆弱性状况及变化。【方法】 研究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估新疆各地州市2007~2017年生态脆弱性状况及其综合脆弱性。【结果】 (1)受气候条件影响吐鲁番市一直处于极端脆弱区,新疆南疆大部分地区处于重度脆弱区,而北疆以轻度脆弱区为主。(2)2007~2017年新疆的暴露度指数和敏感性指数变化不大,适应力指数有所提升,综合生态脆弱性呈小幅下降趋势。(3)新疆生态脆弱性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综合脆弱性的下降与适应力的提升有较大关系。【结论】 针对中重度脆弱区着重提高其生态适应力是降低新疆地区生态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新疆麦套棉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麦棉套作各品种(系)间生育特性和产量品质的比较研究表明,中棉所35号有效结铃期长,产量高,但纤维品质较差; KB-85早熟、单株成铃多,蕾铃脱落率低,衣分,皮棉产量高,纤维马克隆值偏大,成熟度最好,棉纤维长度和强度适中. 98-46和98-28虽然株型紧凑,纤维品质较佳,但由于蕾铃脱落率高等原因,导致最终产量低,不适合套作种植;新陆早10号生育期最短,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一般.综合比较分析,适宜新疆麦棉套种的棉花品种(系)是KB-85 和中棉所35号.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粮、棉生产成本效益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10年新疆粮、棉生产成本效益数据,对新疆粮、棉的产量、生产成本、单位面积产值、投入产出比及生产效益与全国其他省份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新疆的棉花产量大,但存在产业链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生态负效应大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出棉区种植结构、规模的优化机理。最后得出提高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播种时期对棉铃生长发育的调节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棉铃及纤维发育特点,探明气象因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南疆主产棉区优质棉最适宜的播种期,为新疆高产棉花品质保优技术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中棉所35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三个播期(4月5日、4月20日和5月5日),研究不同播期对棉铃生长发育与棉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4月20日播种,光温条件良好,棉铃分布合理,个体和群体长势良好,纤维总体品质优于其它两个播期.[结论]决定纤维长度的主要气象因子为≥15℃有效积温.纤维强度与日均温关系最密切,它们之间呈负相关.影响马克隆值的最重要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5.
施钾对长绒棉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明确钾肥对新疆南疆地区长绒棉干物质积累以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新疆阿瓦提县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长绒棉1 hm2总干物质的积累动态都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生长函数加以模拟,效果良好.K1、K2、K3、K4各处理总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刻t分别为播种后的84、86、90和85 d.施钾对长绒棉增产效果明显,处理K2、K3分别比处理K0的1 hm2籽棉产量增加了517.9和435.3 kg,增幅达13.03;和10.96;;增产效果主要是通过增加单株铃数实现的.施钾可以改善长绒棉的纤维品质,其中,强度、马克隆、成熟度和可纺系数值均增加,而却对纤维长度、整齐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不同机采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筛选出更适宜新疆北疆地区机采的棉花品种。【方法】以新疆北疆地区代表性的早熟棉花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品种比较试验,评价其在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差异。【结果】新陆早71号生育期为123 d,株高为80.1 cm、始果节高度为25.6 cm、始果节位6.2节,株型紧凑抗倒伏,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优,更利于后期机采;新陆早71号叶面积指数(LAI)合理,叶片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在各生育期优于其它品种,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促进了后期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和籽棉产量的提高。【结论】新陆早71号综合表现较优,为适宜北疆棉区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7.
新疆北疆棉花多元复合遥感估产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揭示棉花产量与棉花叶面积指数( 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相关关系,辨识新疆北疆棉花遥感估产最佳时相,建立棉花产量与LAI及NDVI间的多元复合遥感估产模型,为大面积棉花生产管理和估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TM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的棉花LAI、NDVI和产量等数据,对影像数据进行校正,最后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棉花指数与产量数据间关系和建模.[结果]棉花LAI在各生育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花铃期最高,均值为3.69;棉花NDVI在各生育期基本处于稳定的较高水平,棉花生长旺盛,长势较好;棉花蕾期和花铃期LAI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铃期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75;新疆北疆棉花最佳估产时相为花铃期,最优估产模型为Y=17.76 LAI - 123.05 NDVI +232.15.[结论]利用LAI和NDVI建立多元复合估产模型能有效提高棉花的估产精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新疆棉花障碍型冷害精细化风险,为新疆棉花种植业规避冷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51~2015年新疆66个农业气象站点逐日数据为基础,利用并分析MODLT1M中国1KM地表温度月合成产品2000~2016年每年9月LTN AVG数据资料,以日平均气温连续3 d≤20oC为棉花障碍型冷害判定指标。根据已有的冷害风险评估指标概念模型,计算冷害强度与频率分指标。通过将次冷害强度和次冷害频率升尺度为年冷害强度和冷害年频率构建综合冷害风险指标,将原本松散的冷害频率和强度关系突显出来,依据二者之间的稳定函数关系,确定冷害年频率等级来对应冷害年强度等级,划分冷害风险指标各临界阈值。以地理因子归一化加合趋势面+温度趋势面校正的方法,准确推算新疆棉花冷害风险指标。紧密结合风险等级划分与风险指标推算结果,评估新疆棉花冷害风险。【结果】新疆棉花障碍型冷害发生风险北疆高于南疆和东疆,北疆西部沿天山一带棉花种植区冷害风险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模型模拟冷害风险指标值与站点实测计算值之间无明显差异,两者散点图线性拟合R2为0.97,结果准确。【结论】研究构建的评估方法能够实现对新疆棉花障碍型冷害风险的客观评价,所构建的方法论不仅适用于棉花,还可适用于其他作物冷害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explore systematically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high-yiel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in Xinjiang, and further improve yield, the yield compon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ree ecological regions. Boll number per plant was lower in South and North Xinjiang, but the harvested plant population were nearly 1.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Nangong, so total boll numbers per unit area were greater in South and North Xinjiang. Weight per boll in south and north of Xinjiang was 5.89-6.50 g and 5.43-6.12 g respectively, 24 to 51% heavier than that in Nangong. The diurn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was relatively greater in Xinjiang than in Nangong, benefit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roduct in bolls.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total hours of sunshine in boll period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cottons higher boll weight and yield in Xinjiang than in Nangong.  相似文献   

20.
河北中南部平原棉薯套作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河北中南部平原棉花单作生产模式因光温资源利用效率低而导致经济效益低,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同时考虑本地区水资源严重超采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实际问题,对目前正在试验研究和小面积示范的棉薯套作漫灌、棉薯套作滴灌、马铃薯-玉米复种3种新型种植模式开展了综合评价。以传统的小麦-玉米复种和棉花单作为对照,利用试验获得的数据,采用AHP法,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对5种种植模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棉薯套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棉薯套作滴灌模式,经济效益表现最好,生态效益仅次于马铃薯-玉米复种模式,但是,社会效益在5种模式中却是最低的,指标值仅为0.068;马铃薯-玉米复种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表现最好,而经济效益指标值仅达到棉薯套作模式的35.4%。就综合效益而言,3种节水高效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均高于棉花单作和小麦-玉米复种模式,棉薯套作滴灌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比棉花单作模式综合效益指标值提高了1倍,马铃薯-玉米复种模式次之。在适当提高棉薯套作机械化水平,减少人工投入后,棉薯套作滴灌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可以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