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健翔  刘建荣 《新农业》2004,(12):11-11
张卫平是山西吉县车城乡麦域村农民.他创办了“吉县大山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精品苹果、优质杂粮等农产品.成为该县农产品销售的龙头企业.平均每年推销苹果和杂粮500万公斤,为自己和当地农民架起通向市场的致富金桥。  相似文献   

2.
虽然狐狸的名声不好.然而狐狸人工养殖却是名副其实的致富路。江苏省金潮县陈桥镇新桥村青年农民梁晓军、赵红芳夫妇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在当地率先养殖狐狸.不仅富了自己.他们还把狐狸的养殖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帮助他人养狐致富.  相似文献   

3.
赵丹丹 《农业与技术》2004,24(6):200-201
本文主要叙述了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应当更好的发挥“说”和“作”的作用,让同学自己去说,自己去作,把学生的主动性从传统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在新的领域汲取新鲜空气,任意驰骋自己的思想,在自由的天空里遨游.  相似文献   

4.
今年39岁的张东强是河北省滦南县司各庄镇兰南村的养猪专业户,虽然他的养殖场规模不算太大.但自2002年建场以来.他取得了猪只病亡率仅3%、出栏生猪千余头.获利可观的骄人业绩.令人侧目,、在总结自己的养殖经验时.他认为“科技”二字在自己的创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在江西省永丰县佐龙乡富裕村,说起范国瑞,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他是“致富的引路人”、“乐于助人的好支书”。从1994年担任村支书以来,范国瑞率先在富裕村大面积种植早辣椒套种甘蔗和秋延辣椒,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需求,适合农民致富的好路子。他不仅自己富了,而且带领全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该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位只念过初中的青年农民.凭着自己丰富的种苗生产经验.他在短短两年里靠自己的钻劲.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红豆杉种苗,在周边十几个县市推广,使上千户农民脱贫致富。他就是湖南省科技示范户、超级育苗能手林亲庚。  相似文献   

7.
常新 《油气储运》2005,(2):57-57
从济青高速公路出淄博往南约30千米,在淄川区洪山镇有一个叫“蒲家庄”的小村庄。公元1640年,蒲松龄就诞生在这里。蒲松龄在家中排行第三,生性聪慧,史称“经史话集过目成诵”。他十八岁时,连以县、府、道三级第一考中秀才。然而此后他屡试不第,一生中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于是,他把自己的满腔才华都倾注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上。记得淄博恒台县还有王士纪念馆。王与蒲公是同时代人,曾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  相似文献   

8.
在有“灰鹅之乡”美称的江西兴国县梅窖镇.有位养鹅致富的农民,短短十年间.靠养鹅供孩子上了大学、建了新房.他就是48岁的养鹅能手廖章。  相似文献   

9.
从豫西南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乡土科技拔尖人才。现年43岁的邵元龙,23年来献身于家乡的果树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在林果业的经济蓝图上绘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图案。经过23载辛苦耕耘。2003年他荣获“河南省百名科技致富带头人”称号.还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评为“河南省乡土科技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10.
1957年,胡新华出生于江西省会昌县文武坝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73年,他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大队、公社和县里的电器修理、广播线路维护员。1983年调到会昌县农工商联合公司,几年后辞职,自己开了一家百货副食品批发商店。  相似文献   

11.
陈晋财 《新农业》2005,(5):11-11
山西省吉县东城村农民方军民.高中毕业后打工挣了一些钱,他觉得打工来钱慢,出力大,一心想找个能挣大钱的好项目。一次他从一家杂志上看到出售种狗的广告,不觉心动。为了保险起见,小方先后到山东、安徽、河南等地考察,并在河南一家养狗基地花了2天时间,详细考察了养狗的技术及有关知识。经过分析对比.小方认为当地气候、自然条件和本县差不多,觉得项目不错,  相似文献   

12.
《农村百事通》2011,(11):43-44
胡健的学历不高,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外打拼.24岁那年.他决定学习家电维修.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家电维修并不难.他只学了不到8个月.就能自己处理各种问题了。几个月后.他在乡里开了一家店.专卖家庭影院用的音箱、话筒、DVD等,同时也帮别人修理家电。  相似文献   

13.
王志 《农村百事通》2007,(10):13-14
江苏省沭阳县的周洪亮。几年前在上海打工时,发现有人用枯树枝做家庭装饰.而这种枯树枝正是在家乡随处可见的龙柳,于是周洪亮决定放弃打工.回家专门做这种枯树枝的买卖。谁知,由于他的这一决定,使他所在的村子和10多个大城市产生了联系,让过去只是当柴火的枯树枝竟然远销到10多个国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柴玉伟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沙河店镇小诰村人,他每年靠种菜都能挣上一大笔钱,令乡亲们羡慕不已. 谈起种菜致富的事情,柴玉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做法说了出来.他强调,种植户首先要做到对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种植品种.此处,他以近几年自己种菜的经验为例简单说明了在"菜市里"他是如何寻找到致富途径的.  相似文献   

15.
问:在两年前,华某向我借了8万元做生意.因投资失误,大亏一笔。我多次要求他偿还债务.也只要回了1万余元.为此.我告诉华某,如果3个月内不偿还借我的钱.我将向法院提起诉讼。最近,我得知华某要将自己的一些财产赠给他的好朋友.便怀疑他的行是为了逃避债务。我想制止他的行为.可华某却说这是他的财产.爱给谁就给谁。若华某的财产真给了他人.肯定会对偿还债务造成影响。请问:债务人将财产赠与他人.债权人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小周所在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破产了.他便成了一名下岗工人。迫于生计,他在市里的农贸市场租了一个摊位,专营各类水果。开业之后,小周凭着自己以诚待人、不哄骗顾客、足斤足两的经营理念.很快打开了市场。可是尽管他得到了顾客的信赖,也吸引来不少顾客,但他的收入却非常微薄,根本无法养家糊口,为此他很苦恼。  相似文献   

17.
某农场有个姓郭的职工回河北探亲.一天到城里办事,发现农贸市场里的经纪人都穿着黄背心,有的还带着袖套。郭老汉明白了.原来在这里农村经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饰。他灵机一动,自己家种了200亩红小豆.何不也买一件黄背心。果不然.他遇到了一位正愁着要派人去东北农场收购小豆的经理.  相似文献   

18.
程成 《农村百事通》2009,(22):69-70
编辑同志: 我与丈夫结婚后.丈夫常常无缘无故地对我进行打骂.两年来我一直逆来顺受.但他仍然我行我素.让我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夫妻感情已经完全破裂。丈夫收到法院送达的离婚诉状副本后.不仅不同意离婚.还到处找我,说要好好教训教训我。甚至一再扬言要杀害我的父母.致使我们终日东躲西藏,胆战心惊。请问:面对这种情形,我该怎样寻求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甘良华 《农业考古》2005,(4):102-102
中国人与茶结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历经数千年嬗变演进之后,人类对茶的利用,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最早从食用、药用发展到饮用。陆羽在《茶经》第一章茶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热渴、凝闷……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里告诉我们,人在饮茶时把自己与自己的精神联系起来.“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也是“以茶悟道”的最初注释了。  相似文献   

20.
下岗,对一个企业职工来说,就好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意味着生活工作开始变得艰难和陌生起来,姚荣光在1997年也遇上了。他所在的物资流通企业倒闭了,36岁的他下岗了,然而他并没有消沉,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点燃了自己生活的明灯。下岗之初,姚荣光也曾彷徨、徘徊,甚至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