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军曹鱼肠道及水体异养菌和弧菌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总活异养菌2216E平板计数法和弧菌TCBS平板计数法对广东深圳大鹏养殖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Linnaeus)养殖水体及鱼肠道细菌进行了周年监测。结果显示,育苗初期养殖水体异养菌和弧菌密度分别为0.63×104~6.2×104CFU/mL和0.30×102~1.03×104CFU/mL,鱼肠道异养菌和弧菌密度分别为0.80×106~7.5×107CFU/g和0~1.30×107CFU/g;网箱养殖监测期间,养殖水体异养菌和弧菌密度分别为4.20×103~5.40×105CFU/mL和0.70×102~1.14×105CFU/mL,鱼肠道异养菌和弧菌密度分别为1.50×107~8.78×108CFU/g和1.00×107~3.50×108CFU/g。周年监测结果显示,水体异养菌、弧菌的数量高峰均出现于8-9月份;肠道异养菌及弧菌的数量高峰均出现于6-7月份,分别又在12月份和2月份出现次高峰,弧菌变化趋势始终与异养菌一致。对分离得到的407株菌鉴定到属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育苗期水体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黄单胞菌(Xanthomonas)和芽孢杆菌(Bacillus)为优势菌,三者约占水体异养菌总数的70%;养殖后期,弧菌(Vibrio)和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的数量逐渐上升并占据一定优势,其中假单胞菌、黄单胞菌、弧菌和芽孢杆菌常年出现。鱼肠道异养菌以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为优势菌,其次是肠杆菌科(Enterbacteriaceae)细菌,也多次检测到弧菌、发光杆菌、气单胞菌(Aeromonas)和小球菌(Microccus)等。总之,养殖微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稳定平衡与系统的种群多样性、群落组成及水质因子等因素相关,而整个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影响到鱼类肠道的细菌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以一株自筛选的光合细菌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浓度处理组(菌液添加浓度分别为7.5×10~2、1.5×10~3、3×10~3、6×10~3、9×10~3、1.2×10~4、1.5×10~4 cell/mL),并以无添加组为空白对照,检测其对罗非鱼池塘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及氨态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含量的影响,研究其对水产养殖水质的净化效果。试验周期为9 d。结果显示:各处理组水体的COD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升高,NH~+_4-N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NO~-_2-N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结果表明,该光合细菌以1.5×10~3~3×10~3 cell/mL施用时,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体的COD和NH~+_4-N含量,但是对于NO~-_2-N没有降解或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浓度头孢氨苄(Cefalexin)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幼体发育以及对斑节对虾育苗水体中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的影响。在试验初期,无论是对照组还是施用头孢氨苄的各试验组,育苗水体中的总异养菌数量和弧菌数量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第二次施用头孢氨苄后,各试验组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的增幅明显低于对照组(或出现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缓慢下降),而对照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则呈现显著的上升。施用0.5~1.0μL·L-1头孢氨苄对育苗水体中的总异养菌有显著的杀灭及抑制作用,但对弧菌数量杀灭及抑制作用并不显著;施用1.5μL·L-1头孢氨苄对育苗水体中的总异养菌和弧菌数量的杀灭及抑制作用显著。当幼体变态发育至仔虾第8天(P8)时,对照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分别达6.33×105和3.55×104CFU·mL-1,均远远高于试验组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增长的幅度。试验组的幼体变态到P1期的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了10h以上;试验组的成苗率也比对照组提高了3.2%~13.1%。  相似文献   

4.
高位虾塘细菌数量变化特点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祥 《福建水产》2014,(3):219-226
本试验选取两口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塘,通过连续地周期性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虾池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变动规律及其与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口试验虾池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范围在9.07×10^3~2.13×10^5 cfu/mL之间,平均为6.45×10^4 cfu/mL,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趋势;两口试验虾池的弧菌数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变化范围为2.12×10^2~2.91×10^3 cfu/mL,养殖生产前期较低,中期高,后期随着换水量的加大而有所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虾池水体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与透明度、 DO、 pH 呈负相关,与COD、 TSS含量呈正相关,其中弧菌数量与TS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0.05)。  相似文献   

5.
大海马(HippocampuskudaBleeker)育苗池为水泥池,规格为4.0m×6.0m×1.6m,分设正常池与水华发生池,各设3个平行池,每池养殖幼海马约1000尾,测定水体水华发生时水体细菌数量和理化因子变化的规律。结果显示,当水温高于24℃时,育苗池易发生水华,形成水华的优势藻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aeruginosa)。正常育苗池水体中异养细菌总量平均比水华池的高出近1个数量级。正常池和水华池表层异养细菌变动范围分别为2.50×103~7.23×104CFU/mL和4.75×102~6.90×103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减少了60%~99%;底层异养细菌变动范围则分别为4.75×103~7.53×104CFU/mL和6.25×102~1.50×104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降低了73%~97%。水华池与正常池底层异养细菌数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池表层弧菌数量变动范围分别为0.85×102~7.19×103CFU/mL和0.33×102~8.92×102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减少5%~93%;底层弧菌数量变动范围则分别为8.30×102~1.16×104CFU/mL和0.53×102~2.04×103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降低2%~97%。水华发生池的底层和表层的细菌数量与正常池的差异均显著(P<0.05)。同时,水华池平均水温比正常池约低1℃,溶解氧(DO)比正常池的降低了22%~33%;而水华池中的氨氮含量则为正常育苗池的1.41~2.34倍。水华发生时,育苗池表层和底层水体中弧菌数量比正常池的分别减少了61%~87%和82%~93%。  相似文献   

6.
研究葡萄糖的不同添加量(1.25~5×10-3 g/L)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指标(氨氮、活性磷)和微生物数量(总异养菌、弧菌)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水体中添加葡萄糖能明显提高异养菌、弧菌密度(P<0.05),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活性磷浓度(P<0.05)。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葡萄糖浓度越高,氨氮、活性磷浓度越低,异养菌、弧菌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7.
流沙湾海区异养菌和弧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沙湾海区异养菌、弧菌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优势菌群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平板稀释法对异养菌和弧菌数量进行了周年检测;对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对代表性月份样品优势菌中的弧菌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显示,流沙湾海区的异养菌和弧菌密度分别为8.8×103~9.60×105cfu/mL和1.0×103~2.45×104cfu/mL,其中异养菌数量高峰出现在6月,弧菌数量高峰出现在12月,异养菌、弧菌数量与水温变化的相关性不明显;流沙湾海区优势菌群中存在着溶藻弧菌等多种致病性弧菌。  相似文献   

8.
池塘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病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2014年7—8月山东省青岛市红岛邵哥庄(SGZ)和宿流(SL)两个社区的发生刺参腐皮综合征和未发病刺参养殖池的环境因子跟踪监测和对比,解析发病的原因。从发病前至发病后,分别监测了两地多个池塘水体中的4类可培养细菌(总异养菌、弧菌、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和6项理化参数(温度、p H、盐度、溶解氧、无机氮、COD),以及沉积环境中6类可培养细菌(总异养菌、弧菌、硝化细菌、硝酸盐还原菌、硫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和4项理化参数(pH、氧化还原电位、硫化物、有机碳)。结果表明,刺参发病时,邵哥庄发病池(SGZ-1~#)环境中细菌数量与未发病对照池(SGZ-2~#)无显著差异,但温度高达25.94℃,盐度低至24.47,均超过刺参耐受限度。水体NO_2-N含量为79.56μg/L,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为221.1 mg/g,均高于对照池;宿流发病池SL-南2弧菌数量(1.85×10~4 CFU/mL)在发病当日明显升高,高于对照池SL-北1和邵哥庄社区的发病池,而发病池的理化指标反而好于对照池。由此推断,邵哥庄社区的刺参发病与池塘理化指标突变有密切关系,而宿流的刺参发病与病原菌数量激增有密切关系。因此,应从理化指标和病害生物两方面对刺参病害进行预警及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瓦房店市邓屯乡高家养虾场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层及虾体异养菌和弧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海水中异养菌数量的10^4~10^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2~10^3个/毫升,虾池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4~10^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2~10^4个/毫升,底质中异养菌数量为10^5~10^7个/克,弧菌数量为10^3~10^4个/克。虾体肌肉中异养菌数量为10^3~10^5个/克  相似文献   

10.
有益微生物在大海马健康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实验用复合微生物由芽孢杆菌(Bacillusspp.)、红螺菌(Rhodospirillumspp.)、硝化细菌(Nitrobacterspp.)和硫化细菌(Thiobacillusspp.)组成,菌量比例分别为61.5%、27.3%、5.8%和5.4%。向大海马养殖池每10d使用1次,用量5mL/m3,菌液密度(2.0~2.5)×109/mL。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微生物的试验组溶解氧比对照组(不加菌)提高了32.7%,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物含量则分别降低了76.9%、97.1%和93.3%。对照池的浮游藻类优势种为蓝藻、甲藻和隐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量的35.3%、22.3%和19.6%;试验池的浮游藻类优势种为绿藻和硅藻,分别占69.0%和26.8%,其藻类多样性指数比对照组增大了1.2倍。试验池的异养菌增长率为55.3%,而对照池的异养菌增长率达274.6%。试验期间,水温23~26℃,试验组的芽孢杆菌的数量从0.15×103CFU/mL急剧增至55.63×103CFU/mL,但对照组的仍保持在(0.13~0.38)×103CFU/mL的水平。而试验组弧菌数量比对照池的降低了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1.
固定化微藻对养殖对虾细菌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固定化技术为基础,人工制成微藻藻珠,引入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snow)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于凡纳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环境中,采用直接计数法研究了养殖水体、对虾肌肉、对虾肝胰脏中异养菌及弧菌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引入藻珠能抑制异养菌和弧菌的生长,并能改善水质。试验末期,试验1、2、3组水样中弧菌数量分别降低了95%、95%、81.7%,异养菌数量降低了72.3%、77.1%、95.6%。可见固定化微藻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虾池细菌生态系,有助于预防对虾疾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瓦房店市邓屯乡高家养虾场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质及虾体异养菌和弧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海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3个/毫升,虾池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4个/毫升,底质中异养菌数量为10 ̄5~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4个/克。虾体肌肉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肝胰脏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2~10 ̄7个/克;肠道中异养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  相似文献   

13.
跑道式对虾养殖生态系主要生态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海洋研究所古城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的跑道式养殖池进行了一茬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生态因子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的异养菌、弧菌具有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异养菌在养殖前、后期稍低,中期高;弧菌为前期低,后期高且变化幅度大。异养菌为8.02×103~6.15×104cfu/m l,弧菌为1.50×10~1.42×104cfu/m l,对照的蓄水池异养菌、弧菌为1.0×103cfu/m l;养殖池的pH值为7.1~8.8,溶解氧为1.48~3.75 mg/L,皆为前期高,后期低。盐度前期约为33.8,其后则在18.1~24.6变化,氨氮为0.2~1.5 mg/L,亚硝酸盐在养殖前期<0.01 mg/L,后期>0.3 mg/L;异养菌、弧菌与各理化因子之间不具明显的线性相关;在养殖过程中,养殖对虾没有检测到白斑综合征病毒。  相似文献   

14.
产乳酸芽孢杆菌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28±1)℃、盐度28下,将产乳酸芽孢杆菌制剂添加到养殖10尾凡纳滨对虾、容水200L的0.3m~3室内玻璃钢桶中,使芽孢杆菌终密度为10~4、10~5、10~6 cfu/mL,以无益生菌添加组为对照组。定期测定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含量,以及总异养菌、弧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结束时,添加芽孢杆菌各试验组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弧菌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高密度芽孢杆菌试验组(10~6 cfu/mL)养殖水体中总异养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氮含量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添加芽孢杆菌后养殖水体中的芽孢杆菌数量在第4d后会出现下降趋势。试验还发现,在养殖后期初次投入芽孢杆菌时会引起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的短期升高。试验结果表明,芽孢杆菌能改善对虾养殖水体水质,可作为益生菌用于对虾养殖中。  相似文献   

15.
蔡葆青 《福建水产》2012,34(1):16-20
本实验通过水体与育苗池消毒、合理投喂、科学防病以及育苗池水质理化因子(DO、pH、NH 4+-N、NO 2--N、COD)和病原生物(弧菌、WSSV等)的实时监测,对凡纳滨对虾高健康育苗模式做了一定的探索。实验结果显示,整个育苗期间育苗池水溶解氧保持在4.2~5.8mg/L(平均5.01±0.63mg/L),pH保持在8.04~8.38(平均8.13±0.11);NH 4+-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51±0.40mg/L),NO 2--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05±0.02mg/L),COD控制在1.56~7.02mg/L(平均4.75±2.18mg/L)。异养细菌数200~91000cfu/mL,弧菌0~6980cfu/mL。投放无节幼体4600×104尾,收获虾苗1280×104尾,成活率达27.8%,且虾苗体质健康,活力旺盛,无携带病毒。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一株杀鱼假交替单胞菌 2515 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 (简称菌株 2515)在对虾养殖中的抗弧菌效果, 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为指示菌, 以鳗弧菌的敏感抗生素新霉素为参比, 采用牛津杯打孔法, 比较了菌株 2515 与抗生素抗菌等效关系。设置浓度分别为 104 CFU/mL、105 CFU/mL、106 CFU/mL、107 CFU/mL 的菌株 2515 与鳗弧菌共培养, 评价了该菌对鳗弧菌的拮抗效果。将含量 103 CFU/g、105 CFU/g、107 CFU/g, 及 103 CFU/mL、 105 CFU/mL、107 CFU/mL 的菌株 2515 分别添加到对虾饲料和养殖水体中, 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分析了菌株 2515 对水体和对虾肠道细菌总数、弧菌数及对抗副溶血弧菌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 相同抗鳗弧菌效果条件下菌株 2515 数量与新霉素质量存在对应关系, 与鳗弧菌混合培养时, 浓度 106 CFU/mL 及 107 CFU/mL 的菌株 2515 对鳗弧菌表现出强的抑菌作用。饲料中添加菌株 2515 浓度 105 CFU/g 及 107 CFU/g 时能够显著降低对虾肠道中的弧菌数量(P < 0.05), 提高对虾养殖的存活率。采用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攻毒, 显示在饲料中添加菌株 2515 浓度为 105 CFU/g 一组对虾死亡率最低, 为(43.3±5.8)%, 对副溶血弧菌的相对保护率达(53.7±6.2)%。结果表明, 在饲料和养殖水体中添加适宜浓度的菌株 2515 均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的能力, 降低对虾肠道内的弧菌数量。本研究结果为对虾养殖弧菌病生物防控提供了一种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将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PC465添加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至终浓度分别为10~4、10~5和10~6 CFU/mL,以无益生菌添加的养殖组为对照组,定期检测实验对虾肠道和养殖水体中的细菌总数、弧菌总数以及水体中氨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益生菌能降低凡纳滨对虾肠道内细菌数量,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高浓度的益生菌处理组可以明显降低养殖水体内弧菌数量(P0.05),但是益生菌并没有显著影响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养殖4周后进行WSSV投喂感染实验,感染实验表明,实验组H组(益生菌浓度为10~6 CFU/mL)和M组(益生菌浓度为10~5 CFU/mL)凡纳滨对虾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3.9%和74.6%,显著低于对照组100%的累计死亡率(P0.05)。感染实验期间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凡纳滨对虾3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统计数据显示,益生菌处理组的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β-1,3-glucan-binding protein,LGBP)、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beta-1,3-glucan-binding protein-lipoprotein,βGBP-HDL)、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Hsp70)mRNA的表达量在WSSV感染后呈显著上调趋势。实验结果提示,水体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PC465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对虾肠道和水体中的细菌和弧菌数量,或调节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2216E作为培养基,通过补加氮源和碳源,可使假交替单胞菌WCPW15003的菌悬液中菌体密度由2.31×10~8 cfu/mL升至3.36×10~9 cfu/mL。在pH 7.6、温度30℃、盐度30条件下,当哈维氏弧菌PBVH3311分别为10~3、10~4、10~5、10~6、10~7、10~8 cfu/mL时,假交替单胞菌WCPW15003最小抑菌密度分别为10~3、10~5、10~5、10~7、10~8、10~8 cfu/mL,对应抑菌圈直径分别为(8.40±0.16)、(9.64±0.07)、(8.24±0.22)、(18.15±0.09)、(18.53±1.34)、(11.68±2.58) mm。当哈维氏弧菌PBVH3311密度为10~3~10~5 cfu/mL时,实现100%拮抗作用的方程为:6.06=9.09-0.3339x+0.02325y+0.00267x~2-0.0002273xy+0.0002477y~2;当哈维氏弧菌PBVH3311密度为10~6~10~8 cfu/mL时,实现100%拮抗作用的方程为:6.25=8.395-0.1682x+0.1161y+0.00106x~2-0.00000675xy-0.0001026y~2。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开发防治热带海水养殖哈维氏弧菌病原的益生菌制剂及其施用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虾池沉积物中3类主要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涂布法和MPN法测定了虾池底质下 0到 30cm深度范围内 3类主要细菌类群的垂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底泥中细菌主要集中于 0到 5cm的表层范围内 ,随深度增加 ,数量急剧减少 ,至 30cm深处所测到菌量已很少。底泥中的总菌量随养殖时间推移 ,逐渐增加 ,到养殖中后期 ,表层菌量增加至 10 6CFU/g ,表层以下 10~2 0cm的总异养菌量和硝酸盐还原菌数量也增加至 10 5CFU/ g以上。弧菌仍集中于表层。细菌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各层有机物和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一个大小为0.3hm2的空白虾池内,设立10个大小为5×5×1.6m(l×b×d)的陆基池塘围隔,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调控养殖环境微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结果低盐度围隔调控养殖系统,水体异养细菌平均为1.33~9.27×104cfu.ml-1,致病性弧菌平均为2.83~7.91×102cfu.ml-1,养殖水体致病性弧菌的数量比异养细菌平均低2个数量级。各围隔水体异养菌在养殖早期都有一个高峰期,中后期低而稳定;围隔异养细菌的数量并未因定期施菌而增高,反而呈下降的趋势。对虾养殖健康的围隔,中后期水体致病性弧菌保持较低的数量,而对虾发病的围隔,致病性弧菌数量高。围隔调控养殖系统,异养细菌的数量相对比较稳定,而致病性弧菌数量呈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