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15个厚朴种源间生物量变异、分配格局及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厚朴种源间总生物量及各指标生物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种源间生物量分配格局有4种类型,其中12个种源生物量分配格局为叶>茎>根;苗高和地径在地点及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基因型对苗高的影响大于环境,环境对地径的影响大于基因型;略阳等7个种源苗高遗传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两种源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苗期生长特性的异同,探究调控苗木生长的生理生态性状。【方法】以美国和广东两种源湿地松1年生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抽样,测定5个苗木生长指标、8个针叶生理性状和8个根叶生态性状,进行两种源差异t检验分析、不同指标和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广东种源苗高、地径和单株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美国种源(P<0.05);广东种源针叶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美国种源(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活性正好相反;广东种源针叶面积和针叶重分别较美国种源高22.9%、52.6%,但总根长低于美国种源。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源湿地松苗木生长性状、生理性状和生态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的内在相关性。主要区别在于,美国种源苗高与地径、地径与地上生物量、地径与整株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高径比与针叶面积、高径比与根总表面积等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广东种源上述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但相比于美国种源苗木其叶绿素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正相关(0.70)。相关性分析还表明,湿地松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3.
沈秋水 《农技服务》2016,(4):234-235
以福建省安溪白濑林场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选择收集保存的6种不同地理种源的家系福建柏种子实生育苗取得的多项性状调查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分析研究不同种源家系的福建柏生长性状和生物量性状遗传变异差异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家系福建柏实生苗之间的苗高、地径、总根长、总根体积存在显著差异,变异值最大的为地上干重达117.58%,最小的为地径只有15.38%。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总根体积与总根长遗传相关系数达到0.866,地下鲜重与地上鲜重遗传相关系数达0.773。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安溪白濑林场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选择收集保存的6种不同地理种源的家系福建柏种子实生育苗取得的多项性状调查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分析研究不同种源家系福建柏生长性状和生物量性状遗传变异差异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家系福建柏实生苗之间苗高、地径、总根长、总根体积存在显著差异,变异值最大的为地上干重达117.58%,最小的为地径只有15.38%。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总根体积与总根长遗传相关系数达到0.866,地下鲜重与地上鲜重遗传相关系数达0.773。  相似文献   

5.
谢群芳 《安徽农学通报》2012,(17):143-145,154
通过对福建闽北的25个厚朴种源苗期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并对叶面积、叶形指数、叶绿素含量、叶氮含量与地径、苗高、苗木地上干生物量、地下干生物量等进行相关分析,为厚朴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4个种源的麻栎种子进行不同播种密度的育苗试验,对其苗期生长性状、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至9月中旬,重庆巫山种源的最适播种密度为10cm×20cm,其幼苗平均苗高为45.51cm,地径为5.48mm,根长为38.73cm,根粗为10.35 mm;重庆武隆种源的最适播种密度为15cm×20cm,其幼苗平均苗高为 56.60cm,地径为6.27 mm,根长为45.47cm,根粗为11.63 mm;贵州丹寨种源的最适播种密度为15cm×20cm,其幼苗平均苗高为55.29cm,地径为5.86mm,根长为40.21cm,根粗为10.67mm;四川通江种源的最适播种密度为10cm×20cm,其幼苗平均苗高为60.30cm,地径为6.23 mm,根长为37.40cm,根粗为13.08mm.方差分析表明:4个播种密度下,重庆巫山种源幼苗地径、根长、叶鲜质量、叶干质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重庆武隆种源苗高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贵州丹寨种源幼苗苗高、茎鲜质量和茎干质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种源不同密度幼苗间生长特性的差异性主要由生物量和地径决定的.筛选出10cm×20cm 和15cm×20cm 两个播种密度为最佳育苗密度,四川通江种源为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置5个遮阴梯度,对盆栽荩草进行遮阴胁迫处理2个月后,测定根、茎、叶、花、种子等构件的数量性状及生物量,多重比较分析不同遮阴度对荩草生长及生物量分配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遮阴对荩草构件性状有显著影响,对叶性状影响为单株总叶数叶宽叶长叶厚,对茎性状影响为总茎长自然高度节间长节数主茎直径分蘖数主茎长,对根性状影响为最长根长单株根数总根长根体积,对花序性状影响为种子数穗节数花序长穗柄长花序数;2不同遮阴度对荩草构件性状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不同构件性状对遮阴度的响应能力差异显著;3遮阴对荩草构件生物量累积影响顺序为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花序生物量根生物量;4遮阴极显著提高了叶分配比和茎分配比,而极显著降低了花分配比和根分配比(P0.01),从而极显著影响了根茎比,随遮阴度增大地上、地下生物量失衡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樟树种源苗期差异及性状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60 个樟树种源苗期试验中, 选取10 个有代表性的种源, 对苗期8 个性状进行观测, 并通过方差分析、两两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苗期各性状种源间差异显著; 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7 个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表型相关性; 与苗期总生物量相关最为紧密的主导因子是地径。表5参3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抗旱种源,为滇重楼抗旱种源筛选及种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种源(温带种源、南亚热带种源和北热带种源)的滇重楼为试验材料,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对比分析充足水分(W0)、轻度干旱(W1)和重度干旱(W2)3个水分梯度下,不同种源滇重楼根茎叶性状、生物量分配及总皂苷产量等性状的变异,并对抗旱种源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水分显著影响滇重楼地上、地下多个性状(P<0.05,下同)。干旱胁迫下,3个种源滇重楼的根茎、须根及茎和叶的鲜重、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干旱胁迫加剧,温带种源根质比降低;南亚热带种源和北热带种源根质比则呈升高趋势;所有种源中,南亚热带种源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药用部位生物量(W0:6.16±2.78 g、W1:4.78±1.51 g和W2:2.98±0.59 g)及总皂苷产量(W0:60.51±28.23 mg、W1:45.96±16.88 mg和W2:13.62±2.51 mg)最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株高、茎粗、茎鲜重、茎生物量、叶鲜重、叶生物量、叶长和叶宽与滇重楼根及根茎部位的鲜重、生物量及总皂苷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种源W1处理的植株根茎直径、根茎长、须根直径、须根长、须根数、茎鲜重、茎生物量、叶鲜重、叶生物量、叶片含水率、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明显高于W2处理;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源的株高、叶长、叶宽、茎鲜重、须根长、须根数的VIP值>1.0,表明上述性状对干旱胁迫较敏感。【结论】综合分析地下器官生物量和总皂苷产量,南亚热带滇重楼抗旱性最佳;其高产优质性状在未来抗旱优良种源培育中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云杉种源苗期性状变异及种源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7年生云杉苗为试材,对17个种源的10个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并对种源间生长性状的变异、种源地理变异模式、种源区划和种源苗期选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径、苗高、当年高、一级侧枝数量、二级侧枝数量、最大侧根粗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8个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极显著,重要的生长性状是苗当年高、苗高、地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云杉苗期地径生长量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一级侧枝数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年降水量也呈显著负相关;依据种源间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把17个种源划分为4个种源区;根据10个生长性状的综合指数对参试的17个种源进行排序和苗期初步选择.  相似文献   

11.
基于MSM-PP的厚朴种源多性状综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25个厚朴种源3地点造林对比试验,选择适宜闽北地区推广的优良种源。结果表明,胸径、树高、树皮材积比、干皮总酚含量、根皮总酚含量、树皮率6个影响厚朴产量与质量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较高的种源遗传力,其分别为0.840、0.661、0.765、0.751、0.782、0.868;6个性状的表现在种源水平和种源与试验点的交互作用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利用改进单纯形法投影寻踪技术(MSM-PP)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数学手段对25个种源进行多性状综合评价与种源区划分,划分出优良种源、可利用种源、一般种源和不适宜种源4个种源区。优良种源区包括GX01、YN02、JX01、FJ02、FJ03、FJ05优良种源,其径高生长、树皮材积比、干皮总酚含量、根皮总酚含量及树皮率的平均表现与参试群体平均水平比较,遗传增益达到9.08%、5.99%、8.78%、8.08%、7.81%、6.45%。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厚朴种质资源的品质优劣,同步研究了20个种源9年生厚朴林分的生长特性、药材产量和药效成分变异规律,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源间厚朴生长及药材产量性状在各指标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生物量和药材产量的性状遗传力(0.84~0.86)均很高,说明对这些性状选择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以隶属函数分析了20个厚朴地理种源的综合排名,以20%的比例进行筛选,4号(湖北利川)、12号(江西庐山)、20号(湖南永州)和17号(四川都江堰)等入选优良种源,综合排名第5、6名的5号(贵州习水)和16号(湖北香党坪)种源厚朴的总酚含量分别为4.06%、3.14%,在20个种源中处于次高水平,值得继续观察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试验田移栽的千叶蓍(Achillea millifolium)与野生千叶蓍样本功能性状可塑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移栽千叶蓍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花生物量、高度相对野生千叶蓍相应值均显著(P<0.001)增加,根长差异不显著(P=0.250);移栽千叶蓍根生物量分配显著高于野生千叶蓍根生物量分配(P<0.001),茎生物量分配、叶生物量分配和花生物量分配差异不显著;移栽千叶蓍花冠面积与其小花数、花生物量、总生物量和高度成显著相关(P<0.001)。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育苗方式对木荷生长量的影响,对赣南地区不同育苗方式下的一年生木荷苗期生长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前茬作物为水稻的育苗方式与前茬作物为旱作物的育苗方式、温室容器育苗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苗高、地径生长量最大,分别达到50.61、0.58 cm,苗木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鲜重均显著大于其他2种育苗方式。为进一步探讨木荷苗期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规律,对生长表现更好的前茬作物为水稻的育苗方式下的木荷苗木进行了生物量测定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育苗方式下苗木的总生物量为13.09 g,地下部分根系的干物质量最大,达5.10 g,占比38.961%;各器官生物量占比顺序为根叶茎;木荷苗期总生物量、根干物质量、茎干生物量均与主根长呈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极显著相关,叶干物质量与主根长不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生物量与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控水,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9个不同地理种源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比较了干旱胁迫下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以及根系形态在种源间的差异,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种源幼苗干旱适应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各种源云南松幼苗地径下降明显,苗高未发生显著变化,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多呈下降趋势,干旱胁迫并没有导致幼苗根生物量分配比和根冠比的增加,但根系长、比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面积在干旱胁迫下增加显著。2)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地径、苗高、生物量及其分配比和根系形态在干旱处理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地径和苗高分别以西昌和双柏种源最大,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双柏、西昌和册亨种源较高,察隅种源各器官和总生物量较低,但该种源具有最大的根生物量分配比和根冠比;会泽种源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均最大。研究发现,在土壤水分限制条件下,云南松幼苗以根系形态变化代替根系生物量增加的策略来适应干旱,各种源云南松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差异可能是由种源地理气候因子长期影响所形成的不同适应性策略所导致。经平均隶属函数值法初步评价了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对干旱适应性的强弱,结果显示,西藏察隅、云南会泽和四川西昌种源对土壤干旱的适应性较强,云南双柏、贵州册亨、云南云龙种源居中,而云南新平、永仁和禄丰种源适应性较弱。  相似文献   

16.
毛红椿优树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江西宜丰毛红椿优树子代为研究对象,在浙江富阳进行苗期试验,分析苗期苗高、地径、根干重、茎干重、根茎比、根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8个性状。家系间高、地径、根干重、茎干重和根茎比等性状均达极显著差异,说明毛红椿半同胞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具选育潜力。各性状遗传力差异较大,苗高的遗传力相对较高,为0.80;地径、根干重、茎干重和根茎比4个性状的遗传力为中等,在0.53~0.68之间;而根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3个性质的遗传力相对较低。苗高与地径、茎干重之间显著正相关,而与根总体积显著负相关;地径与根干重、茎干重、根表面积和根总体积之间都显著正相关;根系性状(根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总体积)之间都显著正相关。以苗高、地径2个主要苗期生长性状,采用独立选择法,选出8个苗期生长较快的家系。  相似文献   

17.
油松自由授粉子代抗逆性性状遗传分析与初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省6个种源地95个自由授粉子代的2 a生油松实生苗的生物量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遗传主成分分析和指数选择分析法对油松家系进行了综合评价,评选出19个优良家系。结果表明:2 a生油松实生苗家系间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除茎干重/茎长和根干重/根长的家系遗传力呈中度遗传外,其他6个性状的遗传力均≥0.679。茎干重/茎鲜重、根干重/根鲜重、SOD的遗传变异系数和表型变异系数均较小,其中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3.978%、14.732%和11.512%。根冠比与茎干重/茎长、根干重/根长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茎干重/茎长、根干重/根长之间,根干重/根鲜重与茎干重/茎鲜重之间,茎干重/茎长与根干重/根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家系L33、L49、L44和H34的各主成分值都较大,是生物量和生理性状都较好的优良家系。指数选择法选出的19个优良家系各性状值高于95个家系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间伐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人工林林下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根、茎、叶功能性状的影响,为人工林林分结构优化和林下幼苗更新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间伐后3 a栓皮栎人工林灌木层荆条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质量分数、茎干物质质量分数、总根长、比根长等结构性状,以及植株各器官全氮、全磷、全钾和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等化学性状的差异性,研究植物功能性状与林下光环境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关系。  结果  间伐后荆条地上部分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叶总有机碳、叶面积、比叶面积、叶有机氮、茎总有机碳)和地下部分植物功能性状指标(总根长、根体积、根生物量、根总有机碳)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散射辐射是影响荆条叶结构性状的主要因子,林下直射辐射通量、光合有效辐射和太阳总辐射时间是影响叶化学性状的关键因子,茎功能性状主要受林下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共同作用。总根长、比根长和根有机碳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是影响荆条根功能性状的关键因子。  结论  间伐能显著促进栓皮栎人工林下荆条叶和根功能性状的发育,对茎功能性状的影响较弱。图1表6参31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蒙古栎的优良种源,在辽宁省7个蒙古栎种源地(丹东市,西丰县,弯甸子镇,碱厂镇,草河口镇,朝阳县,普乐堡镇)采优树种子,测量种子长径、短径、千粒重(质量,下同)以及幼苗的苗高、地径、侧枝数、叶脉数、顶芽体积、生物量进行方差显著性分析及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蒙古栎的种子和苗期的所有表型性状均有显著差异(P<0.05),种子长径、千粒重、茎生物量和根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碱厂镇,种子短径、苗高、侧枝数、叶生物量的最大值为西丰县。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苗期,种内变异最大的性状为顶芽体积,变异系数74.70%,种内变异最小的性状为千粒重,变异系数0.18%。对蒙古栎生长表现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排序:碱厂镇>西丰县>弯甸子镇>朝阳县>丹东市>普乐堡镇>草河口镇。初步评价结果:7个种源之中,碱厂镇为辽宁地区蒙古栎最优种源,西丰县种源表现次之,可作为备选种源。  相似文献   

20.
用一年生云南松苗木19个家系的285株苗木作为试验材料,分析苗期各器官生物量及其相关规律。结果表明,根、茎、叶生物量所占比例分别为32.69%、16.33%、50.98%,以叶片比例最大;苗高与地径生长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苗高和茎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径比、茎根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地径和根干质量、全株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径比呈极显著负相关;19个家系中,1号、2号、14号、19号家系的总生物量相对较大,其中,针叶生物量累积以19号家系最大、13号家系最小,地下部分生物量累积以2号家系最大、8号家系最小,地上部分生物量累积以14号家系最大、13号家系最小;茎分配比例以9号家系最大、6号家系最小,针叶分配比例以18号家系最大、6号家系最小,根系分配比例以6号家系最大、10号家系最小,茎根比以19号家系最大、6号家系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