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采用南美白对虾塑料大棚保温三级淡化暂养技术等措施,实现南美白对虾池塘双茬淡化养殖.养成期间水质情况良好,水温平均(26±3)℃,pH值约8.5左右,溶氧量5.6 mg/L以上,氨氮约0.20 mg/L,亚硝酸氮0.02 mg/L左右,每667 m2养殖产量达426.7kg,养殖效益高达4 186.7元.结果表明,采用南美白对虾双茬淡化养殖技术,延长了对虾生长期,提高了池塘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刺参养殖池塘主要生态因子周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刺参养殖池塘主要生态因子周年变化规律及养殖关键期重要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以期明确参池基础生态学特征,为刺参养殖生产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持。通过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方法对养殖池塘水温、盐度、p H、溶氧量、透明度、氨氮浓度和化学需氧量等参数进行了全年监测。结果表明:刺参养殖池塘年平均水温为13.69±9.84℃,波动范围为-1.80~26.63℃,水温与初级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融冰期水温呈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的趋势;盐度年平均值为30.95±2.96,冬季较高,夏季较低。融冰期盐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升高;年平均p H为7.94±0.17,高温期存在昼夜变化现象;氨氮浓度年平均值为47.42±34.87μg/L,高温期存在明显的垂直和昼夜变化现象;透明度、溶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03±0.48 m、8.40±1.34 mg/L和17.46±1.75 mg/L。所调查池塘刺参养殖环境条件总体较好,这为高产养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在80∶20养殖模式池塘中应用微生态制剂的生产效益及经济效益。试验塘两口,面积均为0.13hm2,水深为1~1.3 m,放养平均体质量242g的鲤鱼0.42kg/m3,160g鲢鱼和330g鳙鱼0.07kg/m3。处理组鲤鱼投喂添加微生态制剂Ⅰ和Ⅱ(每千克饲料各5mL的饲料,对照组鲤鱼只投喂同样颗粒饲料。40d和80d的养殖试验表明,处理组鲤鱼的平均体质量(627g)高于对照组鲤鱼(565g),质量增加量(8961.67kg/hm2)较对照组(6319.80kg/hm2)高2641.87kg/hm2,增加41.8%;处理组滤食性鲢和鳙质量增加量低于对照组。处理组池水氨氮含量低,pH值正常,溶氧量高;饲料系数(饲料成本)比对照组低7.8%;处理组鱼总产值比对照组增加了36 888.90元/hm2。  相似文献   

4.
虹鳟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虹鳟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水质、pH、氨氮浓度、盐度、水温、水流、溶氧、稚鱼期管理、苗种、成鱼养殖技术,达到养殖鲑鳟鱼类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项目研究根据夏季江苏虹鳟养殖的环境条件(彩中插2),观察其所能忍受的极限水温及摄食情况,发现水温在27℃左右虹鳟仍能生存。其低密度养殖的平均成活率为98.4%,体重平均增长4.15倍;高密度养殖的平均成活率为98.2%,体重平均增长3.99倍。该试验为虹鳟在江苏的养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斑点鳟鲑受精卵的孵化及苗种培育技术,从国外引进发眼卵10万粒,放入6℃淡水中适应30 min,然后逐步升温至10℃,放入孵化桶中进行流水孵化。孵化水温10~12℃,溶氧量6.0~7.5 mg/L,水流量15~20 L/min。孵出的鱼苗长到10~12日龄时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驯化,之后逐步加大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培育出斑点鳟鲑苗种8.7万尾(发眼卵的孵化率为97%,仔鱼成活率达92%),经90 d的培育,平均全长由14.25 mm增长到75.08 mm,平均体质量4.66 g,外形与成鱼相似。试验结果表明,孵化的适宜水温为10~12℃,溶氧量应保持在6.0 mg/L以上;以卤虫无节幼体作斑点鳟鲑的开口饵料是适宜的,可逐步驯化投喂配合饲料。苗种60日龄后可添加低盐井水或海水逐步提升培育水的盐度,直至完全过渡到用海水养殖。  相似文献   

7.
南美白对虾池塘温室二茬养殖水质动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测两茬南美白对虾池塘温室的水质指标,研究了两茬养虾水质变化进程和动态对比。监测结果显示,第一茬养殖水体的水温在25.00~29.95℃,盐度在1.30~18.50,pH在8.30~10.98,溶氧量在7.34~16.09 mg/L,COD在6.63~16.73 mg/L,氨氮在0.32~4.07 mg/L,亚硝酸盐氮在0.01~0.78 mg/L,硝酸盐氮在0.05~1.87 mg/L,悬浮物在0.0047~0.393 8 mg/L;第二茬养殖水体的水温在24.70~31.80℃,盐度在1.15~16.25,pH在7.89~9.06,溶氧量在5.68~11.06 mg/L,COD在6.28~21.55 mg/L,氨氮在0.16~0.76 mg/L,亚硝酸盐氮在0.00~0.96 mg/L,硝酸盐氮在0.07~2.11 mg/L,悬浮物在0.0105~0.1984 mg/L。研究表明,池塘温室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的水质条件能满足南美白对虾生长的需求,同时第二茬养殖水质条件较第一茬差,建议在养殖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溶氧量以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含量,同时及时开展轮捕,降低池塘的承载量,可降低对虾病毒病暴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解决罗非鱼越冬问题,开展了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暂养的试验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吉富罗非鱼(Orc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构建了一套室内罗非鱼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罗非鱼进行了为期30 d的养殖试验。整个养殖周期内,罗非鱼养殖系统环境稳定、水质稳定良好。结果显示,系统养殖负荷总量从1 024.2 kg增长到2 309.1kg,鱼体平均体重由(170.7±10.8)g增重至(385.5±7.5)g,养殖密度由(22.9±3.5)kg/m3增加到(51.5±4.2)kg/m3,存活率达99.8%,饵料系数1.35。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水体进水口总氨氮0.21~0.33 mg/L,去除率20.64%;亚硝酸盐氮0.067~0.13 mg/L,去除率13.82%;溶氧6.5~7.4 mg/L,pH 8.15~8.65,水温23.9~24.7℃。研究表明,罗非鱼生长状况良好,系统中各水质参数符合养殖要求。循环水养殖系统用于罗非鱼冬季暂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南美白对虾塑料大棚保温三级淡化暂养技术等措施,实现南美白对虾池塘双茬淡化养殖。养成期间水质情况良好,水温平均(26±3)℃,pH值约8.5左右,溶氧量5.6m叽以上,氧氮约0.20mg/L,亚硝酸氮0.02m班左右,每667m^2养殖产量达426.7kg,养殖效益高达4186.7元。结果表明,采用南美白对虾双茬淡化养殖技术,延长了对虾生长期,提高了池塘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了解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肌肉组织的营养成分和品质,采用国标等方法,分别对海水工厂化养殖和淡水养殖虹鳟肌肉组织的各项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营养水平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淡水养殖虹鳟。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肌肉组织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和化学平均得分分别为0.82、0.62,低于淡水养殖虹鳟(1.04、0.78)。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肌肉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3.83g/100g、12.60g/100g)低于淡水养殖虹鳟(4.07g/100g、12.79g/100g)。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高密度养殖下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疾病发生和养殖废水排放,研究比较了3种商品化有益微生物制剂(硝化细菌T1、光合细菌T2和EM复合菌T3)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在15d内均能使养殖水体的pH稳定在6.8以上,溶氧量(DO)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12%、26.95%和46.12%;化学耗氧量(COD)分别比对照组低1.02mg/L、1.13mg/L和1.53mg/L;3个处理组对氨氮(NH4+-N)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48.48%、45.23%和63.10%,亚硝态氮(NO2-N)平均值分别比对照组低0.16mg/L、0.19mg/L和0.27mg/L;菲牛蛭存活率均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均有显著增加溶氧量、降低氨氮、亚硝态氮和化学耗氧量的效应,对菲牛蛭养殖水体均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其中以EM复合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福建山区虹鳟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明市位于闽西北山区,高海拨、半高海拨山区众多(海拨高度在500~1000米),森林覆盖率好,蕴藏着丰富的冷水资源,为大力推广冷水性虹鳟养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加快我市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渔业,我市将虹鳟养殖作为全市渔业生产的突破口来抓,新建虹鳟养殖场22个,投苗60万尾,采取高密度流水养殖,经2~3个月培育,鱼体规格达50~100克/尾,成活率75%~90%。现结合各养殖点情况,将虹鳟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1养殖前期的准备工作水源选择养殖虹鳟的水源可选择地下水、冷泉水、高海拨地区的水库坝下水及山涧溪流水。池四周植被覆盖率越高越…  相似文献   

13.
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的养殖效果,在自行研制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了试验。试验中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指标及养殖系统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养殖期间的水质指标:水温26~29℃,盐度25~30,溶氧(DO)≥8 mg/L,氨氮浓度0.20~1.16 mg/L,亚硝酸盐氮0.05~0.40 mg/L。试验共持续250 d,分3个生长阶段:第1阶段87 d,密度由13.82 kg/m3增加到28.89 kg/m3,存活率95.28%,平均体重由(150±18)g增加到(329±42)g,特定生长率(SGR)为(0.90±0.06)%;第2阶段106 d,密度由28.89 kg/m3增加到53.36 kg/m3,存活率90.44%,平均体重由(329±42)g增加到(672±66)g,SGR为(0.67±0.02)%;第3阶段57 d,密度由46.98 kg/m3增加到69.50 kg/m3,存活率98.6%,平均体重由(676±52)g增加到(1 014±75)g,SGR为(0.71±0.02)%。养殖期间的平均SGR为(0.76±0.02)%,总存活率84.9%,饲料系数1.04,投入产出比为1∶2.02。本研究成果可为高密度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月从鸭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引进美洲红点鲑发眼卵,在山西省虹鳟鱼实验场经过近3年的养殖、繁殖实验研究,获得了美洲红点鲑的人工孵化、育苗、育种、亲鱼培育选育技术资料。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美洲红点鲑是适合流水养殖的新品种。饲养在相同条件下的美洲红点鲑生长速度比虹鳟快10~12%。在水温为8℃~20℃,DO值为5.2~8.5mg/L的养殖环境条件下,当年个体均重达0.5~0.6kg,饲养到第二年体重可达1.2~1.5kg。雄性当年即可达到性成熟,雌性两年成熟。性成熟个体产卵时间早于虹鳟1~2月,且产卵的时间比较集中。成熟个体千克体重怀卵量2000~3000粒,与虹鳟相似,卵径3.5mm,小于同龄虹鳟,色泽也略淡于虹鳟。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养殖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采用化学沉淀(聚丙烯酰胺)、物理过滤(多孔沸石)、生物吸附(美人蕉等)等方法对中华鳖养殖废水进行逐级综合处理,试验结果:养殖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86.34%、86.9%和82.17%,水体溶氧量(DO)上升到4.95 mg/L,多级综合废水处理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碳、氮、磷同步脱除性能。结果表明,多级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可以对温室甲鱼养殖废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从越冬条件、放养前的准备、人池、养殖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日本对虾成虾高密度越冬养殖的关键技术:放养前池底铺粒径0.4~1.0 mm的粗沙约20 cm厚,光照强度控制在200~300 lx;成虾应在养殖池自然水温降到16℃以下时入室,放养量控制在5 kg/m2左右;水温宜控制在8~15℃,溶氧量在5 mg/L以上,盐度在30左右,pH值7.8~9.0.日投饵量根据水温确定,一般前期水温在12~15℃,日投饵量控制在3%左右;中期水温在10~12℃,日投饵量2%左右;后期水温在8~10℃,日投饵量1%左右.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分析评价三倍体虹鳟在生产实践中的养殖优势,作者在秦岭北麓陕西省太白县白云峡开展了三倍体虹鳟与普通虹鳟养殖对比试验。经过10个月的溪流水养殖培育,三倍体虹鳟体重与体长生长速度均表现出明显优势,最大体重瞬时生长率1.86%/天,最大体长瞬时生长率0.68%/天,饵料系数1.9,成活率84.6%。  相似文献   

18.
对斑节对虾养殖中水质管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在斑节对虾养殖中,对水温、盐度、pH值、溶氧量、透明度和氨等方面的管理。实践表明,在水温25~32℃、盐度8~16‰、pH值8~8.5、溶氧量5mg/L以上、透明度30~40cm、氨<0.1mg/L的情况下,虾的生长最快最好。  相似文献   

19.
养殖池塘污染底泥生物修复的室内比较实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运用投放复合微生物、微生物合酶菌液、添加营养促生剂、水底界面曝气等不同方法对养殖池塘污染底泥进行生物-生态修复;检测底泥及上覆水在不同生物修复技术作用下溶氧、氨氮、硝态氮、CODcr、TOC、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异养细菌数量和反硫化细菌数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据此评价不同修复技术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生物生态方法均对污染底泥产生了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以VB997底泥营养促生剂组的综合修复效果最为理想,在为期60 d的实验中,底表水CODcr消除率达70.00%,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从12.00 kg/(kg.h)提高至45.60 kg/(kg.h),底泥表面形成1.80~2.20 cm灰白色氧化层。曝气组溶氧充足,底层DO一直保持在7.00mg/L以上,底表水CODcr消除率达69.25%,G值从14.30 kg/(kg.h)升高到34.20 kg/(kg.h)。实验同时表明,几种生物制剂和营养促生剂的添加能导致上覆水硝态氮和氨态氮含量的升高,促进浮游藻类的阶段性滋生。[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140-145]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通过利用山区山泉水进行虹鳟的流水养殖试验,共收获7684尾,共生产成鱼10280kg,商品鱼平均达到1.3kg/尾,最大个体达到1.9kg,养殖成活率96%。其中虹鳟流水养殖适宜流速为6cm/秒~30cm/秒,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