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枣树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但早期幼龄枣园,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探索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棉花产量的影响,助力推动新时代下农户脱贫致富,在此背景下开展试验。选取新疆阿拉尔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为试验点,在2019年春季平伐枣树,分别距离枣树1.45m、1m、0.5m处种植新陆中82品种,设置为M1、M2、M3、CK(棉花单作)、J(红枣单作),分析不同模式下经济产值、土壤水分变化以及土壤容重变化差异。研究表明间作条件下M3、M2种植模式下产生的经济效益优于CK、M1、J模式,枣棉间作模式下土壤容重CK模式显然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枣棉间作模式下各群体地下部土壤生物化学环境以及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小区田间试验来研究间作模式下不同间距对棉花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间距不同,在距离枣树1.0 m处种植4行棉花的种植模式下棉花产量优于在距离枣树1.5 m处种植2行棉花种植模式,说明棉花和枣树间距为1.0 m时棉花产量最高,但低于单作棉花的产量;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在生产率、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棉纤维长度数值上没有太大变化,说明不同间距种植的棉花在品质上受到的影响较小;棉花距离枣树越近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就越多,距离枣树1.0 m处种植棉花的模式土壤中真菌数量甚至超过单作棉花土壤中的真菌数量,棉花距离枣树越近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越少,但都较单作棉花模式土壤中细菌数量多。由此表明,枣棉间作模式下,间距为1.0 m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最小,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不同间距对棉花品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枣棉间作模式下各群体地下部土壤生物化学环境以及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区田间试验来研究间作模式下不同间距对棉花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从而探究间作模式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1)由于间距不同,种植的棉花在M2种植模式下棉花产量优于M1,但是M1、M2的产量均低于CK的产量。说明棉花和红枣间距为1米时棉花产量最高,但低于单作棉花的产量。(2)不同间距种植的棉花在生产率、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棉纤维长度数值上没有太大变化。说明不同间距种植的棉花在品质上受到影响较小。(3)棉花距离枣树越近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就越多,距离枣树1 m的棉花土壤中真菌数量甚至超过单作棉花土壤中的真菌数量,棉花距离枣树越近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越少,但都比单作棉花土壤中细菌数量多。【结论】枣棉间作模式下,当间距为1米时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小,土壤微生物数量数量最多。不同间距对棉花品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疆地区间作红枣苜蓿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共设置了枣树单作(CK)、距离两侧红枣0.50 m种植苜蓿(A)、距离两侧红枣1.00 m种植苜蓿(B)、距离两侧红枣1.45 m种植苜蓿(C)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系统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模式下,间作系统对气温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其中A模式下苜蓿净光合速率较高;间作复合系统对浅层地温有高温季节降温、低温季节增温的作用,不同时期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对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有重要意义;在苜蓿全年生产中,A模式产量最高;在灌溉定额的条件下,A模式下作物的贮水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也最高,说明合理的间作距离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在不同种植模式中,A模式对生态系统中光温的利用相对适宜、土壤容重变化较为平稳、水分利用率最高,且产量也达到最高。综合衡量间作系统内的光、温、水分等的生理生态效应可以得出,A种植模式为红枣间作苜蓿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枣棉间作农业复合系统的生产潜力,提高复合系统作济效益。【方法】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基于三个种植模式和四个灌水量,研究间作系统中棉花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1)M1模式(距红枣行1.5 m种植棉花)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偏低,W1(250 m3/667 m2)处理60~100 cm土壤含水量较低。(2)三种种植模式小区土壤容重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M1模式表层土壤(0~20 cm)和下层土壤(20~40 cm)容重波动较大,而M3模式(距离红枣行0.5 m处种植棉花)试验小区不同土层土壤较稳定。(3)同一模式下,棉花产量最高的是W2(300 m3/667m2);同一灌水量处理下,产量最高的是M3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的是M2模式(距红枣行1.0 m处种植棉花)。【结论】距幼龄红枣行1.0 m处种植棉花配合滴灌水量300 m3/667m2利于棉田土壤发挥最大生产潜力,也利于提高复合系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喀什地区枣棉间作栽培发展较快,由于农户在掌握间作种植技术方面水平有限,管理粗放,栽培模式不合理,导致棉花产量低,影响农民收入。为提高喀什地区枣棉间作棉花产量和品质,通过试验,探索适合喀什地区枣棉间作的棉花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克萨克乡4村3组。枣树间作地面积40公顷,枣树树龄5年,株行距1米×6米,土壤为壤土,前茬作物小麦、西瓜。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田间实验,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1)M1:在距离红枣1.5m处种植两行2行棉花;(2)M2:在距离红枣1.0 m处种植4行棉花;(3)M3:在距离红枣0.5 m处两行种植6行棉花。探索3种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棉花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2种植模式下植株的株高较高,成铃数相对较多,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大,籽棉产量较高。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适宜的间作种植模式能有效的改善和优化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可以增加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探寻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合南疆阿拉尔垦区枣棉间作适宜的棉花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m_1、m_2、m_3 3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分别距离红枣1.5、1.0、0.5 m种植棉花,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棉花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m_3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都有较强的优势,在日变化中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水分利用率相对较高。在南疆阿拉尔垦区,枣棉间作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光合特征具有很大的影响,选择头年嫁接灰枣与高密度棉花种植方式能有效改善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水分胁迫对枣园间作条件下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研究阿拉尔垦区幼龄枣园不同间作模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棉花生产力动态.[结果](1)轻度水分胁迫、适宜水分处理下土壤含水量较高,紧实度适中,具有较强的保墒蓄水能力.(2)同一水分处理下,产量表现为M3>M2>M1.同一种植模式下,产量表现为W2> W3> W4> W1.(3)W1水分处理和M3模式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4)适宜间作枣园的灌水量为300 m3/667m2.[结论]阿拉尔垦区1~2龄枣园中,红枣与棉花间距保持0.5m距离,对提高棉花产量较为有益,且对枣树影响较小;第3年,红枣与棉花间距应调整为1.0m,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枣棉间作复合系统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枣棉间作对棉花产量和光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枣棉间作系统内的光环境特征,以及棉花产量的水平分布特性进行研究,为合理调控枣棉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棉花现铃期,通过TPS-2光合仪和LAI - 2000冠层分析仪,分别测定棉花冠层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以分析其与棉花产量的关系.[结果](1)随着距枣树距离的增加,棉花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呈递增趋势;(2)枣棉间作系统内棉花产量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枣树西侧的棉花产量高于东侧.[结论]在枣棉间作系统内,枣树和棉花的间距应保留1.2m左右,且行东间距应适当宽于行西,即可有效改善系统内棉花光环境条件,降低系统内光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模式会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静态箱法结合气相色谱仪对枣棉间作、棉花单作、枣苜间作和苜蓿单作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测定,并对其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综合分析,以确定综合收益最高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枣棉间作与棉花单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减少了15.78%,N2O排放通量减少了76.40%。枣苜间作与苜蓿单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减少了1.06%,N2O排放通量减少了57.89%。枣棉间作与枣苜间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增加了206.42%,N2O排放通量增加了375.00%。棉花单作比枣棉间作的产量增加了40.90%。在总共收割的两茬苜蓿中,第一茬的苜蓿单作比枣苜间作产量增加了93.24%,第二茬苜蓿单作比枣苜间作产量增加了27.31%。枣棉间作比棉花单作净收入增加了24.00%。两茬苜蓿间作比单作的净收入增加了35.00%。间作模式有利于土壤CO2、N2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田试验,以典型农林间作模式枣棉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5个不同处理(3种不同间距的枣棉间作处理Int 2、Int 4、Int 6,枣树单作处理Sole J,棉花单作处理Sole C),研究枣棉间作复合系统的耗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枣棉间作复合系统中,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耗水量随棉花行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枣棉间作棉田花铃期小气候变化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枣棉间作条件下,以单作棉田为对照,研究花铃期枣树西侧冠下、东侧冠下及冠外小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棉田相比,枣棉间作光合有效辐射降低,西侧冠下、东侧冠下、冠外平均降幅分别为31.2%、23.7%、15.8%。枣棉间作棉田温度峰值出现在18:00,为45.6℃,比单作棉田早4h,温度高2.1℃,38℃以上持续时间长达4h,不利于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西侧冠下相对湿度最低,但土壤含水量却最高。枣棉间作皮棉产量降低,依次为单作冠外东侧冠下西侧冠下,分别降低11.5%、15.2%和27.9%。相关分析表明,PAR、相对湿度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温度与皮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枣树对棉花皮棉产量影响表现最大的为冠层处PAR、1.5m处温度及相对湿度,棉花单株结铃数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单铃质量和衣分。  相似文献   

14.
以枣树和棉花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田条件下,枣棉复合系统对植物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间作模式下枣树和棉花地上生长指标及叶片光合特性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枣树表现为单作模式大于间作模式,而棉花则为间作模式大于单作模式。单作、间作模式下枣树叶片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棉花则没有出现该现象。枣树与棉花共生期,从枣树、棉花地上部生长指标以及间作中棉花偏土地当量比可知,间作增强了棉花的间作优势,提高了复合系统的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种间地上部之间存在光能的竞争,这种竞争减弱了间作枣树对光能的利用,增强了间作棉花的光合作用能力,有利于间作棉花利用种间光合作用优势积累更多的干物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枣棉间作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合南疆枣棉间作的最佳行距配置、最适灌水量.[方法]试验设置4个灌水处理和3个行间距配置,研究水分和间作模式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灌水量和行间距配置均会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空间分布.在灌水方面,棉花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到达一定程度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种植模式上,各行距配置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也相应增加,但在枣棉间作复合种植下,棉花过度密植会对红枣生长造成负面影响.[结论]综合考虑棉花和红枣的经济效益,灌水总量控制在300 m3/667m2,行间距即距红枣1.0m时最佳.  相似文献   

16.
枣棉间作不同模式对棉花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枣棉间作立体种植方式下的棉花为研究对象,在灌水模式相同的情况下以棉花品种一新陆中3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复合系统下棉花的光合特性,进而筛选出适合大田种植的枣棉间作方式.研究表明:高密度种植模式下的棉花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优于低密度种植模式下的棉花(即:m3 >m2 >m1),棉花净光合速率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棉花叶片的蒸腾速率则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等;此外3种复合系统下棉花产量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m3的籽棉产量最高,光和物质累积较多,说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产量出现递增的变化特点.即通过实行适合的高密度间作栽培种植方式可有效改善系统内棉花光环境条件,降低系统内光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研究滴灌下枣树和棉花的光竞争关系和茎流量,旨在为南疆枣棉复合经营模式的节水技术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中枣树和棉花净光合速率均呈双峰曲线,棉花峰值较枣树有所延迟;750m3·hm-2的滴灌定额对红枣净光合作用有利。450~750m3·hm-2时则对棉花光合有利;种植间距对枣树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较小,而对棉花影响较大;低滴灌定额对枣树蒸腾速率影响显著,灌水定额对棉花蒸腾速率影响较小;枣树蒸腾速率易受种植间距影响,棉花则相反。枣棉的茎流规律趋于一致,并且茎流和蒸腾速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8.
枣棉间作系统枣树的补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同时满足新疆枣棉间作系统中枣与棉花的需水规律,不影响棉花产量的情况下,提高枣产量.在棉花播种至开花前不需灌水的情况下,对间作地枣树进行补水,揭示枣与棉花的产量、效益差异,以期为新疆枣棉间作系统的水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枣树萌芽期(4月下旬)和初花期(5月下旬)对枣树行补水,设置试验方案为补水1次、2次、对照(不补水),重复3次.生长季节定期测定枣树生长量,枣果成熟期测定标准枝的坐果数、单果重、产量,并测算间作棉花的单产.[结果]补水1次与2次后,枣树新稍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灌水次数之间差异不显著;补2次水的坐果数略低于补1次和对照,但单果重和产量却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不同处理间棉花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差异.[结论]枣棉间作系统中,应对枣树的萌芽期和初花期分别补水1次.这对提高枣树的生长、结实及产量非常有利,而对棉花的生长和产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间作的棉花种植密度,以期为南疆果棉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高、中、低3个密度水平(31.27×104、25.01×104和20.84×104株/hm2),研究枣棉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枣棉间作条件下,25.01×104 株/hm2密度在各个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大,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晚,冠层结构合理,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累积多,皮棉产量较高.[结论]枣棉间作下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而适宜的种植密度则能优化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小区田间试验,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1)M1:在距离红枣1.5 m处种植2行棉花;(2)M2:在距离红枣1.0 m处种植4行棉花;(3)M3:在距离红枣0.5 m处种植6行棉花。探索3种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棉花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1种植模式下植株的株高、茎粗、铃数等均优于其它模式;M2种植模式棉花的长势较好;M3种植模式植株长势较差,种植密度较大,生长空间有限,与枣树争夺养分、水分、空间,阻碍棉花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