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通过分析2010—2019年新疆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美丽乡村(连队)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耦合特征,从经济发展、生活环境、民生发展等7个方面的29个指标具体研究其对新疆与兵团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在构建全域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连队)建设的系统指标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全域乡村旅游与乡村(连队)建设两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新疆(兵团)美丽乡村(连队)建设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逐渐由中度耦合失调向初级耦合协调过渡,但尚未演化至良好耦合协调水平,且新疆(兵团)美丽乡村(连队)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呈现差异性和区域性,耦合协调组合状况与其经济水平、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存在空间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2.
河北王家寨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全面了解王家寨民俗村的旅游发展状况,达到指导开发实践的目的,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要素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条件和旅游经营现状,分别对其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条件、旅游经营现状进行了单因素评价,并根据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的累计得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王家寨民俗村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受到人为活动的轻微干扰;其区位条件良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适宜扩大开发生态旅游;由于受到社会效益、游客满意率等因素的制约,经营现状并不十分景气.该村在旅游资源开发、硬件设施建设和旅游经营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相似文献   

3.
在参考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综合性等准则,构建符合中国农业特点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23个指标,从基地自然条件、资源产业价值、旅游开发条件和投资开发意愿4个方面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测量,同时给出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制订评分等级标准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按提出的评价体系对浙江省磐安县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为后期的磐安县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证明了体系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周密  葛霖 《安徽农业科学》2015,(16):300-302
为打破新时期喀斯特山区城镇建设发展所面临的用地瓶颈,实现农村闲置土地开发整理效益最大化,分析了喀斯特山区农村闲 置土地资源开发整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喀斯特山区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地力因素、地形因素、农业基础设施类3个二级指标层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垦殖率、交通条件等8个指标因子建立了3层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了各指标因子相对准则层及目标层的指标权重.构建的3层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喀斯特山区今后开展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评选,计算出各计划项目可行性的综合得分,按照高分优先的原则进行开发整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喀斯特山区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陕南3市2010~2018年统计数据,从旅游经济子系统、旅游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发展支持子系统3个方面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使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研究区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结果表明:(1)从时序特征演变来看,陕南3市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稳步上升,特别是2016年以来,3市的发展指数都出现了大幅增加;(2)从空间变化特征来看,汉中市可持续发展水平2018年达到0.85,步入旅游可持续发展阶段,安康市(0.75)和商洛市(0.81)进入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3)陕南3市未来旅游发展要以合作共建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为目标,从共同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景区质量角度来提升区域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评审和德尔菲法,富硒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从康养资源条件、康养环境条件、康养市场条件和开发建设条件4个维度进行构建。运用AHP法确立了各层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其中康养资源条件的权重占比最大,为0.472。结合FUZZY法,对湖北省建始县6镇4乡的富硒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业州镇、红岩寺镇、高坪镇和花坪镇为最佳开发区域。因此,建始县富硒康养旅游的开发应当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富硒产品,营造舒适宜居的康养环境,并确立优先开发区域,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富硒康养拳头项目。  相似文献   

7.
绩效评价是扶贫成效的重要支撑,但从时空双维度对典型旅游扶贫试点地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因此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域旅游发展现状评分、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构建张家界旅游扶贫绩效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收集2012、2014和2016年张家界市两区两县统计数据,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张家界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演进上,张家界市3 a旅游扶贫绩效值分别为0.095 6、0.257 4和0.622 0,呈总体上升趋势;在空间维度演进上,张家界有3个区县旅游扶贫绩效评价值大于0.5,整体水平较高但区域间差异较大;最后根据影响因子的分值差异和地区发展实际,提出了张家界旅游扶贫绩效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和国家财政支持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政策分析视角,构建相对完善的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政策制定评估、实施评估和绩效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并且应充分考虑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综合利用ANP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内容,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蚌埠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定,评价结果将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地域组合形式理论为指导,依据生态旅游资源特征,运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从资源景观价值及特征、生态环境条件及旅游开发条件3个方面,筛选33个指标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测度及评判方法,计算了指标权重,同时,结合隶属度函数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广西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提高广西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为制定地区产业发展思路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109个县 (区) 65个特色产业的调研数据,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特色产业发展质量的影响确定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分析广西浦北香蕉产业和广西武鸣柑橘产业的发展质量,以检验其评价效果。【结果】广西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资源条件、质量效益、科技支撑能力、产业组织化程度、产业加工能力、储运能力、品牌建设水平、支持保护力度等8个一级指标及53个二级指标。利用AHP对广西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赋值(权重),结果显示,资源条件为0.3480、质量效益为0.2138、科技支撑能力为0.1096、产业组织化程度为0.0624、产业加工能力为0.0637、储运能力为0.0237、品牌建设水平为0.0692、支持保护力度为0.1094。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2019年广西浦北香蕉产业和广西武鸣柑橘产业整体发展质量较高,但均存在产业加工能力弱、储运能力差及品牌建设水平较低等问题;根据广西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分析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具体建议对相关特色产业进行相应的整改和调整,至2021年广西浦北香蕉产业和广西武鸣柑橘产业发展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产业加工能力、储运能力和品牌建设水平提高效果显著,其中广西武鸣柑橘产业2021年品牌建设能力增长幅度最高,达171.1%。【建议】客观认识资源条件等因素对广西乡村特色产业的影响,从加强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考核机制、吸引人才返乡等方面着手,着力推进广西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利用AHP法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可为该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其他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为例,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模型,从生态旅游及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环境特征和开发条件3个方面筛选出生态旅游区的休闲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生态环境、配套设施、交通条件、市场环境等22个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获得各指标权重,进一步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资源类型多样、旅游客源市场条件良好,旅游开发潜力较大,但是存在知名度不高、资源聚集度较低、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尚不完善等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地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保兰  陈美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70-10471,10507
对温泉镇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选择了31个生态评价因子,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基础设施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及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并构造了判断矩阵,同时对温泉旅游小镇生态建设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温泉旅游小镇生态环境建设评价的重要指标是:城镇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城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而社会政治管理、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客观性和科学性更强的森林康养指标体系,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及认证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现有森林康养相关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数据源,引入Meta整合的方法进行归纳汇总,结合国内已有指标体系和已发布标准,构建综合性更强的新的指标体系,再通过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和模糊关系合成原理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从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区位条件3个方面整合构建了包含32个基础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一定程度减轻了现有指标体系由于侧重旅游资源、景观规划、地理和林业领域,而出现的分类模糊和指代重复交叉等问题;(2)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环境条件权重隶属度最高,为0.497 5,其中人体舒适度和负氧离子含量2项指标被更多地认为对森林康养功效最有利;资源条件权重隶属度为0.368 8,其中森林面积和覆盖率指标权重显著高于其他指标,可能与现阶段关于具体森林结构对康养功效影响规律研究不足有关,区位条件指标隶属度最低,为0.133 7。【结论】将Meta整合的方法引入森林康养指标体系构建是可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能够呈现目前公众对森林康养指标的认可度。后续可深入研究人体舒适度、林分密度等对森林康养功效的影响以及加...  相似文献   

15.
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旅游业正处于规划起步阶段,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旅游开发前的重要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和区域特性三方面构建了1个包含21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得分为7.832 5分,开发潜力为Ⅰ级。利用SWOT分析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定性分析。对乌拉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提出4点建议:1) 旅游发展保护优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2)发展旅游,首先要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3)发挥景观资源优势,突出森林生态旅游特色;4)分阶段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16.
为农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以某省某景区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运用构建体系评价某景区的农业旅游生态资源。结果表明:子目标层中评分最高的是旅游资源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其次,旅游开发条件系统最低;项目层中权重最大的是生态环境质量,旅游开发评价系统权重较小;指标层中,参与性对于旅游参与设计需重点考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需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同时兼顾对旅游资源体验价值、观赏价值的深入挖掘,从提升旅游参与性等多方面建立景区的旅游特色。  相似文献   

17.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在分析全域旅游发展与就地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全域旅游与就地城镇化两大系统耦合指标体系,并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对2010-2017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海南省全域旅游和就地城镇化2010-2017年间耦合度持续保持0.9以上,两个系统存在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两者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趋势,2014年之前,全域旅游发展滞后于就地城镇化,2014年之后,全域旅游综合发展指数开始高于就地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步实现了由"严重失调"到"良好协调"的转变。实践证明,产业融合和统筹规划可以进一步提高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  相似文献   

18.
广东农垦所辖的农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垦区文化和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农垦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从全域旅游的视觉出发,分析了广东农垦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开发条件,提出了广东农垦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全域整合资源、全域规划景区、全域设计线路、全域宣传品牌、全域智慧旅游、全域营销策略"六大思路,旨在为全域旅游视觉下的广东农垦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翠云廊自然保护区的风景资源、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条件3个方面的17个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的评价模型体系,通过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专家评分等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和评价得分,最后得出的分值为14.435,质量为优,表明翠云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生态价值高,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21,(1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这些都表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发展理念角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等内容。其次,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空间要素、城乡文化和城乡制度六个方面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共计22个指标。接着对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计算方法与指标属性进行了分析,厘清二级指标的具体含义与计算方法。最后,进行结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