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30 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未来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有利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国家粮食安全。为了解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定量分析1985—2014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值,采用等间距法将耕地生态安全级别划分为不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安全5个等级,并引入灰色系统理论预测2015—2020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U型变化,安全等级经历了较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的演变历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于1999年之后显著转好;2015—2020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发展到较安全,未来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为乐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地矛盾仍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内涵及其影响因素,从自然、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全国省域单位2005—201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划分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近10年来全国总体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逐步转变为"较不安全",耕地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耕地生态安全朝逆向演化的方向发展。北京市、上海市近10年耕地生态安全相对稳定,且基本处于"较安全"等级;2006—2014年天津市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较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但在2012年后有明显提升;2006—2014年吉林、黑龙江耕地生态安全明显呈下降态势,大致经历了"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的演变历程;近10年江苏、浙江、新疆、西藏、内蒙古、海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相对稳定,处于"临界安全";云南、贵州、广西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也处于"不安全"等级;其他地区近10年耕地生态安全总体上虽然小有波动,但一直处于"较不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地生态安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以新疆为研究对象,基于"状态-压力-响应"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通过物元分析模型对2003-2012年新疆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2年新疆土地生态综合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其中2003-2004年处于较不安全水平,2005-2012年处于临界安全水平。2从各准则层来看,压力系统安全水平从较不安全上升至临界安全;状态系统安全水平一直处于临界安全;响应系统安全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经历了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安全的发展过程。3影响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指标因素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耕地面积比例、土地利用率、耕地压力指数。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视角下研究城市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协调人与环境、促进区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SR模型,构建24个城镇化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指标。首先,计算并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除港、澳、台的31个省(市、自治区)]生态安全指数;其次,对城镇化视角下的中国生态安全指数格局进行空间分析;最后,分析影响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城镇化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全国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地区生态安全评价值处在0.2~0.7之间,三大指标(压力、状态、响应)评价值都处在0.3以下,少数地区处于较安全程度,大部分地区安全程度都处在不安全到临界安全状态之间。全国各地区4个时间截面(2000、2005、2010、2015年)的城镇化生态安全程度尚未达到安全级别,大部分地区处在不安全到临界安全之间;东南沿海地区处在临界安全与较安全2个级别之间,西北地区处在不安全与较不安全2个级别之间。对比Pearson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发现,中国城镇化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比重、卫生技术人员、每10万人高校平均在校人数、公园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城市清扫面积、建成区面积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突变理论的新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5,(12):68-72
耕地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根据新疆耕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基于P-S-R模型构建新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4—2013年新疆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经历了不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历程。(2)从各准则层看,压力系统安全水平经历了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历程;状态系统安全水平经历了不安全→较不安全→较安全→安全的发展历程;响应系统安全水平经历了不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安全的发展历程。(3)影响新疆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是单位耕地化肥负荷率和人均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6.
以兰州市为例,运用PSR模型构建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取了16个指标,并运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根据综合指数和评价标准划定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2007—2016年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小。2007—2010年安全等级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2011年安全等级变为较不安全的状态;2012—2015年安全等级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经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社会的不断努力,2016年安全等级变为较安全的状态。因此,为了保证兰州市社会经济能够在稳定的土地生态环境中继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土地生态压力与土地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切实改善兰州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典型山区农业县-清流县为研究区,综合选取人均耕地等16个评价指标,采用熵权物元模型剖析了研究区域2010-2016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并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清流县耕地生态安全级别在评价年份内均为"向较安全转化"级别,但在此级别内存在恶化趋势;(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对清流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5个评价指标则限制了清流县耕地生态水平的提升;(3)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相比,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个别年份出现差异,未影响整体趋势,熵权物元模型在分析单个指标影响方面更为直观、准确。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基于PSR框架及突变理论,构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突变级数模型,并运用突变级数法对2009—2013年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9—2013年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2009年)→较安全(2010—2012年)→临界安全(2013年)的发展历程;从各准则层来看,压力系统安全水平逐年降低,安全等级经历了安全→较安全→不安全直线下降的发展历程;状态系统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过程;响应系统安全水平逐渐上升,安全等级经历了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很安全直线上升的发展历程;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指标因素主要是人均水资源量、单位耕地化肥负荷率、单位耕地农药负荷率、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尝试在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引入遗传算法进行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以解决BP神经网络在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收敛速度慢及局部极小值等局限性问题。【方法】依据玉溪市耕地现状,建立由生态压力与生态支持两个子系统组成共计18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和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玉溪市2001—2015年的耕地生态安全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BP神经网络及GA-BP神经网络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 2001—2015年,玉溪市耕地生态安全指数由0.772 7下降到0.280 2,由较安全(II)下降到较不安全(IV)。(2) GA-BP神经网络模型较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及预测误差小,收敛速度快,评价结果准确程度高。【结论】GA-BP神经网络模型可用于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并且由于其网络性能的改进,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3—2012年山西省晋城市耕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对晋城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并采用GM(1,1)模型对未来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晋城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从2003年的Ⅲ级变成2012年的Ⅱ级,耕地生态安全状态从2003年的"敏感"状态变成2012年的"较安全"状态;2013—2017年耕地生态安全程度预测将达到"较安全"水平,安全状况上升趋势较为显著;晋城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空间差异明显,不同县(市、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科技投入水平、环保投入力度、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质量等因素,导致晋城市耕地生态安全格局分布的差异性和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DPSIR-KRUSKAL与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2010、2012、2014、2016、2018年168个县(市、区)建立土地生态安全DPSIR传导与影响框架,运用CRITIC-熵权法确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KRUSKAL进行模糊聚类,计算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对不同土地生态安全区进行级别划分。结果表明,2018年河北省生态安全区(1级)20个、生态较安全区(2级)21个,生态基本安全区(3级)67个,生态临界区(4级)49个,生态不安全区(5级)11个。2010—2018年河北省168个县(市、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不断转好的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级别不断上升。安全等级1级区域增加13个,5级区域减少51个。其中,2010—2012年河北省南部平原区、中东部区、东部部分沿海区包括石家庄、保定、邢台、衡水、邯郸、廊坊、沧州、唐山等市的62个县(市、区)处于不安全等级,86个县(市、区)处于临界安全或基本安全等级;2014年以后,土地生态安全情况由不安全级别向临界级和基本安全级开始迅速变化,河北省南部平原区、中东部区、东部部分沿海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显著提高,安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系统的不确定性,在理解集对分析(SPA)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原创联系度的可展性对其进行改进,将三级评判扩展到四级评判,并结合信息熵法,建立了基于改进SPA法的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永川区影响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的18项指标进行评价,得到永川区2005、2009、2015以及2020年的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等级.此外,为了验证改进SPA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将其评价结果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改进SPA法得到2005年永川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级别为Ⅱ级,2009年为Ⅲ级,2015年为Ⅳ级,2020年同样为Ⅳ级,整体上呈现出由Ⅱ级向Ⅳ级上升的趋势;改进SPA法综合评价结果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认为利用集对势进行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行性,评价结果比较贴近实际情况,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且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耕地生态安全是保证耕地健康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本研究从乡镇尺度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熵权组合法,动态评估鹰潭市1995-2015年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并结合Markov链模型和热点分析对其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鹰潭市大部分乡镇耕地生态安全压力和状态呈恶化趋势,在响应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鹰潭市整体耕地生态安全呈现上升趋势。(2)临界安全级和比较安全级乡镇数量增多,"两极分化"日趋显著,临界安全级乡镇主要位于行政中心所在地及周边重要乡镇。(3)空间格局上,冷点聚类区向中西部扩大,热点聚类区集中于南北部且范围不断向中心城镇延伸。研究结果为提升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和协调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河西制种基地作为良种供应的中心,常年连作制种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增长,同时对制种基地耕地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方法】本文以PSR模型为基础构建河西制种基地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先后运用物元分析法与改进的熵值法,对指标量化求证。【结果】(1)2002-2016年河西制种基地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逐年提高,实现了从"临界安全"到"较安全"状态的积极转变。(2)单位化肥负荷、农药负荷、地膜负荷、制种地复种指数、单位耕地制种废弃物承载力依旧是生态安全的主要阻碍因素。(3)河西制种基地耕地生态安全面临的压力逐渐降低,生态安全状态以及采取的响应措施逐年提高。【结论】挖掘影响制种基地耕地生态安全的因素,针对阻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河西制种基地耕地的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5.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针对多数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信息屏蔽和主观性的问题,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分析方法和改进的熵值法对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我国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2010年"较安全"等级关联度很弱;(2)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挖掘耕地生态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新疆耕地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疆耕地中的生态脆弱耕地为研究的具体对象,通过PSR模型的建立,从经济、社会以及自然入手,筛选出20个用来评价的指标,构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我国新疆地区2009—2018年间耕地状况当作研究对象,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以PSR模型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可以将耕地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联系进行反映,可以用于评价固定区域的耕地生态安全。2009—2018年期间,整个新疆地区的耕地生态安全指数不断上升,整体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功能有了极大改变,耕地的生态安全由"临界安全"转变至"安全"。从数据和指标中可知,在2009—2018年期间,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开垦率、单位耕地面积的农膜使用率、单位耕地面积所承担的化肥压力、单位面积森林覆盖比例。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及主要影响因子,基于DPSIR模型,选取24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障碍度模型(ODM)和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2010—2020年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2010—2020年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呈上升趋势,2010—2017年波动幅度较小,2018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大幅增加,从0.480 5增加至0.602 7;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从临界安全等级上升至较安全等级,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耕地农药消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等指标因素是指数上涨的重要动力;权重最大的子系统为响应子系统,权重最大的单一指标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障碍因素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指标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灰色系统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来看,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将在2023年达到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市近15年影响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的因素,更细致地描述生态安全等级。【方法】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3组18项),运用熵权理论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再通过物元模型对乌鲁木齐市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进行量化分析。【结果】2005-2020年,乌鲁木齐市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有所提升。物元分析单项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制约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依次为人均耕地面积、耕地与农用地比例、耕地与建设用地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根据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预测,乌鲁木齐市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所重视程度加强,安全等级上升明显。【结论】2005、2010、2015、2020年乌鲁木齐市的耕地占补平衡生态情况分别为安全、安全、安全和较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01~2013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耕地生态系统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DPSIR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和熵权法对河南省2001~2013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经历了“临界安全—一般安全—临界安全—比较安全”几个阶段。从整体水平来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明显提升。但从局部来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其中2003~2008年一直处于临界安全等级,2010~2013处于比较安全等级,2002和2009年为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的两个拐点。对耕地生态安全有显著影响的障碍因子为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地膜覆盖比、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权重的百分比分别为12.82%、10.34%、9.89%、6.99%,对耕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为促进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等级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农田的保护、减少耕地占用,提高农民耕地生态意识、控制耕地生态系统污染,集约节约用地、促进耕地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20.
基于PSR模型的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PSR模型为研究方法,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27个指标对商洛市2007~2011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7年的0.4033上升至2011年的0.8493,生态安全级别由"临界级"转变为"良好级",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