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茶树叶片解剖结构与品质性状多元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叶片解剖结构与品质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茶多酚含量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茶多酚含量、栅栏组织厚度互为正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海绵组织厚度呈正相关,这两组性状互为负相关。15个茶树材料聚为灌木中小叶栽培型、半乔木大叶栽培型、乔木大叶野生型等3类。  相似文献   

2.
以定植于国家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中的50份云南不同地方茶树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化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筛选特异资源。结果表明,50份云南不同地方的茶树资源茶多酚含量为20.35%~33.02%,平均含量为26.72%;氨基酸含量为1.95%~4.20%,平均含量为2.99%;咖啡碱含量为2.03%~5.17%,平均含量为2.93%;儿茶素总量为8.21%~21.29%,平均含量为11.12%。50份云南不同地方茶树资源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32份试验材料属于高茶多酚茶树种质资源(茶多酚含量≥25.0%),26份试验材料属于高氨基酸茶树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3.0%),1份试验材料属于高咖啡碱茶树种质资源(咖啡碱含量≥5.0%),1份试验材料属于高儿茶素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总量≥20.0%)。筛选出的茶树种质资源可为茶树遗传改良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 70年代末以来 ,许多研究者对茶树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以茶树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作外植体培养均有成功报道。但云南大叶种茶树因其品种原因 ,茶多酚含量较高 ,外植体切段易氧化褐死。所以至今云南大叶种茶树组织培养成功的报道鲜见。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叶种茶树新梢带腋芽茎切段在不同的激素组合及浓度水平诱导下形成愈伤组织和芽分化的效果 ,为成功组培诱导大叶种茶树植株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供试材料为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学实验基地云抗 1 0号、云抗 1 4号第一轮一芽三、四叶新梢。1 .2…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旨在了解莽山茶区13个野生茶树单株的优势组分,从而根据育种目标进行大量培育繁殖,为莽山茶区选育新的适制性强的专属优良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13个莽山茶区野生茶树单株表型性状的观测统计,以及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HPLC法测定其内含成分中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含量以及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结果]结果表明13个试样内含成分总体表现为高水浸出物、高可溶性糖、高茶多酚、低氨基酸、低酚氨比。[结论]推测其中一个资源有望成为红茶适制性品种,四个有望成为绿茶适制性品种,尤其以MS-9单株茶多酚和茶氨酸含量均较高,推测其为提取茶多酚和茶氨酸的特异性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茶树花作为茶叶的副产资源,其茶多酚、茶咖啡碱和L-茶氨酸等物质含量与茶鲜叶含量接近,是一种可以高效利用的资源。以乌牛早、白鸡冠、黄金芽和普洱大茶树4个品种不同成熟期的茶树鲜花为材料,按照本课题组前期优化的茶树花茶加工工艺进行加工,对加工后的花茶进行感官评价,并测定其茶咖啡碱、茶多酚、L-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开放程度茶树鲜花所制作花茶的品质及内含物质差异较大;露白期茶树鲜花制作出的花茶颗粒饱满完整,槐花香高长,滋味清甜爽口、显花味、茶汤蜜黄明亮,口感最佳;其咖啡碱含量为0.17~0.26 mg/g;茶多酚含量总体相对较低,为0.48~0.64 mg/g;L-茶氨酸的含量总体相对较高,为0.82~1.14 mg/g。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花为原料,采用烘箱干燥、萎凋发酵烘干、蒸锅杀青烘干、微波杀青烘干、冷冻干燥、微波杀青晒干6种方式加工茶树花,并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光光度法测定发现:6种处理样品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80%~63.54%、6.45%~10.64%和1.85%~2.3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现:咖啡碱、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酸和1,4,6 -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含量分别为5.43~6.97、0.50~1.00、4.84~9.32、1.20~2.41、6.54~20.12、5.05~10.40、0.42~1.18、0.43~1.75 mg/g。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到谷氨酸、茶氨酸等19种氨基酸,其总含量在17.44~31.53 mg/g,其中茶氨酸含量为8.79~15.04 mg/g。感官品质评定结果表明萎凋(10~12 h)发酵(8 h)烘干法加工的样品感官品质较好,为云南茶树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今后开发新型客家茶产品、恢复和发展梅州客家历史名茶奠定良好的资源和数据基础,本研究对梅州清凉山茶和锅叾茶2个系列的13个客家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性状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各品系春、夏、秋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清凉山茶系列属灌木型小叶种,发芽密度大,芽头数高达1719~2862个/m2,百芽重8.4~15.2 g;锅叾茶系列为乔木或小乔木型中小叶种,发芽密度比清凉山系列小,芽头数450~774个/m2,但芽叶较大,百芽重25.0~43.8 g。13个客家茶品系内含物都很丰富,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为夏茶>春茶、秋茶,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春茶显著高于夏茶和秋茶,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在三季间的变幅均较小;2个茶系列间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大,锅叾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普遍比清凉山茶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古丈群体品种单株间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差异情况,初步判断各茶树资源的特点和适制性,筛选一批符合不同茶类要求的优良单株,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古丈地方茶树资源春季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咖啡碱、茶氨酸和儿茶素)的含量,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测定结果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出共5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90%;聚类分析将10 个供试样及2 个对照样分为4 类,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在各分类间存在较大差异,测定的其他生化成分含量差异不明显。所研究的古丈茶树资源整体表现为高水浸出物、高氨基酸、高可溶性糖、低茶多酚、低酚氨比、低咖啡碱。试验从10个供试茶样中筛选出8个适制绿茶单株、2个红绿茶兼制单株,其中游离氨基酸高于4%的种质资源3 份、茶多酚含量低于16%的种质资源3 份、咖啡碱低于2%的种质资源为1份、酚氨比低于5的种质资源3份。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野生茶树雄性不育株开花生物学特性,探讨野生茶树雄性不育表型特征。以野生茶树雄性不育株及可育株为试材,田间观察了野生茶树的开花物候期、单花发育进程和花器形态特征,并采用离体萌发法、染色法测定其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野生茶树雄性不育株开花物候期为9月上旬—10月上旬,全花期持续约29~33天,花期与对照材料相近。雄性不育花从花芽分化至花瓣凋谢平均历时约107天,比对照长14天。雄性不育花器结构具有典型的雄不育特征,表现为花冠开展度小,花丝弯曲畸形,花药彼此粘连,皱缩干瘪,不裂药,花药内无花粉或有微量败育花粉。雄性不育花雌性器官发育正常,柱头从开花前1天至开花后4天具有可授性,最佳授粉时间为开花后1天。所调查的野生茶树雄性不育类型属于花药败育型和花粉败育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春梢1芽2叶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4个古茶树优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古茶树氨基酸含量最合适的流动相A为0.1mol/L无水醋酸钠∶乙腈=93∶7,流动相B为乙腈∶水=8∶2;古茶6号的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最高,古茶4号的茶氨酸含量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最高为53.3%。  相似文献   

11.
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寻找大叶种茶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为开展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应用普洱茶主产区19个样本茶园平行观测小气候因子和普洱茶内含物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模糊数学等方法,确定了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因子、指标,建立单因子适宜度模型和气候品质指数。结果表明,大叶种茶树生长季内平均气温与咖啡碱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对湿度与氨基酸含量也呈显著的负相关;结合大叶种茶树的生理学特性,确定了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单个气象要素和综合的气候品质评价模型;通过在研究茶区对评价方法进行验证,评价准确率为84%。  相似文献   

12.
对国家级无性系中芽茶树品种‘安徽1号’进行了不同时期轻修剪试验。结果表明:与不修剪(CK)相比,春茶后轻修剪茶树的生长情况稍优,而经济性状相差不大;夏茶后轻修剪茶树的生长及抗冻性稍差,但经济性状表现突出,发芽密度高22.3%、一芽二叶长度增7.3%,一芽二叶百芽重增13.5%、春茶产量增40.2%;鲜叶的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可溶糖含量较高,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稍低;秋茶后和早春轻修剪茶树的生育物候期推迟,春茶开园时间分别迟6d和10d,春茶产量降幅较大,因此,主攻春季名优茶生产的茶园,不宜选择秋茶后和早春轻修剪。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岩茶品种结构调整,对‘奇兰’等4个品种引种在武夷山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奇兰’等4个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引种武夷山后,树型、树姿、叶缘等基本不变,但树幅、树高及叶片稍小。(2)①秋季品种的不同部位,‘奇兰’的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都是嫩茎中含量最高,‘奇兰’第1叶茶多酚含量最高,咖啡碱最高含量是芽头;‘矮脚乌龙’的嫩茎的水浸出物最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最高是芽头,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嫩茎;‘高脚乌龙’的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都是嫩茎中最多,茶多酚、咖啡碱含量芽头最高;‘软枝乌龙’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最多的为嫩茎,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最高是芽头。②品种的不同季节,水浸出物含量最高为‘奇兰’夏季第4叶,茶多酚含量最高是‘奇兰’秋季第3叶,咖啡碱含量最高是‘高脚乌龙’夏季第3叶,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是‘高脚乌龙’夏季第4叶。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不同季节生产的古茶树红茶为原料,采用GB/T8314-2013方法对其游离氨基酸总量进行测定,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中的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分析定量。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总量以春茶夏茶秋茶,不同季节产的古茶树红茶茶汤中共检测出22种游离氨基酸,共有的氨基酸19种,其中茶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天冬氨酸、丝氨酸等5种氨基酸含量较高,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38.00%~48.55%;各类氨基酸中以脂肪族氨基酸含量最高,占比为88.16%~90.91%,而芳香族和杂环族氨基酸含量较低;特征氨基酸(茶氨酸)与功能氨基酸(γ-氨基丁酸)均以春季样品含量最高;呈现苦味、甜味与鲜味的氨基酸共有12种,在茶汤中普遍低于阈值。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用茶树杂交种新选801和新选807制得白茶茶样27个,从萎凋变化规律、审评得分和生化指标3个方面对其进行白茶适制性鉴定.结果表明,2个新品系与对照种福鼎大毫茶一样,会随萎凋时间延长,水浸出物、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变化,而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上升趋势变化.对品种间在审评得分及氨基酸、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方面的差异作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个新品系与对照种福鼎大毫荼在感官审评得分、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方面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新选801、新选807适合付制白茶.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泰顺县东南茶区三杯香的主要生化特征,以所属的彭溪茶区和雅阳茶区的三杯香为对象分析了其生化成分,包括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和单体、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对比两个茶区的茶样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彭溪茶区茶样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儿茶素等成分含量较高,而雅阳茶区茶样的茶多酚、可溶性糖等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稀有茶树品种——紫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育种信息》2005,(6):16-17
1985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200多亩栽有60多万株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由其鲜叶加工而成的烘青绿茶,干茶色泽为紫色,汤色亦为紫色,香气纯正,滋味浓强。因该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烘绿茶干茶和茶汤皆为紫色,特取名为“紫娟”。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茶树间作巨菌草对秋冬季节茶叶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对茶与巨菌草复合栽培模式下茶叶生化成分含量进行对比测定。结果表明:间作巨菌草后,茶叶咖啡碱含量、茶多酚含量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均低于对照,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间作巨菌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选育适制六堡茶优良茶树品种的速度,笔者从六堡茶品质特点及其形成机理着手,探索、分析、研究广西历史上制作六堡茶茶树品种与六堡茶品质相关性较大的遗传标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茶树品种鲜叶中茶多酚含量为28.77%~34.94%、氨基酸含量为2.83%~3.83%、水浸出物含量为42.65%~46.83%,叶片厚224.6~404.7μm,叶片海绵组织厚130.7~201.0μm;茶树外部形态多为小乔木型大叶种或灌木型中叶种。由此可见,适制六堡茶的茶树品种要求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含量较高,叶片厚度及海绵组织厚度较大,一般以小乔木型大叶种为好。该结果为尝试用遗传标记指标参数来进一步选择适制六堡茶优良品种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加快选育种的速度。  相似文献   

20.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