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的经济模式,不仅给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带动了农村发展,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通过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商人才、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等改进性措施,推动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双向流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为农村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和谐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各个电商平台也开始进驻农村,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因为时间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之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102-104
基于中山市科学技术局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研究"课题,对中山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义、可行性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山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既符合广东省电子商务发展导向,同时还具有加快中山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新型农民网商培养和中山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同时,中山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环境良好、电子商务人才较为充裕和有先进典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借鉴等基础,据此提出了中山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两条途径:一是发展农村网络消费市场;二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销售市场。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与"四化"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是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实现我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业化驱动、信息化引领、城镇化拉动、农业现代化支撑4种发展模式,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安徽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对其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安徽省农村体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二者在多方面具有互动关系,存在多条协同发展路径。建议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整体布局、统筹协调、优化路径等手段促进安徽省农村体育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和促进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新发展。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既能让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壮大,又能让乡村振兴充满无限希望。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随着5G的到来加速了电子商务、农村电商、新媒体电商等全渠道电商的迅速发展。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加快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电商"将是推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建设与发展中电子商务将起着推动及提速的高效作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7):129-131
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是"互联网+农业"的跨度融合,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发展农村电商是柘城县乃至河南省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和经济崛起的首要举措,必须处理好政府倡导和市场引导的关系、电商发展与农业的关系,确保电商发展益于农民增收。以河南柘城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例,认真分析了目前电商在农村地区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对策举措。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城镇化推动了农村教育思想观念的革新、加速了城乡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催生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并实现农民就地或就近就业,打下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给农村教育带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而有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形式农村电商走入贫困地区,互联网思维和开放合作理念在农村变得不再陌生。在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的同时,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诸多如物流配送缺乏,电商人才稀缺,农村发展资金欠缺等"短板",本文研究分析了精准扶贫下农村电商发展变革,致力于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受到了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崛起的推动和吸引,其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密切联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给新型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然后论述了加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着力点。以2007—2016年新疆14个地(州、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了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度。然后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金融对新疆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效应。最后,对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效用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为解决很多民生问题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农民的利益问题上,我国在建设城镇化道路上任重道远,旧型城镇化没有根本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在城镇化水平上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新型城镇化,是一条以人为本,具有民生意识的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主要研究如何建设健康协调新型城镇化,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依据,分析其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经济是河南经济的重点,也是影响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研究探索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于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创新性提出探索基于供销合作社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产业结构和资源不断向城市转移、不断流转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通过回顾不同阶段政治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进一步梳理城镇化发展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主要矛盾问题,之后再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两个角度,对国家城镇化建设发展路径决策转变进行探析,最后对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一、特色小镇建设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领乡村’为指导方针,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以点带面求发展,统筹联动促和谐"。在中国"十三五"时期建立一批特色小镇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举措,也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推进城乡发展的助推剂。卫龙宝、史新杰(2016)认为,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目前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市民化"、"创新创业"等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繁荣的重要路径和应用支撑。通过建立城镇化发展水平、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资源环境水平等三方面的系统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促进了以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城镇的吸纳能力、综合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城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程度更深、融合更紧。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从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阐述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推动作用,分析了新的人才需求环境和就业形势下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国外城镇化发展的3种模式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当前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方向上进行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最后指出,基于人口、土地、环境的约束,城乡统筹与人口、土地、工业三者并进的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及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已经在农村精准扶贫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D县的实地调查分析,总结赣南农村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的实践路径和经验,发现电商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电子商务助推精准扶贫,促进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为推动赣南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