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华鳖是我地的重要水产品。本文从中华鳖的稚鳖的养殖温室建造、温室消毒、稚鳖的饲养管理、水质的调控、稚鳖疾病防治等方面论述了稚鳖的养殖的配套技术,并对稚鳖的养殖的“温室水质的调控”等瓶颈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性腺组织切片观察与繁殖行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温室养殖中华鳖的性泉发育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温室中养殖的中华鳖不仅生长速度加快,而且性发育也提早。中华鳖在温室条件下下饲养10个月时,雌鳖的卵核完全移至动物极并贴近卵膜,雄鳖的精巢内已有大量的精子生成,切开输精管有大量乳白色的精液流出。雌鳖性成熟年龄为21个月,雄鳖性成熟年龄为10个月。  相似文献   

3.
温室内中华鳖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性腺组织切片观察与繁殖行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温室养殖中华鳖的性泉发育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温室中养殖的中华鳖不仅生长速度加快,而且性发育也提早。中华鳖在温室条件下下饲养10个月时,雌鳖的卵核完全移至动物极并贴近卵膜,雄鳖的精巢内已有大量的精子生成,切开输精管有大量乳白色的精液流出。雌鳖性成熟年龄为21个月,雄鳖性成熟年龄为10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鳖(Trionyz sinensis)营养品质的影响,为深入探讨提高原生态养殖鳖营养、保健功能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原生态、池塘和温室养殖模式下中华鳖肌肉和裙边的基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相比,原生态养殖鳖的肌肉蛋白质、脂肪和胶原蛋白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裙边水分、蛋白和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P<0.05,下同),但脂肪含量最低.从3种鳖的肌肉中能检测出16种氨基酸,且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均以原生态养殖鳖最高.从中华鳖肌肉中共检测到21种脂肪酸,包括7种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原生态养殖鳖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温室养殖鳖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高,但除C18∶2n-6外,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以原生态养殖鳖最高.[结论]原生态养殖鳖的品质优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中华鳖生物学习性,将中华鳖稚鳖在温室培育到200克以上,然后投放到野外池塘中常温养到400克以上的大规格鳖种,再将大规格鳖种投放到稻田中养成600克以上的高品质商品鳖的养殖模式,将连续三年以上的养殖过程称为中华鳖三段式养殖。相比于传统的单一温室养殖或“温室+池塘”两段法养殖,既能实现苗种阶段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市场分析及其养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鳖 ,俗称甲鱼、团鱼、水鱼、脚鱼 ,自古以来是我国传统的美味佳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 ,对中华鳖的市场需求量直线上升。至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 ,工业化温室养鳖设施及养殖工艺的突破和推广 ,大大促进了工厂化温室养鳖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初期 ,鳖价猛增几倍 ,养鳖的丰厚收入 ,更进一步刺激了养鳖业的无序发展 ,形成全国性的“养鳖热”。然而 ,随着市场商品鳖数量急剧增加 ,以及境外“泰国鳖”、“越南鳖”等外来鳖种低价向国内倾销 ,中华鳖市场竞争激烈 ,鳖价大幅度下降。面对竞争 ,有些单位采用不适当的养殖工艺 ,致使商品鳖产生…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 ,俗称甲鱼、团鱼、水鱼、脚鱼 ,自古以来是我国传统的美味佳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 ,对中华鳖的市场需求量直线上升。至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 ,工业化温室养鳖设施及养殖工艺的突破和推广 ,大大促进了工厂化温室养鳖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初期 ,鳖价猛增几倍 ,养鳖的丰厚收入 ,更进一步刺激了养鳖业的无序发展 ,形成全国性的“养鳖热”。然而 ,随着市场商品鳖数量急剧增加 ,以及境外“泰国鳖”、“越南鳖”等外来鳖种低价向国内倾销 ,中华鳖市场竞争激烈 ,鳖价大幅度下降。面对竞争 ,有些单位采用不适当的养殖工艺 ,致使商品鳖产生…  相似文献   

8.
池塘鳖与温室鳖体组成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分析了池塘养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与温室养中华鳖体组成和生化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池塘鳖相比,温室鳖四肢沉积较多的脂肪,肝脏质量显著地增加。此外还发现,温室鳖的肌肉脂肪、胆固醇的含量、脂肪的碘值和裙边的胶原蛋白可溶率都显著地提高,但肌肉和脂肪的感官色泽、肌肉的蛋白质及其谷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裙边的食用粘度及其相关的总胶原蛋白和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却明显地降低。  相似文献   

9.
高活性干酵母对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高活性干酵母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幼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试验共设6个组,在各组饵料中高活性干酵母的添加量依次为每千克体重0mg(对照组)、600.0mg(试验Ⅰ组)、800.0nag(试验Ⅱ组)、1000.0mg(试验Ⅲ组)、1200.0mg(试验Ⅳ组)和1400.0mg(试验Ⅴ组)。投喂30d后,从每组中各取10只中华鳖幼鳖采血,测定了中华鳖幼鳖血液中自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中溶菌酶和补体活性;另从每组分别取30只中华鳖幼鳖用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方法行人工感染,检测其抗病力。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中华鳖幼鳖血液中自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Ⅰ和第Ⅱ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试验Ⅲ、Ⅳ组和Ⅴ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Ⅱ、Ⅲ、Ⅳ和第Ⅴ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补体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第1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投喂高活性干酵母能增强中华鳖幼鳖对人工感染A.hydrvphila活菌的抵抗力。研究结果证明在中华鳖幼鳖饵料中添加高活性干酵母的量以每千克体重1200.0mg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华鳖"浙新花鳖"该品种以中华鳖日本品系为母本,以清溪乌鳖为父本,杂交获得F1代,即为中华鳖"浙新花鳖",腹部有大块黑色花斑。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同等规格的幼鳖经16个月养殖,生长速度比母本提高14%以上。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相似文献   

11.
据调查,目前一些人工快速养鳖示范场、户,已有新的成效。如潢川特种水产实验场,1978年以来,使鳖养殖周期由4年多缩短到1年多,一年亩水面可增产300公斤,创收2万多元,效益惊人。为此,汇集其主要经验,介绍如下:一、鳖池选址建造合理:鳖池宜选建在环境优美、无骚动干扰、无污染、背风向阳之处,并要求水源清新、可靠,饵料丰富,灌排自如,管理方便。鳖池一般分为:(1)亲鳖池(水深1.4米左右,池深2米左右,池底砂泥层25厘米);(2)幼鳖池(宜建温室内,池深1米左右);(3)成鳖池(水深1米左右,池深1.5米左右,池底细砂层20厘米)。其各池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中黄沙鳖和日本鳖及其杂交子一代的遗传特性,分别对它们的线粒体Cytb基因测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测序黄沙鳖和日本鳖及其杂交子一代3个群体共获得90条序列,18种单倍型;90个个体的Cytb基因碱基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5.4%、26.0%、27.9%、10.7%,表现出明显的反G偏倚;日本鳖、黄沙鳖和杂交鳖分别有5、6、10种单倍型,日本鳖与杂交子代有共享的单倍型Hap 8、Hap 9和Hap 16;3个群体的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变异比例为60.8%;3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747~0.86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2.922~16.262,核苷酸多样性为0.00913~0.01151;杂交子一代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核苷酸多样性均最高,日本鳖的均最低,黄沙鳖、杂交子一代、日本鳖的多态位点数依次降低。可见,杂交子代遗传多样性较高,杂交可提高中华鳖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中华鳖苗种越冬问题,开展中华鳖苗种温室越冬培育试验。结果表明,温室越冬相对于柳州地区传统的大棚越冬,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操作方便、鳖苗规格整齐的优势,放养密度40~60只/m2的成活率达89.4%~97.3%,平均规格在152 g以上,可以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华鳖养殖主要推广快速养成技术,其工艺流程是:当年孵出的稚鳖(8~9月孵出),经温室越冬培育至翌年5月,个体规格达100~300克时,即可投放到室外池塘内进行养成,至10月左右,可达500克以上的商品规格,整个养殖过程仅需12~15个月。池塘养成与温室养成相比,投入低,生态环境优越,适于鳖鱼混养,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1999,(10)
专业化温室养鳖,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露天常温养鳖技术,适宜于自捕、自养、自繁,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据生产实践,露天常温养鳖主要应抓好以下技术措施。1.露天鳖池的基本条件常温养殖,一般鱼池、土池、稻田、池塘等,只要具备以下条件都可用来养鳖。一要有防逃墙和防逃板。池周防逃墙高50厘米,防逃板宽15厘米左右,池周防逃墙内留宽1米以上的空地,作鳖“晒背”、休息场地,  相似文献   

16.
以5~7日龄的中华鳖稚鳖为试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乐果、三唑磷、氟虫腈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农药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乐果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略滞后于三唑磷和氟虫腈;3种农药毒性强度大小依次为三唑磷、氟虫腈、乐果,其对中华鳖稚鳖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28μg/L、0.28 mg/L和124.4 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计死亡概率与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间数学模型和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农药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17.
笼格养鳖法     
笼格养鳖密度大、产量高,每平方米可养10~20只,幼鳖、成鳖均可养殖,而且起捕容易,鳖不易受到敌害生物侵扰,发病率低。笼格制作材料选用木板或塑料板,也可用水泥预制成型,板厚0.5~1厘米,长1.5~2米,板壁光滑。根据鳖规格确定笼格大小,250克以上成鳖用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笼格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的多态性,建立区分中华鳖不同地理群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PCR-RFLP的方法扩增得到4个不同地理群(太湖鳖群体、沙鳖群体、台湾鳖群体和黄河鳖群体)中华鳖的pomc基因,比较4个地理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的同源性,构建遗传进化树,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并用AccⅡ、BscBⅠ、AsuⅠ和Tsc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omc基因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显示: 4个不同地理群的中华鳖均能扩增出786 bp的pomc基因。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在遗传上台湾鳖和沙鳖亲缘关系较近,而太湖鳖与黄河鳖亲缘关系较近。用酶切分析pomc基因扩增产物,结果表明:用AccⅡ内切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沙鳖切出303 bp和483 bp 2个条带,而其他3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用BscBⅠ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台湾鳖和沙鳖切出351 bp和435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用AsuⅠ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台湾鳖和黄河鳖切出349 bp和437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用TscⅠ酶对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黄河鳖和太湖鳖切出349 bp和437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这4个限制性内切酶的联合使用分析,可使这4个地理群的中华鳖在分子水平都得到明确的鉴定。从这4个地理群的中华鳖pomc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显著差异和酶切位点的变化,进一步证明pomc基因可以作为区分这4个不同地理群中华鳖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9.
正1.稻田准备选择黏性土壤,泥层深15~20厘米,保水性能好,无渗漏,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的低洼田、塘田、岔沟田,pH值中性或弱酸性为好。田埂应高出田面40厘米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厘米围护田埂。在进排水口要设置孔隙为3厘米左右、高45厘米的拱形篾织栏栅,防止鳖的逃逸。整块稻田要保证在汛期不被大水淹没。在稻田一侧开挖宽2~3米、深1~1.2米的暂养池,暂养池面积占稻田面积的4%左右,便于以后起捕,并在暂养池一侧建4~5平方米左右的南北向沙滩。沿四周田埂内侧0.5~1米处  相似文献   

20.
1.供给优质饲料饲料须以动物性为主,稚鳖饲料必须含蛋白质50%,日投料为其体重的1.5~2.0%。鳖料配制比例为:鱼粉35%、麸皮30%、大豆粉20%、面粉7%、谷芽3%、骨粉1%、食盐1%、植物油1%,加适量水搅拌,压成条状或颗粒状。2.提高产卵量提供蛋白质饲料,配合饲料与活鱼、虾、蚌、螺等各半投喂;在水温保持30℃条件下,每天保持14小时的光照,母鳖可常年产卵。3.人工孵化自制若干个边长10厘米的盒子,盒内铺设含水量7~10%的细沙,厚3厘米,用食指在铺平的沙土上划出2厘米深的小槽,把鳖卵置于小槽内。卵上放2厘米厚的细沙,再放第二层,将盛卵盒放入温箱内孵化,温度控制在30℃,相对湿度为80~90%。4.加温饲养鳖在常温28~30℃寸,生长最快,若水温低于20℃,其生长明显减慢,进入冬眠。因此,冬季加温饲养可促进幼鳖生长,缩短养殖周期,使商品鳖的饲养期缩短为1年左右。特别是有地热资源以及终年气温较高的地区,更应大力发展养鳖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