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品种(系)棉花的黄萎病抗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若干棉花品种(系)及不同棉花杂交群体的产量性状与黄萎病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海陆杂交群体(M37株系)的抗性普遍比陆陆杂交群体(M44株系)高;在陆地棉品种中,相对病情指数与籽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铃籽重呈显著正相关;在海岛棉品种中,相对病情指数与单铃纤维重呈显著负相关;海陆杂交群体(M37)中,相对病情指数与单铃纤维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棉铃总重呈显著正相关;陆陆杂交群体(M44)中,相对病情指数与单株棉铃总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海岛棉品种、陆地棉品种、海陆杂交棉10Q株系、陆陆杂交棉44株系对枯萎病的抗性鉴定,分析枯萎病抗性对海岛棉品种、陆地棉品种、海陆杂交10Q株系棉花、陆陆杂交44株系棉花纤维长度、单铃纤维重等产量指标的影响,旨在阐明海岛棉枯萎病病情指数对产量性状的影响,在育种中选择高抗性品种以及合理布局抗病品种。结果表明,陆地棉与海岛棉枯萎病抗性的鉴定结果中,辽棉18号与新陆早13号高抗;10Q株系与44株系相比,10Q株系对枯萎病抗性高;在海岛棉品种中,相对病情指数与产量指标单铃纤维重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海陆杂交群体10Q株系中,相对病指与产量指标衣分、单铃籽棉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产量指标单铃纤维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陆陆杂交群体44株系中,相对病情指数与产量指标单铃籽棉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单铃纤维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安徽唐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数据,分析了棉花产量、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皮棉产量与株高和第1果枝节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皮棉产量与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单株结铃数(r=0.7930**),其次是单铃重(r=0.5177**)和衣分(r=0.4885**)。皮棉产量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纤维整齐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与纤维品质的矛盾有待通过新品种选育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陆地棉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各性状对选择皮棉产量的效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果始高与果枝数呈显著相关,果始节与果始高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单铃重与籽指、单铃重和衣分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籽指与皮棉产量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衣分可直接用于皮棉产量的选择,其他性状不能直接用于皮棉产量的选择。9个植株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选择效果为衣分>生育期>果枝数>果始节>单株铃数>果始高>籽指>单铃重>株高。  相似文献   

5.
黄萎病发生级别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病圃对3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冀丰522、冀丰106和石抗39进行了抗黄萎病鉴定,并从每个品种中选择45个单株分株计产,按株取样检验纤维品质,分析了棉株黄萎病不同级别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以棉株不同发病级别为自变量、以参试品种重要经济性状的平均值为依变量,对黄萎病发病级别与重要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表现耐黄萎病;黄萎病发生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均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随着发病级别的增加而增大,其中,1级、2级、3级、4级病株的皮棉产量较健康植株分别降低23.57%、46.78%、66.39%和81.31%,幅度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黄萎病级别与皮棉减产率、子棉减产率、衣分、单铃重、单株铃数以及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棉株黄萎病发病程度每提高1个级别,单株皮棉减产20.328%、单株子棉减产19.945%、衣分下降0.793%、单铃重下降0.618 g、单株结铃数减少2.263个、纤维长度相对减少0.513 mm、比强度下降0.773 cN/tex、马克隆值下降0.223。  相似文献   

6.
特早熟陆地棉熟性产量品质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5个特早熟陆地棉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对亲本、F1、F2三个世代研究表明: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次之;单铃重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次之;衣分以显性效应为主,无加性效应,有微弱的上位性效应。生育期、霜前花率、铃期等早熟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次之。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纺纱均匀指数、反射率等品质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和上位性效应较小或者不存在。环境因素对产量、熟性及品质等性状均有极显著的影响效应。遗传和表型相关分析得出,子棉、皮棉产量与单株结铃数、衣分、霜前花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铃重、生育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纺纱均匀指数三个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霜前花率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早熟性状和子、皮棉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马克隆值与产量、早熟性状间的相关性正好与以上三性状相反,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祁家凤  王昊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115-116
选用12个棉花新品种(系),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皮棉产量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德抗杂1号、东杂10号及皖杂5号的丰产性较好.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衣分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2.5%跨长与单铃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果枝数正相关;马克隆值与单株果枝数呈较大的负相关,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较弱;比强度与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间呈弱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十五"以来审定棉花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评价了"十五"以来湖北省审定的39个棉花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抗枯萎病品种仅占20%,黄萎病抗性没有突破;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有所改善;霜前花率、株高、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呈上升趋势,生育期呈下降趋势,衣分保持相对稳定;杂交棉单株成铃和单铃重优势明显,产量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陆地棉的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为选择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4×4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法,对四个陆地棉品种(系)的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及遗传相关进行分析,并将遗传相关分解为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结果]在产量因素中,铃重与衣分的遗传分别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对衣分与铃重贡献高于显性效应,衣分受环境变异的影响最小,而单铃重、籽棉产量、有效铃则反之;在纤维品质性状中,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明显,其中纤维长度与比强度的加性效应达到极显著,纤维性状均受环境影响变异较大;棉花产量因素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普遍表现为遗传相关大于表型相关,各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及加性相关类似,而显性相关则不同.不仅在陆地棉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性状内部各自存在加性或显性相关性,而且在产量因素与纤维品质性状之间存在加显性相关性,不同性状之间的正负效应不同.[结论]棉花产量因素与纤维品质遗传相关,特别是加性相关可以指导选择育种,而在杂种优势的利用中可以重点考虑显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性、聚类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新疆陆地棉品种选育、选择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方法]对29个陆地棉品种(系)的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结果]29个陆地棉品种(系)聚为2大类4亚类,这些亚类之间的表型特征差异较明显;其始节位、果枝数、667 m2株数、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及其构成次之、纤维品质构成最小;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667 m2株数、衣分、始节位、果枝数、绒长呈正相关,与株高、籽指、衣指、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和马克隆值呈负相关,其中衣分、667 m2株数与皮棉产量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衣分和667 m2株数是影响皮棉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单株铃数、单铃重,因此南疆种植陆地棉应选择高衣分品种、适当增大栽培密度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新疆主要早熟陆地棉农艺性状相关分析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研究利用2007年度由农四师农科所承试的新疆早熟陆地棉预备试验品系为材料,用NTSYS聚类分析了参试材料遗传差异,用SPSS分析了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单位主要集中于石河子周边地区;参试材料遗传距离较近,并有6组材料异常相似,这说明参试材料遗传差异较小;生育期与籽棉总产、皮棉总产以及霜前花皮棉均成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早熟品种仍是伊犁棉区的首选;单铃重、籽指同生育期成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性状成负相关,表明单铃重、籽指通过影响生育期而影响到棉花产量;衣分与生育期成显著负相关同棉花产量性状成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高衣分有利于棉花早熟和高产;种植密度与产量性状成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伊犁棉区种植密度是伊犁棉花获得高产的关键性管理因子.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314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7个农艺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分析,以筛选出不同类型的优异棉花种质资源,为棉花新品种选育及其亲本选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结果表明,314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首果节长度(21.6%)>第一果枝节位高度(18.8%)>第一果枝节位(13.8%)>断裂比强度(11.9%)>株高(10.7%)>单铃重(10.2%)>子指(10.1%)>马克隆值(9.1%)>衣分(8.1%)>上半部平均长度(6.3%)>整齐度指数(2.4%)>伸长率(1.0%)。相关分析表明,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伸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衣分与子指、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伸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68.39%,其中第1主成分为棉花纤维品质因子,第2主成分为植株性状因子,第3主成分为棉花产量因子。聚类分析将314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在遗传距离3.5处划分为6大类群...  相似文献   

13.
长绒陆地棉与常规品种杂交F_1代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绒陆地棉品系与黄淮棉区推广常规品种杂交F1代的绒长、马克隆值、比强度、株高、铃重、铃数、子指、衣分、皮棉产量共9个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铃数是影响高品质棉花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子指则与皮棉产量呈负相关,单铃重对产量影响较小;中长绒材料在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纤维细度同时达到育种目标要求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棉花育种效率,以24个棉铃大小不一、铃型各异的转Bt基因常规棉品种(系)为试材,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测定了其子叶性状、棉铃性状、农艺性状、抗病性性状、纤维品质性状、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熟性性状7类性状的24项指标值,并分析了品种间的指标变异情况,结果显示,品种间表型性状(9个)中,子叶性状、棉铃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株高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育种性状(15个)中,抗病性、熟性性状以及产量性状中的皮棉产量、单铃重和衣分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产量性状中的单株铃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纤维品质性状指标差异均不显著。并利用SPSS软件,对表型性状与主要育种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结果显示,9个表型性状中,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有株高,与产量相关性状显著相关的性状有子叶长、子叶宽、铃长、铃宽、铃柄长和株高;与枯萎病显著相关的性状有铃长、单株果枝数和株高,与黄萎病显著相关的性状有株高;与熟性显著相关的性状有子叶长、子叶宽、铃宽、铃柄长和株高;与纤维品质显著相关的性状有铃长、铃柄长和株高。陆地棉表型性状与主要育种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表型性状对陆地棉主要育种性状进行间接选择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评价近30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阐述该区域育成品种主要性状的育种演变规律,为西北内陆棉花新品种选育和主栽品种推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和2021年分别在甘肃敦煌和新疆石河子对110个1988—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早熟、产量、纤维品质和株型相关的12个主要性状的表型进行鉴定;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品种表型特征进行综合评分,筛选优良品种,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育种演化分析。【结果】110个早熟陆地棉参试品种的12个主要性状表型值分布范围较大,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果枝长度>单株结铃数>吐絮率>单铃重>马克隆值>纤维强度>衣分>纤维长度>开花时间>果枝夹角>伸长率>整齐度。通过聚类分析将110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类群,它们分别为优良纤维品质、早熟、松散株型和高产的品种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熟性与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均呈负相关,产量构成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呈正相关,且多数性状之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2个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6.
陆地型长绒棉新种质F2代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地型长绒棉亲本98301与高产亲本石远321杂交,对F2分离群体Len(2.5%跨长)、Un(纤维整齐度)、Str(束纤维拉力,g/tex)和Mic(麦克隆值)4个纤维品质性状及单株籽棉产量(霜前)、单株皮棉产量(霜前)、衣分、单株铃数(霜前收获铃数)、单铃重、籽指、青铃率7个产量性状间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Un与Str和Mic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Un与Len为显著负相关;Len与Str为极显著正相关;Str与Mic为负相关。Un与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和单株铃数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Len与籽指、单铃重和青铃率间为正相关,而与衣分间为负相关;Str与籽指和青铃率之间为显著正相关;Mie与单株铃数和籽指间为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与皮棉产量有正向直接作用的性状是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指。4个纤维品质性状中以Mic与皮棉产量间的负向直接作用最为重要,Str对皮棉产量直接作用为正值,它通过单株铃数、单铃重及Mic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正值;Len通过单铃重和铃数对皮棉产量的正向间接作用有利于实现育种目标,而Len通过衣分对皮棉产量的负向间接作用在后代选择时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皮棉产量与植株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研究了棉花皮棉产是与其植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衣分等12个性状与皮棉产量呈正相关,其中子棉产量和经济系数与之极显著相关,衣分与之显著相关;伏前桃等5个性状与之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对皮棉产量可直接选择的性状有衣分、株高、伏前桃、果枝数、侧根重、总秆重、总根重、秋桃、伏桃和果枝重;不能直接选择的性状有棉产量、经济系数、主茎重、主根长度、单铃重、主根重和10月10日前收获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率。在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100份陆地棉主推品种种质资源的12项指标,包括株高、果枝数、吐絮铃数、铃质量、衣分、子指、皮棉产量、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马克隆值,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参试品种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0份材料的产量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品质性状变异程度较小;单铃质量与吐絮铃数、皮棉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衣分存在显著正相关;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整齐度、断裂比强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断裂伸长率、马克隆值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前4个主成分分别代表了100个棉花品种12项数量性状的68.12%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22.934%、22.377%、13.169%和9.641%;当欧氏距离为10.01水平时,可将100份参试品种分为6大类。综合分析,该批种质的类型多样,但综合性状表现一般,尤其是纤维品质性状表现一般,在以后的育种研究中,应主要注重提高该批材料的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遗传改良成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1997~2013年河北省审定转基因抗虫棉区域试验资料为材料,从产量、品质和抗病性3个方面对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遗传改良进展进行分述。结果表明,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平均皮棉产量从1997年的790.5 kg/hm2增加到2013年的1534.0 kg/hm2,产量潜力以每年34.090 kg/hm2的速度极显著增长;棉花产量组分性状对皮棉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是衣分单株铃数单铃重。纤维品质中的断裂比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马克隆值呈增高的趋势,上半部平均长度遗传改良进展缓慢;整齐度指数大幅度提高;伸长率变幅不大。品种对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黄萎病抗性有待提高,对枯黄萎病兼抗型品种缺乏;未来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遗传育种主攻目标是协调产量与品质之间矛盾,找出产量与品质的最佳配置,实现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高温胁迫下不同棉花品种之间光合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高温胁迫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筛选耐高温品种,为耐高温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测试20份陆地棉资源材料在高温胁迫后,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光合水分利用率等5项生理指标,以及单株结铃、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伸长率10个性状,研究其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20份材料在高温胁迫后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纤维品质存在差异但不显著,棉花品种间耐热性的表现不同,单株结铃和单铃重这两个产量性状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呈正相关。【结论】 在高温胁迫环境下,中棉所35号、湘棉11号、鄂棉10号的光合能力相对较强,产量性状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耐高温特性,筛选出材料可以作为耐高温育种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