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津农业科学》2017,(8):47-50
农村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特殊的一个群体,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能否解决好不仅关乎残疾人事业发展,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本文基于乌鲁木齐县农村残疾人医疗救助现状,对200位农村残疾人进行医疗救助满意度调查,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主要通过政府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两条渠道进行,目前两者在理念、设计、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以云南省师宗县残疾人联合会执行的国内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以及国际助残执行的国际援助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项目设计程序、项目主体、管理方式、基层组织、可持续性以及项目效果等方面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性,并通过内外因分析,对完善我国农村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提出建议,旨在推动今后残疾人社区康复项目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以期社区康复项目有效整合资源,推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和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3.
选取湖北省4市810名农村残疾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在个体内在影响因素中,个人就业意愿、身体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影响较大,其中个人就业意愿、身体状况以及受教育程度对残疾人就业状况有正向显著影响。在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中,社会歧视和就业途径对残疾人就业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农村残疾人就业意愿、降低社会歧视、拓展农村残疾人就业途径以及满足其康复需求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初显到以惊人的速度形成"未富先老"的局面,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和比例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养老保障"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新的社会问题。而农村残疾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因农村残疾老人与其他老年群体比较而言存在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差异以及经济地位上的弱势,生存状况更加令人担忧,他们的养老问题成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要想获得更完善更充分的养老保障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及家庭或社区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服务,即从多元化的福利治理中找到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的途径。本文从我国农村残疾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在农村残疾人养老方面的现实问题,并对我国农村残疾人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政策框架和综合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欣 《安徽农业科学》2023,(12):209-215+228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残疾人事业中的难点,即农村残疾人问题应当被公众关注。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对CNKI数据库中2011—2021年农村残疾人研究领域的部分文献进行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农村残疾人研究领域目前处于低落期,发文量和作者数量都处于较低水平,未能形成核心作者群,同时作者或研究机构间的完整且成熟的合作网络也尚未形成。把农村残疾人问题的关键词和突现词按照时间序列进行计量分析,其中“相对贫困”“康复服务”“社会工作”和“可行能力”等关键词是近年农村残疾人领域的研究热词。而学者们在后期的研究中,应当注重多学科合作、加强实证研究及范式转移等。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65-166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是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最基本的工作,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农村残疾人的多层次社会救助需求,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更好的满足农村残疾人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通过调查农村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对改善残疾人就业提出意见与建议.调查发现残疾人就业政策在很多农村没有被广泛关注,仍有很大的一部分残疾人缺乏就业机会.而制约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因素不仅是残疾人自身存在问题,还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完善.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加以改善,以期提高农村残疾人的就业率,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首都社会、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北京市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以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北京市农村残疾人劳动扶持和社会保障的概况与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具体分析了目前北京市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北京市农村残疾人工作应扩大助残资金来源,加大农村助残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残疾人的公共服务网络;尊重农村残疾人的需求意愿,优先满足紧迫性需求;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助残服务.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和扶贫是农村残疾人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保障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为主的救助和以促进残疾人家庭增收为主的扶持两大方面。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京郊农村残疾人救助与扶持基本模式,分析了救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农村的贫困残疾人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因此,对农村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扶贫帮助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难点。该文通过发挥互联网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探讨在此形势下研究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的途径,达到快速、长久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赵康  罗泮  刘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624-5626
分析了农村残疾人社会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残疾人心理特征角度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其社会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残疾人家庭生活质量、防止残疾人口返贫,迫切需要发展农村残疾人照护服务。以部分地区农村残疾人照护实践模式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残疾人照护服务还存在着缺乏有力的监督评估机制、农村托养照护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人员素质较低以及助残类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的困境。分析认为优化农村残疾人照护服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完善残疾人照护服务管理体制、构建以残疾人居家照护为主体的多形式照护服务支持体系以及建立与残疾人护理相衔接的长护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九大对依法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残疾人各项事业,注重残疾人康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残疾儿童福利的完善和持续性保障问题值得重视和关注。基于无锡地区智障(含自闭症儿童)和听障两类残疾儿童部分社会福利的调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等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记者日前从陕西省延安市残联获悉,延安市将对25473名农村一、二级残疾人实施兜底扶贫,让这些特殊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到各类社会扶持和保障政策的优惠。该市决定将农村一级智力以及精神、肢体重度残疾的2792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对象;二级以上农村中度  相似文献   

15.
国外对园艺疗法的应用研究比较成熟,取得的效果也为社会所广泛认可。而国内对园艺疗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园艺疗法与休闲农业的结合,不仅要从功能区划分、景观设计等方面体现其理念,而且由专业的园艺疗法师为客户量身定制康复养生课程,从而使景观设计理念与康复服务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该产品以身心康复为主题,重点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从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等民生问题,其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日本为破解农业部门难找到人手而福祉部门难找到残疾人就业处的两难困境,采取举国体制,大力推进农福融合(农业+残疾人就业),对残疾人和当地农业农村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日本的实践表明:残疾人农业就业是可行的,农业农村领域有可能且应该成为吸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部门;具体模式上,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长远来看,残疾人农业就业模式或将成为社会的一种新形态和农业发展的一种新范式。中国同样面临残疾人就业率低和农村老龄化不断加速等问题,因此可以借鉴农福融合的理念,将农业视为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劳动市场,扶持各地尝试“农业+残疾人就业”模式,为探索新型的残疾人就业路径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工作者在协调农村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能够促使农村基层政府转变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解决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有助于改进农村群众工作方式,缩小城乡社会工作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武汉市3区196名农村残疾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残疾人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参保意识、残疾类别和政府宣传程度等因素对其参加新农保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就业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丰富参保渠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制度在不断调整与完善,而构建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优化农村扶贫机制,帮助农村残疾人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全民脱贫,完成奔小康的基本任务。本文将举例简析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状况及社会保障需求,并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集镇读者卢某来电:我是农村残疾人,没有收来源,经济很困难。请问:农村残疾人能否就业?答:目前农村残疾人数量远比城镇多,就业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关键渠道。《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