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利用2007~2016年的数据,通过协调度模型对我国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城乡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影响,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建议西部地区,结合经济发展情况探索促进城镇发展的有效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基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和要求,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人居环境和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发现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增强城镇化与经济、信息化建设结合等建议,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依托农业现代化开发柴达木盆地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是支撑和促进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提高人口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必然选择。在实地调研柴达木盆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柴达木盆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并计算西部大开发以来柴达木盆地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与协调程度。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呈显著正相关,2000—2005年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于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制约城镇化发展;2006—2012年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明显促进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明显改善。最后,分析并提出柴达木盆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城乡发展融合、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适用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与耦合协调度测算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划分其耦合与协调阶段类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郑州、许昌与洛阳新型城镇水平居于河南省前列,周口、南阳、驻马店与商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名列前茅;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南部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处于中高水平拮抗耦合阶段,多数城市已达到高水平拮抗耦合,北部地区耦合强度远高于南部,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的耦合高值区串联成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隶属于轻度失调,多数城市已达到濒临失调,中部、南部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模型、城乡一体化指数的指标体系,分别测算江苏省1995—2014年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城乡一体化水平,分析二者的变化特征,并运用VAR模型分析二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在研究期内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4个变化阶段,其城乡一体化水平呈现波动增长趋势,阶段性特征显著;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性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和双向作用机制的长期稳定关系,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能解释城乡一体化水平29.57%左右的方差,而城乡一体化的波动主要源于自身,自身波动贡献率均在70%以上。即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波动变化的原因多样。因此,未来江苏省宏观政策应着眼于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的提高和城乡一体化的集约化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啸 《农技服务》2022,(12):100-105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割裂,二者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化解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为更好地厘清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状况,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协调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评价二者协调发展程度,采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其未来变化,并运用回归分析法就各评价指标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指数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应提升,但仍未进入优质协调阶段,各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产业兴旺和经济融合维度的指标水平较低制约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全面推进。需提升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力度,重点推进西部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城乡要素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双向配置;推进西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35  
本文通过设置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2008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提出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东部地区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转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在确保国家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基础上,走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西部地区应走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劳动、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再度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山东省1990—2017年的相关数据,基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理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权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构建VAR模型,揭示了山东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即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不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农业现代化长期内对城镇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短期内对农业现代化有负向作用;山东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因此,应结合山东省实际,加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联系,以期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SPSS软件和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2000—2013年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以后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入了历史性快车道;山东省两化同步发展的协调耦合度越来越高,由2000年的中级协调逐步发展到2005年的良好协调,2013年进入优质协调阶段;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农业现代化,且二者差距呈现持续加大趋势;城乡统筹发展进展缓慢导致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过低是问题的根本原因。依托数据分析结果,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受教育水平4个方面总结提出两化同步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就地就近城镇化和加大政策与资金补贴力度为突破口,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乡村经济发展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2004—2017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在详细梳理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模型、GMM估计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探讨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2004年到2017年新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从0.341上升到0.610,乡村经济发展综合得分从0.343上升到0.516,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北疆地区乡村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优于南疆地区,且南北疆的差距呈拉大趋势。总体来说,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北疆地区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南疆地区。新疆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地集约化利用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基于此,提出系统规划,坚持两大战略协调驱动,积极构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揭示中国西部城镇化格局发展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5年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城镇化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对策。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成渝区变化较大,青藏高原区变化最小;就影响因素而言,经济发展要素趋于主导地位,政策、自然要素处于领先地位,人口素质及空间要素影响相对较少。通过分析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格局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发展城镇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差异问题,应在政府指导下走科学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并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推进城镇化发展,从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合理分析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格局和影响因素能够引导城镇化发展,从而带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破解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和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分析2004—2018年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预测未来发展水平,探讨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04年的0.373 9分上升至2018年的0.676 0分,上涨了80.8%,总体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各有差异,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地区。从预测分析结果看,吉林省整体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2033年达到率先实现阶段,这一时期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从影响因素来看,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情况从不同程度上对吉林省及各地区的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影响,吉林省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发展的难点在于如何提升吉林省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各地区如何依托各自农业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提出吉林省整体应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东部地区要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西部地区深化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进而推进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通途。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采用均方差决策权数法,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构建了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济南市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显著上升态势,而人口城镇化要明显滞后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说明制约济南市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扩大农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推动城市化进程。根据农业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本文构建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水平6个维度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0—2019年间西藏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探讨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由1990年的1.22上升至2019年的17.65;与此同时,西藏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16.36提升至2019年的31.54。西藏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起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升农业贡献和改变城乡推拉力实现的;西藏农业现代化各维度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不一致,该异质性根源于农业贡献对城镇化作用的社会发展阶段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强化农业贡献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本文建议加强西藏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援藏投入,深化农业机械化普及以提升西藏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以提升西藏农业产业化水平,活跃农村商品市场、扩大农牧民增收以提升西藏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质量水平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起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以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评价人口就业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SPSS 17.0的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比分析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结果表明,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南宁的城镇化质量最高,其次是昆明,丽江位居第3位,其他25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普遍偏低;位于城镇化低质量区内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都较低,且大多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滞后。因而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政策时,应注重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助推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及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两大战略协同发展,是顺应我国城镇化发展大势、保持乡村发展活力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此,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研究,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欠发达地区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粮食生产能力、经济作物生产能力5个方面,以16个指标为基础,构建了四川农业发展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综合能力的综合得分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法将21个地区分为四种类型:农业现代化区、农业条件优势区、农业条件一般区、农业条件劣势区。最后根据不同地区的得分情况,结合其地区特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社会经济的重要标尺,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构建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其中,人口城镇化发展呈上升态势,但明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发展比较稳定,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9.
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丰富和完善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加大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和城镇化规划纲要,构建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3年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值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耦合度波动幅度不显著,基本徘徊在0.49左右;而耦合协调度由1995年的0.283 2上升至2013年的0.725 4,上升趋势明显。但从耦合协调类型来看,2013年刚步入中度协调阶段,离高度协调和极度协调阶段差距依然较大;且仅有2010年属于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其余年份均为农业现代化滞后型。研究表明新疆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匹配化程度依然偏低。为进一步促进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出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效内洽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给企业创造良好环境、继续完善城乡流通体系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6):198-199
城镇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城镇化水平,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本研究对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国内外有关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及实践,总结出对于我国城镇化评价研究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