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土地整理通过各项工程措施,使得耕地的利用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如何评价土地整理后的新增耕地质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针对土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特点,以福建省长泰县为例,研究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的参评指标,以及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的计算方法,以期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指标需考虑土地整理工程措施影响较大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水源类型、田块平整度等;同时,需对《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渭北土石山区土地整治工程对于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一典型土地整治项目区在整治前后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土壤中粘粒的含量;对于土壤酸碱度不产生影响,但会在一定程度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使得土壤EC值略有降低;区内土地整治对于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影响,使得有机质和全氮显著降低。在今后的土地整治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土壤结构及其养分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土地整治使得未利用地的利用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从而评价土地整治后的新增耕地质量。[方法]选取有效土层厚度等6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特尔斐法确定权重。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地区190.500 5 hm2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新增耕地省级自然等为6等、省级利用等为7等、省级经济等为6等;新增耕地国家级自然等为12等、利用等为12级、国家级经济等为11级。[结论]经过对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是陕北风沙草滩区提高耕地质量和实现新增耕地的主要措施,结合定边县贺圈镇五兴庄和马团庄村土地开发项目工程措施,采用耕地质量分析体系,将项目区划分为5个评定单元,针对土地整治后进行质量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区自然质量等为6等、省级利用等指数为6等、省级经济等指数为4等,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国家经济等为12等,量化该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状况,对后期陕西省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提供参考,对后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土地资源动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取太行山山麓平原区的顺平县高于铺镇、腰山镇土地整治项目区为案例,应用数学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抽样调查法,在分析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的基础上,对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及村庄整治工程进行规划设计,以期对太行山山麓平原区的土地整治工程设计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耕地模式,对于耕地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整治,希望探索出能够提升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的方法和思路。并采用实地实例研究的方式,探索经过土地整治后,项目区耕地质量是否有提升,以期望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样分析,采用菲尔德法和加权求和评价法对黄土丘陵区荒草地土地整治后新增耕地肥力指标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新增耕地的肥力水平、最大限制因素,以及新增耕地的综合肥力指数,并提出合理的施肥策略。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区荒草地整治后新增耕地土壤肥力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5.95g/kg,全氮平均含量0.52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8.80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83mg/kg。(2)研究区新增耕地土壤肥力指数分布在61.5~73.0分之间,平均得分66.3分,其中得分在65~71之间的项目区占大多数,约占到总数的60%。(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黄土丘陵区荒草地整治后新增耕地肥力指标的最大控制因素,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提高新增耕地肥力综合指数的最直接的方式,有机肥与尿素配施,将是提高新增耕地土壤肥力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解决我国未利用后备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土地种植集中连片程度的不断降低,现有的开发模式已难以满足建设用地指标的巨大需求等困境,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指示将残次林地作为后备资源来获取新增耕地指标,进而有效缓解耕地面积保证难度大的问题,为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在陕北风沙草滩区靖边县马连坑村开展残次林地后备资源开发,本文通过工程的立项背景、项目区概况、限制性因素分析和实施工程实例介绍风沙草滩区靖边县马连坑村残次林地土地整治技术措施,为风沙草滩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项目的实施将创造新增耕地73.1597hm2,通过综合整治,将耕地等别提升1-2个等别,同时,创造了548.70 t/hm2的粮食产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化州市5个基本农田和4个土地开发新增耕地样点的土壤容重、pH值、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确各样点土壤理化特征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样点间土壤各理化性状差异明显.多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H值较低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是当前新增耕地与基本农田理化性状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园地制宜的实施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提高新增耕地土壤质量、增强土地生产力潜力,最终提高土地的质量等级,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3.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充分彰显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法]选取元氏县苏阳乡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分等角度,重新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以更新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指标与耕地质量等别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从整治前的国家自然等12等、利用等13等提升至整治后的国家自然等8等、利用等12等。土地整治项目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对研究区耕地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土地整治项目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良效果,本文以宝鸡市千阳县张家塬镇柳家塬村荒草地整治项目为例,对工程实施后耕作层土壤(0~30 cm)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估算了新增耕地粮食产能。结果表明: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对耕作层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能显著提高新增耕地粮食产能。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实施,土壤pH值得到显著降低,土壤耕作层范围内土壤较工程实施前降低了1.34%,土壤电导率降低33.33%。0~3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粘粒含量较整治前提高了14.46%,砂粒含量较整治前降低了13.74%。工程实施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全氮含量较工程实施前,通过工程实施创造粮食产能39.89t,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保证了我国耕地总量的占补平衡,已成为实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但整治过程中的强度扰动会对土壤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为评价土地整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浙江省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项目区为对象,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采样并分析了土地整理年限分别为1、4、7年的土壤样品,并以未整理区为对照。结果表明,浙江低山丘陵区疏林地通过工程措施改造为耕地当年,其土壤速效养分、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氮含量、4种土壤酶活性及五大菌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均显著下降,而p H值提高显著(P0.05);随着整理年限的延长,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和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而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及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上升不明显(P0.05)。灰色关联度法评价的土壤质量优劣排序为:未整理区整理后7年整理后4年整理后1年。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工程措施。合理评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是现阶段的一项迫切任务,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以农用地分等为基础,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各工程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选取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的农用地易变因素进行重新打分,在土地利用水平上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建相应的分等计算体系,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实证研究耕地质量评定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整治后研究区的综合自然质量等别由10.8等提升至10.4等,综合利用等别从10.6等提升至9.6等,综合经济等别从11.0等提升至10.5等。说明土地整治项目对提升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利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可真实准确反映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刘睿  宗积章  邓家彬  张杰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15-119,134
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治规划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质量检测提供方法借鉴,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和区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方法基础.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威宁石头海子片区生态恢复土地整治项目开展综合效益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威宁石头海子片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增加了项目区耕地数量,提高了质量,同时带动了项目区贫困群众增收.威宁石头海子片区生态恢复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效果良好,项目实施后土地生态环境呈现向好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竣工验收等阶段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拟探索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方法与思路。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方法,分别对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和级别进行评价,并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内耕地质量等别和级别均有所提升,其中国家自然等别平均提升0.69等,最低提升0.04等,最高提升1.76等;国家利用等别平均提升0.50等,最低提升0.03等,最高提升1.36等;耕地质量级别平均提升1.10级,最低提升0.11级,最高提升3.18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地反映项目区内耕地质量及其变化情况,研究可为土地整治项目区内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选择渭北陇东黄土旱塬区典型土地整治项目,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运用多因素法确定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增耕地国家级自然等为11级,国家级利用等为11级,国家级经济等为9级,通过土壤有机重构,增加灌溉设施等工程措施,补充耕地质量等别高于周边耕地,实现了耕地质量和数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