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203-205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工原有的"候鸟式"务工均衡模式将被打破,农民工个人就业保障更加依赖于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农民工代际分化也将以裂变方式出现。为了引导农民工顺利渡过这个艰难的适应期,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积极的人才战略和人事政策刺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进度,缩短农民工务工模式新均衡形成的周期;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减缓代际断层的负面影响,努力实现地方经济产业升级与农民工就业转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大意义(一)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面对的现实问题。影响阜阳市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既有就业机会减少、生活适应困难的打工地推力因素,也有家庭和同乡组织的影响,流出地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就业创业政策等拉力因素。建议阜阳市政府从弱化推力因素(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务工农民的收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强化拉力因素(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返乡政策扶持力度,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返乡就业环境)两方面提高农民工返乡意愿。  相似文献   

4.
秦秀清  胡庆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27-12430,12446
通过2010年6月23~27日在赣州市于都县工业园就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就业的相关问题对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调查研究,了解了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就业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择业就业发展情况及职业理想。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用人不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和技术水平滞后于企业需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新生代农民工欠缺职业规划,学习培训需求难以有效实现;受户籍制度制约,新生代农民工难以真正的融入务工所在地。提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和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完善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各项劳动经济权益;加强职业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竞争力;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权利保障,提高他们的话语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部分农民工陆续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乡就业或创业,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巨大,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深远。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本文在引用2010年7月深圳市大规模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和个案访谈资料,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地就业,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了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农民工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社会现象,不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试图从解析农业大市周口市农民工就业现状入手,探求破解制约农业地区农民工就业"瓶颈"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社会关注农民工、帮助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今天.图书馆应为农民工提供知识援助服务。在简述我国农民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三个1亿人"提倡的就近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否可行取决于农民工是否具备就近城镇化意愿。本文基于务工距离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以欠发达地区贵州省贵阳市1 026份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使用Oprobit模型和PSM模型,分析了务工距离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务工距离显著影响个体的留城意愿,当务工距离越远时,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相应越低,这一结论在克服选择性偏差后依然成立。务工距离也对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务工距离越远农民工越不大可能实现家庭式迁移和城市稳定定居。研究阐明了支持就近城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尊重农民工主观留城意愿、重点关注原户籍地与打工城市较近的农民工和吸引劳动力就近务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江艳  叶滢 《农业考古》2006,(6):359-362
在江西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农民进城务工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改善了自己的经济状况.但是,在农民进城务工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较低、缺乏一技之长、返乡率高、农民工自身合法权益屡遭侵害等.而在现代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是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实现其在城镇稳定就业的主要途径.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法着重分析江西农民工受教育现状的情况,探讨农民工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农民工的教育问题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选择进城务工,随着时间推移,城市中所能提供的岗位无法满足大量农民工的需求,在2020年之后经济下行、家庭因素、产业结构升级、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影响下,出现了农民工回乡就业的又一次热潮。在回流过程中面临就业困难和就业质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0年公布的数据和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描述性和SPSS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探究影响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因素。以河南省为例为解决农民工回流过程中遇见的各种困难,并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转移劳动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并改变劳动力转移模式。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劳动力素质偏低,收入偏低,就业领域狭小,高成本城镇化的抑制等困难。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转移劳动力收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辟大容量的劳动力就业载体;调整产业结构,将企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就业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简要介绍新型城镇化,分析其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农民工就业风险,进而提出新型城镇化中规避农民工就业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石铁 《吉林农业》2010,(12):30-3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不断增加,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促进解决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四平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重点解决构建和谐劳动合同工作,引导农民工重视与用人单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其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双重风险.因此,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双失"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民生,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对永宁县城镇化进程中纳家户失地农民的就业近况进行剖析,对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双失风险"问题、实现就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转移就业与市民化问题已成为必须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它所带来的危害已严重阻滞和延缓了我国的现代化步伐。只有通过优化协调城镇化机制和城镇发展格局;逐步调整"取""予"结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促进农民工的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着力解决农民工进城户籍和承包土地权益保障等方面问题和瓶颈,才能使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转移就业与市民化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户籍制度、就业风险、就业环境都是影响新疆维吾尔族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城镇务工维吾尔族青壮年的调查,获得了605份有效问卷,运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发现,外出务工的维吾尔族青壮年劳动力对自身的身体素质比较有信心,对外出务工就业环境比较满意,但缺乏就业风险控制和劳动保护意识,务工技能相对缺乏,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降低维吾尔族农民工就业风险,提升务工环境,提高维吾尔族农民工的技能素质,是稳步推进维吾尔族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一是武装农民。按照“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的工作思路,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农民科技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二是转移农民。一方面,通过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三是解放农民。主要是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劳动力集中就业城市设立劳务服务办事处,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解决农民工维权问题。村级组织帮助外出务工的家庭及时完成春播、夏锄、秋收等农业生产任务。四是富裕农民。通过采取武装农民、转移农民、解放农民等措施,实现富裕农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跨度内,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呈现单向流动态势,跳出农门到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去务工、经商,解决温饱、寻求发展、自我实现。人口红利改变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8):132-134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城镇化过程中与市民的跨群体交际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将焦虑/不确定性理论引入新生代农民工半城镇化选择的领域,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就解决半城镇化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