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演变过程,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模型、变异系数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围绕时序和空间2个纬度,探讨河南省18个地市2006—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均呈增长趋势,对发展水平而言,生态环境城镇化,而增长速率则是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总体为增长态势,仅有郑州市达到高度协调,其他地市以中度协调和濒临失调发展状态为主;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基本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西北地区又呈现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态势;河南省城镇化、生态环境及二者的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2.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算安徽省农民收入与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2000年和2010年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低收入集聚区自安徽西部向西北部转移,高收入集聚区随皖江城市带"两点一轴线"蔓延;城镇化发展在局域呈现以淮北为"极点"和巢湖为"洼地"的格局;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显示农民收入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避免经典回归忽视空间因素导致对影响程度的高估,城镇化发展有助于农民增收,2010年较2000年作用程度增长188.67%,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农民收入提升,特别是缺少非农就业机会,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3.
该文介绍了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分析了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的关系,总结了美、法、日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认为今后我国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研究考虑重点应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下带给乡村居民的"虚假城市化"和"再贫困";政府引导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产生的新问题;丘陵山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精明增长是20世纪9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规划界最流行的时髦概念,总的来说,精明增长是一种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紧凑式城市规划发展模式.目前为止,"精明增长"理论都是被应用在城市规划方面,很少被土地规划方面所应用.然而,"精明增长"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笔者是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背景下结合栾川县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实际,阐述了"精明增长"理论对栾川县城镇空间扩展的启示,以及在栾川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发展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巨大驱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系统阐述,深入分析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推动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战略经济带,探究其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的协调关系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2011—2020年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和数字经济的面板数据,建立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数字经济水平普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我国应探索差异化地区数字经济推广的方案和策略,发挥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7.
1背景 1.1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十八大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将城镇化确定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核心是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美国乡村“精明增长”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美国乡村"精明增长"的背景与目标,总结了在实践"精明增长"理念过程中的典型策略与经验,最后从提高整治综合性、重视乡村景观保护、培育农村经济、强化公众参与及发展"精明"整治等5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算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和经济增长综合评价值,以此作为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河南省1995-2013年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内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现代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相互正向冲击效应。结合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变迁与新型城镇化表现高度契合性。采用熵值法和Moore值法分别测算全国30个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程度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全面FGLS估计模型对"产业结构变迁对新型城镇化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呈现区域差异性;(2)产业结构变迁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作用显著。加快产业结构变迁能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我国城镇化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国土空间利用无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走出困境,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多规融合"等举措加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和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质量。国土空间作为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和建设对象,国土空间的分类不仅是国土空间利用目标与意图的缩影,还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自我国提出"多规融合"以来,对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新型城镇化要以服务在此居住和生活的人为中心,以产业吸引人才居住。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创"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对于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建立必然给乡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也给中国农村如何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提供了极具创新价值的新的思路。因此,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我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生态城镇化及城乡统筹等层面构建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结合熵值赋权法测度指标权重,利用协调发展度与空间自相关,探讨2003—2012年10年间京津冀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及各类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土地城镇化在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处于主导地位,城乡统筹、人口、生态城镇化作用不强,人口、经济、生态、城乡统筹处于不同程度增长趋势,生态城镇化增长凸显,土地、社会城镇化处于小幅下降;京津冀整体新型城镇化及协调发展程度处于增长趋势,天津增幅最大,石家庄、邯郸、沧州次之,北京、衡水、唐山略显滞后性;京津冀新型城镇化空间上呈现由弱分化到随机分布,再到缓慢集聚的变化过程,而协调发展程度呈现由强分化到弱分化,再到随机分布的变化过程;以石家庄为分界线的京津冀北部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于京津冀南部,新型城镇化高值区格局由"北京单核"转向"北京-天津双核";协调发展度高值区位于以北京-天津双核心区域,以承德和张家口为核心、衡水-邢台-邯郸-安阳相串联区域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14.
依托农村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村"、"农民"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解析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并结合目前遇到的困境,试图找出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教育同样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剖析城镇化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当前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原因,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必须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让他们能够"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新十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改革成分重于经济增长成分,是穿旧鞋走新路,而非穿新鞋走老路。更重视发展的质量而非增长的数量。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居民身份同一化,农民如何享有市民身份和待遇。双鸭山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而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是其基础性要素,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是影响新型城镇化科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内涵,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两者发展失调的原因,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及表现形式,其产业培育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起到了动力支撑作用。本文基于"亚核心"理论,对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与"亚核心"理论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为县域经济"亚核心"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县域经济"亚核心"的形成为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提供空间平台,二者关系紧密。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的形成机制以及实现路径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为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就是新农村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文章详细阐述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发展内涵,对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关系进行讨论,发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具有一致性,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的建成,并针对我国新时期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提出相关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目标,以"城镇化质量"为主线,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表征体系,运用先分类后排序的集结模型进行天津市县域城镇化质量测评,分析其时空格局分异及演化。结果表明,天津市县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空间异质性,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圈层状递减状态,归为高水平稳定、波动式下降和低水平停滞3类;城镇化质量是由经济高效、民生幸福、城乡统筹、环境友好共同决定的,任何一项"短板"都会影响甚至拉低各类型区的城镇化质量水平。天津市城镇化质量时空格局及演化的驱动因素着重于经济推动力、城乡发展及生态环境等,但不同类型区城镇化驱动因素表现有所不同,应在把握整体城镇化发展的时空特征基础上因势利导。要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走差异化、包容性的城镇化道路,以期为其他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理性、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