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中"云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的改变,一些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其中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快捷、方便、灵活的新型金融模式,已经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中一个发展较快的金融模式。然而在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中的风险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因此对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基本理论出发,对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形成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动因,提出了几点P2P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的建议,目的在于规避P2P网络的借贷风险,保证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顺利运营。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逐渐融合,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成为金融领域新的搅局者。网络借贷平台通过短平快的借贷方式,目标市场直指被传统商业银行忽略的小微金融,通过准确市场定位,有效满足了小微企业及个人的融资需求,因而呈现爆发式增长。现阶段,我国P2P网络借贷面临政策法律风险、监管风险、洗钱风险、操作风险、网络风险、信用风险。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介绍了借贷风险的相关理论以及网络借贷的研宄进展。在分析网络借贷风险形成因素之前,先介绍了我国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以及行业规范现状。后文基于上述分析,通过参考借鉴国外网络借贷风险评估的经验,提出了我国P2P平台风险评估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行业应运而生,利用其独特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借贷模式。但P2P网络借贷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蕴藏着诸多风险。本文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对象,针对P2P网络借贷存在借款者信用问题、缺乏有力的贷款催收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网贷平台倒闭风险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征信体系、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平台信息系统安全、建立第三方托管制度以及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等结论,为我国的P2P网络信贷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开放,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P2P平台应用而生,P2P平台在我国的生根发展逐步具有了中国特色。当前P2P平台存在着那些问题,怎么降低借贷风险,保障贷款人的利益,将是我国P2P行业今后时候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农村网络借贷现状分析后,针对电商平台的链式网络借贷模式、农业产业链的链式网络借贷模式和互联网融资平台的网络借贷模式进行了案例研究。基于这三种模式发展中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P2P(peer-to-peer)网络借贷是一种借助网络平台,由个人与个人间互为借贷双方的小额借贷交易。它作为互联网与民间借贷相结合的新兴金融模式,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采用排序选择模型,基于excelVBA数据挖掘技术截取多个P2P网站数据,对平台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特征、信用变量、历史表现、借款信息分别对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存在正向影响,由此发现网站提供的信息对投资者避免信用风险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针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主要风险对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平台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债务程度、流动性、期限性是平台风险的显著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P2P网络借贷行业"1+3"监管制度体系的出台,P2P网络借贷行业将进入监察后时代发展阶段。本文从P2P网络借贷机构数量、成交量、出借人、借款人、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和问题平台六个视角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并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地区农户的实地调研,了解当前农户对P2P平台的认知情况和参与意愿,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有无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总支出、贷款利率、获贷速度、对P2P的了解程度等对农户参与P2P平台借贷的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能否提供抵押担保对农户参与P2P平台借贷的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提出加强对网络借贷的宣传推介、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网络借贷的监管、加大对涉农P2P平台的政策支持及优化涉农P2P平台的经营方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投融资渠道,随着网贷平台数量的迅速增加,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日渐凸显。本文对P2P网络借贷的现状和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对网络借贷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其监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贷款资金链断裂引发信用风险、挪用第三方账户资金造成操作风险、资金诈骗导致声誉风险,以及可能弱化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等风险问题,提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监管、建立网络借贷信用评价体系、建立P2P借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建立P2P网络借贷资金监管体系和探索区域发展模式等P2P网络借贷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今中国消费模式逐步多样化、灵活化,P2P网络贷款进入大众视野,因其借贷门槛低、程序简便而被推崇。可看似方便、划算的网络借贷,其背后却蕴藏着极大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力量是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国家出台了系列惠农政策,目的是促进新型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然而,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整个金融市场的最末端,且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成熟稳固等原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的困境仍然较为严重。互联网融资的新模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存在着较高一致性,借助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P2P)、大数据小额贷款融资、供应链融资等互联网新模式真正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规模,从而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村金融供给系统已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融资需求,而农业产业链融资能很好地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浙江省农业产业链融资的两种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两种模式在浙江省的应用案例说明,通过借助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平台进行农业产业链融资,克服了单一农户贷款抵押物不足的难题,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开展农业产业链融资是增进农业融资、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129-131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传统的金融体系的漏洞与弊端也逐渐浮现,现有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如今农村各产业发展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以江西省高安县为例,通过结合对当地农民及农村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抑制当地金融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设计以县为单位,从"根据融资者信用状况评级并设立融资利率、公开融资者信息、划分借贷领域"三方面,建立社区人自己的借贷平台,助力农村个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大数据运用的互联网金融,改变传统征信模式和融资渠道,是解决海洋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P2P+众筹"大众海洋创新融资模式,以大数据为基础,为涉海企业打造一个权威的集商业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商务融资平台,同时为我国充裕的民间资本构建一个涉海产业的规范投资渠道,促进大众海洋金融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间借贷因其解决商业银行的信贷空白而得到发展,然而出现的互联网民间借贷模式却突破了民间借贷的限制,从而导致同现行法律法规针对普通民间借贷的矛盾,通过分析信贷发展的来源和历史,可以得出,解决网络信贷风险和规范网络借贷法律法规,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合适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近期我国影子银行主要是民间借贷类的网贷P2P(Peer-to-Peer lending),或称个人对个人信贷与一些小贷、担保等公司的风险高发现象,其特征是突发性强,传染性快,发生后投资者想挽回损失已晚,导致社会群体事件不断发生.风险表现为:P2P融资中介平台变异为银行,信用风险突出;平台担保机构自身难保,道德风险频发;平台"资金池"无水,产生流动性风险;假银行现身,出现机构风险.该文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适合民间借贷类影子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小微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合理配置市场资源、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小微企业的自身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融资难最为突出,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该研究基于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和P2B融资平台的独特优势分析,提出安徽省小微企业应采取加强自身业务透明化、择优选择网贷平台、坚持守信经营等措施,充分利用P2B网络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引入介绍了P2P技术,提出了基于P2P的电子商务模式,探讨了这种模式的网络结构,工作过程及关键技术,并与传统服务器模式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