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两类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按生态恢复所经历的时间,把群落年龄归为A1、A2、A3和A4四个阶段。通过对两种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α多样性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1)自然演替状态下,乔木层多样性变化不大,A1~A3阶段的灌木层多样性大于A4阶段。A1和A4阶段,草本层的多样性明显比A2~A3阶段大;A1~A3阶段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到A3阶段人工林群落还没有达到稳定状态;(2)A1阶段天然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于人工林,随着演替的进行两者逐渐趋于一致;A1阶段天然次生林草本层多样性远大于人工林,从A2阶段开始人工林草本层多样性反而超过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2.
采用样方法对西双版纳加勒比松人工林开展了群落学调查。结果表明:(1)加勒比松人工林有维管束植物43种,分属22科41属;(2)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的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2.71、1.52和2.69;(3)其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Ⅰ层、乔木层Ⅱ层、灌木层和草本层4层;(4)加勒比松人工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乔灌层的多样性指数低于天然次生林,而群落垂直结构较天然次生林复杂。  相似文献   

3.
利以文昌市沿海次生林为研究调查对象,选择4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昌区域内沿海村边自然次生林建立面积各为1hm2样地,调查结果:文昌市沿海次生林群落植被外观终年常绿,植物隶属于45科65属68种,乔木层属于19科24属26种;灌木层属于13科21属21种;草本层属于13科20属21种,覆盖度75%~85%。群落层次结构复杂,乔木树生长较紧密,树冠互相重叠而比较连续;距离海边最远的锦山镇样地的植物群落植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且4个沿海次生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多样性要高于草本层和乔木层。通过对文昌市沿海次生林群落植被调查研究,可以了解次生林现有群落植被结构、分布格局、自然演替特征和方向,为提高沿海次生林生态恢复经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霍妍  郑云龙 《防护林科技》2013,(1):15-17,20
以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对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人工林植物群落按生长型可以划为明显的乔木层和草本层2层群落结构类型;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排序为:蒙古栎+蒙椴植物群落(Ⅱ)>山杏+黄榆植物群落(Ⅰ)>蒙古栎植物群落(Ⅲ)>油松+山杏混交植物群落(Ⅴ)>油松纯林植物群落(Ⅳ)>油松+沙棘混交植物群落(Ⅵ)>油松疏林植物群落(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大于人工林植物群落。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区,长期以来受人为干扰较小,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发达的草本层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盆周山地西缘5种典型林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差异。【方法】选择立地条件和林龄相近的5种典型林分,进行灌木和草本物种多样性调查,计算其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林分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来衡量林分之间的物种相似性。【结果】1)人工林(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的草本优势种均为蕨类,如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尖头蹄盖蕨Athyrium vidalii;人工林的优势灌木主要为耐荫的常绿种类,如西南红山茶Camellia pitardii、川黔尖叶柃Eurya acuminoides;天然次生林优势灌木为喜阳的先锋种类,如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川莓R. setchuenensis。2)天然次生林的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余4种林分,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4.37、4.63,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20、1.29,Simpson指数分别为0.63、0.67。3)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4种林分之间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 0.05),4种林分的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亦无显著差异。4)3种人工林之间(杉木林和柳杉林、杉木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柳杉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的相似系数分别为19.35%、23.60%和21.95%,大于其他林分之间的群落物种相似系数。【结论】1)在四川盆周山地西缘5种典型林分中,天然次生林林下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2)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6.
浙西北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群落植物生长型构成以及各层次植物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群落各层次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各层次优势种比较明显,乔木树种以青冈为主,灌木树种以柃木和檐木占优势,草本植物则以箬竹为主;(2)该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比较丰富,乔木树种种数最多,草本植物稀少;就各层次而言,草本层物种数最多,乔木层和灌木层比较接近,各层次的均匀度指数的趋势是灌木层最高,草本层最低,乔木层居中;以多种指标计算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均显示,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最高,草本层最低,尽管草本层具有最高的丰富度;(3)封育时间长、人为干扰轻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标以及数量指标,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峡谷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花江喀斯特峡谷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裸地阶段是植被恢复的起始阶段,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为最低.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并在森林群落阶段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草本植物在草本群落阶段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达到最高,随即开始下降.灌木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在灌木阶段达到最大并在森林阶段保持稳定.乔木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加.退化喀斯特不同恢复阶段的植被群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种,通常为2~3种.  相似文献   

8.
秦岭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秦岭山地火地塘林区典型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利用X2检验和Jaccard指数表征乔木层15个优势种群、灌木层19个优势种群、草本层15个优势种群间的种对关联程度及显著性.[结果]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分别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不显著负关联和显著正关联;x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正关联种对数占绝对优势,分别达81.9%,77.2%和85.7%,负关联种对数次之,分别为15.2%,13.5%和4.8%,无关联种对数较少,极显著和显著正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1,2和5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3,2和1对;Jaccard指数结果与x2检验结果高度一致,该群落3个层次Jaccard指数较高的种对基本都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青榨槭和千金榆、青榨槭和刺叶栎、刺叶栎和少脉椴、山蚂蝗和刚毛忍冬、野草莓和牛尾蒿种对JI值>0.6,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其余种对JI值较小.[结论]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该群落总体结构为针阔混交林,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趋于形成一个整体较为稳定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种间联结较松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基本趋于稳定,灌木层优势种群则处于动态演替的不稳定阶段,草本层优势种群结构较为稳定.综上所述,种间联结性分析可以作为探讨森林群落稳定性与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应将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作为生态树种加以保护,以缩短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演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广东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方调查,对广东银瓶山森林公园的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群落的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1600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58科85属107种;(2)群落以浙江润楠为建群种,优势地位明显;年龄结构显示其种群可能处于受干扰后的恢复阶段;(3)群落植物以小高位芽植物为主,叶以单叶、纸质、全缘叶、中小型叶为主;按Raunkiaer标准,群落内的种群频度为1%~20%的种类占优势;(4)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藤本层,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发现,Margalef指数的大小顺序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藤本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的大小顺序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藤本层>草本层,Pielou指数的大小顺序为:藤本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柞蚕场蒙古栎在平茬后经不同时间(9年、12年、57年)封育保护而形成的蒙古栎次生林及对照柞蚕场蒙古栎林(3年生)为研究对象,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不同恢复阶段的种群结构与群落多样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封育林龄的增长,乔木层蒙古栎种群所占的重要值比例在降低,蒙古栎林在恢复演替进程中不断向阔叶混交林的方向发展;灌木物种间的重要值差距在减小;草本层植物种类在不断减少;蒙古栎林优势种群径阶分布宽度增加,径阶分布趋向于正态分布。在封育不同恢复阶段,羊胡苔草重要值均表现为最大,是草本群落最主要的物种。不同恢复阶段林分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随封育林龄的增长而增大,草本层多样性表现为随封育林龄的增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不同经营模式对天然次生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等对丹清河林场传统经营、近自然经营和未经营等三种经营模式下的针、阔天然次生林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同一林分,不同经营模式,林下物种组成不同,植物优势物种有很大变化;(2)灌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近自然经营模式高于其它两种经营模式,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天然针叶林未经营模式最大,而在天然阔叶林随干扰程度提高而降低;(3)天然针叶林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随着干扰水平提高而增大,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以近自然经营最高;(4)天然阔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随着干扰水平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群落的调查,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趋势,为红锥天然林群落保护及其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锥天然林共有物种60种,隶属于34科53属,单种属占88.7%;红锥在群落中占有主要优势,马尾松和乌榄为乔木层散生种;群落内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垂直结构由林冠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群落处于以中生性树种为主的偏中生常绿阔叶林阶段,样地所有木本植物总径级在5~25 cm出现断层,但1~5 cm径级幼苗数量多,群落演替趋势表现为稳定增长型。  相似文献   

13.
以地处滇东的富源喀斯特地区典型人工林即华山松纯林的幼树阶段、始材林阶段和成熟林阶段及华山松-麻栎人工针阔混交林的始材林阶段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其调查样地,依调查数据研究了该地区华山松人工纯林各生长阶段及华山松-麻栎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其中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分析了华山松人工纯林各生长阶段及华山松-麻栎人工混交林始材林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华山松人工纯林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各生活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都在始材林阶段达到最大,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最小值出现在幼树阶段,灌木层和群落总体的植物多样性最小值出现在成熟林阶段.华山松-麻栎人工混交林始材林阶段草本层和灌木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都低于华山松人工纯林的始材林阶段;而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则比华山松人工纯林始材林阶段高.华山松人工纯林幼树阶段灌木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大于草本层,进入始材林阶段后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并大于乔木层.华山松-麻栎人工混交林始材林阶段草本层和灌木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化不大,而以乔木层为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为广西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桂东南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主产区幼龄林(1 a)、中龄林(2 a)、近熟林(3 a)、成熟林(5 a)、过熟林(6~8 a)5个不同龄级15个样点45块1 000 m~2样地为调查对象,比较分析不同龄级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龄级桉树人工林共有63科142种植物,其中灌木层35科88种,草本层28科54种;分布最广的植物为禾本科植物,共计10种。幼龄林下灌木丰富度指数最高,中龄林丰富度指数最低;近熟林和成熟林共有种数最高,达35种,相似性系数为0.365。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变化,有机质与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全磷与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仅有机质与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轻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群落中植被进行了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恢复年份后兴安落叶松林群落各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份后群落各层α多样性指数总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趋势。群落物种总数随着恢复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主要出现在草灌层内,而在乔木层内并不明显。群落草本层物种数除1996L以外,其它3个恢复年份均小于对照样地,而群落灌木层物种数除1996L与对照样地相当,其它3个恢复年份均大于对照样地。总体来看,轻度火干扰有利于植被的更新与演替。  相似文献   

16.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不同林龄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为深入了解不同林龄杉木林下群落多样性、群落演替以及对其生态效益提供理论技术支撑,采用典型抽样法,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林龄(3、7、13、17 a)杉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共40科53属60种,3 a林物种总数最多,17 a林最少,两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随林龄增加产生明显波动。杉木人工林下灌木层中粗叶榕Ficus hirta、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在各林龄中均有分布且占较大优势,鸭脚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在17 a林下占绝对优势;林下草本层中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和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在各林龄均有分布,3 a林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为主,17 a林以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占绝对优势。灌木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3 a和7 a林均大于草本。灌木与草本的Piolou指数和Alatalo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杉木林林龄增加,林下物种群落的共同物种和群落相似系数逐渐下降,17 a林下群落与其他林龄群落相似度低已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藤本植物过度干扰对低海拔次生林群落特征的影响,为是否需要对五指山地区的藤本植物进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五指山市低海拔次生林几乎被藤本植物覆盖的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分别对未伐藤、伐藤2 a、伐藤4 a、对照4种处理的样地进行植被调查,研究其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特征。【结果】1)研究区域次生林群落乔、灌、草层共出现264种植物,隶属于119科205属,4种次生林群落的攀援藤本和匍匐藤本中,金钟藤、葛、榄形风车子重要值均较大,仅对照中榄形风车子重要值较小,伐藤后重要值最大的藤本植物由金钟藤变为葛。2)伐藤后乔木层冠幅、胸径增长显著;灌木层的盖度、冠幅、多度出现显著增长;草本层的多度,匍匐藤本的径粗、多度,攀援藤本的地径、多度则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随着伐藤后恢复时间的增长,阳性树种的重要值之和逐渐降低。4)伐藤后4种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匍匐藤本、攀援藤本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出现显著增长。5)相关性分析表明,攀援藤本的径粗和攀爬高度与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攀援藤本的多度则对乔灌木的物种ShannonWienner指数、Pielou指数表现为抑制作用。【结论】藤本植物是五指山地区低海拔次生林群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控制其多度有助于提高次生林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利于推动该地区次生林群落向顶级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为川西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以下简称原始林)及其在1950—1969年和1970—1989年采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的林下(不包括主林层,因其树种组成相对单一)乔灌草群落生态学调查资料,基于APGⅢ谱系框架,构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乔灌草系统发育树,选用广泛使用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量化和评估不同演替阶段林型的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结果】原始林亚林层物种组成谱系离散(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疏,而原始林其他层次(草本层、灌木层与小乔木层)物种组成倾向于谱系聚集(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近; 2个不同采伐年代形成的次生林的草本层和亚林层的谱系结构呈现出林型间相似但层次间相反的模式(草本层:谱系离散;亚林层:谱系聚集),灌木层和小乔木层则表现为层间相似但林型间相反的模式(1950—1969年:谱系聚集; 1970—1989年代:谱系离散);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NRI与NTI均极显著正相关(0.698≤R2≤0.769,P 0.001);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NRI与NTI)与物种多样性(香侬多样性指数H')的关联分析绝大部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林下乔灌草谱系结构与H'的局部多项式回归分析发现,原始林和1970—1989年采伐后次生林中的H'与NRI、H'与NTI的相关变化趋势表现出相似的波峰-波谷变化模式。【结论】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及其采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在层次间和林型间存在差异性。环境过滤是驱动原始林中草本层、灌木层和小乔木层物种谱系组成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竞争互斥则塑造亚林层中的物种谱系组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大致与原始林相反,表现为环境过滤主导亚林层的谱系结构,竞争互斥主导草本层的谱系结构。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9.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树种占优势转移,并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典型群落样地调查法,对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物种共计17种,隶属10科16属;(2)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的优势种为扁刺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和中华木荷(Schima sinensis),主要伴生树种为硬壳柯、细梗吴茱萸五加、野桐、小叶青冈等阔叶树种;(3)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在1.25~2.68之间,生态优势度在0.17~0.45之间,均匀度指数在0.26~0.47之间;(4)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在演替进化中,正由双优群落朝着多优群落的格局演替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