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并分析包括自芝麻和杂色芝麻等8个典型的栽培品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x=26;染色体组型形式为:2n=2x=16m(1SAT)+10sm。但白芝麻染色体 Giemsa C-带带型为:2n=26=CITOW 型=8C+10CI_++4CT_++20+2W;而杂色芝麻为:2n=26=CITOW 型=8C+8CI_++6CT_++2O+2W。在此基础上提出芝麻细胞遗传学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渥丹百合(Lilium concolor Salisb)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渥丹百合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特征带,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其带型公式为:2n=24=2C+4CI+2I+2CI~++2CI_++6I_++4I~++2I~+T~+.染色体D、F、L的着丝点区域显示强带,染色体Ⅰ的长短臂上显示4条强弱不同的中间带.通过Giemsa C-带方法可以将渥丹百合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C-带技术对葡萄牙野燕麦根尖细胞进行了带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牙野燕麦具有21对染色体,其上共有90条带,包括26条端带(T)、50条中间带(I)、1条随体带(S)、13条着丝点带(C);葡萄牙野燕麦染色体的带型公式为:2n=42=12ITC+2CIT++4ICT++2I+TC+2I+CT+2I+T+C+2IT+S+2IT+4IT++2I T++2I+T++2IC+4I+。葡萄牙野燕麦的C组染色体的带纹最为丰富,而A组、D组染色体的带纹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以奥地利黑麦(S eca le cerea le L.)为试验材料,通过G iem sa C-分带对其进行了细胞学鉴定、染色体核型与C-带分析。结果表明,奥地利黑麦体细胞染色体为14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形成7个二价体,其核型公式为2n=2x=14=10m+2sm+2m(SAT)。通过C-分带将奥地利黑麦1R~7R的7条染色体区分开来,其C-带带型公式为2n=14=2C+I+T+2C+T+4I+T+2C+I+T++2T+2ST。奥地利黑麦除2R和4R长臂近端部约1/4处有带且7R无中间带外,其余带型与黑麦标准C-分带带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百合根尖染色体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根尖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百合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除染色体K外,其余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特征带,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其带型公式为:2n=24=4C+2CI++6I++6I++2I+T++2I+T++2. 染色体C、F的着丝点区域显示强带,染色体I、J各显示3条强弱不同的带纹.通过Giemsa C-带方法可以将百合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6.
采用CMA(chromomycin A3,CMA)和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双荧光染色方法,分析了沙田柚实生苗根尖染色体的荧光带型和核型结构。结果表明:沙田柚实生苗染色体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CMA荧光带型,即染色体臂两端及近着丝粒部位均有荧光带(A型)、染色体臂一端及近着丝粒部位共有2处荧光带(B型)、染色体臂两端有荧光带(C型)、仅染色体臂一端有荧光带(D型)、染色体臂一端有较弱荧光带(E型)及染色体上无荧光带(F型)。大部分实生苗染色体的CMA带型公式是2n=18=3A+1B+2C+4D+8F,其他实生苗的染色体组成是2n=18=3A+1B+2C+4D+4E+4F、3A+1B+2C+4D+8E、2n=18=2A+2B+2C+4D+8F和2n=18=2A+2B+2C+4D+4E+4F。染色体的DAPI带型与CMA带型有相反带纹,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带。同时观察到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和2~4个染色体脆性位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良的HBSG方法对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DC.Fish)进行Giemsa C-研究。结果表明:细叶百合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除B、F、J染色体外,其余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特征带,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带型公式为:2n=24=8CI+8I++2I+T++6;细叶百合的带纹集中在着丝点区域和长臂上,短臂上没有带纹。L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野桔与南桔染色体核型及Giemsa带型的研究,探讨了两者的亲缘关系在细胞学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染色体效均为2n=18,绝对长度差异较小,属于小染色体类群,基本核型为对称性核型,N、F值均为36,染色体长度比小于2:1,属于1A类型,这表明了两者在核型上的一致性。但两者着丝点部位及臂指数乃有不同:野桔染色体全为中部着丝点,其臂指数大于60%只有一对,核型公式为:2n=18=12(L)m+6(S)m;而南桔染色体除中部着丝点外,还有3对近中部着丝点,臂指数大于60%有6对,其核型公式为:2n=18=8(L)m+4(L)Sm+4(S)m+2(S)m,不对称的程度比野桔高。Giemsa C—带带型以着丝点带和端带为基本带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改良的GiemsaC带技术,分析了犬草(Elymuscaninus)的染色体C带带型。其染色体核型是:2n=4x=28=2M+24m+2sm。不同染色体之间的C带带型在带的数量、大小、强弱及位置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认为C带带型可作为犬草染色体的细胞学标记。  相似文献   

10.
苎麻染色体核型和Giemsa C-带型及PMC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苎麻品种芦竹青为材料,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有丝分裂以嫩稍扦插诱导萌发幼根,采用F-BSG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核型和Giemsa带型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苎麻的核型公式为2n=28=8(L)st+18(S)st+2(S)SAT,全为不对称的染色体,N·F,值与其染色体的条数相等,每组染色体的臂指数均大于78%,染色体长度比大于2.1:1,属于4B类核型,Giemsa C-带带型单一,短臂为全带,长臂为着丝点带,减数分裂以2%醋酸洋红压片,发现同一株上幼蕾着生的部位不同,其发育进度不一致,以着生在茎的中,上部的幼蕾发育快,同一枝梗上以着生于下部的幼蕾发育早,而同一幼蕾的PMC在减数分裂终变期,后期I,末期I以及后期I,四分体等阶段同步程度高,同时观察到存在一定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芝麻品种一北京霸王鞭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芝麻染色体的组型为:2n=2x=5m+8sm(1 SAT)。染色体长度、相对长度、和臂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μm—3.4μm,5.16%—10.97%及1.3—60。  相似文献   

12.
宽皮柑桔两个分类群的核型及C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去壁低渗法和 BSG 法首次研究了宽皮柑桔两个分类群的核型及 Giemsa C 带带型。结果表明,道县野桔和朱桔均为18染色体数和2A 核型,且以末端带为主。核型公式分别为2n=18=14m(2SA7)+4sm 和2n=18=12m+(1SAT)+6sm(1SAT)。还从随体染色体和异染色质含量的变异探讨了宽皮柑桔的基本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红拟棒角蝗Gomphocerippus rufus(Linnaeus)的染色体核型及C带带型。[方法]采用野外活体处理,染色体常规制片法制片;利用BSG法进行C带显带处理,显微摄影后,测量染色体和C带带纹的相对长度,计算每条染色体异染色质的含量。[结果]红拟棒角蝗的染色体数目为2n(♂)=21,染色体臂数NF=27。性别决定机制为XO型。染色体组式为4L+4M+2S+X。L1、L2、L3属于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的都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仅具有着丝粒C带带纹,无其他带型。异染色质在整个染色体组中的总含量为19.71%。[结论]为槌角蝗科昆虫的细胞遗传学和细胞分类学研究提供染色体及其显带方面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用EBHQ法研究了高粱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22个品种的核型及部分品种的G—带带型。结果表明,高梁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核型较为一致,其基本核型为:2n=20=16m+2Sm+2st(2SAT),只有一对染色体具有随体,且属于“大随体”类型。用该法不仅在晚前期、早中期和中期染色体上诱导出了丰富的G-带,且首次在早后期染色体及随体上获得了G-带。  相似文献   

15.
利用染色体组型对国内6个无花果品种进行了遗传背景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6个品种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6.布兰瑞克(W5)的核型最不对称,且它的染色体类型比较多,进化程度较高;较为原始的是金傲芬(W2).波姬红(W1)与金傲芬(W2)的随体位置基本一致,麦斯依陶芬(W4)与布兰瑞克(W5)的基本一致.所以,波姬红(W1)与金傲芬(W2)可以归为一类,其核型公式可表示为2 n=2 x=26=(16~22)m+(4~10)sm;麦斯依陶芬(W4)与布兰瑞克(W5)可以归为一类,其核型公式可表示为2n=2x=26=16m+8sm+2st(或M),中国无花果(W6)可单独为一类,其核型公式为2n=2x=26=10m+12sm(2 SAT)+4st.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F-BSG法,制取魔芋4个不同种的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核型及Giemsa带型进行分析,探讨其进化程度。结果表明:4个种的染色体均为2n=2x=26,基本带型为C带,个别为W带和T带,核型类别属于2B类型,它们的着丝点部位、臂指数及N·F值都有不同,这3个指标说明了花魔芋的染色体不对称性程度最高,白魔芋不对称性程度最低,南蛇棒与东川魔芋介于它们之间。由此得出,枝魔芋是较进化的种,白魔芋是较原始的种。4个种核型的差异在其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上有相应表现:较进化的花魔芋属植株高大生长势强的大型种;较原始的白魔芋属植株矮小生长势弱的小型种;进化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的东川魔芋和南蛇棒其植株高矮及生长势强弱也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7.
不孕母牛的染色体畸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外周全血体外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G-显带,连续C-显带法分析6头屡配不孕的中国黑白花奶牛染色体畸变情况。结果发现:四倍体/二倍体镶嵌3头,染色体臂间倒位2头。四倍体细胞频率(10.30%~16.67%)显著高于对照牛(3.65%)。常规染色并组型分析发现,倒位发生在11号染色体。此外,对照牛中有1头出现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常规染色并组型分析证明,核型为59,xx,Robt(2/27)。C-带显示易位染色体为单着丝点。  相似文献   

18.
黄瓜中期染色体G显带制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泰密刺黄瓜发芽种子的根尖作为材料,利用改进的ASG(醋酸-SSC-Giemsa)法,首次制作得到了清晰、稳定的黄瓜早中期染色体G显带带纹,其带型公式为:2n=14=2T+12IT,单套染色体的条带总数为22。非同源染色体的带纹数目、特征有明显差异,且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带纹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青山羊的核型、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Nots),结果表明:青山羊二倍体染色体2n=60,常染色体与X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显示G—带阳性带纹124条,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阳性C—带。Nor_5是分布于N01号、2号、4号、5号、22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锡金海棠Giemsa C带诱导及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锡金海棠 ( Malussikkimensis)的 Giemsa C带的诱导技术改进及带型分析表明 ,其带型公式为 2 n=3 4 =3 CIT 1 CI T 1 CIT 2 CI T 1 IT 3 CT 4T 6CI 7C 4I 2 ,主要特征以着丝粒带 ( C)为主 ,依次是中间带 ( I)和端带 ( T)第 9号染色体无带 ,2 ,3和 1 7号染色体带纹呈杂合态 ,Giemsa C带的异染色质含量为 3 2 .62 %。本文还介绍了获得木本植物小染色体 Giemsa C带的技术关键是带纹处理前的高温 ( 90℃~ 1 0 0℃ )处理。此外还探讨了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