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林科院林研所主持,全国12个单位参加的“优良薪材树种引种、选种,薪炭林栽培经营技术及多种经济效益研究”是“七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从1984年至1990年,在全国13个试验区、26个试验点共70余人协作攻关,获重大成果:成功地引种国外优良薪材树种;筛选出当地122个适应在各试区发展的最佳新材树种,找出了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主要薪材树种速生高产的配套技术措施,提高了单位面积年产薪材量;通过多效研究,提高了薪炭林的经济、生态效益。先后建立试验示范林1134.2ha,推广面积达5.3万ha。编写了60个树种的《中国主要能源树种》一书。  相似文献   

2.
宋西德  侯琳 《沙棘》1994,7(4):16-20
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地区布设沙棘薪炭林营造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地营造沙棘速生丰产薪炭林宜选择光照充足的梁坡台地,阳坡上下部,峁顶等立地类型;重视做好头年秋季整地蓄墒,适当深栽,砸实土壤,采用植苗造林,春季造林宜早,均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为提高抄棘薪炭林产量,造林密度不宜过大,株行距1m×1m者,亩生物量可达1871.3kg。同时,加强沙棘幼林地的抚育管护,做好病虫防治都能提高沙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3.
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是我国一类保护的珍贵稀有树种。树形高大挺拔,既是名贵的优良用材树种,也是很好的观赏树种。昌宁县充分发挥本地的自然优势,利用本地的珍贵资源,大力营造发展秃杉林。1986年以国营、国社合营和社员自造等形式,采用挖梯地打塘、全恳植苗和打塘移植等方法,营造秃杉1.8万余亩,植苗500多万株。在县城西边的西山国社合作林场,营造面积6000余亩,为目前省内最大的成片秃杉速生丰产林。  相似文献   

4.
柽柳是我国西北干旱沙荒、盐碱地较为理想的造林树种,在吐鲁番地区已成为防风固沙林、薪炭林、农田防护林营造的主要树种之一。近几年,柽柳条叶甲对其危害日趋严重,为了采取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1988—1991年在吐鲁番地区进行了一些探索性试验,现提供给大家。 柽柳条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该虫目前仅寄生于柽柳属植物,已知分布于吐鲁番、哈密、阿克苏、喀什、和田和甘肃、内  相似文献   

5.
<正> 柳树是东北农村传统的薪材树种,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利用有余,研究不足,致使原有柳树林面积逐年减少,产量降低。为适应薪炭林发展的需要,我们于1981年开始,进行了薪炭林的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试验点三处,共营造试验林618.2亩,包括柳树评比试验林、密度试验林及造林方法和经营技术试验林等,同时,对省内的薪炭林进行了调查。通过试验  相似文献   

6.
1982—1991年,在陆良、普洱、永胜等三个地区,海拔1500—1990米的范围内,先后开展了包括桉树、荆树、合欢、车桑子等9个树种在内的引种、选种及营造技术的百亩薪炭林裁培试验。结果:(1)筛选出蓝桉、银荆、黑荆、直干桉、赤桉、大叶桉为当地主要薪材树种;(2)桉树与银荆,黑荆或蒙自合欢混交,具有功能互补和较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3)以每亩333—666株为合理的定植密度。当年或次年追施N+P混合肥或有机肥,4—6年即可轮伐,年均亩产干柴800kg以上。比一般薪炭林产柴量高2—3倍。  相似文献   

7.
根据18个树种的6年营造试验与调查结果,筛选出10个树种为浙江薪炭林优良造林树种;提出了15个类型为浙江优良薪炭林类型,诸如胡枝子、赤桉、马尾松、紫穗槐、麻栎、南酸枣、银荆、刺槐、枫香、马尾松×胡枝子、麻栎×胡枝子、枫香×胡枝子、马尾松×麻栎、马尾松×枫香和马尾松×南酸枣;并就这15个类型分别阐明了他们的造林密度、混交方式、作业方式、立地选择和产量等,为浙江省薪炭林建设提供了一套较系统的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8.
银荆树(Acacia dealbata Link)我们在过去引种的基础上,从1974年起逐年在昆明树木园采收种子,进行育苗造林试验和在省内外各地作扩大引种试验,并开展了银荆树主要利用途径的试验研究。现将多年的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银荆树的主要利用途径 1、作薪炭林树种 1982年4月在昆明北郊雨树村荒山上采用银荆树、黑荆树、直干桉、兰桉作比较试验的5年生400亩薪炭林中,抽取11块标准地,面积共2200平方米,作地上部分生物收获量及燃烧值测定。结果见表1。对银荆树的天然更新、萌发力及生物收获量进行了试验。在昆  相似文献   

9.
<正> 金沙滩林场研制成功“机引悬挂大苗开沟植树机”。1979年春季植树机样机用于造林,每台植树机一个小时可栽植1—4米高的杨树苗1,000—1,500株。经过5个造林季度实验,共营造杨树、刺槐速生丰产林2,500余亩。实践证明该植树机性能良好,基本上可以满足植苗工艺要求,适用于平原、沙荒、沙地大面积造林和营造农田防护林带。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试验地布置在红壤和灰化红壤土类、中等偏下立地条件丘陵地区。1982年以来对薪炭林的造林、育林技术问题进行了历时10年的探索。先后选择了21个主要薪材树种,共营造各种试验林13.6hm2。经过多年多点试验和连续测产分析比较后,已筛选出丘陵区薪炭林造林的最优树种、适宜的密度、最佳的混交方式和造林类型,结果表明,采用本试验方法造林,薪材产量可提高4.5倍。此外,本试验还对参试树种各部分的比重,含水量、燃烧值进行了测定。本研究成果为丘陵地区营造薪炭林,规划与建设薪炭林基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教学、科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生产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刺槐薪炭林实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安市引种刺槐做薪炭林,经与当地产柴量高的矮林柞和紫穗槐作生长对比,单位面积产柴量刺槐是柞林的1.6倍,是紫穗槐的2.1倍。从1980年开始推广营造,1990年已经营造剌槐薪炭林14.9万亩。并且在邻近的通化、柳河、辉南、梅河口等市县进行了推广。  相似文献   

12.
安徽的薪炭林,主要分布在黄山、大别山区的低山地带和皖南丘陵、江淮丘陵。通过“六五”、“七五”薪炭林试验,基本解决了树种问题和营造技术。“八五”期间,要解决的重点之一,就是薪炭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在“六五““七五”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跟踪,深入研究,初步掌握几个主要营造方式及经营措施,再根据14年试验结果,编制出了低山丘陵区薪炭林立地类型表。  相似文献   

13.
易晓冬 《绿色科技》2019,(9):196-198
为丰富沙县造林树种,开展了峦大杉引种和不同造林密度试验。对7年生造林密度分别为2500株/hm^2、2000株/hm^2、1667株/hm^2和1600株/hm^2的峦大杉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峦大杉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降低,不同密度的峦大杉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试验中,峦大杉在造林密度为1600株/hm^2时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前要解决乡村生活能源问题,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下面就薪炭林树种的选择与栽培技术方面作一浅谈,为发展绿色能源一薪炭林。起抛砖引玉之管见。一、树种选择: 营造薪炭林主要是为了生产能量,这就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树种,才能充分发挥速生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营造薪炭林的新模式武智双1986年,和林格尔县建起了林业部薪炭林试点。针对黄土丘陵干旱区薪炭林生物量低的问题,他们在试点中采取了柠条──沙打旺这一间作模式。经过近10年的试验研究和培训推广,薪炭林的生产经营面积发展到5万多亩,收到了显著的经济、...  相似文献   

16.
短絮松江柳是一新树种,根据其具有耐寒、耐涝、生长快、产量、高、热值大、适应性强、繁植容易等特点,于1985年引种到磐石苗圃仙人洞山,成活率达94%:1989年春平茬,同时作了扩繁试验,栽于半山区低洼地作为薪炭林树种,成活率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17.
<正>我省平原地区,经过五十年代重点改造沙荒,六十年代有计划地营造农田防护林,直到七十年代向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的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发展。防护林占地面积达197.3万亩: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达3306.41万亩,占适宜面积的44.58%,其中农田林网实占地面积166.6万亩。但七十年代以来营造的农田防护林面积大,而树种单一,栽植树种多  相似文献   

18.
薪炭林是一项生物能源工程,与矿物能源比较,薪炭林能源可以再生,只要掌握永续均衡利用的经营原则,就不会有能源枯竭问题。 1986年我们受林业部造林经营司委托,承担了一项薪炭林树种和造林密度试验,通过薪炭林树种的遗传研究,确定其潜在的生产力,提高短轮伐期集约培育的薪炭林产量,选择和推广用于试验的优良乔、灌树种品系。试验分两阶段,即育苗  相似文献   

19.
以锦州地区的刺槐、紫穗槐、沙棘和沙枣为薪炭林树种,采用不同整地方式及密度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48个处理、144个小区试验,并根据5年的试验观测结果,运用三因素四水平的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4个树种的生物量差异。指出在该地及毗邻地区的薪炭林最佳造林方案是:刺槐、鱼鳞坑整地、栽植密度为10000株/hm~2。  相似文献   

20.
前言为了丰富当地的森林树种资源,自一九六四年起,赤峰市林研所和旺业甸林场共同主持开展了樟子松引种的试验研究,成功地营造了较大面积的樟子松人工林,目前这些人工林长势良好、发育正常,取得了预期的引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