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云南荞麦轮纹病的发生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云南荞麦轮纹病的病原菌的种类,对云南荞麦种植基地的荞麦轮纹病的发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集发病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荞麦轮纹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显微镜及分子鉴定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短棒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对病原菌r DNA ITS区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10菌株的序列与Phoma herbarum的序列同源性均为99%。根据形态学和r DNA ITS区序列分析,将云南荞麦轮纹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  相似文献   

2.
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明确引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茂县的花椒根腐病病根为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延长因子基因(tef1)的分子鉴定相结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兰褐色或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不同地区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种内分化,能够准确地鉴定该病菌,以服务于黄瓜抗病育种,对2007-2014年采集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经单孢纯化获得34个菌株。利用公开发表的特异性引物CCF/CCR对其进行了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预期272 bp的特异片段,说明均为多主棒孢菌。应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分别扩增各个菌株的r 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经测序并比对分析,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559 bp的特异片段,其中32个从黄瓜上分离的多主棒孢病菌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2个从番茄上分离的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二者的差异在于2个SNP位点T-C、G-A的突变,二者相似度为99.64%。说明,多主棒孢菌属种间的ITS区序列高度保守,利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可以为多主棒孢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依据,可以区分出黄瓜和番茄寄主上的多主棒孢菌。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贵州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贵州省采集的烟叶进行病原菌分离与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得到两个代表菌株YC1002和YC1104,通过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胡萝卜琼脂培养基(CA)上生长最快,在燕麦琼脂培养基(OA)上产孢量最多,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宜pH 6,菌丝致死温度为52℃ 10 min,光照对菌落生长影响不大.最适碳源为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甘氨酸和苏氨酸.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葡萄炭疽病菌种类和遗传特征,给深入研究该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不同地区的26株葡萄炭疽病菌通过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及同源性研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病菌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上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Clustalx 1.83和MEGA 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菌落为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呈绒状或絮状,分生孢子为圆柱形或圆筒状,单孢,无色;测得病菌ITS序列为500 bp左右,鉴定病原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不同地区葡萄炭疽菌的r DNA-ITS序列同源性高,亲缘关系比较近,但是各菌株间存在着遗传差异,并且菌株之间差异与地理来源和品种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调查中发现在咖啡苗圃以及咖啡幼树中出现的一种疑似咖啡褐斑病的病原菌以及发生条件,本研究通过采集咖啡病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分离,同时利用引物ITS1/ITS4及H3F/R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最后利用平板培养法测定不同温度、光照和pH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最终共分离获得5个分离物,其菌落特征、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无明显差异,形态特征与尾孢相一致。5个菌株均能对中粒种咖啡致病,再分离获得的菌株其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特征均符合尾孢特征。ITS及组蛋白H3基因序列分子鉴定结果表明,ITS树不能鉴别5个菌株的分类地位,尤其CF13的分类地位。而基于H3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5个待鉴定菌株与11株咖啡生尾孢菌C. coffeicola聚为一支。结合分离物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咖啡生尾孢菌(C. coffeicola)。培养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3℃~35℃,最适温度为25℃~28℃;菌丝体生长的pH值为3~11,最适pH值为6~7;光照条件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黄瓜黑星病是一种检疫性和毁灭性病害,在许多地区呈迅速扩展蔓延之势,危害日趋严重,近年来以温室大棚黄瓜发病较重,危害广泛,难以铲除,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严重田块减产可达50%以上,直至绝产。发病原因:引起黄瓜黑星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瓜疮痂枝孢霉,其分生孢子淡褐色,直立梗单生或丛生,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单生或串生褐色或橄榄绿色的卵形、不规则形分生孢子(图1),分生孢子单胞、双胞、少数三胞。病菌除主要侵染黄瓜外,还侵染西葫芦、南瓜、冬瓜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宁夏盐池县甘草种植园发生一种危害严重的甘草黑斑病。为了解甘草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抗原相关蛋白(Alt)、延申因子(EF1-α)基因为目的片段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黑斑病病原菌种属进行确定。结果表明:致病性分离物具有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显著形态特征。其分别以分生孢子短链和分生孢子长链着生,对应分生孢子横隔处具不溢缩或略溢缩和明显溢缩的差别,同时细极链格孢分生孢子可见明显加厚而呈褐色的横隔。多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与NCBI数据库中的交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多条序列比对结果在99%以上。综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结果,将甘草叶部黑斑病明确为交链格孢、细极链格孢。研究结果对了解甘草叶斑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基因组ISSR分子指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危害黄瓜、番茄、橡胶等作物的重要病原真菌。研究不同地区、相同或不同寄主棒孢菌的遗传多样性,对了解多主棒孢菌的遗传分化和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天津、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黄瓜主产区共采集、分离纯化得到32个黄瓜多主棒孢菌菌株,对其生物学培养特征以及ISSR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菌株培养特征表明,在供试32个菌株中,Ⅰ型菌株有24个(5-28号),占75%,其菌落黑褐色,边缘浅绿,菌丝生长旺盛,PDA培养基上产孢量较少;Ⅱ型菌株4个(1-4号),占12.5%,菌落黑色,粉末状,PDA培养基上可大量产孢;Ⅲ型菌株4个(29-32号),占12.5%,菌落浅灰色或灰白色,菌丝疏松,基物浅粉色,PDA培养基上产孢量极少。其中Ⅰ型菌株占75%,为病菌优势小种。对该32个菌株和2个番茄寄主分离的多主棒孢菌株多样性进行了ISSR指纹分析,23条ISSR引物共扩增获得204个位点,其中194个为多态位点,占95.10%。32个黄瓜寄主的菌株间遗传变异较大,两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27 5~0.995 1之间。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5时,将34个菌株分为4个组,每组包含的菌株数分别为26、5、1、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黄瓜和番茄寄主上的菌株遗传分化较大,在相似系数为0.31时可以明显分为两簇。从多态性分析及聚类结果看,病菌分化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寄主来源可能存在相关性。该研究充分说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基因组在SSR区域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为黄瓜棒孢叶斑病抗病育种以及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并可以为多主棒孢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桃霉斑穿孔病又称桃褐色穿孔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桃三大穿孔病之一,在各桃栽培区均有发生。发病原因:引发桃霉斑穿孔病的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嗜果刀孢菌(图1),又名桃棒盘孢,其黑色的子座较小,有分隔的分生孢子梗丛生,稍弯曲的分生孢子棍棒形或纺锤形,一般有3~6个分隔,无  相似文献   

11.
陕西关中地区甘蓝型油菜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甘蓝型油菜白粉病的病原种类,通过显微观察以及分子鉴定方法,对引起陕西关中地区油菜白粉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简单不分枝,分生孢子顶生,无色,椭圆形或桶柱形,未发现闭囊壳。采用rDNA ITS通用引物扩增了病菌ITS区,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5株菌与Erysiphe cruciferarum聚在一个独立的分枝上,支持率为96%。结合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陕西关中地区甘蓝型油菜白粉菌病原为Erysiphe cruciferarum。  相似文献   

12.
旨在明确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甜菜立枯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的甜菜立枯病植株为试材,用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依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从发病甜菜幼苗根部上分离出的菌株L1,菌丝呈白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型,有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多为单细胞少数有隔膜。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引起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甜菜立枯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13.
明确引起黄瓜炭疽病的病原,旨在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形态学方法、柯赫氏法则验证,基于ITS、ACT和GDPH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回接黄瓜后的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黑色,气生菌丝稀疏、灰白色;分生孢子长柱形,透明无隔;分生孢子盘着生黑色刚毛;孢子附着胞浅褐色,卵圆形,个别双生;菌丝附着胞深褐色,不规则形、浅裂或深裂。结合病原菌三基因联合建树的分析结果,可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25℃、pH 8,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延伸最快,O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和酵母浸粉最适合菌丝生长,且后者产孢最多,致死温度为49℃。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通过对桃叶蓼白粉病的显微观察和进化关系的分析来鉴定该病原菌的种类和寄主范围,为桃叶蓼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合理依据。以桃叶蓼上发生的白粉病菌为试材,采用显微观察法对桃叶蓼上的白粉菌分生孢子、子囊、子囊孢子等进行形态观察和描述;使用试剂盒法提取桃叶蓼白粉菌DNA并进行ITS扩增。经过显微观察发现,桃叶蓼白粉菌分生孢子呈柱形;子囊果呈暗褐色,多数聚生或者近聚生,多呈扁球形;子囊多数呈各种不规则卵形,其中多含2~4个椭圆形子囊孢子,结合与其他白粉菌进行碱基序列比对和亲缘关系分析,确定该菌种与GenBank中的Polygonum aviculare(登录号为LC328322.1)、Polygonum erectum(登录号为KX826856.1)之间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碱基序列相似度值达到99%,初步判定桃叶蓼白粉病病原菌与这两种菌种为同种同属。  相似文献   

15.
探明绥江半边红李炭疽病为害程度及病原菌的种类,可为李树炭疽病的防控提供依据。以绥江县2个主要种植区会仪镇和新滩镇的6个半边红李果园为研究对象,对炭疽病为害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炭疽病原菌进行分离保存;利用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及核糖体ITS序列对绥江半边红李树炭疽病致病菌进行了种类鉴定和分析。病害调查表明,新滩镇比会仪镇的危害程度严重。单孢分离获得15株分离株,各分离株平板菌落形态略有差异,获得4类不同的分生孢子,经回接验证均致病。rDNA 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初步推定半边红李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复合群(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和暹罗炭疽复合群C. siamense species complex。该研究探查了半边红李炭疽病的为害状况,获得了李炭疽菌的单胞分离菌株,初步鉴定了半边红李炭疽菌归属的复合群。  相似文献   

16.
明确在山东省聊城市白三叶草上发现的一种叶斑病的病原菌,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2019年采集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具有叶斑病的白三叶叶片,利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依据柯赫式法则验证致病性.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从发病叶片中分离得到病原菌(标记为SY1)...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来源地黄瓜疫霉菌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遗传多样性,从湖南省内5个黄瓜种植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黄瓜疫病病株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方法观察孢子囊形态。再运用PCR技术分别进行ITS以及β-tubulin扩增测序并与Genbank的中相关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经形态学初步鉴定22株黄瓜疫霉菌株,ITS-PCR序列长度约为780 bp,β-tubulin-PCR序列长度约为800 bp,所有测得序列与下载自Genbank的相关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用于构建系统发育树的序列分为2个大的聚类I和II,黄瓜疫霉菌均位于I组内,由于来源地差异,不同地区的黄瓜疫霉菌又被聚在不同小类;β-tubulin序列在系统发育分析中被分为4个聚类,22个P. melonis序列与下载的P. melonis序列均在聚类组I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疫霉属种群间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不同地域的黄瓜疫霉菌遗传多样性表现出差异,但总体趋势是相同来源地的菌株亲缘性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8.
芭蕉属rDNA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芭蕉属ITS序列的变异情况和组群关联,以不同地理来源的33份芭蕉属野生种作为试材,对其ITS区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构建NJ系统树。结果表明:芭蕉属中不同类型材料的ITS序列信息位点为108个,占总碱基数的24.43%,具有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组群间序列比对结果分析发现澳蕉组ITS序列与其他组别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特异性片段共21处;从序列上推断澳蕉组可能由M.schizocarpa与M.balbisiana(ITC0271)杂交产生;真蕉组和观赏蕉组没有确切的分类特性;ITS序列的分化上可能受到地理分布的影响;陈友鉴定的新种M.tongbiguanensi在ITS序列上与其他种可明显区分开,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新种的可能性。利用核糖体ITS序列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芭蕉属植物遗传演化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