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更好地服务新疆棉花生产,揭示32个棉花品种不同处理条件下各品种的特征特性,为优质棉花品种客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取不化学调控和化学调控2种处理,分别调查各品种的16个表型性状,应用DPS 7.0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性状存在明显变异,差异分析表明未化学调控和化学调空棉花品种的株高、单株果节数、倒三果枝长度、倒三果枝铃数、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6个性状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未化学调控下前5个主成分涵盖了72.36%的信息,化学调控条件下前6个主成分涵盖了76.91%的信息。综合得出,化学调控条件下较好的品种(系)是‘新陆中66’、‘K836’、‘A03’、‘917’、‘邯棉646’、‘C9’,未化学调控条件下较好的品质依次是‘新陆中61’、‘中棉97’、‘邯棉646’、‘577’、‘新农兴2号’、‘K836’。主成分分析作为优良品种评价选择标准,避免了性状间相互作用造成的重复选择,较传统的评价选择方法更加科学准确,综合性强,因此新疆棉花品种的评价、选择、更新应以化学调控管理为准。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七·三○指示》的光辉照耀下,通过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开门办学,我们在总结我省群众棉花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在我校三结合基地上进行了红壤植棉高产栽培试验。试验地是新开垦的种过一年棉花的红壤早地,面积1.55亩,品种是“沪棉204”原种,实收籽棉736.38斤,折合亩产皮棉201.9斤。一、棉株结构收获时棉株的丰产结构:每亩实收5320株,株高平均98.1厘米,第一果枝着生高度19.54厘米,单株平均果枝14.9层,总果节24.87个,成铃13.28个,每亩总铃数70690个,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第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棉花品种(系)新陆中74号和HY-12,于2016年在该所二十八团棉花育种试验基地开展种植密度试验,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陆地棉株高、果枝数、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旨在为新疆南疆棉区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陆地棉果枝数减少,棉纤维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SCI值呈降低的趋势。在21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棉花单铃重最大,产量最高,该种植密度可作为南疆棉花优质高产栽培的参考密度。  相似文献   

4.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512-6528
本研究以227份国内外陆地棉品种资源为材料,在盛蕾期测定干旱胁迫组与正常灌水组棉花的株高、果枝数、蕾数、叶绿素含量SAPD值等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对227份品种资源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说明:不同性状抗旱系数及其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叶绿素含SAPD值抗旱系数(ChlDC)的变异系数最小,蕾数抗旱系数(NBDC)的变异系数最大;各品种资源综合抗旱系数(CDC)、综合抗旱指数(CDI)、综合隶属函数值(CDM)及抗性综合评价值(D)四种分析结果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果枝数抗旱系数(DC)与综合抗旱评价值(D值)的关联度最大,蕾数抗旱系数(DC)与综合抗旱评价值(D值)的关联度最小;用K-means法将227份品种资源材料划分为4大类:其中22份品种资源为抗旱材料,87份品种资源为中抗材料(Ⅱ),77份品种资源为敏感材料(Ⅲ),41份品种资源为高敏材料(Ⅳ)。结果表明四种分析结果存在一致性,利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棉花盛蕾期抗旱性是相对准确的,筛选的‘C-405-555’、‘敦煌77-166’、‘新陆中14’等31份抗旱品种资源可作为棉花抗旱遗传改良的特异资源。  相似文献   

5.
岱字棉曾经作为中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重要亲本来源之一,促进了中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挖掘具有优良性状的棉花种质资源及为高效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围绕岱字棉来源的147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纤维品质性状和主要农艺进行各类分析,包括相关性分析、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岱字棉来源的147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单株铃数(25.099%)、最小的为株高(5.495%),主要纤维品质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伸长率(7.904%),最小的为整齐度指数(1.047%),遗传多样性指数以果枝数最高(2.345),第一果枝节位最低(1.940);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果枝数、单株铃数、株高、第一果枝高度之间,衣分,伸长率,马克隆值之间和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伸长率与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7.931%,第1主成分主要和棉花纤维品质相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单株铃数、株高、果枝数等农艺性状相关,第3主成分表现出棉花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互影响,第4主成分与第5主成分均和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相关;聚类分析将147份来源岱字棉的陆地棉种质资源划分为5类,筛选出‘洞庭3号’(岱56-37)、‘安棉3号’、‘中7259’、‘沙帽长桃’(纱帽长桃)、‘赣棉11号’可以作为改良棉花产量构成的材料加以利用,没有马克隆值A级材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适宜新疆棉花机采模式的滴灌带最佳布置方式。以‘新陆早61 号’为试验品种,研究2种机采滴管方式(一膜两管六行和一膜三管六行)对棉花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膜两管六行的边行棉花生育前期生长缓慢,在出苗率,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均显著低于内行棉花。一膜三管六行的棉花边行内行生长差异小,棉田长势均匀。一膜三管六行的棉花的产量和效益分别比一膜两管六行处理的棉花高出255 kg/hm2和1500 元/hm2。生产生更应该推广一膜三管六行的机采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棉花高密度栽培播种方式的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高密度栽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明显,已在兵团各植棉师、植棉团场形成共识.下面从几种常用高密度栽培株行距配置优势分析中,讨论棉花高密度栽培铺膜播种质量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自育杂交种‘新陆早70号’F1、F2之间纤维品质存在的差异性。2014—2015年以‘新陆早70号’为试验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定点定株取样,取不同果枝层位正常吐絮棉铃,分别对‘新陆早70号’F1、F2的纤维品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分析表明,F1、F2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整齐度、伸长率、纺纱均匀性指数6项品质指标平均数间无显著差异,且次数分布走向基本一致。F1、F2纤维品质指标均以棉株中部第4~6层表现最优,其次是第7~8层,第1~3层最次。纤维品质F1群体中较优的个体数明显多于F2,F2群体表现为纤维品质范围出现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品质较优的纤维个体数减少,品质较劣个体数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9.
通过小区试验探究喷施氟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为研究区开展化学打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以主栽棉花品种新陆早42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处理,测定了棉花生育期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对氟节胺化学打顶技术进行了综合的技术评价,结果表明:化学打顶棉花株高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但显著低于不打顶处理(P0.05);主茎平均节间长度与人工打顶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打顶后显著降低了棉株的主茎节数,且化学打顶显著高于人工打顶(P0.05);化学打顶后植株果枝数比人工打顶提高59.9%,棉花上部果枝结铃数及内围铃数略高于人工打顶,但铃重显著高于人工打顶(P0.05),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鲁西地区不同类型土壤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成铃时空分布的影响,以自育棉花新品种‘聊棉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土质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果枝成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壤土土质棉花产量最高,不同类型土壤间皮棉产量与籽棉产量差异显著,成铃数是导致产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籽棉产量与成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皮棉产量与成铃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土壤棉花不同时期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均以伏桃最高;棉花6果枝以上成铃数以壤土土质最高,1~10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68.34%~87.47%,鲁西地区棉株成铃以中下部为主。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较大,残膜污染严重的问题,对新陆早62号在裸地栽培与覆膜栽培2种栽培条件下的生长表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种栽培条件下,新陆早62号产量差异明显,但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新陆早62号裸地栽培条件下衣分、比强度等表现较佳,开展新陆早62号裸地栽培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宜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索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在棉花生产中适宜的滴施量,为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依据。于2020年4-10月进行田间试验,设置0(CK)、750(A)、1050(B)、1350(C)和1650g/hm2(D)5个处理,分析不同艾氟迪滴施量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籽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艾氟迪滴施量对棉花的株高和茎粗无显著影响,对其叶枝长和果枝长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艾氟迪滴施量的增加,棉花的果枝台数、有效棉铃数、单株及其各器官(茎、叶、铃)干物质质量均基本表现为增加的变化趋势,各处理表现为D>C>B>A>CK;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均比CK处理显著提高,进而提高籽棉产量,其中以D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269.70kg/hm2,较CK、A、B和C处理分别提高12.45%、11.57%、7.68%和1.82%。艾氟迪处理水平与棉株整齐度、断裂比强度、纤维长度呈正比,均以最大滴施量D处理最大,而对短纤维率和马克隆值有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棉花栽培中艾氟迪滴施量以1650g/hm2处...  相似文献   

13.
《棉花学报》2021,33(5)
【目的】探究北疆无膜栽培条件下滴灌带埋设深度影响棉花产量的作用机理,为新疆棉花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新陆早7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滴灌带埋设深度处理(D1:10 cm,D2:15 cm,D3:20 cm),研究埋设深度对棉花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 】与D1处理相比,D3处理苗期延长4 d;在盛花期后棉花生殖器官及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滴灌带埋设深度增加而增加,吐絮期D3处理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较D2、D1处理分别高25.5%、54.3%;棉花总铃数、铃重及籽棉产量均在D1处理最低,D2与D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棉花纤维长度、伸长率及断裂比强度在D2与D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D3处理较D1处理分别增加5.9%、0.29百分点、10.2%,且差异显著。【结论】无膜条件下增加滴灌带埋设深度可促进棉花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提高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但从稳产角度来看,15 cm是无膜棉最佳滴灌带埋设深度。  相似文献   

14.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特  王蜜蜂  赵强 《作物学报》2022,(2):396-409
为探明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互作效应,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50 (N1)、300 (N2)、450 kg hm–2 (N3) 3个施氮(纯N)水平, 525 (D1)、1050 (D2)、2100 g hm–2 (D3) 3个缩节胺水平,交互共9个处理。研究滴施不同剂量氮肥与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节胺与氮肥互作效应对棉花农艺性状影响显著,在低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的延缓作用减弱甚至消失。N1处理下, 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果枝始节高、第4果枝长、第7果枝长分别增加12.07、1.54、1.28和1.20cm。在正常或高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产生一定的延缓作用,其控制效果并不随缩节胺剂量增加而增强,N3处理下,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第1果枝长、第2果节间平均长度分别降低1.05、1.68和1.52cm。棉株的株高、茎粗与果枝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N3处理相比N1处理分别增加3.30 cm、0.75 mm与0.29台;其果枝长与果节间长在不同施氮量间无明显差异。D2处理相比D1与...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疆北部植棉区棉花生产大力推广高密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棉花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采取缩行增株的配置,由过去的大3膜1 2行,改为小3膜1 2行,收获密度667m2 (旧制1亩,下同)留1 .3万~1 .6万株,目的是增加株数,以密取胜,发挥群体优势,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从而达到棉花早熟、优质、高产。但是,目前在高密度栽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我们结合近几年棉花高密度高产优质栽培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探讨。1 品种问题品种的选定是实现高密度高产栽培的前提。应选择早熟、抗病、株型紧凑、果枝较短且着生角度小、叶片适中偏小、叶柄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自然资源,探究绿色高产高效的棉花高粱间作模式,在山东省滨州市以‘冀梁2号’和‘鲁6269’为实验材料,设置4个间作模式处理,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对棉花农艺性状、土壤养分含量、产量构成要素、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高粱间作较棉花单作,棉花株高、果枝数、成铃数均显著提高,皮棉产量提高了0.73%~6.13%,纤维品质略微降低,有效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3种间作模式中,4行棉花间作4行高粱模式下产量和经济效益表现最好,较棉花单作皮棉产量提高6.13%,经济效益增收13.79%,可作为山东地区棉花高粱间作模式的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25个棉花品种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数据统计,利用其变异系数(CV)对各个表型性状进行评价。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研究各表型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果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小。株高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铃数呈正相关。果枝数与铃数呈显著正相关,铃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始节位与果枝数呈负相关,与铃数呈负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果枝数和铃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高。聚类分析把这25个棉花品种分为2类,类型1包含19个品种,具有株高较高,始节位较低,果枝数较多的特点。类型2包含6个品种,具有株高较矮,铃数较少,单铃重较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化学打顶对于抑制棉花顶端的无限生长和实现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而合适的打顶剂则是简化栽培管理的关键。采用自主配制的3种化学打顶剂(Z1、Z3和Z4)和市场上购买的氟节胺(Z2)、增效缩节胺(Z5)和缩节胺粉剂(Z6)3种化学药剂于花铃期(7月26日)进行喷雾(对照为不打顶),于吐絮期对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植株上部(第9果枝)、中部(第5果枝)和下部(第2果枝)3个部位果枝长度、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进行考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化学打顶剂均对棉花的株高和果枝始节高有抑制作用,并且降低了上部果枝长度,增加了棉株的有效结铃数,增加了纤维产量,部分打顶剂对棉花纤维品质有轻微的影响,其中Z4处理在株型、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我们植棉组是一九七二年开始成立的。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连续几年试验推广棉花育苗移栽,研究移栽棉花的生长特点,探索棉花高产规律,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我们全组140亩棉花全部育苗移栽,预计亩产在250斤左右,其中53亩丰产田可望达到303斤。一、产量结构几年来,我们植棉组移栽棉花产量稳定在二、三百斤,从产量结构上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相对稳定的密度。我组移栽棉花每亩株数一直稳定在四千株左右。一九七三年为四千一百五十株,一九七四年四千二百株,今年四千株。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黄淮海地区存在传统"贴茬"的播种习惯和缺乏专用大豆播种机械的困难,所造成的产量低、田间管理难等问题,探讨了黄淮海地区大豆最佳种植方式。在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试验地,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对4个品种‘周豆21’、‘周豆22’、‘周豆23’、‘中黄13’在同一密度、5种行距配置方式(ABCDE)下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数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周豆21’、‘周豆22’和‘周豆23’均在C处理时产量最高分别为4172.40、3823.65、4088.25 kg/hm2;对于4个品种,ABCD各处理与E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C与E两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4个品种在宽行0.4 m、窄行0.2 m种植方式(C处理)时分枝荚数、总荚数、百粒重各项指标为最优。因此,‘周豆21’、‘周豆22’、‘周豆23’3个品种在密度为18.75万株/hm2下,宽行0.4 m、窄行0.2 m的种植方式更能发挥群体优势,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