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对比分析法,从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目标完成及分区落实3个方面评估了两轮规划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重庆江北区前后两轮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轮规划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土地分区管制效果好于第二轮规划。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应遵循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相结合,采取综合型用地分区与重点用地专项管制分区相结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采用对比分析法,从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目标完成及分区落实3个方面评估了两轮规划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重庆江北区前后两轮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轮规划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土地分区管制效果好于第二轮规划。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应遵循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相结合,采取综合型用地分区与重点用地专项管制分区相结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王欢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49-153
介绍了土地整理分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从土地整理分区的不同空间尺度和研究对象两个角度,分别对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景观尺度的土地整理分区研究以及农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当前土地整理分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尤其注重城镇内涵提升,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和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转移。京津冀区域城镇化水平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是实现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多角度构建了京津冀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对京津冀区域城镇化进行了测度,发现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区域城镇化发展中的普遍的制约因素,而且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京津地区。今后京津冀区域应积极利用协同发展机遇,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生态体制机制建设,共建共享京津产业资源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创新协同发展活力,从生态、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层面系统加快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是城乡资源单向流出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安徽省滁州市辖区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区圈层,是典型的快速城镇化区域。文章以滁州市辖区的77个行政村为例,选取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交通因子,构建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TOPSIS模型研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并据此提出分区管控策略。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适宜格局。通过采取差异化的调控策略,可以正确引导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局以及科学研判整理潜力,为当地村庄规划、土地整理等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空间为切入点,结合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与组织过程的具体研究内容,系统总结区域城镇化在空间格局与组织过程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进展,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分析今后研究的趋势与重点,从区域层面开展城镇化空间格局与组织过程研究,逐步整合、建立区域层面上的研究体系,以期为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适宜黄土高原边缘台塬区域麦田土壤养分的管理分区方法,找出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土壤养分因子,以闻喜县麦田作为研究对象,将地形因子、土壤类型和土壤养分作为输入因子,分别采用K均值聚类、模糊C均值聚类、分级分区3种方法进行管理分区,以变异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找出适宜该区域麦田土壤养分的管理分区方法。结果表明,闻喜县的麦田地形因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较大,适宜进行管理分区;较未分区前,K均值聚类、模糊C均值聚类、分级分区均能降低麦田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其中,分级分区降低幅度最大,达27.07%;地形因子和土壤养分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主成分的贡献较大,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呈负相关关系。黄土高原边缘台塬区域地形复杂,地形因子掩盖了麦田土壤养分对产量的影响,导致K均值聚类和模糊C均值聚类分区不适宜该区域管理分区。分级分区是适合该区域的麦田土壤养分管理分区方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注重质量、布局、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本研究选择湖北省赤壁市作为研究区域,从自然质量、空间布局、建设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4个方面选取了14个指标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组合方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分区研究。通过评价结果,将赤壁市基本农田划分为优先整治区域、次优整治区域、全面整治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可为赤壁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了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针对城乡混杂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具体问题,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混杂地区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结合汕头这一典型区域的实际情况,研究解决该地区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和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省下辽河平原玉米主产区为研究区域,依据多年土壤肥力监测数据和大量田间试验结果,利用GIS、地统计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在对该区域耕地土壤氮素肥力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与土壤氮素肥力分区相适应的氮肥施用模型,得出了下辽河平原粮食主产区不同分区化肥减量的可行减施幅度。  相似文献   

11.
在建立区域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地域单元,运用非线性映射方法,对山东省区域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和地域差异特征分析,将其划分为高质量城镇化地区、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5种类型.针对各等级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对各地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城镇化进程中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以茂名市5个区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等4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研究区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研究发现:2015年茂名市城镇化质量存在地区差异,市辖区的城镇化质量高于县级市;人口城镇化是茂名市城镇化发展的短板;各地区城镇化质量内部各子系统的发展并不协调。  相似文献   

13.
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常兴  霍艾湘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93-5195
通过对中外不同国家在区域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应是优先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充分推动城镇化进程;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保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对稳定,政府要努力为西部城镇化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基于SPSS的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围绕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以长三角各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为主导因子,充分考虑各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了区域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分区依据、分区指标体系。应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进行了初步探讨,把该区域划分为6个土地利用区。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是陕西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陕西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本文以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城镇化发展模式三个方面, 分析陕北地区发展情况,集中表现为:资源的富有未能促进区域长足、高效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整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指出要创新区域发展模式,应注重发展多功能资源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依托区域优势和特色资源,发展产业集群,增强城镇承载力;完善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6.
以韶关市为研究区,通过选择有区域代表性的生态因子,采用GIS因子叠加分析法,进行了韶关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研究。该分区方案旨在为当地政府及相似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合理布局提供决策支持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已把建设新型城镇化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财政支持难以满足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具体到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县市的研究较少。而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消费习惯不尽相同。因此,针对某一区域内的代表性城市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提出当地城镇化的发展对策,对于解决同类区域城镇化的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区域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2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区域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有显著影响,且呈正相关关系;社会城镇化对区域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进行调查,分析了该区域1995年功能分区及存在的问题,以及2015年功能分区调整的意义与不足。提出了对该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的思路,建议将有野生大鲵栖息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调整到核心区外围,将可以通过生态恢复进行大鲵种群恢复的区域划分为实验区,将主城区、集镇等人口密集区域或农田毗邻河段划出保护区,为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土地利用功能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内涵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案,以综合区分区域的功能特点。在回顾以往土地利用区划的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首先界定土地利用功能概念,即在区域土地资源背景调查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功能评价,分析其现状、趋势及分异规律,进而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分区;然后提出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即采用“3S”技术和列联表互斥矩阵分类方法,依据土地利用功能内涵及分区原则,在土地资源利用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与土地生态环境3个方面进行区域的划分。最后,以吉林省为例,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结果表明,该方案实践性较强,有利于根据区域三大功能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供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划理论研究进行参考。同时,鉴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实践中是否将二者分开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