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条螟寄主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螟[Procerasvenosatum(Walker)]属螟蛾科,又称高粱条螟、甘蔗条螟。国内报道其寄主有高粱、甘蔗、玉米、粟、麻等[1]。近20a来,笔者在苏中地区还发现条螟的几种新寄主,特记录如下:1)番茄。幼虫钻食青果。2)柿。1农户将成熟玉米棒晒于树下,幼虫(与玉米螟幼虫一起)上树蛀食柿果  相似文献   

2.
蔗白禾螟Scirpop-haga excerptalis(Walker)和大白禾螟Scirpphaga mag-nella de Joannis在外形上很相似,易混淆,现把它们的区别要点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螟(Sesamia in 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相似文献   

4.
修水县桑绢野螟的暴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绢野螟犤Diaphaniapyloalis(Walker)犦又称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江西省修水县为害特别严重的桑园害虫之一。2001年秋本县桑螟暴发,受害面积2500hm2,一般每667m2虫口密度达3.5万头左右,个别桑园达9万头以上,给秋叶及秋茧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的损失。1发生特点1)发生为害时间长。桑螟在修水年发生5~7代,以发生6代为主,世代重叠严重。以老熟幼虫越冬。田间各代早批幼虫的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上旬、6月底、7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中旬初、10月中旬,10月下旬全部越冬。2)幼虫隐蔽,为害严重…  相似文献   

5.
螟卵啮小蜂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是一种寄生三化螟Trypoyyza incertulas(Walker)卵块的重要天敌。本文总结了其生物学、形态学、生态学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脐橙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脐橙螟@王建友@莫桂花@于江南¥新疆林业科学院¥乌鲁木齐动植物检疫局¥新疆农业大学脐橙螟王建友莫桂花于江南(新疆林业科学院830063)(乌鲁木齐动植物检疫局)(新疆农业大学)近几年,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与互访活动的增多,随种子、接穗带入的病虫事件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郭瑞  何孙强  王义平 《植物保护》2016,42(5):134-138
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对竹林害虫竹弯茎野螟[Crypsiptya coclesalis(Walker)]的寄生蜂及寄生率进行调查,共发现7种寄生蜂。其中3种是首次记录寄生在该种害虫的寄生蜂,即:日本棱角肿腿蜂(Goniozus japonicus Ashmead)、兰氏原绒茧蜂(Protapanteles lamborni Wilkinson)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对不同寄生蜂的寄生率调查结果表明,兰氏原绒茧蜂的寄生率最高,为45.2%,对竹弯茎野螟具有较好控制作用。同时,本文首次报道寄生于竹弯茎野螟3种寄生蜂的主要鉴别特征及其寄生生物学,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8.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是园林中多种黄杨Buxus spp.的食叶害虫,暴发时可吃光叶片,甚至造成大量植株死亡。此虫体色有黑白和全黑二型。一年发生4代(局部个体一年发生1~3代),以幼虫缀合叶片成果越冬,次年春暖后恢复取食,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第1、2、3代成虫分别于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6~8龄,有兼性滞育现象,1~3代均有部分个体滞育。与4代幼虫一起越冬。此虫各虫态有多种天敌:幼虫期育出甲腹茧蜂Chelonus sp.、绢野螟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stantoni(Ashmead),蛹期育出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Walker),并采到捕食卵粒的纹蓟马Aeolothrips sp.和多种捕食幼虫和成虫的游猎性蜘蛛(种属待查)。保护天敌对控制黄杨绢野螟的为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 俗称青虫、油虫、卷叶虫等,是秋期为害桑叶的主要害虫。由于桑螟在我县一年发生4—5代,主要是以第五代老熟幼虫越冬,故越冬规律非同于其它鳞翅目害虫。我们于1990—1991年对桑螟的越冬规律进行初步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室内饲养:由4个乡进行调查,每个乡捉150—250头越冬桑螟,放于10只广口水果瓶中,观察和记载越冬后桑螟的化蛹、羽化进度。2.定期调查:通过对不同越冬场所的桑螟进行定期抽样调查,记载各次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菜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螟的发生与防治韦泽平(广西农科院植保所)菜螟HellulaundalisFabricius又称萝卜螟、灰斑野螟蛾,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俗称钻心虫、菜心虫、剜心虫等。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分布很广,是我国极普通的蔬菜害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广西以小白...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田间诱集的方法获得赤眼蜂Trichogramma寄生卵,室内培养羽化后,解剖并观察其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同时进行rDNA-ITS2序列分析,确定其为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BLAST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采集的供试赤眼蜂ITS2与广东的稻螟赤眼蜂相似性高达99.3%~100%.本研究首次确证吉林省存在寄生水稻二化螟的稻螟赤眼蜂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加兴地区系我国毛竹重点产区之一。1970年突然暴发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为害毛竹。1972年以来,日趋严重。据1976年加兴地区的安吉、长兴、吴兴、德清四个县统计,被害毛竹达40万亩,当年新竹枯死250万株。竹织叶野螟,群众称为“竹螟”、“竹苞虫”。此外,本区尚有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相似文献   

13.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形态及化学感受器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幼虫头部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探讨其功能和感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豇豆荚螟5龄幼虫的头部以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描述。[结果] 豇豆荚螟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头上具有单眼、触角、感觉刚毛、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吐丝器;幼虫的触角上存在栓形、锥形和毛形3种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在第2、3节上各着生有1个锥形感受器。[结论]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tr)、锥形感受器(Sb)、小锥形感受器(Sbs)和栓形感受器(Ss),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瓜绢螟药效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瓜绢螟药效防治试验吉训聪廖其珍(海南省农科院植保所571100)瓜绢螟是瓜类上的一种主要鳞翅目害虫,并且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为了解决抗药性瓜绢螟的防治,笔者于1996年11月在海南省农科院节瓜试验地进行瓜绢螟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总结...  相似文献   

15.
据《天敌昆虫图册》(科学出版社)记载,螟甲腹茧蜂Cheionus munakatae Munakata寄生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和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蜂产卵于螟卵内,蜂幼虫孵化后即在寄主幼虫体内取食。从螟虫幼虫体内钻出结茧化蛹,该蜂属卵~幼虫期寄生蜂。据我们在1970~1981年间,从田间采集枯鞘、枯心于室内剥查获得的1712头二化螟幼虫进行饲养,并采用幼虫分龄饲养观察寄生  相似文献   

16.
向日葵螟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向日葵螟是向日葵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欧洲向日葵螟在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本文综述了向日葵螟的两个种—欧洲向日葵螟和美洲向日葵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最后对向日葵螟的综合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对豇豆、扁豆、普通菜豆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以及30个豇豆品种对豆野螟的抗性。结果表明普通菜豆的花与荚的虫量均为零,豆野螟对普通菜豆表现出明显的不选择性,对豇豆和扁豆表现出明显的嗜食性,但对扁豆则更偏食,扁豆与豇豆在豆英中的幼虫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豇豆不同品种的抗螟性也存在一定差异,高产4号等5个品种较为感虫,而云优油青、惠丰8号、8月冬求3个品种对豆野螟有较高的抗性且与其他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东台市水稻大螟迅猛回升吴和生,姜海洲,王宏庆,王权章,周群喜,薛根祥(江苏东台市稻区病虫测报站,224200)大螟[Sesumiainferens(Walker)]属夜蛾科,其食性杂,寄主范围广泛。因此,常年种植中釉稻的情况下,大螟无需专门防治。但是...  相似文献   

19.
秆野螟属(Ostrinia)中国已知种的识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伟华  高芬 《植物保护》1996,22(4):40-42
秆野螟属(Ostrinia)中国已知种的识别李伟华高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秆野螟属中国已知种雄蛾检索表1.前翅后横线近前,后缘处各成一明显的黄色圆斑四斑秆野螟(O.quadripunctalis)……前翅无上述黄色后横斑...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波长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6种不同波长LED光源,400 nm(紫光)、450 nm(蓝光)、530 nm(绿光)、580 nm(黄光)、630 nm(红光)和6000 k(白光),在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进行光照处理,观察统计其母代的单雌寄生数、子代的单雌寄生数、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蜂占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波长LED光照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数、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蜂占比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黄光处理下,母代及子代的寄生数量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是黄光在延长稻螟赤眼蜂寿命上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红光处理下稻螟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为235 h,红光明显延长了稻螟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对稻螟赤眼蜂的高效繁育起到了抑制作用。蓝光则可以增加种群中的雄蜂数量,使种群雌雄性比向雄性一方偏移,不利于稻螟赤眼蜂种群的繁育及应用。综上所述,不同波长的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在繁育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使用黄光、蓝光等有抑制效果的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稻螟赤眼蜂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提升其在生物防治中大规模饲养的扩繁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