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草场日益退化,经济系统功能低下等是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主要表现。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退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生态恢复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基础,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协调适宜于生态经济发展的人地关系;以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的安全保障为核心,大力发展优势生态产业是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4×106 km2,占国土面积的27.5%.保护地球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土地荒漠化是当今首先要关注的人类生存环境问题.随着全球变暖,世界干旱地区的荒漠化趋势加剧,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到国土总面积的27.5%,其中以沙漠化危害最为突出.其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广大干旱区的内部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深刻地影响到我国东部地区,甚至更远地区的环境.选择正确的生态战略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核心和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生态安全以部门工程性措施和基于植树造林的政策为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并非任何地区都适应这一治理途径,地理地带性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植被与环境具有高度的区域共轭性和动态稳定性,是生态恢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温带干旱区广袤的荒漠地带,不足200 mm的年降水量无力支撑由维管束植物组成的优势植被,但却足以支撑结皮中占优势地位的孢子植物类群.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与战略性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阿拉善高原地处内蒙古西部,与新疆、甘肃和宁夏交界,50年来发生了严重的生态退化,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我国东部特别是华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70%以上与该区的生态状况有关。沙尘(暴)现象不但影响我国2.00×10~6km~2以上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健康、财产甚至生命,而且还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甚至北美地区。阿拉善的生态退化问题需要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建议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阿拉善地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考虑设立"阿拉善国家生态战略保护区",给予该区特殊的政策和支持,从根本上协调阿拉善地区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源头上缓解或削减沙尘(暴)形成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并为整个西部生态和环境建设探索出一套新的体制和模式,促进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流域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信息系统是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的一个专业分析子系统.通过计算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进行环境质量评价;采用"植株潜水蒸发定额法"来计算维持天然植被现状的生态需水量;结合生态风险评价思想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别计算生态退化指数、风险度指数和易恢复度指数,构建一个生态风险强度指数进行相应的生态风险分析评价,从而探讨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以及与其他子系统集成问题.实践表明,将理论研究成果,通过ArcGIS+Oracle9i+ArcSDE技术来开发环境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干旱区环境作出科学的评价,也可为其他相关系统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荒漠河岸生态系统退化与物种多样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植物群落及其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聚类分析与多样性指数,分析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与时空维上物种的恢复速率差异。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退化可以归为3类,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3种退化类型的地下水埋深依次增大,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盖度依次减小,沙漠化指数也依次增强。物种多样性差异与环境水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下水埋深小于5 m时,物种恢复速率的发生率达100%,而在地下水埋深大于5 m时,多样性恢复速率达46%。根据退化程度的不同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差异,提出该区域的生态恢复应分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6.
以地处我国农牧交错、生态脆弱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借鉴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通过对10个重点旅游资源区进行详细调查,构建了区域性旅游开发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生态承受能力、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影响力的各项指标因子进行权重分析和量化赋分,对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除鄂尔多斯西部荒漠、沙漠生态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安全性较差外,其余重点旅游资源区均处于较安全状态,但生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同时,10个重点资源区中,初步开发区(开发5年以内)和深度开发区(开发10年以上)的生态安全状况较好,而中度开发区(开发5-10年)的生态安全性较差,说明中度开发阶段是出现生态危机机率较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分析了黑河流域水资源形成和演化特点、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开发利用中引起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下游额济纳绿洲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基本结论是:中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开发利用,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修建山区水库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理想方式;下游地区的生态移民安置工程是有效的基本措施;同时需要充分论证正义峡水库和输水渠道生态保护工程,工程的效果保护了额济纳绿洲核心地带生态,而带来外围天然植被的退化,需要进行大时空尺度的生态影响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8.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生态功能区划分及其建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绿洲寓于沙漠而异于沙漠。本文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调查了绿洲-荒漠综合体的景观、地貌、植被、水土资源特征、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因子,依据各因子特征的差异,将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荒漠综合体划分为绿洲生态经济核心区、绿洲—荒漠生态缓冲区和自然荒漠生态恢复区三个生态功能区;并论述了各功能区的特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不同生态功能区今后的建设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生态养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养羊是针对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脆弱的环境条件,为保护和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区域经济提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方式。针对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产业生态学、系统的能流功能原理、可持续发展原则、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生态养羊中的退耕还草、还牧,天然草地的恢复,圈舍建设,繁殖饲养管理,粪便的无害化生态处理等进行分析,提出生态养羊的相应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宁夏生态移民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移民工程是实现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中从生态移民工程的3大目标出发,建立起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两种方法定量化评价了宁夏生态移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宁夏先期生态移民综合效益良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态效益最为显著,有效遏制了生态退化势头,显著改善了迁出区的生态环境;移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社会环境显著改观;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3个概念,并将其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该方法对西安市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0517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1.4419 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波动在0.3182(0.2759—0.3539)hm2左右,人均生态赤字从1978年的0.712 hm2增至2003年的1.166 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78年的1.38逐年增至2003年的4.21,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47增至0.66,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34降低为0.16。说明西安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相似文献   

12.
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国内外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理论和最新成果,本文对河北省1995-2004年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结合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为综合评价河北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十年间,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5年的0.4882hm2下降到2004年的0.4357hm2,生态赤字反映出区域生态系统正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压力之下,生态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平稳下降表明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William Rees等提出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1.9298 hm2,可供给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仅为0.8040 hm2,陕西省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面积的2.40倍,表明陕西省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同时对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需要注意和完善的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生态脆弱带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脆弱带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干旱阳坡、绿色通道和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农田防护林等三个类型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适宜树种、营养杯或带土托大苗 ,采用了保水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使得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达到了 85~ 95% ;绿色通道林造林成活率为 80 -1 0 0 % ;农田防护林造林成活率为 90~99.8%。且绿色通道林和农田防护林已初见成效 ,发挥了较好的绿化、美化和防护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青山人工生态林林分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 ,得出大青山人工生态林的建立是以海拔高度为主要因子划分造林地立地条件类型 ,树种选择在海拔 1 60 0m以上以华北落叶松 ,1 60 0m以下以油松为主要造林树种 ,是符合该地区生态气候条件的。使造林 1 5年~2 1年的林分保存率达到了 83.6~ 92 .0 % ,郁闭度为 0 .6~ 0 .8,并经测定表明 :该人工生态林林分已形成了很好的枯枝落叶层 ,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土壤容重小 ,减少地表径流 ,土壤蓄水能力得到提高 ,增加了地下渗透的涵养水源作用 ,对区域环境已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生态足迹原理和生态压力指数方法,对商洛市2007—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对同时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显示,商洛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等级,生态压力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说明商洛市生物生产性土地产出在逐年增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修正的忻州市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忻州市矿粮复合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现有生态足迹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和水资源账户,重新确定了忻州各项生物账户全球平均产量与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忻州市14个县(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主要结论为:人均生态足迹集中于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县域,如静乐、河曲、保德、原平;忻州生态承载力主要来自于耕地与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主要集中于相对资源富裕、人口较多的县域,如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偏关;2004—2009年间生态赤字县域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整体上向严重赤字区、压力指数大于1的区域集中;依据区域经济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率是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可将忻州市分为两类区域,第一类包括河曲、保德、原平、静乐等4县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技术效率较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另一类为其它8个县级单位,低于全市区平均水平,技术效率较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从能源利用与城镇发展角度分析了空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应用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可持续性测量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西安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西安市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39hm2,表明西安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是基于生物生产面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宁夏西吉县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该县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190 5 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0.442 5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304 4 hm2逐年减少到0.204 7 hm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西吉县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113 9 hm2,1986年以后开始出现生态赤字,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增至0.237 8 hm2.说明西吉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0.
依据生态足迹方法核算了陕西省各市1990年~2008年生态资本,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08年陕西省各市生态资本供需态势可分为三类: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为I型(生态赤字扩大),铜川市、汉中市、安康市和榆林市为Ⅱ型(盈余转赤字),商洛市和延安市为Ⅲ型(盈余转持平);(2)生态压力变化表现出高压力高速扩张(如西安市)、中压力中速扩张(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低压力低速扩张(如榆林市、延安市、铜川市、安康市、商洛市和汉中市)的特征;(3)关中地区人均资本需求量普遍较大,但是人均资本供给量普遍偏小,陕北和陕南地区人均生态资本需求量较小,但人均资本供给量较大。因此,关中地区生态资本供需缺口最大。2008年,生态赤字总量占陕西省89%。其中,西安市是陕西省最大的生态赤字贡献城市,占到了陕西省的41.4%,咸阳市第二(17.7%),渭南市第三(15.4%),宝鸡市第四(1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