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甘蓝(Brassica oleraceavar.capitata L.)丝核菌根腐病和叶腐病是世界范围内病害,在我国许多甘蓝主产区普遍发生,连作、重茬地及栽培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发生程度更为严重。该病害于1966年美国夏威夷首次报道,之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地都相继报道过。我国西南(重庆)、西北(甘肃)、华北(河北)等地均有该病害发生的报道,随着我国甘蓝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复种指数的  相似文献   

2.
白菜丝核菌叶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白菜丝核菌叶腐病标样进行了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白菜丝核菌叶腐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病原菌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20~25℃,pH 7,PDA培养基,黑暗条件,在供试的碳、氮源中,对可溶性淀粉和酵母浸膏利用最好;菌核形成的最适条件为:28℃,pH 7,查氏培养基,光照条件,以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为碳源的查氏培养基有利于菌核的形成,硫酸铵培养基主要在气生菌丝上形成小而多的菌核,甘氨酸培养基形成的菌核较大.  相似文献   

3.
大白菜褐腐病(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的部分大白菜种植区,当地俗称的大白菜“茎基腐病”普遍严重发生,实际调查后共采集到大白菜“茎基腐病”病样12份,分离获得12个真菌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分别回接健康的大白菜植株,植株表现出与田间相似的发病症状,重新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试验最终确定北京、河北、江苏等地大白菜 “茎基腐病” 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大白菜“茎基腐病”与大白菜褐腐病、大白菜立枯病属同病异名。  相似文献   

4.
张勇  李晓军  曲健禄  范昆  杨建明 《园艺学报》2010,37(11):1745-1750
对我国桃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测定及分析,确定该病害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叶枯病,病原菌rDNA-ITS区序列已在GenBank上登录(GenBank登录号:GU270581)。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 ~ 30 ℃,适宜pH 5 ~ 7,适宜碳源为蔗糖,适宜氮源为酵母。  相似文献   

5.
胡萝卜黑腐病是由根生交链孢(Alternaria radicin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全世界各胡萝卜种植区均有发生。我国山西、河北、内蒙古、安徽、福建、浙江、甘肃、台湾等地胡萝卜种植区均有该病害发生,近几年发生程度日趋严重。病原菌在胡萝卜各生长阶段均可侵染。苗期侵染可导致未出土胡萝卜幼苗或苗期幼苗猝倒;成株老叶易感病,发病时首先在叶柄上形成黑色斑点,后扩展到叶梢,导致整片叶枯死,发病严重时扩展到胡萝卜根冠部,形成一个黑色腐烂环(即黑冠);贮藏期胡萝卜侵染后会出现干燥的黑色内陷病灶,在温暖潮湿贮存条件下,病原菌在胡萝卜间迅速蔓延。  相似文献   

6.
<正>1主要病害及其防治1.1香椿根腐病(立枯病)1.1.1病原菌和发病规律病原菌为丝核菌,以无性世代繁殖为主,有性世代只在高温高湿下偶有发生。病原菌在土壤中生存、传播和为害。在排水不良,土壤湿度大的地块容易发病。1.1.2病状香椿根腐病在幼苗期发现为芽腐、猝倒和立枯。大苗上表现为根茎和叶片腐烂。患  相似文献   

7.
胡萝卜黑腐病是南根生交链孢(Alternaria radicin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全世界各胡萝卜种植区均有发生。我同山西、河北、内蒙古、安徽、福建、浙江、甘肃、台湾等地胡萝卜种植区均有该病害发生,近几年发生程度日趋严重。病原菌在胡萝卜各生长阶段均可侵染。苗期侵染可导致未出土胡萝卜幼苗或苗期幼苗猝倒;成株老叶易感病,发病时首先在叶柄上形成黑色斑点,后扩展到叶梢,导致整片叶枯死,发病严重时扩展到胡萝卜根冠部,形成一个黑色腐烂环(即黑冠);贮藏期胡萝卜侵染后会出现干燥的黑色内陷病灶,在温暖潮湿贮存条件下,病原菌在胡萝卜间迅速蔓延。  相似文献   

8.
目前叶类蔬菜生产中芹菜由于连年的轮作,导致连作障碍问题严重,尤其芹菜根腐类病害成为危害该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严重年度常导致芹菜绝产,影响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芹菜根腐类病害病原菌种类多,侵染芹菜后均可导致其茎基部变褐腐烂,植株枯萎,引起芹菜根腐。通过近3 a(年)对芹菜根腐病株的病原菌鉴定,主要是侧雄腐霉菌(Pythium paroecandrum)引起芹菜根腐,我们称之为芹菜腐霉根腐病,该病害1982 年在美国纽约首次报道,1990 年在我国宁夏也发现为害;另外还有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subsp. carotovorum)引起的芹菜细菌性根腐,我们称之为芹菜软腐病,该病害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在1995 年于南京市郊首次发现该病害,目前这两种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另外一种芹菜根腐症状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引起的,称之为芹菜菌核病,该病原菌可引起芹菜苗期及成株期死亡。2012~2013年在北京地区调查时发现腐霉根腐病、软腐病、菌核病在通州果村发生严重,发病地块有20%~30%植株死亡。  相似文献   

9.
模拟工厂化生产豆芽工艺培育黄豆芽,对培育过程中出现的烂芽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确定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并测定了立枯丝核菌不同菌量对绿豆芽的致病性,结果显示:不同接种量引起绿豆芽的发病时间、发病率及生物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接种量为2块菌饼配制5 mL和2块菌饼配制10 mL的菌丝悬浮液造成严重的烂芽,第5天发病率分别达46 %和25 %。不同处理防治豆芽立枯病的试验表明:40 ℃热力消毒、1 %石灰水和1/5 000高锰酸钾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91.30 %、54.35 %和50.00 %。  相似文献   

10.
番茄茎基腐病致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番茄种植面积的扩大,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生有加重趋势,影响保护地番茄种植业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番茄茎基腐病痛害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为以后了解研究该致病茼的更详尽的特性及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通过柯赫氏法则可以证明番茄茎基腐病的致病菌为茄丝核菌。  相似文献   

11.
烟台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彦江  张茹琴 《北方园艺》2012,(10):141-144
草莓根腐病是草莓上严重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严重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10年6~7月间,对烟台某草莓种植基地的草莓根腐病进行了调查,并在室内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病原物有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或疫霉菌(Phytoph-thorasp.),其中尖孢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最为普遍,疫霉菌次之。根据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果菜》2010,(8):53-55
1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1香椿根腐病(立枯病)1.1.1病原菌和发病规律病原菌为丝核菌,以无性世代繁殖为主,有性世代只在高温高湿下偶有发生。病原菌在土壤中生存、传播和为害。在排水不良,土壤湿度大的地块容易发病。  相似文献   

13.
由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瓜类幼苗死苗的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菌多在幼苗出土前侵染,苗龄愈小发病愈重。带菌量较多的菜园土和温室土发病较重。低温、高湿或中湿、弱光照、土壤偏碱、播种时盖土过深是真菌性死苗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江苏省射阳县马铃薯田间病害逐年加重,特别是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由丝核菌引起的甜瓜果腐病是辽宁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在棚室甜瓜生产中发生渐趋严重。根据病原菌形态、致病性、菌丝融合群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其病原菌为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4 HGI融合群。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8 ℃;最适pH 6.0 ~ 8.0;供试10种培养基中,在甜瓜煎汁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最快;供试9种碳源和10种氮源中,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菌核形成最适条件为温度25 ℃,pH 7.0,理查培养基,黑暗条件;以山梨醇为碳源的PA培养基和以KNO3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有利于菌核形成。对于病菌菌核萌发胡萝卜煎汁培养基最为适宜;供试9种碳源和10种氮源中,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菌核萌发最适温度28 ℃,最适pH 5.0 ~ 8.0,黑暗条件利于菌核萌发;菌丝致死温度50 ℃、10 min;菌核致死温度53 ℃、10 min。  相似文献   

16.
<正>丝核菌能引起蔬菜立枯病、黑根病、黑痣病、纹枯病、褐腐病等5个类型病害,各病害症状类型不同,防治方法也不同。但大白菜褐腐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且该病发病时间晚,发生位置隐蔽,田间不好防治。2017年8月17日,我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的张老师应邀到河北涿州去讲大白菜的栽培与病害防治技术。我根据当时在北京遇到的问  相似文献   

17.
日光温室番茄根腐病防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根腐病发生种类及病原菌 棚室番茄根部腐烂病害主要有疫霉根腐病、番茄茎基腐病、褐色根腐病、黑点根腐病和枯萎病、黄萎病等.经调查,发病率高的是疫霉根腐病,占发病总数的58.8%,其次为番茄茎基腐病,大约占15.5%,褐色根腐病占9.5%,而其他根腐和未知的根部病害只有16.2%,且存在有较多的复合侵染现象.其中疫霉根腐病发生量大且广,为害最重,其次为茎基腐病和褐色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较少见.  相似文献   

18.
李明远 《中国蔬菜》2017,1(12):88-91
丝核菌能引起蔬菜立枯病、黑根病、黑痣病、纹枯病、褐腐病等5 个类型病害,各病害症状类型不同,防治方法也不同。但大白菜褐腐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且该病发病时间晚,发生位置隐蔽,田间不好防治。  相似文献   

19.
王剑  龙青云 《花卉》2010,(2):20-21
一、茎腐病 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在基质和病残体上越冬。该病主要危害球根海棠的茎部.也可以危害叶片,5-9月易发病。茎感病后,首先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小斑,小斑逐渐变大,呈不规则形,后发展为棕褐色软腐,病部组织下陷。当病斑环切茎部时,植株就会倒伏死亡。  相似文献   

20.
多粘类芽胞杆菌ZF197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露地大白菜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白菜茎基腐病病原菌白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ZF197,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大白菜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并鉴定其在白菜根部的定殖能力;通过酶学试验和抑菌谱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采用三明治法测定其发酵液的最适培养基和发酵时间。结果表明,菌株ZF197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对大白菜离体叶片立枯丝核菌的防效可达82.35%,盆栽防效可达78.57%;该菌株可在白菜根部稳定定殖,处理20 d后定殖量趋于稳定,保持在2.37 × 105 cfu ? g-1左右;菌株ZF197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够有效抑制8种病原真菌和6种病原细菌的生长,其代谢过程中有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菌株ZF197 96 h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58.58%;以棉籽饼粉作为碳源的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