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为了验证优良品种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方法]运用三个杂交组合在民和县用引进的良种肉牛西门塔尔、利木赞和皮尔蒙特牛改良当地黄牛。[结果]表明F1不同年龄的生长速度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于本地黄牛(P〈0.01),说明良种肉牛改良本地黄牛效果明显;在不同杂交后代的比较中,皮×黄F1各年龄段体重均高于西×黄F1、利×黄F1,杂交组合最为理想。[结论]说明不同的杂交组合具有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提高云南黄牛的生产性能,优选主要的杂交改良父本,开展云南黄牛杂交改良。[方法]用西门塔尔牛、短角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分别与云南黄牛母本杂交,测定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初生、6月龄、12月龄、24月龄的体重体尺。[结果]云南黄牛经过杂交改良后,改良效果良好,杂交后代对云南高原的气候条件适应性良好。在农村饲养条件下,西×云杂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4.57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35.83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6.21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344.24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74.13%,59.20%,56.53%和78.10%。短×云杂交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2.28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17.20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3.56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314.86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57.90%,38.10%,54.21%和62.90%;安×云杂交一代牛犊牛初生重平均为21.21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34.34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6.18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268.45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50.32%,57.45%,56.51%和38.89%;海×云杂交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2.78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24.97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0.52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289.50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61.45%,46.47%,51.99%和49.78%。[结论]西×云杂一代牛、短×云杂交一代牛、安×云杂交一代牛和海×云杂交一代牛生产性能显著提高,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平凉红牛杂交类群生长发育测定及肉用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效果,为平凉红牛新类群的选育和扩繁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秦川牛、本地黄牛、平凉红牛3个群体进行生长发育测定及屠宰试验。[结果]各测定月龄体重,平凉红牛都显著高于秦川牛和本地黄牛(P〈0.05),增重速度快;各测定月龄体尺,以平凉红牛较高,体格增大、胸部变宽、管围变粗、体躯紧凑,较好的继承了其父本的肉用体型;平凉红牛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分别为590.00 kg、62.76%、52.90%、85.84 cm^2,高档优质牛肉比例增加,均优于本地黄牛。[结论]利用秦川牛、利木赞牛、南德温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效果较好,可以明显提高本地黄牛的生产性能和肉用性能。  相似文献   

4.
西门塔尔改良遵义市黄牛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忠 《中国牛业科学》2005,31(6):62-63,66
对遵义市西门塔尔牛改良的本地黄牛(西杂牛)体尺、体重及各项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西本杂交牛与本地牛体尺体重及各项生产性能都有了显著提高(P>0.01),西本杂初生重、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体重比本地牛分别提高了21.75%、49.98%、45.41%和37.63%,改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对会泽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开展了西本F1牛和本地黄牛的生长性能测定。[方法]对654头(西本F1354头,会泽本地黄牛300头)牛各项生产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西本F1牛的各阶段体尺、体重、增重效果、产肉性能等指标均高于本地黄牛。其中西本F1牛从初生到24月龄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主要体尺指标比同龄的本地黄牛均极显地著提高(P0.01);西本F1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的体重,分别比会泽本地黄牛增加11.78kg、50.23kg、83.06kg、92.15kg、114.53kg,提高了83.67%、64.54%、66.27%、54.28%、57.36%。[结论]西本F1牛与本地黄牛不同年龄段体重差异均表现为极显著(P0.01),杂种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BMY牛杂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BMY牛为父本,云南黄牛、西本杂、短本杂等为母本的多元肉牛杂交,以期为云南省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提供发展基础。[方法]通过应用BMY公牛及冻精与云南黄牛及其杂交母牛进行杂交改良中试。[结果]截止2009年底累计完成杂交改良14 734头,产犊12 738头,产犊率86.45%。进行了1 485头次体重体尺测定,BMY牛对云南黄牛及云南现有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初生体重为12.40 kg,较云南黄牛(YY)高1.64 kg,提高幅度较小(P〉0.05),但6月龄体重为108.96 kg,较YY高74.99 kg,有明显的改良效果(P〉0.01),估计的BMY牛对云南黄牛改良后代的初生重与6月龄体重杂种优势率分别是-8.02%和2.91%。[结论]以BMY牛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后代各生长性能都表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初生重、6月龄体重体尺有较大提高,为云南省、南方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利木赞牛改良民和县浅山地区当地黄牛的效果.[方法]在民和县浅山区选择相同营养水平和管理模式下的267头利木赞改良本地黄牛F1代与本地黄牛的体重、体尺进行测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木赞牛与民和县浅山区本地黄牛杂交F1代的体高、体长、胸围和髋宽均比本地黄牛有所提高,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4月龄时利本F1平均体重公牛426.42 kg母牛389.41 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90.21%、82.7%.[结论]在民和县浅山地区用利木赞改良本地黄牛,生产杂交的肉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安格斯牛对大别山牛的杂交效果。[方法]对安格斯牛×大别山牛杂交F1代(安—大F1)和大别山牛各24头进行了初生、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性状测定,对照组和试验组各随机选择3头持续育肥至24月龄后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安—大杂交F1代牛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安—大杂交F1代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优于大别山牛;24月龄时安—大杂交F1代的宰前体重极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0.01),胴体重和净肉重均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0.05)。[结论]用安格斯牛与大别山牛杂交,杂交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对北沙牛的杂交效果。[方法]对北沙牛、北沙牛与安格斯杂交一代(北安F1)、北沙牛与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北西F1)共45头母牛进行了体重及体尺指标测定。[结果]北安F1牛、北西F1牛初生重比北沙牛高,其中北西F1牛与北沙牛差异显著(P0.05)。在本地传统饲养管理条件下,北安F1牛、北西F1牛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体重都高于同龄北沙牛。从初生到6月龄、6~12月龄、12~18月龄、18~24月龄各年龄段杂交母牛日增重都高于同年龄的北沙牛。从体尺变化看,北安F1牛和北西F1牛各阶段主要体尺相对增长较快,出生后随月龄的增大而增高。到12月龄后,北安F1牛体高与同龄北沙牛相差不大,北西F1牛体高高于北沙牛,但北安F1和北西F1与产肉性能有关的体长、胸围等项体尺均比北沙牛增长幅度大。[结论]用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与北沙牛杂交,其后代在体尺、体重、日增重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杂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蓝白花肉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蓝白花牛具有产肉性能好、肉质好、生长快、对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本地黄牛的改良力度,提高良种牛覆盖率,青海省民和县在项目区巴州地区进行了蓝白花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的推广试验.本试验对蓝白花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所产生F1(蓝黄F1)和本地黄牛的初生重、6月龄体重、12月龄体重以及部分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为今后杂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云南省自1974年、1997年和2003年先后从奥地利、美国、澳大利亚引进安格斯等肉牛品种对云南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效果较好。[方法]对安×云杂交一代牛犊牛初生重6月龄、12月龄、24月龄、48月龄体重进行了测定。[结果]引进的种公牛对云南高原的气候条件适应性良好,在农村饲养条件下,安×云杂交一代牛犊牛初生重平均为21.21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34.34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87.18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268.45kg,48月龄体重平均为324.92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50.32%,57.45%,49.33%,38.89%和37.27%。[结论]杂交后代表现出较好的经济早熟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肉用西门塔尔牛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黄牛、西门塔尔与云南黄牛的杂交牛(西本杂)体尺体重进行了测定,结果西本牛与本地牛体尺体重都有了显著提高(P<0.01)。西本杂牛的初生、6、12、18、24月龄体重比同龄本地牛分别高出82%、18%、69%、50%、7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文章旨在对元江本地黄牛在不同饲养方式下的体重和体尺等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构建通过体尺预测体重的回归方程。[方法]研究随机选取规模牛场舍饲饲养的本地黄牛以及牛场周边农户放牧饲养的本地黄牛各20头、公母各10头,从初生到12月龄逐月测定体重体尺,并拟合适宜的生长发育模型、体重与体尺指标及月龄的回归模型。[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G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Brody 4种模型拟合肉牛体重的拟合度R2均较高,其中以Logistic模型最优。本地放牧黄牛和舍饲黄牛公牛增长拐点月龄分别为4.75月、5.23月,拐点体重分别为70.23 kg、101.28 kg;(2)元江本地放牧及舍饲黄牛公母牛体重、体尺与月龄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3)元江本地黄牛放牧及舍饲公母两组牛体重、体尺与月龄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月龄的回归系数都大于其余性状的回归系数。[结论]元江本地黄牛体重生长曲线的拟合以Logistic模型最优;两组牛体重、体尺与月龄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豫北黄牛及其杂交改良牛的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测定分析了西利本杂交牛、利本F1杂交牛和豫北黄牛的初生-24月龄体尺、体重指标,结果表明,西利本三元杂交牛生产发育快,各月龄体尺、体重显著大于豫北黄,比利本F1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经对利木赞改良本地黄牛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牛体尺、体重、载肉量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均较本地牛相应龄期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改良工作快速扩展,盘活了社会丰富牛业资产,并具备大发展坚实的技术和社会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BMY牛及各种杂交牛在楚雄区域常规饲养状态下的生产性能,给该区肉牛改良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楚雄区域内各杂交牛的初生、6月龄体尺、体重。[结果]平均初生、6月龄体重以西本杂的为最高,分别为24kg、122.7kg,其次是短本杂交牛,分别为22.25kg、118.3kg,第三为BMY杂交牛,分别为20.15kg、98.8kg,第四是滇中牛,分别为15.90kg、75.5kg。[结论]不同品种杂交牛的生长性能都比滇中牛有很大的提高,改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南德温肉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德温肉牛对乐都县地区本地黄牛进行了杂交改良,结果表明,南德温肉牛改良牛的体形外貌多数牛犊为红色,占统计数的83.33%,棕红色占16.67%.6月龄增重以南×黄速度最快,比皮×黄和本地黄牛分别多增重77.89和96.03,差异极显著(P<0.01);胸围比皮×黄和本地黄牛分别大于26.47和47.54,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南黄F1体重、体尺生产性能等方面都比本地黄牛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安格斯牛在大通地区生长发育观测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黄牛为对照,对胚胎移植后所产的18头(♀8,♂10)安格斯牛在大通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初生公犊为29.12 kg,母犊为25.42 kg。3月龄、6月龄、12月龄公犊平均体重分别为108.57 kg、183.59 kg和322.8 kg,比青海黄牛公牛相应月龄分别提高55.2%、67.7%和81.2%;母犊平均体重分别为102.61 kg、171.33 kg和301.61 kg,比青海黄牛牛相应月龄分别提高38.1%、68.4%和79.9%;而且,安格斯牛的体型外貌、体尺均比青海黄牛有明显提高,表现出良好的肉用牛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农户饲养条件下的984头威宁黄牛及西×威F1、安×威F1、利×威F1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的体尺、体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西×威F1、安×威F1、利×威F1代牛的体斜长、胸围、体高、管围和十字部高分别平均增加16.69%~22.25%,20.20%~25.93%,16.38%~20.46%,18.03%~28.46%,15.96%~19.80%(P<0.01);(2)杂交F1代♂牛24月龄体重平均提高76.46%(P<0.01),日增重平均提高78.76%,生长系数平均提高12.13%;杂交F1代♀体重提高80.54%(P<0.01)、日增重平均提高67.16%,生长系数平均提高7.18%;(3)三种杂交F1代牛之间体尺差异不明显(P>0.05),增长速度以安×威F1提高幅度最大(P<0.05)。从而认为,用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改良威宁黄牛可以取得良好的杂交效果,其中以用安格斯牛改良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