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本研究以青海湖地区重度退化线叶嵩草型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法测定地下植物量一年内的季节变化动态.研究结果显示线叶嵩草型中度退化样地地下植物量季节变化动态呈"V"字形曲线;在牧草生长季的不同时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下植物量的分布呈明显递减趋势,地下86.65%的植物量分布在0~20 cm深的土层中,在地下0~40 cm土层内,其根系的净生产量及周转值分别为1 190.6 g/m2·a、51.33%;地下/地上植物量的值为27.2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海湖地区中度退化嵩草型草地地下植物量的研究,结果显示:线叶嵩草型中度退化样地地下植物量季节变化动态为升高—降低的“单峰”曲线;在牧草生长季的不同时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下植物量的分布呈明显递减趋势;地下85.53%的植物量分布在0~20 cm深的土层中;在地下0~40 cm土层内,其根系的年净生产量及周转值分别为787.13 g/m2、26.08%;地下/地上植物量的值为24.61。  相似文献   

3.
对青海湖地区紫花针茅型中度与重度退化草原地下植物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度与重度退化样地地下植物量的季节积累动态并不相同,随着退化程度加重,在草地植物地上部枯黄之前,光合产物向地下部的运转减少,根部贮藏的营养物质减少,地下与地上植物量的比值随退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大。两个退化样地地下植物量的80%分布在0~20 cm土层,用y=axb能够很好描述中度与重度样地在生长季各土层平均分布的植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在40 cm深的土层中,中度与重度退化样地地下植物量每年的净生产量分别为849.6 g/m21、346.05 g/m2;周转值分别为32.45%、51.93%。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青海湖地区线叶嵩草型中度与重度退化草地群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度到重度退化进程中,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草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物种数、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均下降,中度与重度退化样地地上植物类群及总植物量季节动态均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其峰值同时出现在8月下旬,在植物生长季,主要植物类群地上植物量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差异。地上总植物量季节积累动态均可用曲线y=ea bx(生长曲线)很好拟合。中度退化样地的净初级生产力高于重度退化样地,但由于在牧草返青期放牧使中度退化样地禾草类在草群中所占的比例小于重度退化样地。  相似文献   

5.
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L.)、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L.)和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Schreb.)3种冷地型草坪草在30%50%田间持水量(FC)、50%70%FC、70%90%FC三个水分梯度下的地下生物量进行了田间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直接影响草坪草根系的生长与构形分布。不同水分处理下,3种草坪草的73.4% ̄92.2%的根量分布在0 ̄10cm的土层中,5.1%16.8%的根量分布在10 ̄20cm的土层中,1.7%9.8%的根量分布在20 ̄30cm的土层中。水分梯度对根系的垂直空间分布有很大影响,在30% ̄50%FC处理下,0 ̄10cm层根量占0 ̄30cm总根量的73.4% ̄89.5%;50% ̄70%FC处理下,0 ̄10cm层根量占79.5% ̄91.6%;70% ̄90%FC处理下,0 ̄10cm层根量占78.3% ̄92.2%。10 ̄20cm、20 ̄30cm层根量比例随水分梯度的增加则逐渐减小。在30%50%FC、50%70%FC、70%90%FC3个水分梯度下,3种草坪草8,9,10三个月根量累积值(g/m2)依次为,多年生黑麦草:4209.5、3416.5、3906.5;草地早熟禾:3716.6、3452.9、3447.8;苇状羊茅:5281.0、5184.5、4317.7,苇状羊茅根量最大,草地早熟禾根量最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方法对东祁连山地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群落生产力进行了分析,并运用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指标研究了其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样地内共有植物种13科27属40多种,从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分别为线叶嵩草 禾草、线叶嵩草 珠芽蓼、珠芽蓼 线叶嵩草、珠芽蓼 杂类草、平车前 杂类草.2)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总盖度降低,优良牧草生物量减少,而毒杂草的比例逐渐上升,草地质量下降;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明显降低,地上生物量远低于地下生物量,分布在各层的植物根量越来越少,地下根系具有浅层化特点.3)高寒草甸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基本上与均匀度、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中度退化阶段最高,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重度退化阶段最高,群落多样性更多地受均匀度的影响.4)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样方内微生境或资源异质性减小,样方间异质性增大,从而导致β多样性增加;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替代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重度退化-极度退化>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  相似文献   

7.
高寒珠芽蓼草甸植被生物量的季节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甘肃省天祝县珠芽蓼高寒草甸,结果表明,调查草甸的主要植物有26种,隶属13科23属。其中珠芽蓼(0.148)为优势种,次优势种有乳白香青、球花蒿、线叶嵩草等。通过对珠芽蓼草甸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季节动态的研究分析发现,地上植物量在整个生长季中表现为单峰曲线,地下植物量变化呈现“V”型曲线,环境因子是制约珠芽蓼草甸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格姆滩“黑土滩”退化草地和中度退化草地植物量和土壤水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黑土滩”退化草地植物群落以阏叶型杂类草为主,中度退化草地以莎草科为主。地上总植物量“黑土滩”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0—30cm地下总植物量“黑土滩”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两样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总体上为先增高,后降低。各个时期土壤各层及平均含水量均为中度退化草地〉“黑土滩”退化草地。0—20cm土壤水分垂直变化“黑土滩”退化草地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中度退化草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邢福  李建和 《草业科学》1996,13(1):24-28
为探讨线叶菊+贝加尔针茅草地地下植物量的分布,季节动态,生长率动态及其相关因素,对采“Hao沟法”定期测定其地下植物量,结果表明,地下植物量的81.28%,分布在0~20cm土层内,季节变化曲线呈“U”线,早春与晚秋时地下植物量较大,而低谷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地上部分在旺盛生长对地下部分贮藏的营养物质有较大的依赖性,在生长季末期,活根量的净积累效率最高,地下部分的净生产力为598.56g/m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武地区小嵩草草甸的研究,分析了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群落结构和地上、地下植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群落的组成和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群落从以莎草科为主,向以杂类草为主的群落演替;地上、地下植物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而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几种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地下植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的范围内,且显著高于其它层;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指数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的加深,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0~10cm、10~20cm和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呈倒"V"字型,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最低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剥蚀期;0~10cm、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特征与对应层次有机碳储量特征变化相同,而1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趋势较有机碳滞后,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最低值出现在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变化趋势亦呈倒"V"字型,其中0~10cm、10~20cm最高值出现在正常小嵩草草甸,0~20cm最高值出现在矮嵩草草甸,各土壤层次碳/氮比最低值均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有机碳、全氮储量同碳/氮比分异特征表明,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对草地退化的响应较储量特征敏感,其拐点正常小嵩草草甸是草地碳积累速率最高点,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是碳源汇转换拐点。  相似文献   

12.
模拟放牧和自然放牧条件下线叶嵩草地下植物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刈割方法通过控制线叶嵩草地上植物量的变化来模拟对地下植物量的影响,并和同期不同自然放牧程度下地下植物量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在自然放牧条件下还是在模拟放牧条件下,线叶嵩草地下植物量与其深度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P〈0.01),处理R10和R7可以模拟轻度放牧(LG)条件下线叶嵩草地下植物量的垂直分布趋势,处理R1可以模拟中度放牧下(阳坡地)(MGs)条件下线叶嵩草地下植物量的垂直分布趋势。(2)处理间R10地下植物量和MGs、LG地下植物量之间构成了显著性差异(P〈O.05),R7地下植物量和MGs之间构成了显著性差异(P〈O.05),对于极端的放牧形式(HG和CK),不能用短期的刈割来模拟线叶嵩草地下植物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对青藏高原东缘珠芽蓼+线叶嵩草草地3年的定位监测研究表明:该草地群落主要以杂类草组成,杂类草占草群密度的89.6%,是高山带典型的杂类草草甸草地,群落共有植物104种,分属18科48属,珠芽蓼、线叶嵩草为优势种,草群构成中,珠芽蓼所占比例最大,在5.7~13.4,且随生育期的延伸呈逐步上升趋势,在整个草群地上植物量的变化中,珠芽蓼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增减变化决定其他类草比率的升降。草地生产力月动态变化呈单峰形曲线,6~7月是地上植物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产量高峰出现在8月(167.24g/m2)。全年单位面积载牧量(羊单位)为1.833个/hm2,青草期月理论载牧量(羊单位个/hm2)分别为:5月5.3个,6月11.0个,7月17.8个,8月21.6个9月17.3个,10月11.3个。  相似文献   

14.
高寒草甸退化草地—“黑土滩”植物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高寒草甸草地秃斑地的多少和距居民点的远近划分为轻度退化草地(极少量秃斑地)、中度退化草地(少量秃斑地)、重度退化草地(大量秃斑地)和极度退化草地(全部秃斑地)四个退化草地等级。对各等级退化草地进行了植物量测定。结果表明:草地植物量(地上和地下)及土壤含水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明显下降(P<0.01),毒杂草量则明显上升(P<0.01)。其中极度退化草地较轻度退化草地植被中嵩草属牧草优势度减少38,可食鲜草量减少219.2g/m~2,而毒杂草则增加99.6g/m~2,植物活根量(干物质)减少2390.6g/m~2,土壤含水量(0—10cm)减少10.02%,并对高寒草甸退化草地(黑土滩)的成因及治理途径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家畜践踏对环县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慧龙  侯扶江  李飞 《草地学报》2008,16(2):186-190
在甘肃环县典型草原6年的轮牧试验表明:不同践踏强度下各样地0~20 cm层地下生物量占0~30 cm层的90%以上,随着放牧践踏强度的增加,0~10 cm土层中的根量先增长后降低,其中以中度践踏(80次羊践踏/m2.期)最高,约为对照(0次羊践踏/m2.期)和轻度践踏(40次羊践踏/m2.期)的1.7倍,10~20 cm土层以轻度践踏(40次羊践踏/m2.期)最高,20~3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与践踏强度相关不显著,相关系数仅为0.12;以地下生物量最大化为准则,对0~10 cm、10~2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与践踏强度的回归模型进行解析和寻优分析,确定出环县典型草原适宜的放牧强度是3.5~5羊单位/hm2。  相似文献   

16.
甘肃天祝金强河地区高山线叶嵩草草地的地上植物量在6~11月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植物量出现在8月21日,为373.02克/米~2干物质,或336.67克/米~2有机物质(去灰分物质);净第一性生产力为340.09克/米~2年干物质,或307.97克/米~2·年有机物质。地下植物量6~10月平均为5162.66克/米~2干物质,呈U形曲线变化;净第一性生产力为780.36克/米~2年干物质,或671.15克/米~2·年有机物质,其中活根为570.91克/米~2·年干物质,或489.27克/米~2年有机物质。地上部分最大绝对生长率出现在7月20日至8月21日,平均为5.16克/米。·天干物质,之后变为负值。地下部分绝对生长率在8月21日以前为负值.最大负值出现在7月20日至8月21日,表明地上部分的最大生长对地下部分营养物质的供给有强烈的依赖性。最大相对生长率出现在5月1日至6月20日,为0.0965克/克·天干物质。表明地上部分的生长效率以生长初期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青藏高原青海省海北州原生矮嵩草(Kobresia humil)草甸、原生灌丛草甸、退化矮嵩草草甸、退化灌丛草草甸、人工草地、农田地为研究对象,对各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退化导致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大,而对下层土壤容重没有明显影响,2种退化草地0~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大于10~20 cm土层,其中退化灌丛草甸与原生灌丛草甸之间差异显著(P<0.05),人工种植也导致表层土壤容重有升高的趋势,人工种草和开垦均导致0~20 cm土层土壤容重的变异消失。草地退化和开垦均导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降低,草地退化还导致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但开垦为农田后对土壤全磷的影响不大;草地退化和开垦也导致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沿土壤深度的变异消失。草地退化后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明显降低,而退化对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大。草地退化、开垦和农用均导致土壤表层速效氮的损失,草地开垦和农用的损失尤为剧烈;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较为复杂,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以西藏安多县原生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草原与退化小嵩草草甸草原2种类型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其草地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进行研究,了解退化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和基本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退化小嵩草草甸草原的地上、地下以及总生物量均显著下降,地上0~10、10~20cm土层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相当于小嵩草草甸草的80.9%、22.1%,15.8%和20.0%;2种类型草地土壤的全量和有效碳氮磷含量均较低,退化对土壤全量和有效养分的影响并不一致,退化导致0~10和10~20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显著升高,而导致0~10和10~20cm土层的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降低,2种类型草地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